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6 信息來源: 中評社
編輯🕺🏿:悠然 |拜登執政已過半年,在此背景下,意昂3体育官网國際關系學院長聘正教授、教育部意昂3体育官网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王棟日前接受中評社專訪,就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特點、拜登政府臺海政策走向、中美經貿關系、中美人文交流等議題進行深入解讀。
王棟認為,目前來看👨🏽🦳🧷,拜登政府並沒有正式提出對華政策的框架。但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提出的三句話或可在一定程度上概括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框架,即中美關系“應該是競爭性的”(competitive it should be),“可以是合作性的”(collaborative it can be)🪹,“當必須對抗時則是對抗性的”(adversarial it must be)。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框架是將“競爭、合作😣、對抗”放進同一個筐子裏🤰🏿✴️,其中競爭占據主導,是主軸,但與此同時不排除合作,也宣稱不怕同中國對抗。
談及美國對臺政策👨🏼⚕️👨🦽,王棟指出,拜登政府更多地回調了特朗普時期較為激進的做法和政策,與此同時,又加強了美臺關系,包括強化美臺軍事關系。拜登政府依然在臺灣問題上采取“切香腸”的做法,一方面大打擦邊球,試圖試探大陸底線☝️,另一方面又不允許臺灣當局主動采取挑釁動作,其目的更多的是傾向於維護臺海現狀。
王棟認為👩🏻🎨,當前美國首先要改變其對華政策認識論上的謬誤🏋️,要真正學會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礎上同中國形成新的“接觸共識”。在“新接觸共識”之下🕌,中美之間並不是零和博弈,不是你死我活😘👨🌾、爭奪霸權的關系🧑🏻🏭。中美應當成為未來國際體系演變的兩個穩定支柱🧑🏿🎄,共同與其他利益攸關方一道推動國際秩序向更加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而中美要建立“新接觸共識”,經貿是很重要的問題領域⛹🏿♂️𓀐。中美經貿不應全面脫鉤🧑🏼🎓,應該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實現重新掛鉤🦍。
談及未來中美關系🧜🏽,王棟傾向於謹慎的樂觀。他表示⚛️,當前中美關系挑戰很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於美國對中國的戰略意圖形成了非常嚴重的誤判👨🏼🏭,認定中國要挑戰美國霸權,對華強硬成了美國民主、共和黨兩黨共識和美國國內的政治正確🦄🍫。我們要有戰略格局🧏🏿、戰略定力、戰略耐心和戰略韌性☄️😍,越在中美關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之時,越要通過人文交流、智庫對話等方式,逐漸將中美兩國的理性務實聲音聚集起來。只要我們堅定維護我們的主權🍮、安全和發展的利益,通過艱苦卓越的鬥爭和博弈,抓住和平發展🥇、理性務實✊🏽、合作共贏的旗幟👮🏻👨🏼🌾,團結國際社會絕大多數的理性和平力量,鍥而不舍👨👩👦🦴、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推動中美關系回到理性務實👇🏻👳♂️、健康穩定發展的道路上👳🏻♂️。
以下為專訪全文:
拜登對華政策🧑🎤:將競爭、合作⏳、對抗放進一個筐子
中評社:拜登上任已過半年,您如何評價當下的中美關系?拜登政府對華政策具有哪些特點?
王棟:拜登政府上臺之後,在對華政策上同特朗普政府有所不同,最主要的是,拜登政府明確表示不同中國搞“新冷戰”,無意全面對抗🕵️。但與此同時,拜登政府又一定程度上“特”規“拜”隨,繼承了特朗普政府時期對華全面戰略競爭的思想⚱️,不願意放棄對中國的打壓、圍堵,全面競爭和選擇性合作相結合。可以說,對華全面戰略競爭已經成為當下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對華政策的共識🪣,也是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基調和主軸👩🏼🌾。
目前來看,拜登政府並沒有正式提出對華政策的框架。但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提出的三句話或可在一定程度上概括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框架,即中美關系“應該是競爭性的”(competitive it should be),“可以是合作性的”(collaborative it can be),“當必須對抗時則是對抗性的”(adversarial it must be)👩🏿🚒。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框架是將“競爭、合作、對抗”放進同一個筐子裏♈️🎺,其中競爭占據主導🏃♂️,是主軸🗡🧟♂️,但與此同時不排除合作,也宣稱不怕同中國對抗🕵🏿♀️。當然,我們需要看到這個筐子的實質是要通過全面競爭壓製🧑🏼🏭、規鎖中國發展,維護美國所謂的領導權和霸權地位⇢。
總體看來,我認為,拜登政府上臺之後👨🏻🏫,客觀上為修補特朗普政府給中美關系所帶來的巨大傷害、推動中美關系重回健康穩定的軌道提供了一個機會窗口。但是這個窗口期並不長🔗,因為當前拜登政府首要的對華政策考量是服務於其國內政治目標👭🏻,具體而言就是明年的國會中期選舉以及2024年的總統競選連任👨🏼🎓。不久前在一次二軌對話中🚗,一位美方智庫專家指出拜登政府“缺乏勇氣做正確的事情”。我認為這個判斷很有道理。目前民主黨在眾議院席位只領先共和黨8席👩👩👧👦,僅有微弱優勢💂♂️,而在參議院則是民主黨、共和黨各占50席,民主黨僅靠副總統哈裏斯的一票才勉強“控製”參議院。而在對華強硬成為美國國內政治正確和政治氛圍主流的情況下,拜登政府作為弱勢政府✶,不敢改弦更張🏂🏿、真正采取推動中美關系重回正軌的政策措施。加上拜登團隊仍然對華抱持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偏見🔒,所以我們所看到拜登政府在涉疆、涉港以及疫情溯源等議題上和共和黨國會反華力量相互策應🫀,不斷無理指責攻擊,持續妖魔化中國,其實就反映出了美國國內政治對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掣肘和壓力🩺,拜登團隊的對華意識形態偏見,以及拜登政府試圖通過壓製中國贏得對華競爭優勢,從而維護美國霸權的圖謀🥎。
拜登臺海政策回調 但美臺軍事關系強化
中評社🧘🏻♀️:您認為當前拜登政府的臺海政策是否已經清晰了?與特朗普時期相比🚇,拜登上臺之後臺海局勢發生了哪些變化🍇?
