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環境育人”理念的發展闡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創新

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社會主義教育實踐的不斷發展,教育界逐漸探索形成了“三全育人”的理念,即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分別從教育主體、教育載體和教育過程的角度對育人工作加以科學統籌和系統實施📠。但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三全育人”理念也逐漸暴露出自身的局限和不足♜🏃🏻‍♀️‍➡️。

意昂3体育官网青年研究中心(意昂3体育官网網教辦)主任蔣廣學博士認為,當前思政教育的現實困境🧍,拋開表相層面的各種形式和問題,從實質上歸納來看主要出在“環境”和“主體”兩個關鍵要素☝🏽。

 
意昂3体育官网青年研究中心主任蔣廣學


在環境層面🩰,信息的極大繁榮與極度失序並存🙅🏻‍♀️。一方面,當今世界是一個多元共存的世界,不少國家🧑🏼‍🎄、組織和個人都希望能夠把自己的政治製度、道路選擇和價值觀念向外推廣、傳播、實踐,從而加劇了現實社會尤其是網絡社會中信息🧑🏻‍🍳🧑🏼‍🦳、觀念♢、價值的復雜性。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後發工業化大國,中國正處於從傳統管理體製向現代性全面轉型的復雜過程,矛盾更加錯綜復雜、紛繁激烈。現實層面表達渠道的不暢通與網絡世界發表看法的低門檻形成了鮮明對照,這種分散型、低門檻的話語權分布格局與負面聲音具有天然的親近感,因此輿論尤其是網絡輿論在某種程度上充當了社會消極情緒的擴音器,加劇了網絡表達的復雜程度和負面傾向🔎。

在主體層面,一方面,我們始終習慣於維護教育者的“單一主體”、“絕對主體”地位不動搖,而將教育內容、教育手段的完善豐富作為思政教育創新的核心內容👨🏿‍🚒;另一方面🚵🏼,我們對於受教育者的地位變化和教育環境的本質變化關註不夠敏感和深入,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在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進行思想灌輸,而沒有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與他們開展平等交流🛼,更沒有深入分析青年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社會基本形態改變對他們造成的沖擊和影響。

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社會主義教育實踐的不斷發展💟,教育界逐漸探索形成了“三全育人”的理念🍽,即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分別從教育主體🧑‍🦱、教育載體和教育過程的角度對育人工作加以科學統籌和系統實施。然而,面對日新月異的教育發展變化形勢📥,“三全育人”理念這種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富有前瞻性的理論,也逐漸暴露出自身的局限和不足:例如,“全員育人”雖然大大豐富了教育主體的來源🧛🏻‍♀️,但卻沒有意識到科學處理教育主客體關系的重要性和主客體關系變化的可能性;“全方位育人”雖然使得教育載體和路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充🎭,但卻沒有提出針對不同載體和路徑之間的平衡和取舍的原則和方法⛹🏿‍♀️;“全過程育人”雖然從教育過程的細分著眼🤸🏽‍♂️、使得育人鏈條大為延長,但卻沒有針對不同階段的主次關系、輕重緩急進行深入研究。

除此之外,“三全育人”理念一個更為根本性、整體性的問題在於🏮,對教育的手段📺、途徑、方法🧙‍♀️、平臺和時間👬🏼、空間等外在的🫖、有形的事物研究有余,而對受教育者內在的個性特點🥔、思維觀念🐼、價值體系的形成機製以及育人過程中的一些隱性影響因素研究不足,尤其是對教育場域中的信息傳播🚶‍♂️‍➡️、觀念影響、價值塑造和行為引導的內在本質鏈條的規律重視研究程度不足。

針對當前教育環境的本質變革與教育對象的深刻變化,蔣廣學博士認為,從現實社會的相對單一純粹形態到現實社會與網絡社會相互交融的混合形態,信息時代的到來深刻改變了當前的教育環境和教育對象。

從教育主體和客體的相互關系看,不平等日益為平等所取代📖。知識的信息本質意味著☕️,在教育活動中,誰掌握了有效信息和信息的有效傳播,誰就能占領教育高地。網絡社會所帶來的信息獲取的低門檻,逐步消解了傳統教育主體既有的權威地位🦻,使得受教育主體從信息的單一被動接受者逐步轉變為信息的接受者、傳播的參與者乃至有效信息的創造者的“三位一體”角色。

