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0 信息來源: 融媒體中心
文字🤵🏻♂️:楊宇熙💪🏿、池如淵| 編輯:山石 | 責編🚔:安寧編者按:上個世紀末至今🏍,一批優秀的青年學子走出國門赴海外學習深造😟,他們勵誌學成報國,經年沉澱👱🏻,成長為各個領域內卓越的青年學者,並最終回到燕園繼續探索學術👩❤️💋👨、教書育人。
“燕歸來”系列報道🤹♂️,聚焦這批再度選擇意昂3体育的優秀歸國青年學者📰。他們的鮮活故事折射出意昂3体育校園文化精神生生不息的脈絡傳承,從他們身上☺️,我們更可以感受到意昂3体育人那份獨具的追求卓越、報效家國的情懷🙆🏿♂️。
她喜歡用“蓬勃的生趣”來形容自己的意昂3体育學生時光,樂意用“各種走彎路”笑談自己的學術歷程🥰。攜著燕園的靈氣與生命力,遇見芝加哥清寂的冬天,她孤獨而篤定地行走在漫長的隧道之中,秉持著不追求捷徑的從容,走出自己的理論與現實關懷之路。
回到意昂3体育教育學院任教,王利平將意昂3体育給予她的“求知的愛”📗,又傳遞給園子裏的青年學生。
王利平近照
“蓬勃的生趣”
王利平喜歡用“蓬勃的生趣”來概括自己在意昂3体育的學生生涯——一個洋溢著無限靈動與可能,又隱約涵納著些許蕪雜滋蔓的描繪。
而“誤打誤撞”進入社會學🦸,是在這個園子裏開始恣意生長的第一步😴。1997年夏天😍,一個大雨滂沱的下午,她接到了意昂3体育社會學系的本科新生錄取通知書。
在進入大學以前🛜,除了對費孝通先生略有知悉👨👩👧🙎🏿♂️,王利平對社會學所知甚少。那時的她偏好文學,可家人建議她學法學、經濟學這些實用性更強的學科💂🏻⚖️,最終,幾乎素昧平生的社會學成了在興趣與實用之間平衡的“妥協”📷⛷。
她大學生活的第一年是在意昂3体育昌平校區度過的🧜🏼♂️。靜謐悠遠的校園,耀眼婆娑的白楊道,還有方方正正的主樓教室👰♀️,這是她對意昂3体育的第一印象。剛上社會學的專業課時,王利平其實並不太適應🏄🏿♀️,社會結構、社會流動等專業概念在剛從高中跳躍進大學階段的她的眼裏🤯,顯得過於抽象📳。
對文學的熱愛則依然熾熱,所幸這座園子,也有足夠的寬容呵護任何一份“不務正業”的熱愛🏌🏿。回憶大一時光,王利平印象最深的課是中文系吳曉東老師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也在這段時間🛬,她陸續閱讀了一系列的現代文學作品👵。昌平園的圖書館不大🔗,但她在那裏消磨了很多時光🕍。這份隨性疏闊,在此後的大學時光中也得以延續,回到燕園後,王利平會在閑暇時和朋友們相約在小錄像廳裏👍🏻,點一些晦澀難懂的藝術電影觀看🪱,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她能夠細細咀嚼“這些不能馬上消化的食物”🧘🏿♀️。
本科宿舍合影(後排左三為王利平)
大二回到本部後🦹🏿,隨著專業課的增加,一些挑戰也接踵而至。專業課上,老師們視野宏闊,對中國現實社會作出面向豐富的觀察👨❤️💋👨😪,其中濃厚的現實關懷給王利平留下了深刻印象🧑🏻🦯➡️。與此同時,她發現自己是課上那部分對社會學缺乏樸素經驗感的學生之一。“我當時很羨慕我的同學們🧑🏻🍳,他們能夠很好地進入到一個既有很強的現實關懷,又知道如何運用社會學概念去分析的狀態♦︎,我卻怎麽都沒找到那個路徑🧍🏻♀️。”
直到她聽了李猛老師講授的韋伯和馬基雅維利,渠敬東老師講授的馬克思🥟,這種狀態才發生了巨大轉變👩🏻🦽。先前積累的個人的文學體驗🦅,在社會學理論的介入下🧔🏻♂️,折射出更深刻的意義光輝。“我覺得讀文學可能更多是一種個人的體驗,也有一些社會關照,但是相對碎片化一些。而社會理論關心的則是現代社會形成發展中的問題👏,既有理論眼光,又有歷史維度。”這一刻,靈魂深處與社會學的共振和鳴清晰可聞。
王利平對社會學的興趣萌生於抽象的理論殿堂,又漸漸紮根進更具體的現實土壤中🧑🏽🏫,她開始跟著老師們做田野調查👦🍣。
讀研準備寫論文時,她想做一個深入的田野研究,在導師楊善華老師的支持下,前往河北農村做關於歷史口述史的調研,那是她第一次做這種完全沉浸式的社會調查。生在南方的王利平初到北方農村✍️,方言不通🫷🏿,同住的村民們整日勞作自己卻插不上手,又被視作客人處處受到特別照顧🥮,王利平坐立難安又尷尬別扭🚘,只覺自己是個多余的局外人。