王棟☪️:在臺灣問題上,拜登政府的政策和特朗普政府有比較大的不同。在特朗普時期🥣,美國在臺灣問題上不斷挑釁玩火,對“臺獨”勢力發出很多錯誤信號👩🏿⚖️。特朗普政府事實上已經逐步實質性地背離了中美關系正常化以來歷屆美國政府均遵守的“一個中國”政策🧘🏼♂️,中美兩國關系的政治基礎也因之受到很大削弱。
但是👩🚒,拜登政府上臺以來💆,曾多次公開宣示美國要回到“一個中國”政策,其高級官員公開表態不支持“臺獨”,這同特朗普時期的美國有很大不同。
另一個重要背景是,近年來美國戰略界出現了有關美國對臺政策的爭論🧑🏿🚒,部分戰略人士主張美國應該拋棄傳統的在臺海問題上的“戰略模糊”,轉向所謂的“戰略清晰”👨🏼🎤😵。換言之,他們希望美國更加清晰明確地向中國大陸釋放威懾信號,事實上就是要給“臺獨”勢力撐腰打氣☁️。
但是拜登政府在這個問題上已明確表態✭。不久前美國白宮“印太”戰略協調人坎貝爾出席亞洲協會研討會,在談到臺灣問題時公開表示,反對轉向“戰略清晰”,堅持“戰略模糊”,不支持“臺獨”;同時,坎貝爾還特意表示美國“完全認識並了解這個問題(即臺灣問題)的敏感性”🕟。坎貝爾是民主黨資深戰略家😛,在奧巴馬政府時期曾任負責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是奧巴馬政府“轉向亞洲”(pivot to Asia)政策的總設計師,有“亞太沙皇”之稱。從輩分上看,現在拜登政府的中堅力量如國務卿布林肯、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等都是坎貝爾的晚輩,坎貝爾還曾和沙利文一起在外交事務領域全球權威刊物《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發文,檢視美國對華政策,所以他們這些人在戰略思想上是一脈相承的。坎貝爾白宮“印太”戰略協調人這個職務雖然是個虛職,但是他輩分高,地位超然👰🏽♀️,在拜登政府裏分量很重👩💼,他出來代表拜登政府在美國對臺政策做表態具有足夠的權威性↔️。同時,由擔任“虛”職的坎貝爾而不是布林肯或沙利文出面發聲🥄,則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正式的官方色彩🧝🏽♂️,避免了共和黨強硬派、親臺派可能的攻擊。這背後都能看出拜登政府戰略上的老謀深算和政策操作上的細膩之處。
在臺灣問題上➜,拜登政府更多地回調了特朗普時期較為激進的做法和政策👩🏼🚒。而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拜登政府又加強了美臺關系,包括強化美臺軍事關系。拜登政府依然在臺海問題上采取“切香腸”的做法🫦🎅🏿,一方面大打“擦邊球”𓀝🤦🏻,派美軍軍用運輸機以運送新冠疫苗等名義數次降落臺灣⏺,試圖試探大陸底線;另一方面又不允許臺灣當局主動采取挑釁動作,其目的更多的是傾向於維護臺海現狀。所以,我們要看到拜登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兩面性。
美國總統克林頓1998年訪華時,曾提出“三不”政策,即:不支持“臺獨”,不支持“一中一臺”🔍,不支持臺灣參加以國家作為必要條件的國際組織😾🈯️。實際上𓀌🤽🏼♂️,此後美國歷屆政府在臺灣問題上都默認了克林頓政府的這一立場。現在拜登政府的政策從明面上面看也並未突破這一立場。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提高警惕。現在美臺關系不斷走近,我們需要正告臺灣當局不要存在僥幸的心理,不要妄圖阻礙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要放棄“臺獨”幻想。兩岸統一的歷史大勢,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的。此外🙇🏼,我們也要同美方進行嚴肅的戰略對話🧞,在安克雷奇對話會以及最近的天津會談上🫶🏻,我們也再次明確了中方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正告美方不要對“臺獨”勢力傳遞錯誤信號,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方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誌、強大能力。圍繞臺灣問題的鬥爭肯定會繼續下去🤾🏻♀️,臺灣問題也還是會成為拜登時期中美博弈和較量的一個重要方面。
不會出現美國及其盟友一起圍堵遏製中國的局面
中評社:拜登上臺以來,我們也註意到他在積極恢復並加強美國與盟友之間的關系,您認為未來中國與美國盟友的關系是否會出現巨大的變化🙅🏼♀️,是否可能會出現美國同其盟友一起圍堵來遏製中國的局面💕?