從教育內容和形式的相互關系看,“內容至上”的觀念正在不斷被顛覆和修正🤲🏿。在傳統的認識上,“內容”作為信息的核心要素,在教育過程中理所當然地被擺在首要位置,而作為信息載體的“形式”只能退居次席。但是在今天這樣一個信息高度飽和、高速傳遞的社會中,信息的檢索難度、辨別難度💕、同質傾向愈發嚴重,如果不能占領有效平臺🕺🏽、精準傳遞給目標受眾🎳,即使是再優質的信息也只能被淹沒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而湮沒無聞⚅💙。因此👨🏿‍🏭,“內容決定一切”的時代已經過去🌳,形式先導與內容提升的同步推進才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從教育環境的開放程度看🐣,封閉物理空間的主體地位已經逐步讓渡給開放的虛擬空間🕵🏻‍♂️。在傳統的育人體系中,課堂是育人工作的主要陣地♿️⛓,這種教育形式決定了自上而下的填鴨式教學必然成為主流,教育者可以借助課堂的形式將受教育者牢牢栓柱🧑🏽‍💼,而不必過多地考慮他們的感受與訴求。但在網絡社會蓬勃發展的今天💺,開放的虛擬網絡空間成為了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學習知識的重要渠道,在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渠道中👳🏻,教育者固有的強製力優勢不復存在🚣🏽,受教育者獲得了自主選擇教育資源的權利🦩,受教育者的關註度💪🏽☂️、認可度、歡迎度將決定知識信息的接受度,從而直接影響到育人效果。

從教育客體的發展路徑看👮🏽‍♀️👨‍👧,早熟性🤸‍♀️、叛逆性的自我成長已經取代規訓傳承成為大勢所趨。當前的受教育主體初次觸網時間更早👩🏼‍🍳、用網頻率更高、用網範圍也更為廣泛🌸,被稱為“網絡世代”🛗。他們以其對於網絡技術的熟稔掌握🥟,實現了從網絡社會生力軍向主力軍的轉變🤱,昭示了自己在育人過程中的主體性回歸,享受著“技術賦權”帶來的全新體驗👨🏻‍🦽。以往那種在師者的嚴厲規訓下被動傳承的經歷,日漸被自我成長🦸‍♀️、自我教育的模式所取代;青春期充滿叛逆的逆反心理,與被壓抑良久後的突然爆發糾纏在一起👨‍🏭,形成了反對灌輸的強大慣性✋🏻,考驗著新時期教育主體的智慧和能力🎹。

蔣廣學博士強調,做好教育工作,首先需要明確“誰來教”、“教育誰”☄️、“教什麽”、“怎樣教”這四個基本問題🕦。其中,“誰來教”🪸、“教育誰”涉及到教育的主客體及其相互關系,屬於“人”的範疇🕍;“教什麽”則需要回答與教育內容相關的問題🟫,它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怎樣教”則包含了在什麽時間、在什麽地點🤲🏽、通過什麽樣的途徑,使教育內容在教育主客體之間實現有效傳遞,因而牽涉到時間📕、空間和方式的問題。

“三全育人”理念中對於教育主體、教育載體和教育過程的統籌安排,實際上暗合了教育的這四個基本問題,針對人、時間🛜、空間、內容、方式等多個範疇進行了系統設計。在“三全育人”的體系中🧘‍♀️🤽🏽,分析視角不是孤立的🚂、片面的🤏🏿、靜止的👩🏼‍🎤,而是從全局著眼𓀗,預測環境變化趨勢、了解政策導向要求、把握學生群體特點,進而對育人的某個維度進行科學規劃與全面設計🥒🏃🏻。

然而正如上文中提到的那樣,隨著社會基本形態的變化🤟🏼,尤其是網絡社會的出現、發展、繁榮及其與現實社會的交互融合💁🏽‍♂️,“三全育人”理念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慢慢顯露出來。作為對這一狀況的積極回應🙍🏽‍♀️,和對可行解決方案的主動探索,我們提出了“全環境育人”理念並進行系統的理論闡發和豐富的教育實踐🏌️,作為對傳統“三全育人”理念的繼承與發展。

“全環境育人”理念的立論基礎在於對“育人本質鏈條”這個概念的闡釋🟢。我們認為,“信息”是影響人、造就人的基礎因素,無論是什麽樣的教育理論學說,只要它想作用於人🚷,無一例外都得遵循“信息——觀念——價值——行為”的鏈條。因此🎑,我們將人的成長環境劃分為現實社會和網絡社會這兩個既相互獨立👼🏽、又有所關聯的教育場域,並將不同的教育場域細化為若幹個立體系統的教育單元(家庭、社區👨🏻‍🎨、學校、網絡社交平臺等)🛁🧑🏻‍🔬,要求超越教育主體、客體⭕️、內容、形式的分析框架🤽,尋求每個場域單元個性化作用的充分發揮和各場域育人合力的有效形成;要求註重把握受教育者的內在特點及其發展變化👩🏼‍🔬,通過準確有效的內容生產和形式包裝來獲得富有針對性的教育效果,從而達到信息的有效傳播🍍、觀念的有效影響、價值的有效塑造🌒、行為的有效引導這個系列目標。