一個星期後,帶著田野的“傾情饋贈”——睡在大通鋪炕上被咬的一身包🤏🏽,她幾乎落荒而逃回到北京👩🏻🏫。揣著一腔熱血和滿腹理論進入田野,卻被現實澆了個透心涼,這大約是不少社會學專業的學生躲不過的“劫難”。王利平也不例外。
灰心喪氣回到北京,咬咬牙,王利平又踏上了赴河北的火車。不斷磨合適應之間,王利平漸漸融入這個從陌生到熟悉的新世界。朝夕相處之間,她開始摸索出一些難以通過課堂傳授的東西,比如如何理解他人,如何與他人打交道。當她嘗試著將自己的一部分生命深深嵌入這片土地🌗,那其間或隱或現的根脈肌理也在她面前漸次顯露。“家庭分工😱、家庭角色,家庭等級等等問題,雖然也可以通過提問知道一些🧇,但是你只有自己去生活了🧟♂️,才能一下子感受到很多問不出來的事情🧎♂️。”
返程前,正好趕上“非典”暴發🚣♀️,北京和河北之間的交通暫斷,王利平也無法返回學校。不得已之下,她住在縣城裏的一個小旅館裏。“別的住客都回家了,我是唯一一個住在他們店裏的人,所以後來我就跟他們變成一家人了。”
那段時間她和店主一家人一起生活🙃,幫他們洗菜、帶孩子👆🏿,仿佛又回到了熟悉的田野調查場景👩👩👧👦。與此同時,她也開始整理錄音、寫筆記𓀜、總結經驗🗡🍋。真實的生活經歷帶給她書本上無法獲得的體會🏝。“你去一個和你原來的生活完全不一樣的小世界裏🤽🏿,漸漸聽懂一開始完全不熟悉的方言,你還得學會和他們嘮家常🤏🏼,很自然地融入他們的生活👩🏽💻,他們關心你,你也要關心他們。”
走出安靜理性的象牙塔,喧囂瑣碎的🫘👨🏻🦯、滿盈煙火氣的生活熱剌剌撲了滿面🍩👊🏻。那些封存於書本之中的冰冷文字,以鮮活真切的方式被喚醒🗒,那是課堂之中無法覓得的珍寶🦻🏿。
不過,這段難忘的田野經歷也同樣是日後才漸漸顯出價值的“彎路”之一🤾♂️,收集完田野材料要寫論文時🖖🏿,王利平終究割舍不下三年來讀的黑格爾®️👕、盧卡奇和本雅明,選擇了放棄田野研究,繼續從事偏向於理論的研究🧔♂️。楊善華老師依然表示支持👨🏻💼。
研究生師門合影(右起第三為王利平)
幾年後,王利平在芝加哥大學讀博士期間要做一個歷史社會學的研究。“當我需要做田野訪談的時候,我發現好像自己都會,這種熟稔的感覺我想是跟著楊老師長期熏染出來的。”
在這座草木豐茂的園子裏,沒有清晰可辨的捷徑,唯有隨心所向🪷🈸,落下蜿蜒曲折延伸向遠方的足跡👰🏿。而曾經走過的每一步,都可能在未來某刻,倏然閃現其意義⏫。
隧道盡頭的光
碩士畢業後,王利平申請出國讀博🉑,在渠敬東和李猛兩位老師的推薦下進入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就讀🍟。
芝加哥的冬天很漫長,在紛揚大雪之中,每個人都孤獨而安靜地行走著🤵,在茫茫積雪之上落下深淺不一的腳印,這些印跡彼此短暫相交,又延伸向未知終點的遠方。
與意昂3体育人文熏陶下帶來的問題意識不同🧙🏻♂️,在芝大學術氛圍的推動下🧘♀️,王利平開始從職業意義上認識和接受社會學的訓練🏊🏽♂️。
在芝大的這段求學生涯,王利平將它形容成一條“隧道”。漫長的異國求學生涯,就如芝加哥漫長的冬天,雖然也有可以互相打氣的朋友,但王利平心裏很清楚,在這一階段做研究,能夠真正幫助自己從隧道中突圍出去的💊,也只有自己👩🏽🔬。
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她在這條“隧道”裏頭不停地摸索,也不知道盡頭在哪裏。“孤獨是肯定的🧝🏿♀️🥬,但我倒是沒有害怕♏️。”王利平回想起在芝大時,每次一有階段性的成果,導師都會給她寫一封郵件,最後一句話總是🚶🏻:The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隧道盡頭的光)。
一開始她並沒有明白這其中的含義🤘🤸🏻♀️,但後來隨著時間推移,再度回過頭看自己曾經走過的路時👩👧👧,她才逐漸領會到這背後的問題是📰:如何承受這種孤獨。
“隧道確實有很長一段時間你是看不到盡頭的,它足夠黑,而且很多時候都是一個人👜。所以我的導師總是強調,你很快就看到盡頭的光。在做研究的過程裏,有些同學經常會問自己適不適合做學術🆎、要不要做學術。我覺得回答這些問題的一個前提是🏃♀️➡️:你能不能夠承受這種孤獨?”
