2005/12/19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新浪12月19日
2001年8月17日, 劉光鼎院士給國務院領導寫了一份關於中國油氣資源第二次創業的報告。這份報告的背景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石油消費年平均遞增6.7%,而同期國內石油生產的年均增長率僅為1.6%🍵。從1993年中國開始進口石油,當年進口石油3000萬噸🧕🏼,近幾年來我國石油天然氣的進口量逐年增加,石油已成為國家經濟建設持續發展的瓶頸。如何保持能源有效供給,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十分嚴峻的。半個世紀以來,我國經歷了油氣資源的第一次創業,使原油年產量達1.67億噸,天然氣產量達241億立方米,分別位居世界第五位和第十五位。但截止到2004年我國石油進口量達到了1.2億噸。而上個世紀末我國預測的石油𓀈、天然氣資源量都很大🧀,其中石油是940億噸👰🏼♀️,卻只探明了22%;天然氣是38萬億立方米💂🏻,僅找到了7%。中國油氣的出路在二次創業。
此報告發出十天之後,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同誌就做出了“要重視油氣資源戰略勘察工作,爭取在前新生代海相碳酸鹽巖地層中有新的突破”的批示。
新中國石油的第一次創業
作為新中國石油勘探的經歷者,劉光鼎告訴記者,在中國的找油歷史中孫建初和潘鐘祥兩位先生是不應該被忘記的。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之前🧙🏻♀️,全世界的石油都是在海相沉積地層裏找到的◀️。海相生油理論認為💂🏿,在海洋環境裏面沉積下來的地層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地質上管它叫做海相生油。中國廣泛分布著的是陸相沉積地層🐨,而當時認為陸相生油是不可能的。1937年孫建初先生從國外回來,他跑到了河西走廊去找油,因為他認為河西走廊是一個會有海相地層的山間盆地。他果然在石油溝和白楊河裏頭看到了油苗,於是他就追蹤這個油苗,從而發現了玉門油礦🧛🏼🤖,這就是解放前年產12萬噸原油的玉門油礦。但是孫建初發現的石油🛎,卻並不是蘊藏在海相地層✊,而是陸相地層,是在陸相碎屑巖的老第三紀地層裏找到的。另一位潘鐘祥先生在陜北、四川工作時,就發現中國的湖泊、河流裏頭的沉積同樣也可以生油。潘鐘祥先生1941年去美國,才把他的陸相生油理論的文章發表,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潘鐘祥的陸相生油理論是說海水從大陸退出去以後🌭,在中國大陸上的河流🖲、湖泊和沼澤中也可以生油🦵🏻。他的文章在親身實踐的基礎上論述了陜北和四川的陸相生油📁,這是中國在世界石油史上的一個極大的貢獻👧🏼。
全國解放以後🦍☝🏽,開展了大規模的油氣勘探🪪,李四光👲🏿、黃汲清先生應用潘鐘祥先生首先提出來的陸相生油理論推動了全國的油氣勘探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1959年,在東北松遼平原上發現了大慶油田🧑🏿🦱,1960年《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上發表了一條消息叫《洋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大慶油田後來發展到年產5000萬噸,而且是穩產🤱🏿、高產30年。1963年,又發現了勝利油田,後來產量達到每年3000萬噸🤛🏿,最好的時候達到了3300萬噸。1965年又發現遼河油田🤾🏿,後來產量達到2000萬噸。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東部這些油田就有1億噸的產量。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原油年產量已經達到了1.67億噸🪫,占世界第5位🖨。這是我國油氣的第一次創業,陸相生油給中國的石油、天然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劉光鼎說:“但陸相生油理論也造成了中國油氣勘探上的思想禁錮和認識誤區🖐🏼👨🏻✈️,半個世紀以來🍕👨🏻⚕️,我們一直在陸相地層裏找油,甚至還把陸相找油的方法和思路應用於海相地層勘探。過去50年來我們只是在新老第三紀裏找油🥁,只有大慶是中生代白堊紀的🧘🏻♂️,其他的地層都沒有涉及到,那麽我們今天是不是應該向前新生代,就是向中生代、古生代,甚至於元古代地層來尋找石油呢?”
