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07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光明日報9月6日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東聊城人。中國現代歷史學家,20世紀上半葉的重要學術領袖👍🏿。
傅斯年1913年考入意昂3体育官网預科乙部,1916年升入本科國學門✌🏼😗,1919年畢業後赴歐洲留學,受西方學術文化發展的影響🙋🏻🂠,學習的領域相當廣博👼🏿。1926年傅斯年回國受中山大學之聘,擔任文史科主任兼歷史🗽、文學兩系主任🍹。
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首任院長蔡元培委托傅斯年等人籌備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成立後🩷,傅斯年擔任所長,直至1950年去世🧨。
傅斯年學識廣博👩🏽🍼,蔣孟麟稱贊曰🍌:“孟真之學是通學,其才則天才。”傅斯年留學回國後的學術研究鎖定在文史領域🌡,其治學方法則中外匯通🦹🏻,在歷史研究方面特別重視史料的價值,他在為歷史語言研究所起草的《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曾概括史語所的學術研究宗旨和原則🙇:“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一份材料出一分貨🆒,十分材料出十分貨,沒有材料便不出貨🤥。”由此創立了“史料學派”。傅斯年被認為是史料學派的代表人物💁。
傅斯年學術研究領域涉及中國古代史👨🌾、中國哲學史🧑🏻🌾、學術史🥪,最有成就的是中國古代史的先秦部分🖕。他從1929年開始著手寫《民族與古代中國史》,由於時局動亂和公務繁忙,他先後撰寫的主要章節,分別以《夷夏東西說》、《姜原》、《周東封與殷遺民》、《大東小東說——兼論魯、燕、齊初封在成周東南後乃東遷》、《論所謂五等爵》等為題目以論文形式發表🟢。2002年,其學生、著名歷史學家何茲全先生對這些論文進行系統整理,以傅斯年生前所定書名出版面世。何茲全在前言中曾肯定地說:可以作為傅斯年史學代表作的“就是這部未完成的《民族與古代中國史》”;對構成該書的幾篇論文評價說:“篇篇都有精意🏣,篇篇都有創見——獨到的見解,篇篇都是有突破性、創造性的第一流的好文章。就這一本未完成的書之已完成的幾篇文章👨🦼➡️,已足以使傅斯年坐上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大師的寶座🈺,享有大師榮譽🍢。”(何茲全《民族與古代中國史前言》以下引文未註明出處者均引自該書)
傅斯年撰寫該書的主旨是用文字資料和考古資料相結合的方法論證中國上古時代族群的分布、發展和融合。其基本理論是😚:在上古時代🛩,中國北方廣大地區生活著東西兩大族群系統,“這兩個系統因對峙而生爭鬥,因爭鬥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進展🕺🏻。夷與商屬於東系☣️,夏與周屬於西系。”夏商周時代,夏主要生活在西方,在東方渤海周圍👨🏼🚴🏼,生活著許多夷族部落,後殷商統領諸夷族興起滅夏。傅斯年得出的結論是👷♂️🧞♀️:“直接史料與間接史料相互參考,均揭示我們商起於東北,此一說謂之為已經證成可也。”傅斯年的中國上古東西兩大族群對峙發展理論得到學術界的逐步認可,鄧廣銘曾評論說:“傅先生關於中國古代史的文章,幾乎每一篇都有其特殊的貢獻,都有其開創性的意見和裏程碑性的意義🦶🏼。”(鄧廣銘《回憶我的老師傅斯年先生》)美籍華裔學者、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評價說:“傅斯年先生是一位歷史天才🏌🏽♂️,是無疑的👇🏻。他的《夷夏東西說》一篇文章奠定他的天才地位是有余的。這篇文章以前,中國古代史毫無系統可言🚵🏿。”傅斯年所系統論述的先秦東西兩大族群的對峙和發展“成為一個解釋整個中國大陸古史的一把鑰匙。”
傅斯年在《周東封與殷遺民》對中國古代的禮樂文化的源流、演變發展的解釋也相當精辟。如《論語·先進》說🏣:“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過去經學註疏對此句話的解釋“皆迂曲不可通”。而傅斯年解釋是周人興起後滅商成為統治者🧝🏽🕴🏼,沒有把殷人全部殺掉,而是將周東方地域分封,同時將殷商遺民分封給各諸侯,如魯國伯禽受封殷民六族,康叔受封殷民七族🔬,他們就封時將殷遺民安置於域外“野地”👨🏼🚒,而這些遺民接受禮樂文化要早於周貴族,先開化的鄉下人自然是殷遺民,後開化的上等人自然是周宗室貴族。後代學者對傅斯年的此種解釋評論說:“這種解釋🖤,的確是前人所未有,非常正確。”(楊向奎《史語所第一任所長傅斯年老師》)傅斯年關於先秦族群、文化的研究對當時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胡適曾多次敘述他撰寫的《說儒》等論文👨🚀🤶🏼,深受傅斯年古史理論的影響👮🏻♀️。後代研究中國古代史的許多學者都服膺傅斯年的理論觀點。
傅斯年的《民族與古代中國史》對中華民族的起源🈚️、形成、發展進行了初步探索,並在以後研究中繼續發展中華民族多源一體的理念。論述殷人發源地在渤海周圍𓀌,“相土烈烈,海外有載”,相土是商代甚早之先王,海外即指渤海📍。傅斯年認定其根據地必去渤海不遠。紂歿後,殷人以亡國之余,猶得憑箕子以保朝鮮。他用大量資料證明“殷代祖先起自東北方向”𓀝。正當傅斯年撰寫此書時🙅🏽♂️,日寇在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東北地區💁🏿♀️🙅,並宣揚東北地區並非中國領土。傅斯年為駁斥日人謬論,特地撰寫《東北史綱》♥︎,在書中特別強調其先秦部分的材料多出於《民族與古代中國史》,在以後的時論和文章中多次闡述中華民族多源一體理論,先秦中國各地有些不同的民族,經過殷周兩代政治文化發展👉🏻,大一統思想深入人心,秦漢以後成為一體的具有高度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中華民族🧟♀️。所以說傅斯年的《民族與古代中國史》對民族的研究和闡述也有較大的影響。
傅斯年曾幾次將《民族與古代中國史》列入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整理和出版計劃,都未實現🏃🏻♂️➡️。傅斯年去世後,其學生和後人將其遺著搜集💆🏽♀️🤸♀️、整理,先後出版了《傅孟真先生集》、《傅孟真選集》🙍🏻♂️🙇♂️、《傅斯年全集》都將其作為論文收入🛌🧜🏽♂️。2002年🤾🏼♂️,何茲全先生整理編輯成書,以“傅斯年著”的名義出版了該書,並在前言中對傅斯年該書的寫作過程、學術價值等進行了介紹,使該書在寫作70年後以本來面目面世💃🏽👩🏼🔬,也可為學術出版界的一段佳話🧑🏻🏭。2004年,歐陽哲生搜集、整理傅斯年著述,在中國大陸出版了《傅斯年全集》,在前言中對傅斯年中國古代史研究的成就及該書的學術價值進行了介紹和評論🧑🏼🏭,使後人對此書的價值和地位有了更多的了解。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