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5 信息來源: 當代經濟學基金會
編輯:悠然 |摘要:中國經濟的本質問題是:在經過經濟高速增長🏃、工業化進程幾乎已經結束時🤚🏽,如何繼續保持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對全要素生產率未來增速的判斷,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對中、長期中國經濟的判斷。歷史上還沒有任何國家在完成了工業化進程之後還能保持3%左右的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速,中國有沒有可能再創造一個奇跡?中國經濟保持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的關鍵在於有效釋放四大經濟增長新動能🤞🏻:“再工業化”(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新基建”(實現“再工業化”所需的基礎設施投資)、大國工業以及更徹底的改革開放帶來的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再工業化;新基建🧏🏿;大國工業;改革開放
如何理性地討論中國經濟🌚?大家在討論中國經濟的時候👩✈️,比較容易二元對立,要麽樂觀,要麽悲觀♦️🙆♂️,容易形成情緒化的判斷🌇𓀂。我理解造成這種二元對立的原因在於,人們對於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最重要的、第一性問題是什麽,在認知和理解上還有很多偏差。如果我們理性地討論中國經濟,我們應該更多關心到底什麽是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最大的結構性挑戰。很多時候,提出正確的問題其實更重要👉🏼。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最大的結構性挑戰是在工業化進程幾近結束之際,我們未來能否繼續保持較高的全要素生產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簡稱TFP)的增速?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可以用現代增長理論解釋
“沒有什麽比正確地回答了錯誤的問題更危險的!”我引用德魯克的這句話是想表達,我們需要正確認識我們現在面臨的第一性問題。為此,我們需要對過去四十多年的中國經濟發展形成一個理性判斷。過去四十多年的時間,中國經濟經歷了一個高速增長的階段,年均GDP增速達到9.4%左右。這背後的很多原因,主流經濟學家過去幾十年做了仔細的研究和梳理,基本上有一個共識:中國經濟發展歷程其實並不特殊,完全可以按照現代增長理論來解釋。根據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索洛(RobertSolow)提出的“索洛模型”,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最終可以歸因於要素(主要包括資本和勞動力)增長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按照這個理論🍉,我們可以比較合理地解釋了我們過去四十多年做對了什麽,同時也能對我們未來真正面臨的第一性的結構性挑戰做出判斷。
中國過去四十多年高速增長一方面可以由要素(勞動力和資本)投入的增長來解釋。要素投入方面,我們經常提到“人口紅利”,過去四十多年,大量的勞動力源源不斷地投入到工業化過程中,對中國經濟增長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在資本方面,中國也有一個重要的製度創新🍩♡。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通過基建💇🏼♀️、房地產、土地等投資,形成了大量固定資產👰🏽♀️,再以這些資產為抵押品形成銀行信貸🪙,極大地推進了我國社會信用擴張🙎🏽,加速了中國經濟“貨幣化”和“資本化”程度🤘🏻,為中國經濟提供了非常稀缺的資本要素🧙🏼♀️🧑🏼💼。例如🧜♀️,2000年至2018年,中國廣義貨幣供給M2的年增速比GDP高出6.1%。按道理,我們的通貨膨脹應該很嚴重🏃♂️,物價上漲會比較厲害,但事實上這並沒有發生。主要原因就在於經濟的貨幣化和資本化———土地🔕、房地產和基建等吸收並形成了大量的資本🏄🏽♀️,同時帶動了上、下遊產業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𓀗。這是中國發展模式裏很重要的一個元素👌🏽。
