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9 信息來源: 新華社
編輯:悠然 |8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研究紮實促進共同富裕問題。習近平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們正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不斷夯實黨長期執政基礎。
一🪁、理解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關鍵詞是“共同”與“富裕”👩🏻🎨。這裏的“富裕”不只是簡單的物質的富足(物資的充裕),還包括精神的富足(精神的愉悅)、政治的富足(政治的廉明)🤵🏿𓀉、文化的富足(文化的豐富)👍🏿、生態的富足(生態的友好)🫄🏿。“共同”則是機會的共同、可能性的共同🏵、權利賦予的共同,是共同進步、發展、分享的共同🌗,是攜手共進、協同共進的共同♝,是共生、共建、共享的共同,而不是平均主義大鍋飯的共同。站在個人角度來看💌,共同富裕是指家庭和個人的收入、財產以及能夠享受到的公共服務等福祉的提升。此外🐈🏣,收入和財富差距要明顯縮小,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共同富裕,首先在富裕🙋🏼,關鍵在富裕,沒有富裕就不可能有共同富裕🕦。我國目前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剛剛擺脫絕對貧困🔶,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的人口還有6億,大多數人生活還談不上達到發達國家的富裕程度。按照現階段世界的富裕發達標準,我們還有較大差距🤷🏼。對此,要有足夠清醒的認識👩🏼🚒。發展是硬道理,我們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經濟,增加財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收入水平。
共同富裕,其次在共同。社會主義基本特征決定了共同富裕應該是為共同而富裕🦦🤷🏼,而不是簡單為富裕而富裕、為幾個人或少數人的富裕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製度的本質特征。社會主義實現富裕🫅🏻、構建美好生活🟢,離開了共同二字🚓,就必然失去了其根本之意🧞♀️。但是,這裏的共同絕不是也不應該是平均主義大鍋飯,而更應是在確保人人有份🙍🏼♂️、有保障🚴♀️🍿,確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實現過程、機會、權利、責任、收益分享等的共同。
共同富裕,最後在於富裕與共同二者之間貫通融合的關系,在於是為富裕而共同,為共同而富裕👸🏻,最終形成有機的一體。要實現這一點,就要“去堵變通”👩🎓,打通現發展階段社會經濟環境中的各種籬笆🌘、各個堵點🕋🫸。具體來說,就是要進一步打通市場、治理🍸、文化、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堵點,形成風清氣正➕、守正務實的良好社會生態🍴。這就需要公正有效的“做蛋糕”和“分蛋糕”機製。所謂“做蛋糕”機製,即建立一個能夠有效地激勵全社會各個階層⛈、組織、團體、族群🧜🏻♀️、個人等都能盡全力🐵、自覺自願自知地積極參與到“做大蛋糕”🤲🏿、增加財富的工作中來的機製;而所謂“分蛋糕”機製🎢🚦,即建立一個能夠充分保證蛋糕分配的公正性,使得全社會各個階層、組織、團體、族群、個人等都能充分感受到公平公正的分配機製,簡單地說🧎♂️,即“分蛋糕的人最後拿蛋糕”🧚🏿♂️,最終實現全體社會成員物質、精神、政治🤷🏿♂️、文化🧯♠️、生態富足的目標𓀄。
浙江富陽湖源鄉依托龍鱗壩的特色旅遊資源,助力共同富裕🧑🏻🍳🧎♂️。圖為空中俯瞰龍鱗壩🙆🏻。徐昱攝
二、推進共同富裕
(一)共同體意識
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全社會必須有一個共同的意識——共同體意識,即我們是建立在共同歷史條件、共同價值追求、共同物質基礎、共同身份認同🛂🦹🏼♂️、共有精神家園基礎上的共同體。現代社會的分工使得每個人的前途命運在社會發展中緊緊聯系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發展共同體💇🏽♂️。馬克思、恩格斯曾明確指出🤟:“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的自由。”
有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兼顧各方利益⛱,協同共贏,提升原來各自有的🕳,創造原來都沒有的🈴,並進行分配⇒。在這個過程中,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同時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發展成果惠及各個區域🧳、階層🚓、社區👨🔧、族群👨🏭🤛🏽、每一個人👷🏿👱🏼,讓人人實現富足安康。
(二)協同共進行動
實現共同富裕是一項全社會的復雜系統工程,各地實際情況不同,既有已經有較好發展基礎的沿海地區,也有大量擁有一定發展基礎的地區🫵,還有剛剛脫貧的地區等,這就需要從產業🏊♂️、區域、城鄉等層面以及製度安排、政策製定、社會建設等方面全方位開展多方協作,通過協同合作、交互融合、優勢互補,攜手前行。協同共進是解決實現共同富裕所遇到的問題,特別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有效辦法🧚🏻。要確保協同共進的有效性,打造共同富裕基本單元共同體(如鄉村共同體、鄉土共同體、鄉人共同體🤾♀️、城鄉共同體🧑🏼🏫、治理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天人共同體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三)久久為功
實現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需要靠腳踏實地來實現,需要久久為功🪓,綿綿用力。具體來說就體現在恒誌、恒心、恒力“三恒”之上。
