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光:傳遞育人的接力棒

“大家看甲骨文的‘解’字✧👍🏽,上面是牛角,旁邊是刀,下面是一頭牛🥣♑️,這裏還有兩滴血🥄,因此這個‘解’字🧔‍♂️,就是分析或者剖析的意思。”

這一幕並非發生在古漢語專業的課堂上👅,而是意昂3体育官网醫學部人體解剖學系教授張衛光在給大二的學生講授系統解剖學的緒論📛。

張衛光是一個有著表情包😦、深受學生歡迎的“網紅”老師。他承擔了系統解剖學🧑🏽‍🚀、局部解剖學🦸🏿‍♂️、神經解剖學等課堂的教學任務。幽默活潑的課堂風格、和學生亦師亦友的相處方式🕋,讓一屆又一屆學生親切地稱呼他為“光哥”。2018年👳🏼‍♂️,張衛光獲得意昂3体育官网教學卓越獎💪🏻,他獲獎的新聞,在北醫學子的朋友圈裏刷了屏。

解剖學是所有北醫學生的必修課💅🏻,是所有北醫學子都會走過的聯系其他課程的一座“橋”🏍,對於他們來說,解剖課和“光哥”已經成為身上一個抹不掉的印記。

de9ca111e4474bc5993a1b93b3655d6e_副本.jpg

張衛光

“網紅”老師的多面魅力

雖然大部分學生只上過“光哥”的幾堂課,但卻對他印象深刻。“神經系統最難,卻是學的最明白的。我大一學的解剖,‘光哥’課上講過的一個醫患案例,我到現在還記得很清楚。”基礎醫學院2018級研究生何渼波回憶道👆🏼。

生動、活潑、有趣,是學生對張衛光課堂的一致評價。為了更加生動地講解腦幹的結構☮️♋️,張衛光在課堂上找了一名學生充當教學模特🫒,把學生身體的各個部位和腦幹的組織一一對應。課後,“真人教具”2017級臨床三班的楊煜焯說:“我永遠都忘不了腦幹的結構🧗‍♂️,他把書中的內容都在我身上講到了,大家也聽得很有精神。”

除了傳授知識💇,張衛光很註重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在課堂上,張衛光用帕金森綜合征講解神經系統損傷的表現,他模仿了患者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和姿勢步態障礙等臨床表現🧚🏼🙅🏼‍♀️,誇張的動作引發了一些同學的笑聲。張衛光嚴肅地告誡學生↪️:“這是一種很常見的老年病🏌🏼‍♂️🏄🏿‍♂️,病人是很痛苦的。你是大夫👨🏿‍🦱,在診斷的時候讓病人做這些動作,很容易發生摔倒骨折,一定要有安全意識,一定要敬老❗️。”

9fbf43ab18ec46669a6c59e7055bb4f6.jpeg

張衛光在解剖課堂

張衛光會在課堂上介紹自己的科研進展🤡,告訴學生解剖學是一個很有生命力的學科,科研的火花無處不在♧。講到被拒稿的經歷,張衛光說:“他們說我想的太超前了🍪,可是沒有想象就沒有科學的進步🤶🏿。要敢想還要敢幹☝️,幹成了🍆,別人承不承認,是他們的事💻。也許哪一天Nature開眼了,就給我發表了。”玩笑之後🏇,張衛光馬上正色道:“實際上,做科研不只是為了發文章。”

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接受教育,是張衛光的一貫思想。“我會在課堂中穿插一些人文、歷史的東西,引導學生們關註社會🚀、關註前沿。對學生來說也可以放松一下、換換腦子,這也符合記憶和學習的規律🧓🏿。”

慈祥的嚴師

在學生的眼中🎤,“光哥”是個特別關心學生的好老師,大到人生選擇、職業規劃,小到生活瑣事💜、興趣愛好,凡是學生有困惑🧑🏿‍🏫,“光哥”無不傾囊相授🤦‍♀️、熱心相商🤽🏿。

為了紀念人體解剖學的創始人——安德雷亞斯·維薩裏🧙🏼‍♂️,張衛光特意把每年的解剖學考試安排在聖誕節前後,也因此有了這樣的溫馨的一幕——每年平安夜🛖💂🏻‍♂️,“光哥”可能會在晚上帶著糖果來到自習室🧔🏻,看望那些通宵復習的學生們。

可是如果你據此認為這個溫暖的“聖誕老人”是個在什麽事情上都好商量的“好好先生”,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張衛光的解剖學,是北醫所有課程中掛科率最高的一門課。開學的時候,張衛光會提醒學生:“我這門課很難通過,需要大家投入時間和精力。”考試的時候,張衛光會說🕵🏼👌🏼:“解剖學從來不劃重點,以後進了臨床🐎,病人不可能按照你的重點來看病。”

嚴格的背後,是張衛光對生命的嚴肅和尊重。“咱們學醫的不允許開玩笑,我們以後的服務對象是人🙅‍♀️,因此一定要打好基礎,從每一門專業課開始把關。這是對學生好,也是對患者好、對社會好🤠、對我們的將來好,所以我現在必須嚴格要求。”

