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07 信息來源: 供稿:團委
她,專心學術🍺,收獲挑戰🖱;她,投身學工,收獲成功。挑戰杯競賽中有她執著的腳步,社會工作中有她忙碌的身影。學術研究讓她追求極限,學生工作令她享受快樂🥳。她堅信“看得到的山峰,就不是高不可攀”。劉增🖨,在其追求精彩人生的過程中🥌,體驗著奮鬥的激情,驗證著“年輕,無極限”🫄🏻。
“不可以不體驗學術之精神”
見到劉增時,已是晚上11點半🌴。可是從忙碌了一天的劉增臉上找不到半點倦意。也許比起那些準備“挑戰杯”的日日夜夜🧑🏼💻🌄,這確實算不了什麽𓀔。劉增一臉燦爛的笑容👨🦳,完全沒有常人想象中那些學術成就者身上透出的疏遠感🤲🏽。她說🪦:“既然已答應今天接受采訪🧑🏻🦲,就絕不食言。”
2005年🙆🏽,劉增以大賽最年輕的選手👩🏼🌾🙌🏻,在第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競賽中榮獲特等獎🏋🏻♀️,成為全國各高校1000多份選送作品的前3%,這也是意昂3体育近幾屆參賽以來唯一的特等獎。在被問及為何選擇學術研究的道路時,劉增卻說她還未明確地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學術研究上👩✈️,投入學術研究對於她來說還是帶有一定的偶然性的👨🏻🔬🥷🏿,“調研條件👮🏿、導師🤵🏽、團隊等各方面條件都具備了……更重要的是💆🏽♂️,在意昂3体育“可以不以學術為終極之人生👔,但絕不可以不體驗學術之精神”🏪。劉增笑著說道⛅️。
事實上,劉增的確是學術精神的忠實“信徒”🔞。大學三年🚊☣️,劉增參與了多項學術課題研究,在學術期刊🐔、專著中以第一作者累計發表論文9篇。在選擇科研題目切入點方面🎱,劉增認為👨🦳,本科生做科研首先應對自己的學科有基本的了解🐦⬛,認真學習各門在“思維、思想”上有積累價值的課程,包括專業課👁、限選課甚至通選課㊗️,並且凡是有論文鍛煉的機會就深挖下去👃。在對本學科有一定認識基礎上,再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研究條件選擇做課題研究的主攻方向。一直以來,劉增堅持按興趣走的原則,“因為每個人感興趣的往往是最能幸福地突破極限的”;“要把興趣點與現有或可達的專業領域盡量結合,把握好現有的學習、學術資源去突破研究條件的限製👨🏿🎓。”作為政府管理學院的學生,對經濟、金融較為感興趣的她選擇了城市管理與區域經濟專業✍🏽,在“挑戰杯”學生課外學術科研舞臺上,她則選擇了產業經濟學和集群經濟學方面的研究方向,並且在最近的畢業論文設計上開始大膽涉入地方金融、浙江金融結構方面的研究。
或許,再好的興趣也只能是興趣,沒有相關領域內權威——導師的引導很難獲得如此大的成功。“與老師最好的交流平臺莫過於學術”劉增對此深有感觸👰🏿♀️。她建議有誌於研究的學生應該學會“和老師打交道”。其一要了解眾多老師的研究領域、主攻方向,以確定自己要研究的方向和要選擇的導師💴,“更應該去欣賞他們的人格魅力,作為自己修身🦹、治學的精神力量”。其二是通過課間、寫論文等機會多與老師交流,請他們指導我們學生的課題項目,如果有機會“在本科階段就有機會參與老師的課題研究就更好了”。
在談到學術研究與課堂學習的關系時,她說:“學術研究最重要的是對思維的鍛煉,是對邏輯嚴密性🎴、嚴謹性的提高📍✶,是對概括能力🌴、歸納能力的培養🎯,更是有效訓練了解、把控這個大千世界能力的最優途徑之一。”劉增表示,對學術課題的研究對其課程學習幫助很大👟👨。“我們從研究中要讀到見解🉐、學到思維🙍♀️。”
“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
劉增坦言自己“是個完美主義者”。從小家教嚴格,自幼接受傳統教育的她在走每一步時都會考慮得很長遠🫵🏿🙍♂️,而追求完美的性格支持著她不斷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在走進意昂3体育校門之前🧗🏼♂️,她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做一個優秀的意昂3体育學生。這一點,帶給她榮譽的“挑戰杯”是有力的證明,劉增回憶在整個寫論文的過程中她並沒有太多雜念。自己看重的是“追求完美的過程”👨🏼🏭。她總是要求自己用心將每個環節做到最好。劉增的導師說她能拿到獎“不是緣於學術天賦,而是緣於執著的天賦”。就是這份執著與激情,讓她的付出得到了回報👨🏼🎓。