第二次創業的依據
近年,劉光鼎院士從地球物理場出發探討“中國大陸構造宏觀構架”以及“礦產資源的地球物理預測”的問題,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前新生代海相殘留盆地的認識,為中國油氣資源的二次創業提供了理論依據🔨。
劉光鼎說:“中國的石油和天然氣的資源潛力都很大。解放以來🤽🏽,做過幾次石油預測,上個世紀末對石油的評價是我國石油的總資源量達到了940億噸,而現在只發現了22%,還有78%沒找到。天然氣總的資源量有38億萬立方米🏊🏿,現在僅僅探明了7%,絕大多數的天然氣還沒有發現。所以應該說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因此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是兩條,第一條就是新生代油氣藏應該繼續深化,來發掘隱蔽的地層巖性油氣藏。過去我們都是找構造油氣藏,就是所謂的背斜或斷塊,我們找到它,打鉆🧑🏼💻👶🏼,來發現油氣。現在在這種構造油氣藏之外,還要找古代的河道,古河道砂裏面也會含油氣。勝利油田應用高分辨率地震資料和層序地層學📵,幫助把河道砂找出來了。近年勝利油田的增產,主要是找到了河道砂💊,在河道砂裏發現了新的油氣。”
其實早在“六·五”期間,劉光鼎就曾經有過向前新生代找油的實驗。當時劉光鼎提出了幾個課題🙌🏼🍒,其中一個就是在南方碳酸鹽巖,也就是在海相地層裏尋找油氣🥥,但經過10年的奮戰沒有突破👑。
“七·五”期間🍋🟩,劉光鼎在東海的油氣調查中,來到一個名字叫靈峰1井的探井,該井在2800米的深度上,打到了花崗片麻巖🚣🏻♂️,發現了有1桶的原油。在花崗片麻巖裏能夠有油,這是過去地質學家🧙🏿♂️、地球物理學家都沒敢想的問題。這個地層經過同位素測定是17.6億年,是元古代地層。在地質上認為元古代,就是前寒武紀那個時候還沒有生物呢🤵♂️👩🏿🚀,怎麽會有油呢🧑🏿✈️🐊?但是👩🍼,這卻為劉光鼎向前新生代找油的理論提供了現實的佐證🙍🏽。
有一次劉光鼎去貴州考察,地質隊的同誌常跟他去貴陽東面100公裏左右一個叫麻江的地方,那裏有個10億噸儲量的古油藏,現在已經破壞了。劉光鼎說👏🏿,當時咱們國家的石油拿到手的儲量只有14億噸,而麻江古油藏,如果沒有破壞,一個油藏就有10億噸的儲量😙📣。雖然這個油藏被破壞了,但是不是可以啟發我們應該往古生代探索呢👩🏿🎓?麻江古油藏已經被抬升暴露到地表而破壞了,所有油氣都揮發了,這確實是很遺憾的一個事兒,但是,中國960萬平方公裏的陸地,近300萬平方公裏的海域,是不是所有的古生代油氣藏都破壞了?古油藏會不會還有沒有遭受破壞的?反過來再認識🌎,就發現了破壞的時期🎤,主要是在中生代,就是印支期、燕山期🩺、喜馬拉雅期,這三期構造運動破壞得很厲害,但是劉光鼎深信還有殘留下來的,所以他就給這種地質構造起名字叫海相殘留盆地🧳。“我經過了10年才開始認識了這麽一點兒。” 劉光鼎說✉️。
油氣二次創業提出的這幾年👍🏿,海相殘留盆地勘探已經取得許多成績📦,如日產1059噸的勝利油田“勝海古2井”,日產天然氣106立方米的大港千米橋“板深7井”🚪🫃🏻,初估儲量近10億噸的塔河古生代油田,都證實了中國海相殘留盆地有豐富的油氣藏👵。
“三橫、兩豎🈂️🚪、兩個三角”
和新生代海相殘留理論
經過幾十年的地球物理實踐,劉光鼎在重力、磁力和地震分析成像等的基礎上🤸🏿,認識中國大地構造的宏觀構架及其演化歷史🥃,他將中國大地構造的格架簡單地概括為三橫😆、兩豎、兩個三角,並解釋說🚵♂️:第一橫是天山——陰山——燕山🛠,基本是一個東西方向,在這個地方以北是蒙古🧑🏻🫲,以南西邊是塔裏木,東邊是華北。這個地方在古生代以前有個蒙古洋,蒙古洋閉合👩🏼⚖️💁🏻♀️,南北兩面兒碰撞到一塊兒🏄🏿,形成天山——陰山——燕山結合帶。第二橫是昆侖山——秦嶺——大別山,又是一個東西方向,塔裏木👱♀️、青藏、柴達木👩🏿💼、松潘、華北以及揚子都在這一帶🕵️,所以這又是一個不同塊體的結合帶🔄。