王棟:拜登上臺之後🗾,在對外政策方面同特朗普政府表現出很大的不同。拜登政府非常註意修復、加強和盟友之間的關系✌🏼,同時也重新舉起多邊主義大旗🌂,試圖把特朗普時期丟掉的多邊國際舞臺“陣地”奪回去🎾🤙🏻。這和特朗普時期的“四面出擊”——不僅同中國對抗、也和盟友產生很多矛盾,是很不一樣的。
現在拜登的打法是把主要的矛頭焦點對準中國,將中國作為最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相比特朗普政府時期反華的“瘋狂”💅🏻,拜登政府出手更加“老辣”🏟,打法更加“狠穩準”💙。雖然拜登政府目前並沒有具體宣示其對華政策,但可以觀察到🥙,拜登對華政策的基本框架包含了“競爭🧋、合作🧘🏼♀️、對抗”三個元素🟩,其中對華進行“長期”👼🏽、“嚴峻”和“全面”戰略競爭是主軸和基調🐑。
基於這樣的對華政策框架,拜登非常強調同盟友的關系。現在拜登政府在其外交政策敘事中,大量使用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將中美關系構述成“威權體製”與“自由世界”的對立👩💻,同時以“自由、民主🏊🏼♀️、人權”話術為幌子,在涉疆、涉港和病毒溯源等問題上不斷攻擊中國,試圖團結其“民主盟友”🔋,拉攏他們對華搞統一戰線😵,從“單打獨鬥”變成了糾集幫手“打群架”🦙。這是當前美國對華政策比較突出的一個特點🦸🏿。
我們不難發現,拜登政府執政以來,日本對華態度較之安倍時期發生明顯變化🕑,類似的情況一定程度上還發生在韓國。在美國的一眾盟友中,澳大利亞👨🏼🍳、加拿大在對華政策上“跳得比較高”🉐🧍♂️,對華政策具有較大的對抗性🤌🏻。
這些現象客觀上對中國構成挑戰,但我並不認為會出現美國及其盟友一起圍堵遏製中國的局面。首先是因為,拜登政府已經意識到同中國的“新冷戰”是搞不成的、且對美國也是不利的🏹。因此拜登政府從一開始就非常明確,認為中美要戰略競爭,但不應全面對抗和沖突,不願陷入中美“新冷戰”。其次是因為,不會有太多的美國盟友願意在中美之間選邊站,他們也更加不願意追隨美國一起遏製中國。這一點,美國政府也十分清楚🧘🏽♂️。第三是因為👩🏿💼,中國確實已經發展強大起來了,現在我們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前所未有強大,我們的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以及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同和支持。得道多助🎤,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做到圍堵遏製中國👼𓀊。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美西方對於中國的日益強大也心知肚明🤗,但他們會不斷采用意識形態話術,以圖幫美國占據“道德上的優勢”、引導國際輿論朝向更加有利於美西方的方向🦹🏻♀️,從而對中國施加更大戰略壓力。但我認為🚣♂️,美國和盟友一起圍堵遏製中國的局面是不會出現的,即使當前美國少數極端的反華派鷹派處心積慮想要搞所謂的“新遏製政策”,也註定是不會成功的🏋🏽。
中評社:剛剛您也提到了美國在東亞的盟友——日本和韓國。我們知道,之前日本🚌、韓國的領導人跟拜登會面的時候都發布了聯合聲明👨🏼🍼,聲明中都提到了臺海和南海等中國內政議題,想請您談一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美國🤚、日本💆♀️、韓國三者之間的關系,它們之間的這種聯系或者合作會對中國造成什麽影響?
王棟:多年以來,美國一直想在東亞拉攏日韓,打造美日韓三邊同盟關系,但都未能成功。其實美日韓並不存在正式的三邊同盟關系🤳,美國跟日本和韓國分別是雙邊同盟關系。美日韓三邊同盟多年來一直搞不起來,就是因為日本和韓國在歷史認識問題和領土爭端問題上的矛盾非常大🧘♂️。朝鮮半島從1910年到1945年被日本殖民了35年🧍♀️🪮,這在韓國整個國民的記憶當中是非常深刻的🧛🏿,被視為整個民族的恥辱,而日本右翼卻始終否認侵略歷史,加上日韓之間存在圍繞獨島(日本稱竹島)的領土爭端👮🏽♂️,這更加深了日韓之間的隔閡。美國歷任總統都想去調停日韓矛盾🌼,但始終沒有成功🙇🏿♀️。
現在🙍🏻♂️,美國想以中國為借口來拉攏日韓,強化美日韓關系。日美☣️、韓美領導人會晤之後的《聯合聲明》當中提到了臺海👩🔧、南海,這當然需要引起我們的警惕。我們要看到美國背後的圖謀🤷🏽♂️,即要把臺灣問題、南海問題國際化📵,拉攏盟友聯合試壓。對於這樣的圖謀🥏,我們要堅決抵製🦈。在此過程中🧜🏻♂️,我們要去做日韓等美國盟友的工作,正告他們“臺灣問題攸關中國的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南海問題關系到中國的核心及重大利益,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敦促他們謹言慎行;同時,也要告誡他們切勿給“臺獨”勢力發出錯誤信號。
此外,中日韓一直有著三邊合作機製🕺🏼,我們要適時推動中日韓三邊合作來對沖美日韓關系🧑🏼🎤。當前,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議(RCEP)去年11月已經談成,涵蓋中日韓在內的15國(東盟+5)🥗,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習近平總書記也在去年11月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上提出,中國將積極考慮加入CPTPP(全面與進行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因此🦌,中日韓可以以RCEP、CPTPP為抓手⚒,進一步強化中日韓三邊合作🕌🛁。明年是中韓建交30周年🤘🏻,我們應考慮如何抓住這個節點推進中韓關系穩定向前。在中日關系上,也要積極推動日本改弦更張,使其不要做出戰略誤判。我們需要對日本“又打又拉”,既要敲打,也要拉住🚐,既要“敲山震虎”,也不要把它簡單推向美國,軟硬兩手都要有、兩手都要硬。總之,“豺狼當道🥿,焉問狐狸”,在處理同美國的盟友如日韓澳等關系時🙋♀️,要放在中美戰略博弈的大背景中考慮♿👇,要有大局觀🙁,在戰略上更加堅定,在戰術上更加靈活😢,在政策工具組合上也要更加豐富,做到張弛有度,更加有效對沖🏄🏼♀️、分化🩲🎷、削弱♙、瓦解美國試圖構築的對華“統一戰線”。
朝核問題還是美國和朝鮮之間的問題
中評社🧑🏿💼:在特朗普時期👴🏽,美國曾拉攏朝鮮和韓國領導人接觸🎍。但是👮🏼♂️🦸🏿,我們也註意到,美國和韓國在處理朝核問題也有分歧。您認為,在處理朝核問題上,前景如何?