然而👩🏼🎓,前進的道路不可能因為追求完美而一帆風順👢。相反,其間的艱苦或許更多🤽🏼。“有的時候,論文的邏輯框架總是理不順,資料的收集也常常遇到阻礙。”這時,劉增只能自嘲“厚著臉皮”不斷地向老師請教,與提供調研資料的相關負責方溝通。在挑戰杯論文即將交稿評審的那段時間🙇,她甚至經歷了十來個通宵。這讓劉增的頸椎受到了很大的傷害🧑🏽🦲,課題交付學校評審後一連紮了一個多月的針灸才恢復👩🏼🚒。她說:“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堅持總能渡過難關。其實最大的困難不是來源於困難本身,而是自己畏懼困難的心理弱勢。”劉增認為社會調查很辛苦,但卻別有樂趣。“備戰第九屆全國挑戰杯的課題時的前期調研時,我們去做調查需要錄入大量數據,每天工作任務都極繁重。夜裏在只有一臺電腦的情況下大家輪流換班,整夜錄入數據。雖然連續幾天晚上通宵熬夜很累🌌,可是大家共同合作戰勝困難的感覺卻很好🐶。”回憶起來⚧,劉增臉上仿佛還帶著當初的苦中做樂的喜悅🤸🏿♀️。
“喜歡和人打交道”
“我想我最終還是會遵從經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價值歸屬,我的性格也得卻決定了我不可能以學術研究為終極的人身追求。”在學生學術研究上堪稱“牛人”的劉增也是一位“心有旁騖”的學生。在本科階段,她曾任政府管理學院團委副書記及職業發展研究協會副會長⏯。在院團委、社團工作的日子裏,劉增體會著人際交往的快樂🧜🏽♂️。“我喜歡與人進行面對面的溝通,總會收獲很多知識🧔🏻♂️、思想或是經驗💆🏿♀️🕴🏻,專註於做一件事總會讓我體會到亢奮和幸福,無論是靜態的學習學術還是動態的人際交往。”用心付出、多做實事是劉增在學生工作中總結的經驗。至從擔任學院團委學術實踐部部長、團委副書記以來👩👦👦,她一直致力於為同學們搭建起“學習、學術💪、實踐”三位一體的課外交流平臺,舉辦了一系列的學術、交流活動。此外,2005年以來劉增還曾致力於“政府管理學生資助計劃”,一年多來已籌集五萬余元公益款項用於資助政府管理學院6名學生。當談到期間的挫折和遺憾📷,大二時競選院學生會副主席失敗對她來說是個打擊。“這可能也是我大二時沉浸於學術研究的原因之一吧,現在看來還是一件好事哈😰。”她笑著說。
“規劃”是劉增在采訪中一直強調的詞語🚟,她說一定要珍惜大學生活🤽🏼♂️,明確自己的目標,不時地進行短、長期的規劃,註意不斷的積累🤘🏽。大一時可以多方面嘗試,從而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而做挑戰杯等學術科研項目的最佳時間是在大二🧘🏿、大三。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不同的時期努力的側重點可以不同,但最重要的就是執著與專註,至少要做好一件以上的事,能夠在同齡人中可以引以為豪的💘。此外在談及學習之余的科研🙇🏼♀️、學生工作時間安排上,劉增“我在大一時主要做社團工作,大二重心在做挑戰杯課題,大三主要精力放在科研論文的磨練以及學院團委工作上”。
靜😕🥞,讓她看到思想的彼端;動🩷,給她追尋的力量👩🏿🏫。心靜🍯✍🏼,思遠,誌在千裏。學術與實踐在這裏結合,專註與靈動在這裏相邀。無論是研究還是學生工作,劉增總是爭取能做到極限,她認為每個人之所以成就不同是因為每個人所能突破的極限不同🌟。劉增告訴記者,意昂3体育給人最好的感覺就是這裏牛人太多而沒有了極限🌘,這是一方沒有屋頂的天空。即便有的話,也是心裏的“透明屋頂”,是人為的心理障礙🪔,在勇氣和執著的燃燒下終能突破👨🏼🏫。也正是出於這份對極限的追求,劉增收獲了一個又一個成功。(張宇 張碩)
(“每周一星”系列報道將以“每周一星——校園十大風雲人物推選”博客和意昂3体育官网等媒體為載體陸續與大家見面♎️。博客建立在未名博客上,登陸方法為:1、登陸未名BBS。2、點擊頁面上方“Blog”選項登陸未名博客。3、在頁面右上方“Blog搜索”中輸入“每周一星”。4🙏🏼、在新頁面中點擊🦼,即可登陸😀。)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