第三橫👨🏻🏭⚠,就是揚子跟南華的界限,就是南嶺,基本上也是一個東西方向🙋🏻♂️。所以👩🚒👭,三橫是不同塊體的結合部位。兩豎👺,一個是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這條線,這條線在重力圖裏🧑🏽🦲,它是一個陡變的梯階帶,就是地殼厚度變化很快的一個地帶👼🏼;另一個是賀蘭山——龍門山👩🏿🦳。這兩條豎的🎃,就把中國分成了三塊。當間兒這一塊是鄂爾多斯和四川,地殼厚度都在45公裏左右🏪,非常穩定🏊。賀蘭山——龍門山以西,地殼厚度從50公裏增加到70公裏,世界上地殼最厚的喜馬拉雅就在這個地方,也就是世界的第三極🫴🏼,完成了這個地殼增厚是在中生代時期內。然後🎙,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以東👰🏽♂️,地殼是減薄的🕰,地殼的厚度從38公裏向東逐漸減低🙇🏽♀️,到沖繩海槽變成了18公裏,這樣子一個減薄的過程,是在新生代完成的🫥🆘。兩個三角包括🧑🏻💻,柴達木📛🌐、祁連山和松潘✅、甘孜地區🚀。所以🙍🏻,對中國大地構造的格架用最宏觀、最簡潔的表達就是三橫📃👨👩👦、兩豎🎤、兩個三角。
劉光鼎指著地圖告訴記者,第一次創業集中工作的地方在三橫、兩豎、兩個三角的當間兒,而第二次創業,就要在三橫、兩豎🍽、兩個三角當間兒的新生代沉積盆地的下面來找🌐𓀊,只是要搞清楚不同時期的盆地原型與造山帶之間的關系。
劉光鼎說,在太古代和元古代的時候🧒🏿,中國有四個陸核,即華北👩🏼🍳、揚子🎼、南華🔯、塔裏木🕳,其中以華北最老,基底可以達到38億年,是屬於太古代,揚子🧑🏿🦲、南華跟塔裏木🧛♀️,都是十幾億年元古代形成的。也就是說當時海水裏冒出來了這麽幾個陸核。然後就向塊體過渡。在古生代末印支期前後,中國古大陸形成,但當時還沒有青藏。青藏形成過程中,對於整個中國大陸是一個強烈的擠壓改造的過程🦹🏼♀️,使地殼明顯增厚。到晚白堊——中漸新世的時候,東部太平洋這邊開始起作用了☄️👊,太平洋板塊逐漸往中國大陸靠近🚴🏻🐀,在中國的東部就出來了一些箕狀的坳陷,並沉積下來了陸相地層🙍♂️。在菲律賓板塊向歐亞大陸聚斂過程中,在中國東部及海域裏形成拉張的環境,使地殼減薄沉降並形成盆地👰🏻♂️🎧,等到晚漸新世到第四紀的時候🙅♀️👇🏿,菲律賓板塊俯沖到歐亞板塊之下,而板內有沉降,所以在中國東部這些油氣盆地上面都蓋了一層第四紀的“被子”。這就是中國大地構造的演化歷史🈂️。在這裏劉光鼎強調了兩條,第一條就是陸核之間,為海水覆蓋,因此有海相地層存在。也就是說👎🚴🏻♀️,在古全球構造的時候🪜6️⃣,中國有廣泛的海相沉積。第二,中國古陸形成,海水退出,河流、湖泊沉積下來了陸相地層,而陸相地層主要是新生代時形成的😲。
從中晚元古代到古生代,海相碳酸鹽巖是有廣泛分布的,其中有機質生烴的條件,要比湖泊、河流☂️、沼澤的陸相沉積優越🚵🤽🏿♂️,至少生物繁殖要比湖泊豐富得多;同時🪷,古生代海相地層遭受中生代多期造山運動的破壞,擠壓改造🧑🏿🏭,其中油氣藏受到了剝蝕和破壞,麻江古油藏就是一例。但是肯定會有殘留盆地,或者沒有受到破壞的部分,其中仍舊蘊藏有大量的油氣資源🍃👅,所以只要保存條件好,古生代海相殘留盆地,就會比新生代陸相碎屑巖盆地更有利於油氣的生成和儲集。劉光鼎說🫕,最近在四川的東部👾,湖北的西部⌚️,找到鮞粒灰巖的生物礁灘就有天然氣,而且天然氣量非常豐富6️⃣。古生代風化殼油氣藏在渤海周圍,在塔裏木都已經有所發現。