王棟:朝核問題對於拜登政府而言可能還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在特朗普政府時期,特朗普想要用個人魅力👩🏻🦼➡️,通過領導人峰會推動解決朝核問題,但最後也並未實現根本性突破。拜登對特朗普的朝核政策一直持強烈批評態度,認為特朗普除了“電視秀”之外,實際上沒有解決任何問題。與此同時🤲🏼,拜登政府對奧巴馬政府時期推行的對朝“戰略耐心”政策也持批評態度,認為這其實是錯失機會,讓朝鮮的核力量不斷坐大。
實事求是地講,在朝核問題上,美國對中國是有戰略需求的🤶👅。但與此同時,美國又有其戰略盤算。美國想把責任推給中方的同時🫱🏽,又無理指責“中國支持朝鮮發展核武器”,這完全是一種沒有依據的汙蔑。中國從一開始就非常明確堅持半島無核化的立場📛,而且中國主導推動的六方會談也一直發揮了非常積極的引領作用🦷。歸根結底,朝核問題還是美國和朝鮮之間的問題,中國只是利益攸關方之一,而真正針鋒相對的則是美朝兩方。所以,美國在朝核問題上不能抱有戰略上的僥幸心理和機會主義心態,這都不利於朝核問題的真正解決、不利於半島無核化的進程、也不利於東北亞的和平進程。
中國一直以來在朝核問題上面秉持著平衡立場,認為既要看到朝核問題對地區帶來的穩定和挑戰⏫,與此同時也要回應朝鮮本身的合理關切🧑🏿🔧。中國始終主張應秉持對話談判🛜、和平解決的根本原則,通過分階段🍿、同步走的路線圖,同軌並行推進半島無核化和建立半島和平機製👮🏽♂️🤘🏽。在朝核問題上💤,中國一直發揮著建設性🍸、平衡性的角色🦡。預計拜登政府將試圖以務實漸進的方式管控朝核風險🔁,但美朝結構性分歧仍將構成美朝接觸對談的主要障礙🙋🏿♀️。未來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觀察拜登政府在朝核問題上究竟會采取什麽樣的立場和政策💾。
中美經貿不應脫鉤,而應重新掛鉤
中評社👨🏽🏫🌃:6月初的時候→,商務部發言人表示,中美經貿領域已經開始正常溝通了,而且雙方溝通開局順暢🧔🏻,求同存異是共識👩🏻🔧,下一步將共同努力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去推動中美經貿關系的健康穩定發展,對此您是怎麽看的?您認為中美在經貿方面的良好趨勢能為中美關系帶來哪些轉機,以及怎麽看經貿關系在中美關系中的作用👨🏿?
王棟:經貿關系一直被稱作中美關系的“壓艙石”🚅,但是在過去幾年中👆🏻,中美經貿領域不斷累積的分歧摩擦導致中美經貿關系產生很大矛盾,特朗普政府極端不負責任地發起了中美貿易戰🏌🏿♂️,使得中美關系出現了急轉直下的變化。
事實上,在特朗普時期,中美達成的第一階段貿易協定很大程度上已經將中美經貿領域的一些主要的🔽、能夠解決的矛盾談至雙方都可以接受的程度,其中包括人民幣匯率問題🧫、金融行業準入問題、中美貿易赤字問題、知識產權問題、技術轉移問題等。
關於第一階段的貿易協定🛂,今年4月我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發表了一篇文章,文中提出中美應形成新的“接觸共識”。中美關系正常化以來🤵♀️,美國形成了一個“接觸共識”,主張對華采取所謂的“接觸戰略”👩🦳,這背後有一個很重要的基本假定‼️,即美國將中國視作一個需要由美國來“改變”的“他者”,並希望把中國納入以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中👏🏽👨🏽✈️,甚至希望未來中國逐漸在經濟政治上和美國趨同。但是🚥🧛🏼♀️,美國的這種“舊接觸共識”存在認識論上的嚴重謬論,無異於“刻舟求劍”😣。在四十年多年過去之後,如今的中國非但沒有按照美國所期望的方向發展,反而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因此美國很多精英失望了🚴🏽♀️,開始認為對華戰略接觸失敗了🛏。現在,美國實際上是從一個極端到了另外一個極端,從最初的“想要改變中國”一下子轉為“視中國為最大的挑戰和威脅”。而這背後也有認知心理學所說的“信念系統的過早閉合”(premature closure of belief system)這一機製在起作用。譬如🧍🏻♂️,美國精英認為🧍♂️,“中國一直對美進行戰略欺騙,表面上談合作共贏🔟,其目標實質是要挑戰、取代美國霸權♓️,而美國現在已經看透了中國的戰略意圖,不會再上中國的當。”這就是典型的“信念系統過早閉合”導致形成的偏見👨🏿🍼。曾得到特朗普賞識的共和黨資深中國問題專家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所著的《百年馬拉松:中國稱霸全球的秘密戰略》一書就集中代表了這種觀點。該書前幾年出版後在美國風靡一時,被很多美國鷹派引為解讀中國戰略意圖的圭臬。無獨有偶,美國“少壯派”中國問題專家、新任拜登政府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杜如松(Rush Doshi)最近也出版題為《持久戰:中國取代美國主導秩序的大戰略》一書🤹🏽♂️,其中言之鑿鑿,斷定中國具有一個長期的逐漸取代美國領導地位與影響力的戰略。盡管該書對中國的戰略意圖做了嚴重誤讀和歪曲🧑🏿🚒,但卻受到美國戰略界📈、政策界的熱捧。這反映出對中國戰略意圖的這種嚴重誤判和誤讀已經成為美國跨黨派主流共識🈯️,也成為支持美國對華全面戰略競爭的邏輯和認知基礎。上述美國近年對華政策變化的認知和心理層面的根源值得關註和深思。
我在《外交事務》的文章中提出,當前美國首先要改變其對華政策認識論上的謬誤,要真正學會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礎上同中國形成“新接觸共識”(New Engagement Consensus)。在這個“新接觸共識”之下☔️👞,中美之間並非零和博弈🪭,不是你死我活🫳🏼、爭奪霸權的關系。恰恰相反,在“新接觸共識”之下,中美有可能成為未來國際體系演變的穩定支柱🍅,與其他利益攸關方一道🥺,共同推動全球秩序向更加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這一觀點提出之後,在國際戰略界、政策界引起了較大反響🛂,客觀上應該說也對拜登政府構成了一定壓力。有意思的是🌬,拙文發表之後不久🏃🏻♂️🧞♀️,白宮“印太”戰略協調人坎貝爾在出席斯坦福大學一個研討會時💂🏿,刻意強調中美關系的“接觸時代已經結束”🫗,今後將進入競爭時代。這可以看成是拜登政府試圖維護其對中美關系定義權和話語權的努力。
