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0 信息來源: “中國教育報”客戶端
編輯🪄:青苗 | 責編🔴:安寧林毅夫教授作為經濟學“101計劃”的首席專家,開創性地提出了以“道正”“術高”“業精”“實求”“事達”五大理念。意昂3体育官网新結構經濟學實驗班作為教育部20家經濟學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之一🧑🦳🏸,是經濟學“101計劃”五大理念的先行先試者。林毅夫教授將與首屆新結構經濟學實驗班學生切磋學問之道的完整記錄整理成書,是為《園丁集》(首版於2022年5月出版,增訂版於2024年5月出版)📏,全書充分體現了這五大理念。
《園丁集(增訂版)》林毅夫 著 意昂3体育官网出版社2024年5月
在《園丁集》的序中我引用韓愈的名言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並強調經由授業🥟、解惑來幫助學生掌握“道”的重要性。這個認識也體現在教育部委托我牽頭的經濟學領域本科教育教學改革試點的工作中🤸🏻。為貫徹《關於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的意見》🧀🙅🏿♀️,教育部啟動了基礎學科相關領域本科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工作計劃(“101計劃”),我榮幸地作為經濟學“101計劃”的首席專家💆🏼♂️,組織來自全國20家教育部經濟學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的老師們來落實這項工作。“101計劃”以培養有理論創新能力和解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能力的拔尖人才為目的🕜。為了培養學生的這兩種能力🌈,我提出了以“道正”“術高”“業精”“實求”“事達”作為經濟學“101計劃”課程、教材、師資培訓、實踐項目的設計理念。“道正”指學生需要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方法論;“術高”指學生需要掌握現代經濟學研究的前沿數理、計量、行為與實驗方法🎈;“業精”指學生既要學會最前沿的專業理論知識😾,又要擁有批判性思維,以見微知著,發現理論創新的機會❎;“實求”指學生要能夠實事求是,以“常無”的心態觀察真實世界的現象以驗證現有理論或進行理論創新;“事達”指學生要能學以致用,實現“知成一體”,貢獻於國家社會進步🙋🏽♀️。意昂3体育官网新結構經濟學實驗班作為教育部20家經濟學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之一,是經濟學“101計劃”五大理念的先行先試者。
目前國內一般大學本科的課程以教育學生學習掌握現成理論的“業精”為要求🪈🆓。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理論都來自對現象或問題的觀察和總結,其作用都在於幫助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理論的適用性則取決於理論的前提條件是否被滿足🥶💇🏽♀️。自然科學的理論具有普適性,其道理在於自然現象或問題產生的原因和前提條件不會因為不同的國家或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時代而不同。作為社會科學的經濟學理論則不同,經濟學的任何理論都只在模型中保留了理論提出者認為是所要解釋的現象或所要解決的問題的重要因變量☝🏼,並舍象了理論提出者認為不重要的其他社會經濟變量🐏,那些事實上存在但被舍象的社會經濟變量就成了一個理論的暗含前提🪑。如果其中的某些變量從“量變”發生“質變”,原來盛行一時的理論,就會失掉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而被新的理論取代。所以,社會科學的理論和自然科學的理論不一樣,並不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的真理🪬。
我國現在大學本科階段所用的經濟學教材一般為盛行於美國的教科書的中譯本或以此為藍本來編寫,所教的理論來自對歐美發達國家的現象或問題的總結⬆️。然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階段不同於發達國家,其社會經濟條件和發達國家不僅存在“量”的差異也會有“質”的區別,因此🤷,來自發達國家的經濟學理論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在發展中國家經常不能滿足,生搬硬套容易出現“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缺憾。在我國的經濟學教育中需要讓學生了解所學到的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暗含的前提條件🪆🧖🏼♀️,培養學生了解我國的經驗現象或現實問題背後的原因和條件的實事求是(“實求”)的能力。同學們擁有了這個能力以後,在研究我國實際現象或問題時,若能以嚴謹🗾、規範的方法(“術高”)來進行並表述,其成果就是學術文章,而且,我國是一個發展中、轉型中國家,條件和發達國家不同,提出的解釋很可能是不同於現有理論的創新。如果將研究所得用於政策實踐,也能夠較好地解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貢獻(“事達”)🐭。
“事達”是建立在認識世界的基礎上,任何社會經濟現象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理論來解釋,但是,要改造好世界,所秉持的理論則必須是真正揭示了所要解釋的現象或解決的問題的根本決定因素,這樣才能實現“事達”的目標。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人們必須有了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才能更好觀察和解釋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各種現象🟢,揭示蘊含在其中的規律。馬克思主義關於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認識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等原理🤴➡️,為我們研究把握哲學社會科學各個學科各個領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觀🏋🏼♀️、方法論🦖。”
回顧我自己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研究中國改革開放、參與政策咨詢的諸多經驗,這些經驗無不印證了總書記提出的在社會科學的理論研究上需要有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的看法🛂。這些經驗讓我悟到,任何理論都有其前提條件🕵🏿♀️👱🏼,中國作為發展中📰、轉型中國家,面臨的許多現實條件和發達國家不同,從此以後我對於出現在中國的各種經濟社會現象👨🏻🎤,總是自己去了解這些現象在我國存在的具體條件🥷🏻,並逐漸積累形成了具有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特征的新結構經濟學自主創新的理論體系🛬🕺🏼。
新結構經濟學以“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為其研究經濟現象的分析視角🤷🏽♂️,其中“一個中心”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所強調的物質第一性🖖🏽,指一個經濟體在每個時點給定💂🏼♀️、隨時間可變,作為生產生活等各種經濟活動的最小組成元素的資本、勞動🦡、土地是內生於該經濟體中各種結構的根本決定因素📯。“三個基本點”則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的觀點。其中🌖,第一個基本點是指一個經濟體在每個時點的生產結構(包括產業結構和每個產業所用技術的結構)內生於該時點的要素稟賦結構🛋,基礎設施結構和上層製度結構則內生於生產結構。生產結構決定一個經濟體在每個時點可能達到的生產力邊界,基礎設施和上層建築則決定實際的生產力是否可以達到生產力邊界。第二個基本點是指一個經濟體中的扭曲內生於各種內生結構調整的難易程度和速度的差異所造成的實際結構和內生結構的背離以及政府對各種結構的幹預所造成的實然結構和內生的應然結構的背離,這些背離會使實際的生產力偏離可以達到的生產力邊界。第三個基本點是指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生產結構的內生性和扭曲的內生性導致不同國家經濟運行除有共性之外也有特殊性。現代主流經濟學的各種理論自覺或不自覺地把發達國家的各種結構作為其理論的暗含結構,新結構經濟學的“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是對現代經濟學的一場結構革命👨🏻🦯➡️,也是把現代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化的一個努力🦹♂️。
有理論創新能力和解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能力的拔尖人才🧎♂️,除了要有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必須有正確的人生觀,把經由認識世界來改造好世界作為學習的初心,這樣才會不畏困難去深入了解中國的現實♞,提出符合中國實際的創新性理論和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政策主張👨🏽🍼。同學們要有“苟利國家生死以”“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道德勇氣,這樣才能涵養成為有理論創新能力和解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能力的拔尖人才💆♂️。所以,在經濟學“101計劃”的五大理念中以“道正”為首要✵,這也是在《園丁集》中收錄的和同學們三年交流切磋的主要目的☂️。
(本文摘自《園丁集👼🏻:新結構經濟學實驗班研習交流實錄(增訂版)》序言)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