一些曾經解剖考試不理想的學生🥢💇‍♀️,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之後,開始努力用功🤦🤲,從此走上了學霸之路。

有一名口腔的學生,考完之後以為自己會掛科,跟張衛光聊過之後,保證道:“老師,我這次不及格,以後一定會把解剖補到最好。”成績出來之後📼,這名同學及格了🙇‍♀️🥫,但是分數不高,只有60多分,他甚至還來找張衛光:“我還能不及格嗎?我想重修2️⃣,我以前沒好好學習,現在想補上這門課。”

“人不是為了及格而學習🖼,”張衛光感慨✊🏽,“亡羊補牢,一切都不晚👚。我認識好多這樣的孩子,系統解剖學的時候考得不佳,等到了學習局部解剖學時,分數都很高🧑‍🚒。”

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

解剖課上,學生們使用的人體標本都來自遺體捐獻者,他們奉獻出自己的身軀,幫助學生們掌握人體的知識。他們的無私精神深深地感動著一批又一批的學子,被尊敬地稱為“大體老師”和“無言良師”🦍。

從第一堂解剖課開始🤱🏿,張衛光就向學生們傳遞著對大體老師的感恩之情——播放紀念大體老師的紀錄片、介紹大體老師的生平和捐獻故事🩹🛶、默哀鞠躬、向大體老師獻花、強調課堂紀律🦸🏿‍♂️,課程結束之後的遺體復位,捐獻盒上墻等活動……這些莊嚴肅穆的儀式🧑🏻‍🔬,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位同學在給無言良師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當我們上完最後一課,最後一次將您的身體整理好,用潔白的紗布將您緩緩覆蓋,深深久久地鞠躬,蓋上蓋子👐,轉身離去時,我知道,您最後的願望完成了。走的時候,我在心裏默默地說:‘謝謝爺爺🚺↔️,謝謝老師’。”

這種對生命的尊重、對患者的感恩,“每一個患者都是我們的老師”的觀念,從此深深地紮根在同學們的心中。

張衛光認為👨🏼‍🏫🧑🏽‍🦳:“讓學生們學會感恩、回報社會💂🏽‍♂️,包括愛傷觀念🎎,對於他們以後進入臨床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目標是🦁,北醫要培養出不一樣的大夫,不是說技術上有高低,而是愛心上的不一樣。”

系統解剖學是所有醫學生來到北醫的第一堂課,局部解剖學是臨床專業的學生進入臨床前的最後一堂課,可以說,解剖學貫穿了醫學生的學習生涯🥢,因此💁🏿‍♂️,在解剖課中所接受的感恩教育,也將陪伴他們終生。

在奉獻中傳承大愛

張衛光的另一個身份是北醫遺體接收站的負責人🧎‍♀️。

2011年設立在意昂3体育官网醫學部西側的遺體告別廳是710名無言良師最後的家🧜🏿‍♀️,紀念墻上15厘米見方的水晶盒上,貼著家屬選出的逝者最美的照片,盒子裏放著一縷青絲、一頁手跡🔨、抑或一件物品。每年清明節,同學們都會在老師的帶領下,手捧水晶盒為無言良師舉行入櫃儀式👨‍🍼,同時也會邀請逝者家屬來到現場,緬懷哀思🚵🏽‍♀️。

2018年長青園追思活動_副本.jpg

2018年長青園追思活動

長青園掃墓🦸🏽‍♂️、大體老師追思會、遺體捐獻者家屬家訪、紀念墻悼念、醫學部主幹道紀念活動……感恩“無言良師”系列活動,是每年基礎醫學院持續近一年的重磅活動,受到校內外的廣泛關註,並多次被媒體報道📙。

2010級臨床專業八年製學生張馨雨曾參與活動組織和家訪,並協助北京衛視《好人故事》欄目拍攝了“感恩無言良師”專題片。“在醫學生中,對大體老師的認同感和崇敬感都是比較高的,因此我想借這個機會給大家一個表達的窗口,同時也希望能夠在社會上進行宣傳🐙,讓更多的人認同這件事。”活動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之後的半年裏,北醫遺體捐獻站的登記數量達到了一個小高峰。

“跟大家一塊兒嘛🐇。”有胡傳揆、馬旭、王嘉德等一批批北醫的老前輩在遺體捐獻方面做出的表率,張衛光也打算捐獻遺體。在他的影響下🏨,一些學生也有意願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2013級臨床專業八年製學生張文就是其中的一員。“這種精神上的影響是隨著時間和閱歷日益深刻的,上課的時候可能還沒有特別的感覺,但是現在進了臨床會更有感觸。”

5d9ce0e5f41d446a8aaa2104d75ce8ba.jpeg

張衛光在解剖課實驗室🕵🏼‍♀️,與學生們一起向“大體老師”鞠躬致敬

起初🕛🚻,張文對於遺體捐獻還存有抵觸心理,“雖然已經去世了,但是想到要在眾目睽睽之下被這麽多學生解剖,會有一種害羞的心理”。後來參加了許多大體老師的紀念活動,張文的想法發生了變化。“我覺得醫護是一個奉獻的行業,大體老師也是一群奉獻的人。我自己享受了別人的奉獻成果🍷,卻不願意奉獻,會產生一種羞恥心理。”