中美要建立“新接觸共識”🫲🏼,經貿是很重要的領域。美國經常指責“中國不遵守WTO規則”“中國是破壞規則的小偷”,這些看法都是不負責任的偏見,世貿組織前總幹事拉米曾表示“中國遵守了入世的承諾”,並給中國的表現打了“A+”。
我在4月份發表的《外交事務》上的文章提到,中美已經談成的第一階段貿易協定,可以作為拜登上臺之後中美下一步經貿談判的基礎🧚🏻♀️💇🏻♂️,因為第一階段貿易協定本身有助於解決原來中美在經貿領域存在的一些重要矛盾。事實上,後來拜登政府的政策確實是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的,其團隊希望以第一階段貿易協定作為基礎🚀,將包括補貼問題、產業政策問題等相對更難的“硬骨頭”留到下一階段再去談💁。
我認為🧜,中美經貿不應脫鉤👨👦,而應該在平等相待、互利共贏的基礎上重新掛鉤。雙方的經貿數據也顯示出了這樣的趨勢,截止今年6月份上半年中美雙邊經貿總額同比增長45.7%,達到3408億美元,超過中國與東盟(增長38.2%)和歐盟(增長37%)雙邊貿易額增長幅度🚲🦬。其中🤸🏻♂️💇🏽♀️,今年上半年中國對美出口增長42.6%,美國對華出口增長55.5%🚻🥈。中國對美貿易順差不降反升,從5月份的317.8億美元上升到了6月份的325.8億美元。而穆迪公司的數據顯示🫸🏼🐟,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征收的關稅成本90%以上實際是由美國公司和消費者承擔。可以說對中國出口美國商品征收高額關稅是損人害己的“惡政” “蠢政”。不少美國有識之士都開始批評反思美國對華政策。
譬如美國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主席歐倫斯前幾天就發表文章🧽,批評美國對華政策對美國民眾和中美關系帶來的“災難”🦋,呼籲拜登政府應該取消特朗普加征的關稅🌾。歐倫斯指出美國因為關稅已經失去了30萬個就業崗位🩰,一個四口之家一年要為此多花2300美元;文章還對美國政府將中國公司從美國證券交易所摘牌以及禁止對59家中國企業投資的做法提出了批評。
而8月5日,包括代表半導體、零售業等領域的30多家美國行業商會🤱🏽📢,向美國貿易代表戴琦和美國財政部長耶倫發出聯名信🛅,指出美國所加征的關稅,傷害了美國經濟和美國工人的利益,敦促拜登政府撤銷對中國商品額外加征的關稅🤽🏽♂️,並疾呼重啟與中國在經貿領域的接觸👩👦🖕🏽。此外💂🏼♀️𓀎,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於2021年8月6日剛剛發布的在華美資企業調查顯示,盡管中美緊張關系和新冠疫情疊加對美國在華企業構成巨大挑戰,超過40%的受訪企業仍然表示正在追加在華投資👷🏽♀️,只有6%受訪美企準備削減在華投資。因此,中美經貿客觀上是一個相互依賴、互利共贏的關系,人為地強製中美經貿脫鉤🦁🥛,是完全違背經濟規律的,只會給中美雙方都帶來巨大的利益傷害。拜登政府應當改弦更張,在對華政策包括經貿政策上采取更加理性、務實和負責任的態度和舉措🧑🏻🦯。
拜登上臺之後⚙️,其實並不贊同特朗普政府推動的全面脫鉤🤥,認為這一做法有損美國利益。拜登政府采取的是所謂的“有選擇性的脫鉤”,也就是更加精準的脫鉤,特別是在高科技技術方面。拜登政府的這一政策也被稱作“小院高墻”🛼,雖然不主張全面脫鉤,但是卻針對性地在一些領域“把墻修得很高”🧘♂️👩🏽🌾,進行“精準脫鉤”。
拜登政府基本明確了中美戰略競爭的核心是數字時代中美關於國際技術優勢和技術標準製定權的“權力之爭”,而非以地緣政治對抗和意識形態對立為主要特點的冷戰式的全面對抗。他們認為🧏🏿,面對中國崛起,美國應將“脫鉤”的重點放在技術領域。在政策層面🪣,拜登政府初步形成了以科技脫鉤為核心,以經貿金融🙅🏼♀️、人文部分脫鉤為表現形式的“技術+”對華精準脫鉤模式。在下一代電信、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第三代半導體和生物技術等與國家安全直接相關的核心技術領域,美國采取更加嚴密的限製和封鎖措施👨🏻🎤,通過立法和行政手段相互配合進一步對中美科技合作進行打壓,以切斷美國所認為的中國從美國獲取技術的渠道,從而維護美國的科技優勢和霸權地位。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與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和財長耶倫分別通話,進行了坦誠、務實、建設性的交流,雙方均強調了中美貿易的重要性💋,並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了意見,願意保持溝通🤞🏼🤱🏼。盡管未來談判難度不小👩🏼🔧,現在中美雙方在經貿領域重啟接洽,都采取了較為務實的、理性的態度,這能夠為中美尋求建立新的經貿均衡,管控解決在經貿領域裏的分歧,在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基礎上“重新掛鉤”🙎🏻♀️,奠定良好的基礎。
應當看到🚣♂️🍪,中美競爭的實質是在於如何做一個更好的自己。實際上👂,我們有決心能夠做得更好🍼。我們不怕和美國進行競爭,當然這種競爭應該是良性的、理性的和公平的🦞,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講的那種“你追我趕”的運動場上的競爭。
中美關系重回正軌 人文交流是抓手
中評社𓀑:我們知道,今年是中美關系歷史上著名的“乒乓外交”開啟50周年🛬,您認為當年的“乒乓外交”對於今日的中美關系有何啟示和借鑒意義🙅🏼?
