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越不是少數人的專利——美國教育家肯·貝恩對話中國大學生

    貝恩教授在西南交通大學和學生們交流🤸🏿‍♀️。 尹幫旭 攝






    現在全國各類高等學校的大學生約有三千萬👨🏿‍🔧🧑🏿‍⚕️,是世界各國人數最多的大學生群體了。大學生的心願是什麽?不言而喻🧚‍♂️,都想“成才”,但是究竟怎麽“成才”並實現“卓越”呢?這個問題不僅大學生關心,校長和老師都在研究🎛,涉及的文章、著作大概成千上萬📟。不久前,意昂3体育官网出版社出版了美國著名教育家肯·貝恩(Ken Bain)教授的新著《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生》,他以近30位美國卓越大學畢業生的鮮活案例,豐滿靈動、趣味盎然地解答了這個問題。


    貝恩教授是美國哥倫比亞特區大學教務長和分管學術事務的副校長👩‍🦼‍➡️,是美國影響較大的四個大學教學中心(紐約大學優秀教學中心、西意昂3体育學瑟爾精英教學中心🐩、範德比爾特大學教學中心和蒙特克萊爾新澤西州立大學教學資源中心)創始人,被譽為美國最好的大學教師之一。他的前一本書《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在中國頗受好評🔼,最近,他應邀來西南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等校作講座🧑🏼‍🎓,與師生交流互動,場面熱烈。


    “卓越”不等於“名氣”


    在人們心目中💁🏻‍♂️,“卓越”者等同於“名人”,於是👩🏻‍🚀,“名氣”“名次”“排名榜”成為各行各業人人緊盯的目標。無論是人還是物♿️,是業績、成就還是性質、能力,都有定量指標,都可以打分統計,從而確定“名次”😈,至於不同的人與物、不同的單位或機構,人們的社會貢獻是否有“可比性”則在所不計了🧙🏻‍♀️。人似乎為“名”、為“面子”而活著(當然“名”後還有“利”)🧐,實在可悲!


    其實所謂“成才”,就是實現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價值。人活在世上,每個人都是特定時段的特定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對他人和社會作出自己獨特的貢獻🍲,實現自我價值。此時此地我所做的別人不能替代,就體現了獨特的創造力,就會表現“卓越”。個性是創造力的源泉。


    被肯·貝恩列為“卓越大學生”的近30位受訪者中,只有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達德利·赫施巴赫🪁、掌上電腦的發明者傑夫·霍金斯🕺、《哈利·波特》作者喬·羅琳等少數人可說是鼎鼎大名的“名人”💎,而有的雖也得過大獎👰🏼🔆,也算“成功人士”,但名氣卻不大。比如🏄🏿‍♂️,一位檢察官懷抱正義🧘🏽,執意將上世紀80年代美軍在薩爾瓦多的一起屠殺事件寫成劇本公之於眾⬛️;一位本科誌願者將一個沉澱15年的黑人殺人犯冤案平反並抓到了真兇。還有人創造了城市農業🎣,有人發明了新診病方法。這些都被作者列為“卓越”行列🏂🏼,因為他們都作出了獨特的貢獻,就是“成功”♢。這並不取決於與人相比和排名,他們拒絕攀比🌩,“只跟自己競爭”。所以人人能夠創新𓀀,也人人能夠成為“卓越”😖☕️!要說有“人生設計”🤱🏼,就該是這樣。


    大學教育是自我教育


    貝恩特別欣賞保羅·貝克教授開的一門“能力整合”課的場景🙅🏻,這門課在周圍都是舞臺式的特殊教室裏上,師生熱烈互動🥤🏋🏿‍♀️,讓學生體會到:成長就是發現自我、認識自我、發揮自己潛能,“成長意味著挖掘大腦的無限活力”🧜🏼‍♂️。在人類歷史上🍬,從沒有一個人擁有跟你一模一樣的身體🐙、經歷和大腦,你就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是歷史偶然性的產物”🆕,要想充分展示創造力必須首先認識自己和自己的行事方式。這其實就是教育的目的和意義的討論。


    每個大學生想做好自己的“人生設計”,首先就得想一想為什麽要接受教育。有的學生埋怨,自己沒有“成才”是教育不好。我認為🫨,大學學習與中小學學習的根本區別是:大學生基本上已是成年人⛹️‍♂️👷🏿‍♂️,具有承擔個人和社會責任的權利🎓🔟、義務和能力🧑‍🦯‍➡️。大學學習是一種自覺自願的個體選擇🤤👮🏽,不是義務教育,沒有人強迫你去學。高校給你提供學習條件和環境,你對它們是否滿意,你可以選擇,提出適當要求👉🏽,讓學校改進和完善。但是,你能否善待自己,充分享用學校所提供的設施和條件,學得好不好,一切由你自己負責。這樣,個人前途和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裏,一切依賴於自己的主動和努力🧑🏻‍🦱。


