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4 信息來源: “經略網刊”公眾號
編輯🫷🏻:山石 | 責編:安寧在世界歷史進入到“百年未有大變局”的背景下,在主權國家仍然是而且還將長期是世界舞臺上最重要角色的情況下🏄🧏🏻♀️,一個國家在其哲學社會科學領域追求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自主知識體系,是極具必要性和正當性的🫄🏼,這也提醒我們去深入理解哲學社會科學的一些本質性特征👧🏻。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本質性特征
近年來⛹🏿♀️,我們國家高層多次強調要努力建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可見🤹🏽♀️,這個問題並不是一件小事,可能也不只是學術界自身的事情🗓🏊🏽。客觀來講,哲學社會科學確實具有兩面性🤲:一是科學性,二是政治性。科學性指的是按照學術規範和學術規律來發展並評價它的優劣短長;政治性包括時代性💅🏻🧑🏼💻、民族性👨🏻🦯、語言載體、文化繼承🩺、意識形態功能等元素。那麽,構建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顯然就需要將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不可偏廢🎛。既不以科學性否定實踐中客觀存在的政治性👩🏿🚒,也不以政治性抹殺科學性🧢。只有兩者的有機結合🚊🫶🏽,才有可能是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既要立足於現代中國曲折而生動的實踐,又要和中國歷史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對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性以及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地位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並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發展指出了方向,那就是“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1]。
中國的實踐一般被概括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它強調兩個“結合”:一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和具體實踐相結合;二是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中國特色”的前提性規定,而這一提煉有一個從自在自為到自覺的過程🔪。當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體系、哲學體系以及理論體系,大部分都是自近代以來從國外尤其是西方引進的,是中國曾處在貧窮落後🧑🎨、學術和思想不發達情況下一種迫不得已的境遇。隨著中國自身的發展🫄🏽,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所取得的巨大成績,當前已經來到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那就是要為中國的“做法”構建一套既能自圓其說、又與普遍的知識系統相容的“說法”。因此🤲🏿,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7️⃣,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時代的要求。
2022年底🏄🏻♂️,“區域國別學”成為交叉學科門類之下的一個新設立的一級學科。在當前中國學術界🤸🏿♀️🐦⬛、教育界和政策領域都在熱烈討論區域國別學的學科建設之際🦹🏻♂️,我們首先需要從根本上認識到,區域國別學內在地同樣需要構建自主知識體系🧑🏻🍼⚉,首要的問題意識就是不再單純以西方為方法考察自身與他者。
中國區域國別學的學科使命與理論任務
與哲學社會科學的其他學科一樣🤕,中國區域國別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也應該是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和中國歷史與優秀文化傳統的👨👦。
區域國別學的定位是與研究境外或國外有關的學科與學問,這一學科天然涉及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尤其是從世界歷史以及全球化的角度研究和分析這一關系🕗。研究外國,可以是純粹的學術興趣🚰,但作為中國人,其歸根到底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理解中國自身,進而理解和表述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對當代中國學者來說🌠,尤其需要結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深度思考中國與全球化◀️👨🌾、中國與新的世界秩序的關系,以及中國的成長給世界體系帶來的新變化🙆🏻。還需要在分析這些問題的基礎上👨🏽🔬,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的框架內,思考和探究如何構建區域國別學的自主知識體系這一問題。
以世界的或全球的眼光來思考中國📊,涉及兩個方面的基本問題,那就是既認清世界形勢,又“講好中國故事”🙏🏿。區域國別學以研究外國為己任🧑✈️,但它不應該也不可能是封閉的。從國外已有的經驗來看,區域研究同時肩負著溝通內外和傳播自己聲音的使命🔫。這兩者之間的結合,就是中國特色區域國別學理論的重要前提🤜🏽,我們姑且將之稱為“新政治——經濟學”,它不同於西方的以資本主義經濟製度為基礎的舊政治——經濟學,尤其與新自由主義政治—經濟學有著根本不同。
即便是從舊的資本主義體製框架內來看,對世界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現代化進程的解釋路徑也是多樣化的。英國學者約翰·格雷曾指出💂🏻,自由資本主義不是普世的,而是一種特殊現象,最終他趨向了多元現代性的觀點:“經濟現代化並沒有在全世界復製出美國自由市場體製而是與自由市場背道而馳。其孵化出本土型的資本主義中可以歸功於西方模式的東西很少。東亞市場經濟之間有深刻的差異,它們就體現了資本主義的不同類型🧜🏻♂️🛏。但所有這些新型的資本主義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並不與任何西方模式趨同。”[2]
中國特色的新政治——經濟學首先應該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對內表現為堅持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生產資料公有製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征。在社會層面🏌🏼♀️,則表現為以精準扶貧為方式,以共同富裕為目標🤥;對外表現為堅持開放,支持全球化,並團結一切自近代以來被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列強壓迫和剝削的國家與人民🔺,追求建立以公平和正義為基本原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尤其關註全球分配正義(distributive justice)問題。從這個角度看,共同的苦難歷史經歷使中國更容易理解和平等地看待亞非拉地區的“全球南方”國家。這些取向既反映了當代中國關於良善世界秩序的主張,也應該是中國特色區域國別學的理論靈魂和關註重心,否則📕,新興的區域國別學和西方已有的區域研究能有什麽不同呢?