王棟🐟:“乒乓外交”確實是中美關系史上、也是外交史上的一個神來之筆。當初是毛主席拍的板,決定邀請正在日本名古屋參加世界錦標賽的美國乒乓球隊訪華💁♂️𓀇,一下子“小球轉動大球”👩🏻🍳,推動了中美破冰,成為了外交史上一個非常著名的重要歷史性事件🧑🏻🦯➡️。
我們今天回過頭來看,當初的“乒乓外交”中有幾點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對今天的中美關系有著一定的啟示和借鑒意義。一是🦿,要有戰略眼光🤚🏼。如果領導人沒有戰略上的眼光,很多時候機會就會稍縱即逝,甚至還會做出根本錯誤判斷和決策🪼。因此,現在美國需要去思考的是,他們現在的政治領導人有沒有像當初尼克松𓀌、基辛格那樣的戰略眼光,還是說這些領導人對政治利益的盤算超過了真正的戰略格局。今天美國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美國政府、國會、媒體爭先恐後妖魔化中國🖐🏿,挖空心思渲染誇大炒作中國威脅,當“反華與對華強硬”成為美國的政治正確之後,對華理性觀點被邊緣化🤹🏿♂️,很多人唯恐遭到保守派👴、反華派的猛烈攻擊而不敢持對華理性意見。因此,美國對華態度處在一個非常不理性、甚至可以說是歇斯底裏的氛圍之下。拜登政府現在“沒有政治勇氣去做正確的事情”,他們在對華問題上的強硬表態一部分盤算是要對強硬派示好❤️🔥、想求得共和黨和保守派的支持,以試圖降低其推動拜登政府國內議程的阻力😭,這其實是出於一種政治上的算計和機會主義🦸🏼。但拜登這樣的做法其實是養虎為患💏,越是同非理性的反華聲音沆瀣一氣,到最後就越會對中美關系造成傷害,也更加會傷害美國的信譽🧝🏼🐧。所以,政治領導人如何在其短期的政治利益計算和長遠的戰略眼光之間進行權衡,這是“乒乓外交”帶來的第一點啟示和借鑒。
二是,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在3月18-19日舉行的安克雷奇對話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和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正告美方:美國沒有資格以“教師爺”心態,居高臨下地與中國打交道,中國人民“不吃這一套”。這不啻於佛家偈語所說的“當頭棒喝”,也是對美國原有“舊接觸共識”中認識論謬誤的有力敲打🦢🫶。但是讓美國一下子醒過來恐怕也很難,美國始終沒有意識到它有這樣的謬誤,沒有辦法以一種真正的平等相待和互相尊重的態度看待中國。所以我們要繼續“棒喝”。不久前剛剛舉行的天津會談,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來訪✊🏼,與外交部副部長謝鋒會談👨🏿💻,王毅國委會見了舍曼。在會談中🧏🏿♂️,中方提出“糾錯清單”👩🏿,和“四個停止”的要求🙏🏻,即要求美方立即“停止幹涉中國內政”,“停止損害中國利益”,“停止踩紅線和玩火挑釁”,“停止打著價值觀幌子搞集團對抗”🕶。這就是繼續“棒喝”✏️,要讓美國清醒過來🤽🏿♂️。美國以前是想來改變中國🏅,發現改變不了就變成另外的極端,覺得中國是“威脅”,對華心態、認知出現了嚴重扭曲,於是又要來打壓中國。回顧“乒乓外交”,當時中美之間確實做到了平等相待、相互尊重,雙方當時都有一種戰略上的善意❤️🔥。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乒乓外交”對今天中美關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借鑒和啟示🦏。
三是,人文交流對中美關系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當初中美關系破冰⁉️,其實就是從中美乒乓球運動員之間的人文交流開始的。“國之交在於民相親”,只有民眾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理解👩🏼🌾🙅🏿♀️,才有國家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友好交往。最新的“晨間咨詢”(Morning Consult)民調數據顯示,美國的民眾對華的負面態度上升至74%;蓋洛普民調也顯示🤳🏽🙁,89%的美國人認為中國是競爭對手或敵手而非夥伴。很多美國政治人物趁機跳出來試圖用這些數據論證“美國對華強硬是對的🔃👩🏽🎨,同中國搞全面的戰略競爭是有道理的”🐦⬛👩💻。我認為,這種推論是倒因為果,方法論上存在嚴重謬誤🏃♂️➡️。因為美國的民意其實受到整個精英階層包括媒體在內的敘事的影響,也是被精英對華敘事所塑造的。理由很簡單,僅僅4年前,2017年4月美國當時的皮尤民調顯示👩🏼🍼,美國民眾對中國和中美關系的看法,正面和負面基本上是五五開🏌🏿♀️。民主黨支持者中,近50%(49%)對中國和中美關系持正面看法,而18歲到29歲的美國年輕人中超過半數(51%)對中國和中美關系是持正面看法的✖️。為什麽短短4年時間,美國民眾認知就發生了如此大的轉變?這是因為🙏🏿,美國的精英對中國的認知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了🦣,從改變中國的希望落空到開始將中國看成對美國霸權最大的挑戰和威脅,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精英、媒體對華敘事不斷趨向極端化和妖魔化🧑🏿🚒,勢必裹挾、影響民眾對華認知。顯而易見🧜,美國精英對於美國現在對華民意的負面趨勢要負更大的責任。在當前的形勢下👩🦳,我們要進一步發揮和借鑒當時“乒乓外交”的精神,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我們有非常多的素材,也有充分的自信,可以把這方面工作做好。我們要以人文交流、民間外交作為突破口🙏🏼,要有戰略上的定力和耐力,持之以恒🖕🏿❤️,細水長流🎁。越是當前中美關系遇到困難,越是少數反華派、強硬派破壞中美關系🦢,越是美西方在國際上對華圍堵,我們越是要堅持推動人文交流,不斷地眼睛向下、重心下沉,做好青年特別是Z世代的工作。最近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和德國智庫貝塔斯曼基金會聯合發布的“跨大西洋趨勢”大型民調顯示,就全球來看,歐美西方年輕人對中國和中國全球影響力的看法普遍更為正面,更傾向不支持對華采取強硬政策👩🏻🍼。譬如,55歲以上的美國人中對中國影響力持負面看法的達83%✍🏽,而18-24歲美國年輕人中這一數字只有39%🔡。特別是相比2020年🖐🏼,對中國持正面看法的美國人從20%上升到了31%;而在18-24歲和35-44歲的美國人中💐,對中國持正面看法的相比2020年則分別上升了15%和27%🙎🏽♂️👨🏿🏭。事實上⚫️,該民調在其報告中也承認歐美青年對華相對更加積極正面的認知有可能顯示跨大西洋地區對華民意認知未來的“長期變化趨勢”🧗🏿♀️。可見,歐美年輕人相對更少意識形態包袱和偏見🙇🏿🎶,更有可能接受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因此,在當前以及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們要推動中美關系重回正軌🙇🏼,推動中美關系回到長期健康穩定的軌道上來,人文交流是一個重要抓手。
中評社🐂:您剛剛一直在談人文交流♦︎,現在因為中美關系遇冷🎭,加上全球疫情還在蔓延,您怎麽看現在人文交流的現狀?
