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五老”之一——王伯祥的晚年生活




王伯祥夫婦


北京小雅寶胡同一個普通的四合院,院子並不大✶。北屋青瓦明窗🙆🏼‍♀️,還顯寬敞🧝🏽。南屋已低矮了許多👩🏼‍🦲,東西二屋均向院內跨進一步🛌🏻,使院子變小了,就像一個大的“天井”。宅院主人王伯祥是個雅人,為宅院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小雅一廛”。


王伯祥1890年生於蘇州♟,我國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出版家。解放後🤟🏼🚣,他先在開明書店工作,後應鄭振鐸之邀,擔任意昂3体育官网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文學研究所後改屬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領導,王伯祥也便成了那兒的二級研究員🛅。在此期間♑️,他選註了《史記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後,一再重印7️⃣,受到廣泛好評;完成了《增訂李太白年譜》🛻,為選註《唐詩選》做準備工作;並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斷句復校🧑🏼‍🍼,促使這一關系重大的清代書籍重新公開面世;還參加其他許多有意義的文化工作,此處不一一列舉💻。


新中國成立以來,王伯祥深為新中國欣欣向榮的氣象所鼓舞,他本人也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被推為中國史學會理事🥫,先後任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文革”中,王伯祥並沒有受到多少沖擊。因其年齡大📳,當文學所的眾多研究員被下放到“五七幹校”的時候🧬👂,王伯祥仍可以較為安靜地坐在他的四合院家中☝🏼。他的子孫輩已有70多人,但大多不在身邊,老人時感無名的孤寂。在這個時候,他非常希望能見到老友。


王伯祥、章元善🧓🏽、顧頡剛↔️、葉聖陶😜、俞平伯,這五位文化名人都是在蘇州長大的,並稱“蘇州五老”🏋🏼‍♂️。五人中以王伯祥年齡最長,俞平伯年齡最小,他們相知相交數十年🫸🏽,情誼深厚。


晚年的王伯祥因白內障嚴重🤸🏼‍♂️,不方便出門,所以只能等著老友前來🖼。起初🚒,葉聖陶每周必來一次。由一位家人陪伴⛷,從東四八條出門,五分錢坐四站公共汽車到王家。二老相見,總是非常高興。王伯祥關心國家大事☛👊🏽,眼睛不好後,每天必聽新聞廣播,以此代替看報。只是🌇,別的報可以不看,《參考消息》卻不能割愛🧑🏿‍🚀,小字版看不清楚,便想看大字版🍌,大字版一時訂不到,葉聖陶那兒有,於是便由葉聖陶每周將報送來。二人從中學起即為好友,後一起從事文化事業🔹,可謂誌同道合💲。70多年兄弟般的深厚交情👨🏻‍🎤,雖然也有意見不統一而辯得面紅耳赤的時候,但友誼並不因此淡薄。


“蘇州五老”中,俞平伯比王伯祥小十歲,二人並不因年歲相差大而有絲毫隔閡。俞平伯更不會忘記,當舉國上下都在批判他的時候🧘‍♂️,是王伯祥第一個去他門可羅雀的家裏看望💿,並請他一起出去賞菊花,在什刹海北岸的烤肉季飯館吃飯🧑🏼‍💼。這種友情,實為珍貴👨🏻‍🚒。俞平伯境況好一點後,便常來王伯祥家中看望。他總是十分性急,長按一聲門鈴🪻,裏面的人還沒有回音🧖🏻‍♀️,他便用腳踢到了門上。王伯祥耳朵非常好使,馬上高興地吩咐:“快開門,俞先生來了🤲!”