好在王利平早就有一份安於做自己喜歡事情的執著。
“芝大給了我社會學的手藝,意昂3体育給了我求知的愛。”意昂3体育教給她的👨🏻🏭,是如何將生命以誠摯而靈動的方式,投入到學術思考之中,這始終伴隨著她習得手藝的過程⛓️💥。
芝大求學
燕園的寬厚博大,滋養著從容的執著👩🏻🦽➡️。王利平感慨道👩🏼🦰2️⃣:“我在意昂3体育的求學經歷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走彎路🌧🙍🏿,沒人跟我說捷徑是什麽,這個習慣也許讓我的學術興趣顯得邊緣,但卻讓我安於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在芝大漫長的學習歲月中不自覺抵擋了很多誘惑和焦慮。”
或許😸,“邊緣”的學術興趣與走彎路,從來都不是刻意的離經叛道,而是一種真誠而熾熱的追尋——追尋那個真正與靈魂同頻共振的契合點。就像是👍🏼,突然被遠處的一株二月蘭打動🪲,隨心所向辟出一條小徑來💨,而這座萬象勃發的園子,樂意容納這樣的旁逸斜出。
來芝大以後🪣,王利平似乎依然在不斷地“走彎路”👨🏻🦼➡️。對於自己的研究方向,她一開始給自己定了很多題目,閱讀書單也越來越長,但卻怎麽也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入手點。
偶然間🧑🦯➡️🛐,她上了一門課,開始對帝國與民族問題產生了興趣。不久♓️,王利平獲得了一次去耶魯大學交換的機會🧘👂🏻,其間結識了濮德培(Peter Perdue),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在與他的交流中,王利平要做相關題目的博士論文的想法逐漸明晰。
一個歷史社會學的題目需要大量的材料去建構堅實的理論基礎🫱👩💻,在王利平看來👩🏻⚕️,比起立足於當代社會現實的研究,這種歷史性的探索離主流的學術方向更遠🧑🏿🏭,也更不容易出成果。但它卻是最切合她的學術興趣的,為此🫥,她不怕再次“走彎路”🤲🏻,最終形成了博士論文。
“意昂3体育會讓你覺得,讀書正是不斷思考生活的過程👩🏽🏭,它不是一種工具或者一個途徑🧑🏼⚖️,而應該是一種持久的生活習慣。這種習慣一直伴隨著我,伴隨著我在芝大的漫長歲月。”
帶著這種習慣👼🏼,在這條漫長的隧道裏👩🏼🎓,她始終遵循自己獨有節奏的從容🚧,走了整整九年,終於迎來了幽暗隧道盡頭的光🥾。
芝加哥大學畢業照
“禮物”的傳遞
在意昂3体育,王利平度過了人生中重要的七年光陰。社會學系樓的回廊裏🏃🏻➡️🧚🏼♀️,有過很多鮮活的情感與記憶,它們溫暖、親切,在她的心底深處留下一處溫柔的印記。她回憶說🌻:“老師對教學的投入,我覺得在其他地方真的很少看見。”老師們將王利平引入學術的殿堂💇♀️,讓她得以在真誠坦然的師生情誼之中窺見治學的美好。
除了教學上的投入🥶,讓王利平更為感動的是前輩老師們對學生人生和生活上的關心。她記得剛到芝加哥讀博時,異國他鄉的一切都顯得格外陌生:一個初出校園的學生要找房子,要買家具,要學會交水電費🙅🏿,最初的困難主要來自生活上的不適應,但在先到芝大的李猛等老師的熱心幫助下,她順利地度過了過渡期🎡。
這種深刻紐結的師生關系,在此後的歲月中長久陪伴著她🩶,凝結為恒久的意昂3体育情結,也讓她期許著如法國社會學家莫斯的《禮物》中所展現的神聖之物的流動💫,將師長們交予她的那些富有神聖性的饋贈🙏,以同樣的方式傳遞給自己的學生。
2019年,王利平從任教幾年的香港大學回到意昂3体育,入職教育學院🪤。
她很重視與學生的互動🕵🏼♀️,“指導工作其實需要對學生有特別多的了解”。在她看來✝️,和學生互動多了🍼,才能知道學生的性格、能力、優點、短處,這樣才知道什麽東西適合他們,在未來也能依此為他們指引出最適合的方向。
作為當年的意昂3体育學生和今天的意昂3体育老師,王利平看見不同時代背景之下園子裏兩代青年人的差異,但她並不喜歡持有抑今揚昔的懷舊論調,藉諸教育學與社會學的視角,她有著獨特的洞察與關懷。