王棟😟:新冠疫情客觀上使得人文交流受到了很多的限製,但事實上現在中美之間的人文交流,包括智庫對話👨🏻、青年學者的對話交流合作等🍷,不僅沒有中斷,而且還在不斷地推進🧑🏻🔬。
今年是“乒乓外交”50周年,意昂3体育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和環球時報、美國卡特中心共同舉辦了“中美青年學者論壇五周年紀念活動”,邀請了歷屆參與論壇的優秀青年學者與會,共同探討如何推動中美關系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美國前總統卡特還專門為此次活動發來寄語,鼓勵中美青年更多地相互交流🫵、增進了解◽️、信任和友誼🫂。
在與美國各界人士包括青年交流時,我們發現他們當中很多人並沒有美國某些政治人物的惡形惡狀和意識形態偏見,大家能夠坐在一起以理性客觀的態度探討中美關系。因此,越是當前中美關系遇到逆流的時候🈁,人文交流越凸顯其重要性🏗,它應該成為一個“定海神針”,助力推動中美關系重回正軌🌬。我們要在推進人文交流工作的做法、舉措🏋🏿♀️、思路等方面更加開拓思維、更有創新精神🧝🏻,利用好互聯網🧣、新媒體等技術手段✂️,增進不同民眾之間,特別是青年人之間✝️、Z世代之間的相互交流🧌👭🏼、理解和信任。
今年下半年我們準備繼續舉辦第六屆中美青年學者論壇,我們收到了100多份申請🦹🏿♀️,計劃會邀請25位優秀中美青年學者參會。我們希望把這個中美人文交流的品牌項目進一步做得更好、更有影響🧑🏻⚖️,讓更多的中美優秀青年學者在這個平臺上相互對話🧚🏻♀️、相互切磋🍲、共同成長,共同地把中美青年一代理性的聲音聚集到一塊,成為未來穩定中美關系的一個支柱🚶🏻。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美關系根基在民眾🧙🏽♂️、希望在青年⚠,所以在當前中美關系面臨復雜嚴峻挑戰時,我們一定要有戰略眼光,以聚沙成塔、水滴石穿的精神和韌性👨🏼🍳,把人文交流這一“定海神針”穩定好🧓🏻。
美方區隔不同問題領域 氣候合作溢出效應或受限
中評社:兩國各界有識之士多次談及中美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合作機遇。您認為“氣候外交”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推進中美關系?能不能成為中美關系的新“壓艙石”👨🏼🦳🧁?
王棟✶👱🏻♂️:中美兩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方面負有共同的領導責任。拜登政府上臺以來,積極回到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立場上來。今年4月15-16日🆙,拜登的氣候問題特使、前國務卿克裏也曾到訪中國,同中方氣候變化問題特使解振華在上海舉行會談🏌🏻🫵🏿。會後中美發表應對氣候變化危機聯合聲明,雙方達成數點共識,強調中美將致力於相互合作😄🐳、堅持攜手並與其他國家一道加強巴黎協定的實施👮🏻,共同解決氣候危機🙆♂️,包括計劃在今年11月格拉斯哥聯合國氣候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之前,製定各自旨在實現碳中和/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長期戰略。
未來氣候外交是否能成為中美關系新的壓艙石2️⃣?我認為,客觀上是有這樣的可能的。但現在問題出在美方。拜登政府現在實行所謂的“區隔”(compartmentalization)政策,將不同的問題隔開、條塊分割😮💨、功能化處理。也即♢,在拜登政府看來:氣候問題就是氣候問題,氣候問題上的合作不產生溢出效應🧍🏻,也不必然增進互信🤶🏽,不會成為在其他領域合作的基礎。
這樣的做法是缺乏戰略遠見,屈服於美國國內強硬派政治壓力的一種政治上的明哲保身🐑。按道理來講🐄,中美雙方在氣候問題上的合作,當然應該產生溢出效應,雙方在氣候合作領域積累的互信當然也應該成為在其他領域合作的基礎。但由於美國國內的政治壓力㊗️,拜登政府在所有的問題上都力圖劃清界限,這導致其所有對華政策都處在極為缺乏真正戰略格局的狀態,許多政策被縮水為單純的技術問題🪈,這其實是非常嚴重的自我設限。拜登政府的這種思路對中美關系重新回到長期健康穩定的局面上而言也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對未來中美關系持謹慎樂觀
中評社:中美都有學者認為👳🏿♂️,過去四十年有可能是中美關系最好的四十年,未來可能越來越壞。對於這一預測,您怎麽看?