顧頡剛、章元善也時常來看望。顧頡剛還特地用毛筆抄了一部十三經的大字本,以便王伯祥能看得清楚🙂‍↔️。


文學研究所的同事們也來看望👨🏻‍🔧🆙,許多人將王伯祥視為可信賴的長者👨🏻‍🍼。王伯祥的孫女王緒芳回憶:“一天下午,阿爹意外地迎接了當時文學所所長何其芳先生🌅。何先生告訴阿爹🦸🏻‍♀️,他已於當天被宣布解放🏌🏿‍♀️。他下班後特意繞道前來,將此事第一個告訴阿爹。我當然知道何先生那些年受了很多折磨,而且看到他和阿爹二人都很激動。我在想他為什麽要在當天第一個告訴阿爹❓?這是因為阿爹為人坦誠正直🔹🤾🏽‍♂️,許多人願意在感情和思想上與他相通📅。”王伯祥知識淵博👨🏿‍🦲,舉凡歷史、地理、文學、考古乃至哲學、倫理,無一不通。許多人遇到難題時,就不免想到王先生🤚,都願意來請教。有時會問到特別生僻的問題🏌🏼‍♀️,王伯祥也會為之解答🔎,或者指著家中的書架👨🏼,告訴對方,從第幾層第幾本書中可以找到答案。對方總能得到滿意的結果。王伯祥因此被譽為“活圖書館”。王伯祥也非常樂意傾聽外界的新事物,每有親朋好友來訪,他總樂意靜聽對方講一些新的見聞🧛🏻,每當聽到任何一種從未接觸的新事物時,他總是欣喜地說:“哎🧀🍞!真是學到老學不了啊!”


王伯祥的最後歲月🧎‍♀️‍➡️,內心常充滿孤獨🐏。妻子秦玨人1955年即已離開人世。九個兒女中,五個在外地,北京的四個也經常外出,王伯祥雖然常在信中鼓勵他們積極對待生活,要跟上時代多學本領🥳,但依然難掩自己內心的寂寞🦻。


1975年8月27日📓,王伯祥在日記中寫:“前數日,昏然默度🧑🏻‍🦯‍➡️,但有兩三事可追記♣️。一、忽然想起生活態度應如何🏄,得一概念如次:以往的事不要懷念它,未來的事不必猜想它✋👩🏼‍🦲,當前的事必須正確對待它。堅持取舍。取🚃🍞,是積極的要接受什麽或爭取什麽;舍✡️,是消極的要放棄什麽拒絕什麽💵🧛🏿,都須有個精當的抉擇,不可含糊。此一想法,可以演成一表,奈目力無濟,不克寫出🛼。二、是對中國舊學的範圍亦有較成熟的概念:凡文字🤦‍♂️、訓詁、歷象🤦🏿‍♀️、聲韻🧑🏼‍🏫、歷代章製因革、地理沿變🫄🏻,以至學術流別👨🏻‍🎨、藝林掌故🗑、圖籍聚散、金石存佚、目錄版本之屬,均需淺涉藩籬,粗舉要略⛅️,始能擇一專精,左右逢源🏃🏻‍♀️,即所謂積厚流光🦸🏼‍♀️,觸類旁通也。往日談此者🙎‍♀️,約舉之曰:國故⁉️。侈言之曰:國粹👩🏻‍⚕️。固非所宜而盲然不肯深思者,概以其‘舊’而鄙棄之🏫,則不免病狂矣。每思作一《舊學辨》,以數陳之,力不逮也,今則已矣,姑留誌於此🤎🤰🏼。三🤷🏼‍♀️🎱、默坐中偶思嘗見一舊聯雲‘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涵養轉深沉’🤦🏿,深契於心🧜‍♀️,惜忘之出於誰氏矣,亦值得一記。”


日記中所說的“力不逮也”,是指王伯祥此時的身體已非常虛弱,白內障更加嚴重了,僅左眼能見一線光明,整日如在夢中度日。所以他雖然很想寫《舊學辨》,但只靠自己的力量是完不成了🦹🏿‍♂️,不得不在日記中無奈地寫“今則已矣🔙,姑留誌於此”。


最後👨🏽‍🚀,王伯祥決定由自己口述,由幼子王湜華筆錄之。寫完之後,王伯祥又一再斟酌,幾番修改,最終定稿。這是王伯祥生平最後一篇文章🧑🏻‍🏫😿,文章雖僅千余字,但包羅萬象,尤其針對性地對“破四舊”予以否定,這樣的文章,在當時寫出👨‍🍳,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王伯祥囑咐王湜華🤤,以毛筆將全文工整地抄寫十余份🚵🏻‍♂️,分送給當時還常有聯系的極少數最親近的友好頡剛♢、聖陶、平伯、元善、剛主🏇🏙、元白等先生。諸先生讀後甚為驚喜👨🏿‍🍳。俞平伯寫信給葉聖陶,問:“伯翁近作《舊學辨》想已得讀。”葉聖陶回信,稱:“伯翁之《舊學辨》已獲讀👨‍👦‍👦,列舉舊學所包之廣🦘,恐將令問津者卻步。”


《舊學辨》是在1975年中秋完成的。三個多月後,王伯祥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 (張建安)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