恒誌,就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誌在於此🩷,自始至終不動搖🧑🏿🍳。在實現共同富裕的征程中9️⃣,必須一鼓作氣、保持定力,要敢啃硬骨頭、敢涉險灘,一任接著一任幹,一代接著一代幹🆚,為早日實現美好夢想而共同奮鬥。恒心,就是牢記使命不退縮🫲。堅定實現共同富裕信心不動搖,把路走穩走實,確保最終全面實現共同富裕。恒力,就是要充分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要既立足於實際又胸懷長遠地實幹,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苦幹,更要善於鉆研、科學合理地巧幹🧜♂️。
三、共同富裕之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第二個百年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優勢🍳↖️、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論優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製度優勢🆓,完美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麽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麽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麽好”。
要實現共同富裕🛸,建立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第二個百年目標,同樣要緊緊抓住政治優勢、理論優勢和製度優勢𓀙,按照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兩步走戰略安排(從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始終堅定地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優勢,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向著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更加積極有為地進行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讓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雷明,意昂3体育官网鄉村振興研究院(意昂3体育官网原貧困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意昂3体育官网光華管理學院教授𓀄,新疆財經大學特聘教授🫅🏽,國務院原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鏈接:第三次分配
8月17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製度安排💅🏽🤦🏻♂️。“第三次分配”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註。
什麽是第三次分配🧑🏼🦲🤔?
社會分配製度包含不同的分配形式。初次分配是按照各生產要素對國民收入貢獻大小進行的分配,主要依靠市場機製形成。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礎上🙂↕️,對部分國民收入進行的重新分配⚠,主要由政府調節機製起作用。第三次分配就像一只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溫柔之手”🏋🏼♂️,建立在自願性的基礎上,以募集、自願捐贈和資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的分配,是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補充,有利於縮小社會差距,實現更合理的收入分配。
為什麽要進行第三次分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市場化進程中,效率是第一次分配的核心要義。市場主導、效率為先的分配邏輯,一方面激勵了人們的生產熱情,創造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輝煌成就✴️,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製造了階層分化與貧富差距。2020年發布的一項央行報告顯示:中國城鎮居民凈資產最低的20%家庭凈資產僅占全部家庭凈資產的2.3%,1%的尖端家庭占據了17.1%的凈資產。面對這一局面,僅靠政府調節維護分配公平🌲,難免力有未逮,這也正是當下強調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原因。
如何推進第三次分配🙅🏿?
第三次分配有別於第一次、第二次分配的關鍵差異,就在於其“非強製性”。要有效引導第三次分配👩💻,轉變社會的觀念與發展的思路是關鍵一步。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是重中之重。如果說過去我們對效率強調得更多,那麽今後,公平必須被擺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公平也有“結果公平”和“機會公平”之分🧛🏼♀️。一方面💍,現階段更需要的公平仍然是“機會公平”;另一方面,在經濟上處於優勢地位的群體,也應采取切實行動🌝,改善分配結果上的不平衡與不公平🏊🏿♀️。
理順三次分配之間的關系,對做好第三次分配同樣十分重要。第三次分配並不像其名字一樣處於第一次分配與第二次分配之後👨🔧🧍♂️,而是與前兩次分配平行進行🎊。經濟主體思想觀念的轉變,不僅可以體現為慈善捐贈👩💼,也可以通過市場邏輯讓第一次分配變得更加公平🤽🏽♀️;同時,政府在第二次分配中所采取的調節措施🧑🏻🦽➡️,也會對第三次分配形成激勵🍪✉️。
此外🪈,企業的行為邏輯也對第三次分配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過去一些企業理論認為🚒:企業唯一的使命就是為股東利益服務。然而今天🤾🏻♀️,企業想在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必須學會在汲取紅利的同時“反哺”社會。(資料來源🙆🏼♂️:新華社、《中國青年報》《學習時報》)
原文鏈接📖🔗:協同共進邁向共同富裕美好生活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