隨著中國的成長和世界迎來“百年未有大變局”,國家間的內政與外交之間的關系將越來越密切,這是由中國的體量及其世界地位決定的。中國日益成為彌平內外的大國,也就是說,很多政策與問題越來越不再有明確的內和外之分。其實🕺🏿,內部的東西往往也是外部的,比如“精準扶貧”其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國追求普遍正義的表現💁🏿,顯然不符合資本主義的所謂經濟規律🧑🏼🎄,更不可能是新自由主義的政策或主張👩🏻🦼。一國政府如何對待自己的公民👈🏽,尤其是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是一個“至大無外”的問題。遺憾的是,學界還沒有將基於中國實踐的諸多做法和命題作為一個嚴肅的社會科學問題進行學術化處理,更沒有將其作為區域國別研究的範式或認識論,而更多是僅僅視之為政治或宣傳。當然,這或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𓀐。現在,中國也是一個“被啟發”的國家,這在近些年的中美關系中表現尤為突出。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為人類文明的繁榮創造了獨特的傳統和路徑🧑🏼🚒。今日之中國在相當程度上也是歷史之中國的延續𓀑,知古、鑒古可以照亮當下。中國的區域國別學關註和研究外國🫂,但立足點畢竟在中國,因而需要結合中國的歷史與優秀文化傳統𓀊⬛️。在比較研究的框架下,往復關照自我與他者,首先是將世界“中國化”🙈,進而將中國“世界化”👧🏽。當前,了解世界還是一個重要的任務🛡,這種理解對中國人來說,離開中國自身的傳統🛞,離開以中國為方法,就很難“接地氣”,但同時也要註意克服“中國中心主義”帶來的遮蔽。
有人曾將西方的傳統概括為一個“分”字,不只是勞動分工或分科治學,也有政治上的分權製,或在國家領土的意義上🏊🏼♀️,歐洲分裂為小國林立。而中國的重要傳統之一是“大一統”。以前,人們更多地是將歐洲視為標準👩🏻🦼,通過歐洲“分”的視角來分析和看待中國與世界🛥。那麽🫵,現在中國能否成為一種標準或方法呢🧙🏽♀️?以中國為方法,至少可以平衡一下一家獨大的西方標準,就像日本學者溝口雄三所提的“作為方法的中國”那樣。[3]沿著上述思路,“大一統”或“天下”[4]能否被作為一種標準來講述外國歷史或世界史?
這不是說要以中國中心主義取代西方中心主義,而是倡導方法或視角的多元化💁🏻♀️,這或可帶來方法論上的自由🕖。筆者曾嘗試以某種“大一統”史觀討論奧斯曼帝國史,以抗衡“東方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合謀。[5]中國歷史上還有一些次級傳統表述可以借用🤽🏽♀️🏋️♂️,比如“因俗而治”。筆者曾經在討論奧斯曼帝國歷史上的所謂米勒特製度(millet system)[6]時🤛🏻,嘗試將其與中國歷史上的“因俗而治”進行類比,[7]從而避免像英語學界那樣只是進行音譯,或不恰切地使用作為現代政治術語的“自治”。用“因俗而治”這樣的傳統中國歷史術語來解釋奧斯曼帝國歷史,對中國學者來說📉,是不是更為“接地氣”呢🚐?