中國發展模式中的這一特點也反映在中國經濟微觀基礎(企業)的變遷上。以銀行信貸驅動的高投資迅速改變了中國經濟的微觀基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我們現代意義上的企業逐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了中國企業在規模上的崛起。2019年是一個具有標誌意義的年份,《財富》雜誌7月份公布的全球銷售收入最高的500家企業中🚖,即《財富》全球500強中🧑🏼🌾,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地區共有129家企業入榜,數量超過了美國的121家。這是中國入榜企業數量第一次超過美國,這背後反映了中國企業在規模上的崛起。中國企業規模上的崛起與我在上面提到的通過社會信用擴張🖇、通過信貸驅動的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是緊密相關的。換個角度,從上市公司的結構來看🥩,截至2019年6月底👰🏻,中國A股市場前10大市值公司與美國前十大上市公司相比,在構成上有很多差異性🏃♀️➡️。中國A股市場前10大市值企業基本上都是提供生產要素的,要麽是金融機構提供資金(7家)🗿,要麽是中石油和中石化提供能源(2家);唯一一個例外是貴州茅臺🙃,大致上可以劃到消費品中🤚。但是,茅臺本身在中國的商業文化裏似乎也可被視為生產要素。從這一意義來講,中國的上市大公司全是提供要素的企業,這與要素投入驅動的增長模式高度匹配🙅🏽♀️。
回到索洛模型♠️,過去四十多年,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因為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保持極高的水平。與美國比較能說明問題🤪。美國1870—1970年這一百年間,全要素生產率的平均增速是2.1%;而中國過去四十多年的表現非常出色🧕🏻,如1980—1989年,年增速平均為3.9%;1990—1999年增速為4.7%;2000—2009年平均年增速為4.4%。當然2010—2018年這段時間🧖♂️,增速開始出現下滑,大約降到年均2.1%,增速在這個階段下降與中國基本完成了工業化進程有密切關系。
繼續保持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並非易事
中國經濟轉型能否成功,能否完成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全要素生產率尤為重要。經過四十多年高速發展之後,簡單的要素投入來拉動增長已經變得越來越難。現在👩🏼✈️,大家經常提到人口紅利幾乎快沒有了🩵😄;在資本層面上👰🏿,有利於大量資本投入經濟活動的金融周期上也基本結束。高杠桿和貨幣供給的高速增長帶來了很多後遺症,最為顯著的是金融體系風險的匯聚,非金融企業的高杠桿率。中國經濟現在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在目前這個關鍵的時間節點🦸🏻♂️,在高速增長階段(工業化進程)結束之後,我們如何保持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
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已經相當於美國的43%🙍♀️。這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然而🕺🏽,根據我們(光華思想力課題組)的測算,到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即使只是達到美國的65%,也需要我們的年均增速超過美國1.95個百分點。美國過去三十年全要素生產率的年均增速在一個百分點以內,這意味著未來十六年我國需要保持每年2.5%—3%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水平🤞🏼👊🏽。在人類歷史有統計數據以來🧖🏻♂️,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完成了工業化進程之後,還能保持3%左右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美國、德國、日本等都沒有做到。中國有沒有可能再創造一個奇跡?這是我們在理解中國經濟的未來時🧼,需要去直面的、最重要的第一性問題♉️🔵。而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本身,基本上決定了我們對中國經濟未來的判斷。
我們可以依靠什麽去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事實上,對於中國經濟看法上的分歧大多與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有關🚴🏽♂️。