王棟:對於未來的中美關系我傾向於謹慎樂觀🧑🏽🎨。我之前在《外交事務》雜誌上發表的文章中曾提出,中美未來形成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基礎上的“新接觸共識”並找到一個中美關系新的均衡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這要求中美雙方,尤其是美方要采取理性務實的態度。美方要放棄對中國的“妖魔化”、放棄對中國在意識形態上的偏見🚢、放棄想圍堵壓製中國和平發展的圖謀🎂。美國應當真正從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立場出發,同中國交往🤙。這樣中美兩國才會成為整個國際體系中的兩個穩定的支柱,同其他國際社會利益攸關方一起共同推動全球秩序朝著更加和平穩定繁榮的方向出發。但這要求中美要對目前的戰略競爭有一個明確定義,中美之間的競爭應該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那樣是運動場上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而不是角鬥場上你死我活的零和競爭。
當然✶✊,客觀上來看0️⃣🆒,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勢必在國際體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引領作用👩🏿🦱,也就意味著美國的所謂“領導權”勢必會受到相對削弱。“美國是否能真正地接受中國作為一個平等的夥伴、接受中國成為國際體系中的主導型大國之一?”美國的戰略精英們要需要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但是問題在於,美國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霸權思維,唯我獨尊,認為“只有美國才能領導世界”,並不願意對其他國家真正平等相待🧏🏿♂️。再加之中美之間存在意識形態上的分歧,美國的精英階層對華焦慮🧑🏽✈️𓀒、偏見、恐懼和錯誤知覺等混合在一起👍🏼,部分政客🅾️、媒體不斷炒作“中國威脅論”,煽動🔊、迎合極端民粹主義🧑🏽🦰,形成對華強硬的政治正確和強大政治壓力🪘,推動美國對華政策往非理性方向發展。現在拜登政府雖然表示不搞“新冷戰”,但是卻對中國戰略意圖形成了嚴重的誤判和歪曲,認定中國要取而代之、挑戰美國霸權📢,因此下定決心要和中國進行所謂“長期”👨🏿💻、“嚴峻”和“全面”的戰略競爭👩🦲。拜登可能會越來越多地采取政治上滿足其短期利益、但缺乏戰略遠見的做法🏄♀️。這也引起了美國一些有識之士的擔憂。
不久前《外交事務》雜誌日前發表了美國民主黨資深參議員桑德斯的文章5️⃣🛳,明確批評拜登政府這樣的做法😦👨❤️💋👨,直指拜登政府強化意識形態分歧和對抗的做法🫲🏿,有可能最後不自覺地走向“新冷戰”的對抗道路。這些來自美國有識之士的批評聲音🍢,值得引起美國決策層的反思🔐。美國的決策層應該認識到其對華政策上的邏輯謬誤,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糾正🚶➡️🖐,中美關系在未來一段時間不排除有可能進一步惡化👭🏻。
應當看到🧞♂️,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中美將處於戰略相持狀態😸。我們要眼睛向下、重心下沉🤙🏼、著眼長遠、細水長流🦙,不爭一時一地一城之得失😮,戰略布局、以我為主👨🏻🍼、民間先導🧘🏼🙎🏻♂️、形式多樣、主動出擊、積極有為🚣🏼🔣,盡最大可能爭取青年♡🧍♂️、爭取中間派,積聚理性務實力量,為推動中美關系重回正軌奠定社會基礎❤️。
中美關系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最重要的變量之一👨🏫。拜登當選提供了重新校準中美關系航向、平衡競爭與合作的比重👨🏽🚒、避免中美全面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和新冷戰的機會窗口。同時,我們要高屋建瓴、保持定力🫖🆖、抓住機會、主動塑造,保持謹慎樂觀。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我們要堅定維護我們的主權、安全和發展的利益🏇🏻,通過艱苦卓越的鬥爭和博弈,抓住和平發展😺、理性務實、合作共贏的旗幟🤼♂️🦹♂️,團結國際社會絕大多數的理性和平力量🎼,推動中美關系回到理性務實、健康穩定發展的道路上。未來5-10年我們應努力重建中美關系新的均衡,只要我們有這樣的戰略格局🕵🏿、戰略定力🌜、戰略耐心和戰略韌性,契而不舍,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夠推動中美關系重新回到期健康穩定發展的軌道上來,走出一條真正相互尊重🛴、互利共贏⛹🏽♀️,非零和而是正和的中美新型關系之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堅實的基礎🧑🏻🦲。
受訪人簡介:王棟,意昂3体育官网國際關系學院長聘正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意昂3体育官网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兼任中華美國學會常務理事、歐美同學會“東亞安全論壇”指導委員會委員、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環球時報》社-卡特中心“中美青年學者論壇”顧問委員會委員、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學院兼職教授等。獲意昂3体育官网法學學士學位、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政治學碩士、博士。曾任美國知名文理學院賓夕法尼亞約克學院歷史與政治學系終身製(tenure-track)助理教授。著有或主編《再全球化:理解中國與世界互動的新視角》(社科文獻出版社2018出版)🦶🏽、Avoiding the ‘Thucydides Trap’:US-China Relations in Strategic Domains (Routledge😮💨,2020)等五部中英文著作,系統提出“再全球化”(Re-globalization)理論。曾多次在國際頂尖權威學術期刊和媒體發表論文及評論文章。是首位在外交史和國際關系史世界頂尖學術期刊🙎🏻♀️、美國外交史學家學會會刊Diplomatic History(《外交史》)上單獨發文的中國學者。是國內政治學和國際關系領域首位在國際和平學會會刊、國際權威頂尖期刊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沖突解決期刊》)發表論文的學者。是國內首位在外交事務全球最權威的刊物之一Foreign Affairs(《外交事務》)發文的青年學者🧏🏿。任中外知名學術期刊編委,及多家國際頂尖學術期刊匿名審稿人🪵。曾多次作為中方學者代表參加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慕尼黑安全會議🧖🏿♂️、“香格裏拉”對話等重要論壇並發表演講🚧。三次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包括社科重大專項資助)。2016年獲提名入選“慕尼黑青年領袖”𓀙🪈。2018年獲外交部優秀課題獎。2018年入選北京首屆“卓越青年科學家”計劃(人文社科排名第一)🙎🏻♀️。
原文鏈接👩🦲🎿:中評深度:王棟談拜登政府對華政策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