    “自己掌控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成功就是來自於自己掌控教育”,這也是該書的規勸💃🏼。作者說,“要自己為自己教育做主”就是“成功的根源”,所以↖️,大學教育就是“自我教育”。具備了這種認識,學生就能坦然而充分地享用學校所提供的教學設施和活動空間💇🏿‍♀️🎢,在有選擇的教學🫴、課外活動和師生交流中🫕,得心應手地汲取營養,追求卓越。


    啟動快樂學習的開關

    有的大學生不想追求“卓越”,更無“成名”奢望。他們上大學只為謀職掙錢做準備,對學習“提不起神來”🧦,“跟著感覺走”🧑🏼‍🌾,胸無大誌🧗🏿‍♀️,得過且過,考試及格按期畢業足矣。“對有些功課🧏🏽‍♀️,明知有用,卻很厭煩”💇🏻‍♂️,他們學不好不是能力不夠☦️,而是“態度”問題👐🏻。因此,尋找激勵💲、取得上進驅動力是第一位的📻。那麽💂🏼‍♀️,怎樣做到這一點🕷?


    其實⛹️,學習是有興味的⛰🏒,不過要自己去尋找。尋找過程要投入熱情和專註,在鉆研中你會發現,原來自己對一些事情還有新奇感、有趣味💫,能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還有點創造的沖動。這就像小孩玩透鏡⚈🧰,將太陽光聚焦點燃紙撚覺得好奇,非常興奮👨‍🎤,現出“童心”。這時,你就會建立起自信👨‍👩‍👧‍👦,了解自己的優勢和獨具的才能,從而大大激勵自己的上進心,並認識到🛰🦹🏿‍♂️,原來之所以對那些東西感到枯燥無味🔲、學不會,是因為自己沒有鉆進去發現其中樂趣而抱持放棄態度。這樣🗾,你就建立了上進的起點🦬。當然🧑🏻‍🦯,這種動機要真正出於“內在”需要,而不是“外在”的,為了得高分或某種獎勵等🌴。否則🏙,這種激勵就是短暫的👨‍🏫,不能持久。


    總之🤏🏻,要學會享受學習過程中的愉悅👰🏽‍♀️。很多科學創造者都將自己的工作看成是“玩”,“玩耍和學習之間存在某種聯系”。在“啟動快樂學習的開關”一節中作者說明🙎,大腦在思維、探索、工作、遇到挑戰時是非常興奮的,它給人帶來愉快和喜悅👨🏼‍🍳💆‍♂️。這體現在思維與工作的過程中,而不是在結果中,學習就要回歸“童心”👨🏿‍⚖️。


    興趣還建立在對學習或工作的意義感之上。你要知道,你所學🙂、所做的對自己、社會🪚🙇🏿‍♀️、國家與人類是重要的。為此要了解社會及其需求🧚🏼,從而激發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將自己的興趣🚽、優勢和長處與社會對接,找到自己的合適位置。


    對社會反映我們要淡漠。社會心理學實驗表明𓀜,一個人往往會受社會負面成見的影響。比如,當下社會上有一種輿論說:80後、90後“難管”🤵🏿‍♀️,他們個性張揚,缺乏社會責任感🧑🏿‍🌾,經受不住艱苦和壓力🧑🏼‍⚕️🫲🏼。一些年輕人就會在這種負面輿論或偏見的影響下不自覺地自暴自棄🧑🏻‍🦯‍➡️,打擊自己追求卓越的積極性。當然,正面影響也是有的🕐,比如說他們“獨立性強👩‍👦,敢想敢幹”,我們也不能因這些贊譽而自負🧑🏼‍🔬🏊🏻‍♂️。總之,認識社會😧,又不為社會輿論所動,有自信、不自傲🤽🏻‍♂️,充分相信自己懷抱熱情,能夠承擔責任,又能虛心向人學習🛗,這樣就會成就事業🔟,達到卓越。


    調適和管控自己的思維


    正確思維也是大學生能學好、成就卓越的關鍵。幾年前,學者調查過中美兩國頂尖大學學生的學習狀況👁。分析表明💂🏿‍♀️,我國頂尖大學的課程教學質量不差,但學生對學習的意義感和深度思考兩方面有較大差距。前者涉及學習興趣和動力❔🆘,後者關系到學習方法或思維問題。