是否可以依靠科學技術進步🫱🏽?科技進步是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重要途徑。有的學者或政策製定者把希望寄托在科學技術進步🪔。索洛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計算機時代曾講過:“計算機無處不在🤷🏻,就是沒有反映在生產率的統計數字裏面。”換而言之,他對通過技術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是持懷疑態度的🚬。事實上,美國過去三十年,在高科技和基礎研究方面保持全球領先🫳🏽,在互聯網、生物科技、大數據和AI等方面展現出強大的領先優勢,但是美國平均的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速也只有0.7%—1%而已。從這個角度講,技術進步可能並不是一個特別有說服力的因素。
是否可以依靠國民儲蓄率和城鎮化率的提升?很多學者認為中國還有廣闊的投資空間,高國民儲蓄率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固定資產投資所需要的資金🚴🏼♀️,而投資拉動的增長是可以進一步提升TFP的。這個敘事(narrative)裏顯然有一個漏洞———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程度在加劇。幾乎所有國家的經驗都顯示,人口結構變化勢必會影響國民儲蓄率,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必然是國民儲蓄率的下降。未來我們是否還能保持高國民儲蓄率?此外💆🏼♂️,中國目前的投資資本收益率(ROIC)水平普遍不高,大量信貸驅動的投資在投資收益率不高時勢必導致泡沫金融的出現———“高杠桿”的影子將一直縈繞不散。
是否可以依靠消費🤍🕵🏼♂️?也有人認為👩🏽🎓,中國有4個億的中等收入群體🫅🏻,是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這個數字目前還在不斷提升。因此,消費率上升和消費升級能讓消費成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動能😚。但我們的消費真的在升級嗎?消費能夠代替投資成為一個量級相當的推動經濟進一步增長的動能嗎🚷?2018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8000元👼🏿,平均每月不到2500元,而我們的人均GDP超過6萬元。收入在國家🏩、企業🌴、個人之間的這種分配結構是否有利於支持消費增長🧑🏼🤝🧑🏼?而且,我們目前對製造業產品的消費高峰期即將結束(例如,截至2019年11月🌳,汽車銷售已經連續15個月下滑)👨🏽🚒,服務消費占比在上升,但新的具有同等量級的消費點還未湧現。另外一個事實是🍷🕌,目前中國服務業的GDP占比已經大幅超過第二產業,而在服務領域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難度要大很多。
所以,這些看似合理的因素經過分析後🌷,帶給我們的是不一樣的結論。這讓我們對未來中國經濟能否保持一個適當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產生了一個很大的問號。中國經濟面臨的結構性問題需要從正反兩面去看,樂觀者只看到問題的A面🤵🏿♀️,悲觀者看到的是問題的B面。兩者結合起來🏂🏼👳,一個真實的判斷或許才能形成。
毋庸置疑,我們未來進一步提升TFP的難度很大。如上文所述,中國現在第三產業的比重已經超過50%,未來服務業的占比還會繼續擴大,但在服務經濟主導的情況下,繼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是非常艱難的。
除了服務業,還要關註農業🫔。目前,我國農業的GDP占比只有7%多一些📱🦬。但是,農業用了27%的勞動力。到2035年🫅🏻,我國農業的比重將降至3%左右,農業就業人口占勞動力總量的比例不過4%。這就意味著🫃🏻,未來十六年🧏🏽♀️,我國將有20%—25%的就業人口需要從農業、低端製造業流向高端製造業與服務業🤾🏿,這麽大規模的勞動力將重新進行配置,必然面臨艱巨的挑戰🦷。
此外,還有迎面而來的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光華思想力課題組測算🕵🏿♂️,到2035年中國65歲以上的人口比重會達到23%👩🏿⚖️,幾乎每4個人裏就有一個老年人。而日本在2004年,人均GDP為3.5萬國際元(按2011年購買力平價計算)🎿,跟我們2035年的預測值大致相當。日本2004年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約為14%🫣,這意味著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程度未來會比日本更加嚴峻。人口老齡化程度惡化,將帶來儲蓄率的下降,同時帶來消費結構上的巨大變化,對產業會帶來很大的沖擊,也會影響我們投資拉動的增長模式💆🏼。