張衛光說:“大體老師把遺體捐給我們,實際上是把愛心交給了學生💂🏿,這種愛心通過我們的學生,傳遞給病患🚆,也可能倡導他們身邊的人👩🏻‍🦼‍➡️🤾🏻,成為下一個遺體捐獻者,社會風氣就是這麽好起來的🐍👫🏻。”

弘揚北醫的解剖教學理念

雖然北醫在解剖領域有著很高的地位和豐富的資源,近年來卻一直沒有一本由北醫教師主編的《系統解剖學》規劃教材🌌👱🏿‍♂️,這成為張衛光心中的一大心病📻。2018年👷‍♂️,張衛光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組織編纂了北醫版的《系統解剖學》。

《系統解剖學》體現了北醫在解剖學教學中的一貫特點——註重神經解剖♜,把神經解剖納入系統解剖的課程中👎🏽,占據了整個教學的1/3內容,要求所有同學學習,並且在教材中使用了大量北醫自己的教學和科研素材。

說到自己的教材5️⃣,張衛光很是驕傲:“同學們應該喜歡北醫🙅🏼‍♀️,因為國內神經解剖學的教學和科研是從北醫開始的。”張衛光經常會像這樣🪙,在課堂上穿插著北醫的歷史、介紹北醫的大家,讓這些剛剛踏入北醫校門的學生們,真真切切感受到北醫的輝煌與榮光,樹立他們的愛校之情和自豪之感。

提起未來的規劃👨🏼‍🎤,張衛光介紹說⚇:“我還籌劃再出版一本《局部解剖學》🧎🏻,不同於其他教材,我們會在裏面穿插油畫、人文軼事💻、前沿研究。講局部解剖的時候一定要與人文相關💔、與臨床病例相關、與科技進展相關、與遺體捐獻相關。”

傳遞育人的接力棒

張衛光愛書,特別愛收藏與解剖相關的舊書。走進張衛光的辦公室,滿滿地堆著他從各種渠道淘來的寶貝,仿佛一下子走進了近百年來國內研究解剖學的歷史長河。

采訪中,一說起跟書相關的話題👦🏽,張衛光必定滔滔不絕、如數家珍、兩眼放光:“這是一本第21版的《格氏解剖學》(Gray's Anatomy),可能是書名被翻譯成了《灰色解剖學》才得以讓我碰到她,那時候我激動地手都顫抖了🔏。過去一出門啥事不幹,就是逛書店和書攤,口袋裏有多少錢都買書了,一包一包地往回提🧑🏿‍🦰。後來有了銀行卡就不敢老去了,現在學會網購了就更不得了了,天天收快遞👂🏻,還有好多書在路上👩🏼‍🦱。有時候淘到一本書能興奮好幾天👁,真是感覺血管都要爆了;我家裏面有很大的一個區域放書,後來放不開了,全裝箱子裏了👩🏼‍🎤,大概有幾千本……”

正因為如此😷🫲🏼,張衛光的知識面很廣𓀖,看到有意思的內容就會融入到教學之中。他的課堂看起來似乎比較發散,其實都是精心準備過的👩🏼‍🦰。北醫解剖系的青年教師方璇說🤵🏽‍♂️:“之前備課交流的時候,張老師說他幾天前發現中國酒文化的歷史和腦幹的研究史有著特別有趣的巧合之處,就把這點放進了接下來的課堂裏🦞。”

講了快二十年的解剖課,張衛光的課也是不斷更新的,方璇現在依然會去聽他的課🔧,“現在學生聽到的一些梗,我們當年上課的時候都沒講過。”

正如張衛光的藏書愛好來源於臧玉洤先生、張培林先生等的影響🪠,他也用自己的教育教學和人格魅力回報和反哺著這片園子🦢🍑。

方璇是北醫2009級臨床專業畢業生🏠,2017年留校任教,帶教系統解剖學的實習課,並且擔任局部解剖學的助教工作。“第一次講課很緊張👳🏻‍♀️,張老師鼓勵我在課堂上多聯系臨床,要形成自己的風格。”在張衛光的影響下,方璇也想方設法地讓自己的課堂更加生動有趣——結合自身經歷講臨床應用和醫患溝通♣︎,把氣球帶到課堂講胸膜腔結構,用《泰坦尼克號》裏的經典場景講下腔靜脈和腹主動脈之間的位置關系……方璇笑著說🪙:“有學生跟我說⚾️,你講課很像‘光哥’。”

“北醫出來的人,第一應該博學🤽🏼🏃‍➡️,我們是百年老校,是名校🍯,我們培養出來的應該是紮紮實實的、專業過硬的人才;第二要博雅,這是對人文素養的要求——仁心、博愛🧏🏿、豁達、感恩🎙;第三要勃發,我們要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生機勃勃的醫者🕝。”——這就是張衛光的育人理念,這一思想☝🏽,正在通過他的同事、他的學生,不斷地傳承下去。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