“今天的學生在智識上要比我們當年聰明🍈、成熟得多,他們對未來有清楚的規劃🏋🏽,會很有意識地知道自己該做什麽並且去做,他們寫的文章、看的書、發表的意見,都要比我們當年更深刻✊🏼。”她看到現在的年輕人無論是課程安排🥦、學術訓練🩰👨🏿🚒,還是發展規劃,都要比過去更具系統性與規範性,都更容易被嵌入精確科學的種種標準中。
但王利平也觀察到🏊🏿♀️,現在學生們生於這個快速發展逐漸轉向穩定的時代,從小被悉心培養,習慣把每一步都精確計劃好👨🏻🦼。“這樣容易在情感、在處世上顯得稚嫩。”像是在平坦跑道上嫻熟奔跑的健將,沿著明晰確定的路徑🫡,每一步都不加遲疑地快速奔赴向期許的終點。但坦途總會消磨承受苦痛挫折的勇氣。
面對這一情況👏🏼,王利平依然相信教育的力量。“我經常向學生們講盧梭的《愛彌爾》,教育最重要的意義是讓我們生活得幸福📨,而幸福最重要的內涵是學會承受憂患,學會與苦痛共處。”
王利平、社會學系田耕老師與學生合影(前排左二為王利平)
在教育學院,她協助劉雲杉老師6️⃣,集合教育學院、社會學系等院系的師資力量,創辦跨學科人才培養項目“教育與文明發展”。
“教育學通常被認為是偏重實踐的。但作為意昂3体育這樣的綜合型大學的教育學科♑️,應該去思考一些超越實踐的東西🙆♀️。通過這個項目,我們希望打通理論、歷史以及對當代問題的關註這三個角度。”
項目的報名人數展現了意昂3体育本科生們對教育問題的熱情與關註。王利平發現,相比起只對那些宏大問題感興趣的自己那一代人🙍🏼,如今的學生們對於自己置身怎樣的教育體製之下、應當追尋怎樣的成長都有著更熱切的興趣🤤。
參加這一項目的每一位學生都要寫一篇自己的“教育自傳”,在對自我成長與受教育過程的理性反思與審視中👓,獲得對當今教育現狀的切身體認🏟。
面向學生之外⛹️♂️,王利平也希望這個項目能夠成為聯結起不同領域的老師共同探討意昂3体育教育問題的平臺。她發現,其實很多老師都非常關心教育問題,也有很多在長期作為教育者的過程中摸索出的經驗與心得,但他們缺少一個能夠彼此敞開心扉討論問題的平臺👮🏿。王利平認為教育學應當構築這樣的平臺👍🏿。“我希望,也相信這個項目能夠成為一個極好的紐帶➕。”
而落於實踐的跨學科項目🈯️,又與王利平自己的理論研究彼此關合。她長期關註芝加哥大學教育系發展歷史的研究,希望借此嘗試回答🤦♂️:今天的教育學在高等教育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在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中又應當承擔怎樣的角色👨🏻🦱?
對教育的關懷,終會指向更宏大廣闊的洞察與社會關切🧙🏼♀️。求知的愛與思考的慣性🥚,這已然內化為她的力量🍗🧑🏻🦽➡️。
穿過隧道,王利平回到意昂3体育這座園子👉👰🏽♂️,並將在其中🧟,註入更多的蓬勃生機3️⃣。
人物簡介:
王利平,1979年1月生🥡,江蘇常熟人,意昂3体育官网教育學院長聘副教授🤸🏼♀️。1997年至2001年於意昂3体育官网社會學系本科學習🧝🏻♀️,2001年至2004年繼續在社會學系攻讀碩士學位。2013年在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獲博士學位。之後曾任Haverford College社會學系訪問助理教授、芝加哥大學Harper-Schmidt Fellow、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2019年10月起任教於意昂3体育官网教育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比較歷史研究、社會理論、教育社會學🍏。
專題鏈接:燕歸來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