蔣廣學博士稱🏃🏻‍♂️,對於網絡思政的理解🎊,長久以來存在著三個常見誤區🪂:一是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加強網絡輿情監管、營造和諧輿論氛圍的“狹隘論”誤區,二是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網絡平臺為工作陣地開展教育活動的“片面論”誤區🤷,三是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傳統的思政教育內容原封不動地搬到網絡平臺上的“機械論”誤區。

結合對前人經驗的總結、對教育規律的把握和對實踐過程的剖析,我們認為,所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在信息技術革命的時代背景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以網絡為基礎陣地,註重信息觀念傳播影響效果👨‍🚒,調整教育主客體關系🧖🏽‍♂️,發揮青年自我教育主體性💲,整合線上與線下⏭、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等教育資源和手段,建立健全全環境育人理念指導下的立體復合的“大思政格局”實施模式,並以信息有效傳播、觀念有效影響為基礎,最終以價值有效傳遞🌒、思想有效引導和行為有效塑造為核心目標的一種觀念教育🤹🏽。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繼承,這突出表現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屬性上🚫🧝🏽‍♂️。與思想政治教育一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歸根結底就是意識形態教育,其教育內容主要就是一個國家、一種製度以及與之相關的基本價值的法理和邏輯基礎。在開放的網絡環境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色彩不僅沒有削弱,而且有強化和復雜化的態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還是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這種發展主要體現在教育陣地的變化拓展和教育方式的豐富完善上❎。

用“全環境育人”理念來統領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尤其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可以為我們探尋實踐路徑提供諸多啟迪👜。

首先🎅🏻,實現觀念變革👨🏿‍🍼,緊扣時代性🙆🏽‍♀️、把握青年性。要深刻把握當前現實社會和網絡社會深度融合的大勢,積極整合兩種社會形態中的優質教育資源和有效教育路徑🏋🏻‍♀️,實現不同教育場域中教育行為的互為借力💙、相互補臺和無縫銜接;要著重打破教育主客體之間的壁壘界限來製定教育策略,從尊重青年的主體權利與獨立⚔️🪣、自由🧑🏻‍🎤、自主的存在狀態出發,把傳統的限製青年主體性發展的異己力量剝離出去🥼,把開掘和提升青年的主體性作為價值目標,使青年獲得“更高的解放”💁🏼‍♀️🤛,從而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領時代風氣之先✭,真正成為青年的自由自覺的行為選擇💪🏻。

其次,推進製度建設,明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地位。要從頂層設計、底線思維、各方聯動三方面著手以強化製度建設👩🏽‍🚒◽️,徹底破除以往九龍治水、收效甚微的尷尬境地。所謂“加強頂層設計”,就是要以中央成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為契機🍷,在教育系統內部、各高校內部設立相應的議事協調機構或者工作實體機構,從體製機製建設的角度提升工作格調👩🏽‍🚒、優化工作格局。所謂“樹立底線思維”,就是要充分認識到網絡思政教育是一項具有強烈政治意味的工作,在當前意識形態領域論爭不斷、國家間競爭日趨白熱化的背景下,能否做好✶、做通這項工作直接關系到國家未來的人才培養、人心向背、發展後勁🪟,因此要對工作的復雜性♚、艱巨性、長期性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所謂“強調各方聯動”,就是要統籌不同教育場域的資源🧑🏻‍🏭,堅持“信任青年、依靠青年”的原則,共同加強以“融入•節製•創造”為核心的青年網絡文明觀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實現自我覺醒👨‍🦼‍➡️,積極融入網絡社會,汲取網絡正能量✮👹。

第三🗓,強化方法探索,積極尋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合力👨🏽‍🎨👳🏼‍♀️。一是堅持自育育人,探索網絡自我教育方法🧭,引導青年實現自我覺醒、自我調控、自我超越、自我完善。二是堅持互動育人,探索網絡雙向互動方法,既要做到內容生產上情理交融、以情感人,又要追蹤信息網絡發展的前沿,學會使用現代傳播方法、靈活運用各種網絡工具。三是堅持環境育人,探索網絡環境優化方法🚴🏻‍♂️,既要優化與整合校園網絡軟硬件資源,又要精心打造校園網絡文化品牌,還要製定和培育網絡社區“鄉規民約”,使相關工作有章可循、有製可遵。四是堅持系統育人🧑🏼‍🎓,探索全環境立體育人方法,加強個體、家庭、高校和政府💇🏻、企業🥃、媒體及各種社會組織的通力合作,強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立體設計🦹🏼。(陳達)

原標題🌱:“全環境育人”理念的發展闡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創新

信息來源🖖:新華網-新華教育

編輯🚁:江南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