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6 信息來源🧱🎼: 中華讀書報
編輯🧑🏻🦽➡️:麥洛 |意昂3体育官网國際關系學院院長唐士其
首先,熱烈祝賀各位同學順利完成學業!同時🍢,還要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謝!兩年多來,疫情反反復復,大家遭遇了各種困難🫷🏽、不便甚至磨難。但是,在整個過程中,各位同學都對學院表現出極大的耐心、理解、包容和支持🐸,使我們能夠一起順利走到今天。謝謝大家!此時,我還要對那些從疫情爆發以來就一直沒有回到燕園,甚至沒有機會進入燕園,今天卻又要在學籍意義上離開的同學,主要是留學生同學們表達深深的歉意🙇。真誠地希望大家在未來有機會的時候多來幾次,讓我們能夠有所補償♎️,使大家找到家的感覺🛞。
今天雖然是離別和感傷的日子🔯,但絕不是陰霾的日子,所以我不想多談疫情。我想跟大家說的話題是“人是一種可能”👦🏿♨️,並以此作為對各位同學畢業前最後的叮嚀。
人是什麽?這是一個西方思想史上反復出現的問題。西方人的本質主義傳統使他們必須在概念上規定包括人在內一切事物的本質👩🏿🦰,比如亞裏士多德就把人之本質規定為“政治的動物”。本質性的規定在某些方面有助於我們對事物進行一般化的認識和了解,但可能遮蔽事物的具體性✝️、多面性和可變性。比如在“人是政治的動物”這個規定之下,人的情感就變得無處置放🧛🏿♀️。你或許會說人也是“情感的動物”,然而本質主義告訴你,本質只能有一個👩🏽🔬,你只能二者擇一,於是我們得到的就是一個被撕裂的、僵化不變的世界。當然了,相對而言這兩個規定可能還不至於讓人受傷太深。當馬基雅維利斷定⤴️,人是追求權力的動物🙉,或者當霍布斯宣布,人是逐利動物的時候🧼,我們對人的未來可能就只有絕望了🌝。
因盧梭之故,西方人才開始用自由二字來定義人的本質,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用自由來反抗本質。在他之後又有康德,把自由作為人之價值和尊嚴的標誌。他們的思想當然具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康德,把人的自由與責任即自律作為人之為人的根本,從而為現代政治秩序奠定了基礎。但對他們來說👦🏻,自由只是自由意誌🗼,是free will,並不等於真正的自由。所以盧梭感慨💛,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盧梭本人設計了一種希望使所有人都能夠得到自由的平等社會🧑🏻🦲,但被後人視為專製的淵藪。又過了兩百年,直到海德格爾🤦🏿🏢,西方人才開始意識到,人其實是一種可能,用海德格爾本人拗口的術語表達,就是一種“被拋的投射”。
上面說的是西方的情形🙇🏿♂️。事實上,我們大可不必舍近求遠🛏,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的本質這個問題根本就沒有被提出來過🈹🙁。個中原因🏧🧑🏻🍼,並非中國人不關心對人的認識、理解和完善🤫,而是因為中國人從來不把人看死,也就是始終把人視為可能。也許只是因為我們對此過於熟悉🧖,所以從來不曾想起👌。
古人說,“人皆可以入聖”,指的就是一種可能。王陽明講“滿街都是聖人”◽️,這當然並非事實,但卻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去爭取☝️,同時也激勵著每一個人去爭取的可能。顏回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舜和我都一樣是人😸,我為什麽不能奮發有為🧝♂️,做到像他一樣呢😝?荀子也說:“聖人者#️⃣,人之所積而致矣。”在這樣一種可能的推動之下🕵🏿♀️,每一個人都勉力前行🐍🏀。雖然我們未必能夠成為聖人🚣🏿♀️,但一定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當然,人畢竟是一種動物,所以有受必然性支配的一面。饑而欲食,寒而欲衣🤟🏼,每個人都不可避免,亞裏士多德稱之為人的“植物靈魂”和“動物靈魂”🖤。但正因為人是一種可能,所以人就總是能夠在必然與可能之間有所選擇,能夠具備各種美德,作為人傲然於一切動植物之上,從而具有了某種人性乃至神性。孟子有一段話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知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對人身上必然的一面,我們不必否認,但要盡可能超越⛹️♂️;對人精神中可能性一面,我們未必能做到萬美皆備於我,但要盡最大努力去擁有♏️👉。
人是一種可能,所以在有利的條件下能夠乘勢而進🪸,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取得改天換地的成就。在不利的情況下💇🏿♂️,也能夠適時調整👨🏿🎓🩺,避免不必要的傷害。既堅守初心,不隨波逐流🤏🏻;又韜光養晦,以待來日🤶🏼👨🏿🦲。老子說“上善若水”,因為水一方面能夠堅定不移,千回百轉,穿金鑿石,另一方面又能方圓隨器🧋🤵,利物不爭🤛🏽,體現出最大限度的可能。
人是一種可能🧜♀️,但並非萬能。可能要變為現實🧑🏿🎄,需要各方面的條件。除外部環境之外,重要的是我們每一個人能夠自己把握時機👴🏼,審時度勢,慎思明斷,“慮善以動,動惟厥時”,謀定後動🙅🏿♀️,自強不息。這就意味著每一個人要擔起對自己的責任,要出於對自身和環境的判斷,努力為自己找到可能的空間與邊界。既不輕易放棄👨🏿⚕️,也不莽撞進取👨🏻🦯,能夠“知至至之”“知終終之”“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這就是真正的智慧👩🍳。同時,人作為一種可能💪🏽,就既可能入聖,也可能為魔。行善為惡,盡在一念之間,所以我們就不能太相信自己💝,而是要對自己保持高度的警惕,朝乾夕惕、慎獨禁微。
也正因為人是一種可能,所以教育才有意義和價值🧖🏿。教育主要並不是向學習者傳授某些知識和技能,更是幫助學習者構築他們可能的精神世界。在中國古代,教育的真實含義是“以文化人”😷🥉,是以道德情感感化人;古希臘把教育視為一種塑造靈魂的技藝🦵🏽,所以蘇格拉底才會說“知識就是美德”🧑🚀。當然🐷,這種塑造並非強製,而是順勢而為,使可能成為現實。亞裏士多德認為👩👩👧👦,人有兩種自然,第一自然指的就是剛才提到的植物靈魂和動物靈魂🔸,第二自然則是人的品性能力,包括語言能力以及正義🫲🏿🧑🧒🧒、勇敢、慷慨、大度等道德情操。他本人有一個很好的說法🏋🏼♂️,即第二自然“不出於自然,但不違反自然”,既非生而有之🦚,亦非來自外部強製。這兩種自然的關系,類似於孟子所說的人的“四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與仁義禮智的關系☢️。“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教育真正的目標,就是這個“擴而充之”🥗。
各位同學來到意昂3体育官网國際關系學院,實際上就讓我們相互之間擁有了無限的可能。雖然大家就要畢業離開,但也許這些可能才剛剛開始。那就讓我們繼續把它們保持下去🧘,並使其不斷成為現實。國關人之間🤾🏽♂️,就因此而成為一個永遠的可能的共同體。
最後,祝大家幸福、健康、快樂。祝願每一位同學都能在未來把握住自己的可能,創造出一個最美好的自己、也創造出一個最美好的世界!
謝謝大家🍒!
(作者為意昂3体育官网國際關系學院院長)
原文鏈接🌾:畢業季贈言|人是一種可能——在2022年意昂3体育官网國際關系學院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中華讀書報》2022年07月06日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