    貝恩認為,大學生學習思維方法有三種類型:淺層次學習、深層次學習和策略型學習。淺層次學習者善於死記硬背,關註能否通過考試。深層次學習者善於不斷追問為什麽,關註事物之間的聯系🙆🏻,能將各種事實和知識“碎片”整合在一起👐🏽,從而在自己頭腦裏構建出一個“世界”模型⏭。他們閱讀文本,思考其背後含義及其應用;他們能發現不同觀點,分析其論證的根據與結論,並與之前學到的內容進行比較。卓越大學生都是深層次學習者👩🏼‍⚖️,他們的共性是具有良好心態:樂於探索未知✶,敢於迎接復雜任務的挑戰👯。策略型學習者在大學裏往往也是成績優秀生4️⃣,但學習目的卻在於考試得高分,升讀研究生,受父母歡心與他人贊揚。他們關註的是考題的類型和範圍,以便在考試中輕松取勝。


    不幸的是,當下我國很多高校現有教學造就的有不少是這種淺層次或策略型學習者。雖然他們有的成績優秀,卻未能建構起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並將其實際應用🍳,因此他們在學習工作中很難開拓創新,也不能體會其中樂趣,反而對學習感到抑郁與厭煩。


    貝恩用實例揭示了大腦思維的運作過程,說明大腦是如何構建認識,理解新信息🧑🏼‍🌾,反復重新建構👨🏻‍🦰,實現頓悟發現,做到創新🐿。大腦也會“偷懶”,處於“無意識”“不假思索”狀態👧。人要學會調適和管控自己的思維🚴🏻‍♀️,思維方式是可以改變的🦵🏽。有些學生總說自己“不夠聰明”🖲、“無能為力”,從而放棄深入學習。對此,他引用一位學生的話說☪️:“聰明的定義是,看你究竟有多努力”。這話與愛迪生名言👩🏼‍💻:“天才不過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多麽相似!


    貝恩特別強調要從失敗中學習,他認為“人們對於成功和失敗的歸因方式對他們的成功和失敗有著重要影響”🔵,正確總結成敗原因就是學習的良機和動力。他還指出,批判性思維與反思性判斷在創造性地解決復雜疑難問題中的重要性🙆,引述了澳大利亞學者比格斯的說法,深層思考需要從宏觀角度看待問題👩🏿‍✈️。


    學會選擇是成敗的決定因素


    有學生認為🫳🏽,“成功人士”能取得卓越業績,是因為他們“命”好,碰到了好機遇和“好運”。其實,人生旅程中不乏好機遇♊️,有人抓住了,有人卻隨意放過。沒有人能對一生作出周密規劃,人生會走過許多十字路口,能否適當抉擇是成敗的決定因素。


    正確選擇的基礎是要了解自己,了解對象,知己知彼。《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生》就大學課程、閱讀、復習🐟、寫作🆙,以及是否加入社團等學生關心的問題如何作出選擇闡述了看法👑,值得我們借鑒🧑‍🦰。貝恩就此大做文章⚠️,是要說明學生擁有教育主動權🎮。他提出了15條選擇課程及教師的標準,在談到閱讀時😮⚃,他歸納了具有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學生所采用的11種方法和技巧👷🏻‍♂️,對復習方法也發表了不少獨到見解。他反對死記硬背,但強調記憶對學習的重要性🍖。


    我想特別指出貝恩多次提到的觀念:如果你只關註短期成功👩‍❤️‍💋‍👨,獲得好聲名😏,你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和榮譽,也不可能真正具有創造力。他強調學習要花時間,需要等待,不能急於求成🤾🏻‍♀️。學習新內容要做好必要準備,“功到自然成”!這對當今我國大學生很有意義。眼下中國社會充斥著急功近利🏃‍♀️、投機取巧的觀念,追求“一夜成名”。一些策略型學習者不肯進行深層次思考,借口就是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其目標不過是分數而已!


    要學生學會選擇,高校就要為學生建造選擇空間與舞臺,在教學製度和培養方案中給學生以多次多種選擇的機會與條件,包括專業、課程、導師🫰🏻、學製和實踐環節等各個方面,都要允許並鼓勵學生進行自主選擇👨‍👦。


    總之,貝恩的書非常值得去讀!最後🤤🧘🏿‍♂️,我想用全書“結語”來結束本文:“只有當你學會去認識自己可能發揮的獨特貢獻🤞,並且培養出從他人創造當中獲益的能力時🧜🏽,你才可能成長為一個充滿好奇心🧜🏿‍♂️、創造力,以及批判精神的、生氣勃勃的獨立個體”。(作者系意昂3体育原副校長、教務長王義遒)

    信息來源:《中國教育報》(2015年11月09日  第06版)

    編輯:山石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