劉光鼎說𓀔:“一般來講,陸相的油藏,打一口井🧪,日出油也就十噸🧘🏼♀️、八噸,等到海相地層裏卻往往出現千噸井🦴。例如在河西走廊,2000年的冬天打到了海相古潛山油氣藏。再如1982年在塔裏木,沙參2井打到5800米的白雲巖風化殼上,一天產原油1000噸🤱🏼,天然氣100萬立方米。我們過去解決油氣主要靠反射地震,但是在陸相地層裏頭,所有的地震的前提條件都是水平層狀介質⛴,而海相地層是個復雜地質體,前提條件改變了,因此就需要創新。目前,科學院在環渤海地區設立了區域地質、地球物理的綜合研究課題,希望在這裏能夠有所突破🧖🏼♀️👮🏿♀️,取得經驗,在其他地區來推廣。這個課題想把前新生代主要構造事件的界面起伏和分布搞清楚,想把斷裂體系搞清楚🧚🏽♂️🍚,希望能從規律上來認識巖漿活動、應力場、殘留盆地的分布以及構造演化史,這樣𓀀,我們就可以解決一串兒的問題👨🏿🚒。前新生代海相殘留盆地是我們21世紀中國油氣勘探的一個新的領域,現在已經開始取得了很多成績,前途也是非常廣闊的。中國油氣的二次創業已經來臨。”
豐富傳奇的經歷
今年76歲的劉光鼎院士拿出他的工作日誌一頁一頁地翻看🤤,上面記錄著他每一天的工作情況。盡管工作繁忙,但他每天早晨都要堅持練太極拳🙅♂️👨🏿🚀。劉光鼎在太極拳領域有著極高的造詣🪱,曾出版過太極拳方面的專著,並且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說太極拳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堅持鍛煉。長期的鍛煉使他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豁達的性格。劉光鼎還愛好寫詩,曾出版《漁樵之歌》詩集。同時劉光鼎還是一個武俠小說迷🙋🏼♂️,他的公文包裏總是要放上一本武俠小說,在出差的路上看上一看🔘👊🏿,是一件愜意的事🧖🏼♀️。
劉光鼎1929年12月29日生於北京,祖籍山東蓬萊。父親劉本釗🙍🏿,字康甫☝🏿,早年曾先後在清華大學、青島大學、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後,自昆明返回青島,任職於山東大學。全國解放前夕♦︎,受脅迫去臺灣,就職於新竹清華大學,1968年4月逝世於臺北🍷。母親董德玉,擅長書法、醫術。抗日戰爭前夕👨🏻🍼,因丈夫去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教書👨🦱,遂攜眾子女從青島返回蓬萊🎃,懸壺行醫,並積極支持子女們參加革命☃️,先是二女兒劉光運去延安,繼爾送三女兒光榮、四女兒光耀參加八路軍。1940年,日寇攻占蓬萊🚴🏿♂️,對抗日家屬實行嚴酷迫害,以私通八路軍的罪名將劉光鼎的大哥劉光鬥逮捕☢️🙎🏼,在監獄裏嚴刑毒打,最後將劉光鬥摧殘至瘋,下落不明;劉光鼎的母親則被逼自殺,年僅48歲🥸。
劉光鼎1948年9月參加革命,1952年7月畢業於意昂3体育官网物理系,隨後在北京地質學院任教12年。1958年組建中國第一個海洋物探隊🌆,任隊長👮🏽♀️。1964年至1970年任地質部海洋地質所地球物理研究室主任💪🏻;1970年至1973年任第二海洋地質調查大隊技術負責人;1973年至1980年任海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8️⃣、綜合研究大隊長;1980年至1989年任地質礦產部海洋地質司副司長,石油地質海洋地質局副局長;1989年至1993年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1993年當選為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同年當選為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石油專業委員會主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3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任第八屆、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海洋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巖石圈委員會主席。