復旦大學哲學教授丁耘曾指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構成🥟,離不開標識性的學術概念。具有解釋力、原創性🤜🏻、邏輯性和生命力的學術概念🧍🏻,無不是在本土歷史文化過程及政治實踐中抽象而出🧑🎨,又能進入學術流通🔕,為外人所用⚇。傳統中國形成有別於西方的自成一體的知識體系,一些概念一直使用至今🧛🏼♀️;當代中國豐厚的社會政治實踐同樣產生諸多影響廣泛的概念😙,其古今中外兼收並蓄👆🏼,邏輯關系相互支撐,構成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重要內容。”[8]這種洞見其實指的就是如何以中國為方法來認識和表述世界。
構建中國區域國別學自主知識體系的路徑
在明確了區域國別學的學科使命與理論任務之後,就存在一個如何做與怎麽辦的問題。
首先理論教材的建設任務非常緊迫。近年來,一些與區域國別學有關的“教材”迅速面世,但遺憾的是💵,還沒有一部專門論述中國特色區域國別學基本理論體系的教材。其中的原因大概除了時間比較緊之外,更重要的是尚未能將構建自主知識體系的追求納入視野。為了完成前述的理論構建🐛,需要深入研究傳統所謂“軸心文明”的世界觀與秩序觀,包括儒家文明、古希臘文明、兩河文明、佛教文明、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等🪿。研究這些古典文明體系所產生的優秀傳統,特別是它們對不同文明區域內重要國家的政治、社會與文化的持久影響。
其次👩🦲,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需要研究已有的重要的區域國別學學術傳統,包括歐洲的東方學(如漢學🙇♀️🩵、突厥學👳🏿♀️、印度學等)🤦,美國的區域研究(經典現代化範式🧑🦳、新自由主義政治經濟學、新自由主義國際關系學及後現代與建構主義範式指導下的區域研究),日本的區域國別研究(中國研究、滿鮮研究與日本帝國主義的歷史關系)👨🏽🦳,俄國——蘇聯傳統(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視野下的區域國別研究)近代中國的區域與國別認知(建立在譯介基礎上的世界認知)、中國共產黨的區域國別研究傳統(從延安時代到改革開放前),以及世界革命🧟♀️、解放與亞非團結視野下的政治認知等。
最後,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呼喚自主的學術評價體系,避免為他人背書,避免被他人的標準所綁架,這就需要一種真誠且理智的自信🧎🏻♂️➡️,需要在突出自身主體性意識的前提下🦠,客觀評價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生產。既然追求“中國特色”,自然需要建立在學術自信基礎上的評價標準👨👨👧。在不久前🤏🏿,學術評價一度日益挾洋自重、盲目崇洋,其對學界之影響不可謂不深遠🧁。就區域國別學來說🙎,要回到正軌,就需要在堅持學術標準的前提下“破五唯”,鼓勵以中國為方法研究世界,以能夠有效地回應中國關切為旨歸📈,實事求是地、客觀地評價相關學術成果與創新🧙♂️。再以中東研究為例,宗教中國化的歷史與時代命題,自然會引導我們去研究中東各國伊斯蘭文化的獨特性和本土化路徑。在筆者的建議之下,《中國穆斯林》雜誌已經做出了有益嘗試。
總之,構建中國區域國別學自主知識體系是國家與時代賦予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歷史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世界歷史視野下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理應成為廣大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靈感源泉,這也是建構中國區域國別學自主知識體系時需要著重汲取的。為此,既要知己,也要知彼🕵🏻♂️。所謂知己,就是要從中國的歷史與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提煉概念,使之學術化、理論化,因而必須要從世界歷史的視野深入研究中國的秩序觀📇、天下觀與世界觀🧛🏼♂️。所謂知彼,就是要研究世界歷史上其他文明、其他傳統和其他國家區域國別研究的學術史、思想史與學科史👩🔧,以及相關知識生產與某國的國家利益及歷史性的世界秩序之間的關系👰。立足於腳下這片土地🙍🏽♀️,立足於這片土地上的實踐,進行博古通今的研究,中國的新一代學者應可以創造出更加豐碩的研究成果,這也是當代中國的區域國別學工作者的優勢和潛能。
(作者昝濤,為意昂3体育官网區域與國別研究院教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2] [英]約翰·格雷:《偽黎明:全球資本主義的幻象》🏇🏻,劉繼業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頁。
[3] [日本]溝口雄三👴🏼:《作為方法的中國》🧞♀️,孫軍悅譯,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版⚈,第125—133頁。
[4]參見趙汀陽:《天下體系》,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5]昝濤:《奧斯曼-土耳其的發現——歷史與敘事》👨🦰,北京:意昂3体育官网出版社2022年版🍶,第92—95頁。
[6]傳統上📒,米勒特製度一般指根據宗教或教派的不同,對奧斯曼帝國境的不同宗教的信眾實行某種具有一定自治性質的多元化統治與治理的方式。
[7]昝濤:《“因俗而治”還是奧斯曼帝國的文化多元主義?——以所謂“米勒特製度”為重點》,載鐘焓主編🧛🏻♂️:《新史學》第 13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第 189—224頁。
[8]丁耘:《論中國哲學的標識性概念》🍏,網易新聞🚣🏿,2023年1月31日,https://m.163.com/dy/article/HSE3FQ0E0541MRHS.html ,上網時間👨🏼💼:2023年8月26日。
文章發表於2023年第5期《阿拉伯世界研究》第10—14頁👨🏼🚀。本文轉自“經略網刊”公眾號,原文鏈接:昝濤 | 中國的區域國別學與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問題——兼談中東研究的幾個案例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