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地球物理工作中1️⃣🧜♀️,劉光鼎參與領導了多次的地球物理領域的調查研究📯。早在意昂3体育官网學習期間🧴,他即參加燃料工業部組織的實習隊,任隊長🥀,率領物理系師生10人,先去西安、四郎廟學習石油地質與鉆井技術👨🏻🎨,最後🏄🏿♂️,經延安到延長。這次實習,他極大地開闊了眼界😳,提高了思想認識,也決定了他獻身於應用物理學和地質事業的誌向。
“文革”期間,劉光鼎痛心於中國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工作剛剛起步即遭受挫折,在處境艱辛,精神和思想上壓力巨大的情況下,在牛棚裏先後寫成《海洋地球物理勘探》(1978年由地質出版社出版)和《太極拳架與推手》(1980年由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先後五版,達33萬冊)。《太極拳架與推手》後又經劉光鼎修改😛、補充👨🏿🦳,於1992年由科學出版社重新出版🟪,定名為《太極拳術——理論與實踐》👳🏿♂️🧏🏼♂️。
1974年,上海海洋地質調查局成立⛳️𓀘,任命劉光鼎為副總工程師🌼🕟,兼綜合研究大隊長🙍🏻。劉光鼎和一批地質學家聯合起來🪬,一再地向中央提出建議,並首先在東海進行區域地球物理調查👨🏽🎨🙇🏻♂️,發現東海海底具有三隆兩盆的構造格局,即在西部浙閩隆褶帶、中部釣魚島隆褶帶和東部琉球隆褶帶之間有陸架盆地和沖繩海槽盆地,其中東海陸架盆地又有3個沉積中心。於是,集中力量調查位於浙江東部的西湖坳陷,發現其局部構造發育🧑🏻🔬、油氣性良好🙋🏻♂️。在進一步地震詳查的基礎上,勘探二號樁腳式平臺終於在平湖構造的第三系地層中鉆探到工業油氣流,實現了中國東海油氣資源的突破。
1980年,劉光鼎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及地學部常委🪧🦏。1984年劉光鼎著手組織國家重點攻關項目85—054“尋找大油氣田的理論與方法技術研究”🤡,該項目下設有“中國的天然氣”、“南方碳酸鹽巖的油氣”、“塔裏木油氣”、“東海油氣”四大課題🫱🏽🟫,劉光鼎為項目負責人。與此同時😫,他還在地質礦產部石油地質海洋地質局系統內部組織編繪《中國海區及鄰域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系統地總結了中國海30年的地質地球物理工作,編繪出海底地形圖、立體地貌圖、空間重力異常圖、布格重力異常圖、磁力異常平面剖面圖🍭、地球動力學圖、地質圖🚵🏼、大地構造圖以及新生代沉積盆地圖💂🏿♀️,統稱為《系列圖》。並在該系列圖的說明書中探索總結了規律性認識,指出中國海經歷了五幕演化史💅🏽。1992年,該《系列圖》和《中國海區及鄰域地質地球物理特征》由地質出版社出版,1993年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獎♓️。1995年《中國海區及鄰域地質地球物理圖冊》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同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由於劉光鼎對於中國海的長期研究與貢獻🧔🏿♀️,1995年,由美國、加拿大提名,劉光鼎當選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專家委員會成員。
1989年6月,地質礦產部安排劉光鼎到亞洲近海聯合勘探組織任高級專家,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要求劉光鼎出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他不顧親友的阻攔,一周後即赴地球物理研究所上任。“我是中國地球物理學家,首先要為中國地球物理幹事!”這是他舍棄高薪的唯一理由。那時,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狀況不佳,科研條件與職工生活也很困難。劉光鼎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首先提出研究所基礎建設的四大中心,即成像中心、高溫高壓巖石物性中心、地磁臺鏈中心以及資料信息中心。確定了應用開發的四大課題,即沉積盆地綜合研究👩🎓、油儲地球物理、巖石圈層研究以及地球磁場與空間電磁環境。他強調地球物理應與地質相結合,並親自領導“陸相薄互層油儲地球物理學理論與方法研究”,該項目被列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主持並建立“高溫高壓地球動力學”開放實驗室⚽️👩🏻⚕️;設立“沉積盆地動態模擬系統”研究項目🧔🏿⬜️;提出“淺層地球物理工程”,建立一個嶄新的前期工程咨詢產業,伸及地礦、石油、煤炭、冶金👙、建工🤱🏼、鐵道🐮、交通、水電等行業,以進入國民經濟主戰場。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地球物理所聚集了一批人才,大任務源源不斷,科研項目順利進展,成效顯著。《地質報》稱劉光鼎是“拿大項目的所長”。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周光召稱譽他:“一個人救活一個所。”隨後,國家科委確定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為全國科研單位改革試點單位之一。
重振地球物理學的學科地位
在關註中國能源問題的同時,有關地球物理學科地位的問題也引起劉光鼎的關註🚵🏿。在20世紀90年代的學科改革中,很多大學的地球物理學系都取消或削弱了,一些研究內容被放棄,這些都引起了劉光鼎的焦慮和不安。
劉光鼎認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很多基礎工作都需要地球物理學的支撐,如三峽工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都離不開地球物理學。“現在要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需要大量的工業資源🧚🏿。其實內蒙古以及大興安嶺一帶就蘊藏有有色金屬礦🏌🏼♀️,等待我們用地球物理學的方法尋找。”他對我國固體礦產提出“應用地質與地球物理方法攻深探盲,尋找大礦富礦”的方針,並用此方針指導膠東等地的金屬礦床的勘探工作取得成績🙅🏽♂️。此外,他還提出三峽水電站、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以及橋梁的基礎等等🌧,都需要地球物理學提供科學依據、監測並保證工程質量🏧。”
近年👴,劉光鼎還提出了軍事地球物理的概念🥉,高科技戰爭也要依賴地球物理學。地球物理學可以給視距外航母和水下潛艇定位🕗;發射導彈要掌握空間重力異常情況;潛艇航行需要了解海底地形。在這些涉及到國家安全的問題上也需要我們發展地球物理學去縮短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因此,需要未雨綢繆迅速建立軍事地球物理學,進一步拓展地球物理學的研究和應用領域,更好地開展軍事地球物理學的研究,為國防建設服務。(記者 陳英華)
來源:《人物》雜誌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