投資效率不高也是製約全要素生產率乃至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以上市公司為例🪯,我們的分析顯示,從1998年至2018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投資資本收益率平均為3%,即👫🏻,一塊錢的投資資本只能帶來三分錢的稅後利潤。3%的投資資本收益率甚至低於銀行的存款利率,在這種情況下🐽,投得越多,毀損的價值也就越多🤽,最後導致的後果必然是債務高企,企業杠桿率降不下來。這樣的投資雖然也能產生一些GDP,但是包括資金和勞動力等在內的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顯然是不高的⚃👨🏿🦲。這裏面當然包括很多原因,包括在體製機製上的問題👵🏽,比如說民企其實比國企投資資本收益率要明顯高出很多,但是國家控製的金融體系卻把大量超出比例的資金配置到國有經濟、國有版塊裏🕵🏼♂️。
再看另一個重要因素———城鎮化率♥️。到2035年,中國的城鎮化率或能從目前的60%(註:按常住人口而非戶籍人口統計)提升到75%甚至80%。城鎮化的推進確實能夠帶來大量的投資機會⛹🏼♀️,但是這其中有一個“慘淡”的現實我們大多卻不了解———未來人口將流向什麽地方?我們的投資應該投向什麽地方?光華思想力課題組在研究中有一個重要的發現🩼:中國目前約有88%的地級城市人口規模其實是嚴重不足的,實際人口不到經濟意義上最優人口規模的40%。換句話表述,實際人口比經濟意義上有價值的人口數量要低很多。人口不足,服務業很難發展起來,新興產業很難湧現出來;更重要的是🧥,大量的伴隨城鎮化的房地產🎦、基建設施📧、公共服務等投資不可能有太高的效率,盲目的大量投資最終變成無效投資。
在這裏𓀀,我還想強調收入分配不平等帶來的影響。我國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情況這些年有所緩解⬜️🤣,但是整體水平仍然偏高🧑🏻🏭。先以美國的情況為例討論收入分配不平等帶來的負面影響💆🧑🏻🎤。美國收入處於後50%的人群在1978年到2015年這三十八年實際收入的增長為零👃🏿🐫;而收入在中間40%的人群(即中等收入群體)在這三十八年間人均收入的年增速僅僅是0.9%。這個數量龐大的人口群體並沒有從全球化和經濟發展中受益。在美國最近一輪的選舉中,這個群體正好成為特朗普的票倉,他們對現狀的不滿是美國反全球化和民粹情緒上升的主要原因。這個問題在中國的情況會好很多,但大家不妨思考一下🛺:如果我們未來的增長不能實現包容性和普惠性,如果我們不能夠讓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收入合理增長,讓低收入群體從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受益👨👩👦🈴,我們對全球化的認知、對市場經濟的認知會不會在未來發生根本逆轉?反智、反全球化7️⃣、反市場經濟的情緒是否會逐漸泛濫?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在討論中國經濟的下一步時去特別關註。
找到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的源泉
中國經濟本質問題是什麽呢?就是我們在高速增長階段結束之後,在工業化進程幾乎結束之後🧏🏼♀️👩🏻🍳,如何去提升我們的全要素生產率🚵🏻♂️?回避或是把中、長期結構性挑戰誤認為是中、短期宏觀政策問題,模糊了對中國經濟問題本質的認知🤟🏼。過往的經驗和實證分析的結果都表明🎲,任何國家都無法通過增加債務或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去解決人口結構、生產率🏀、財富分配等這些結構性的問題👵🏼。從歷史演進的視角看,全要素生產率是個內生變量🍻。全要素生產率能否提高取決於我們能否找到中國經濟的新動能以及如何有效釋放新動能。
我們有現成的答案嗎👽?中國過去四十多年的發展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在於🤷🏻:中國發展模式從來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或是思維框架🧑🏼🦲,它是一個隨時間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思想探索和實踐探索的集成🤙🏻。中國發展模式的普適性不在於它提供所有問題的答案,而在於它以開放的精神🍅、實事求是的態度,直面發展中的第一性問題,並不斷尋求以現實可行的方法去破解這些問題。
怎樣才能找到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的來源🗞?對於未來,我們仍然可以保持相對樂觀態度。事實上𓀇🛌🏽,中國在推動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速方面仍有很多有利的結構性力量。
第一🧔🏽♀️,中國經濟的“再工業化”,也就是“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驅動產業的變革,可以帶來全要素生產率(TFP)的大幅提升空間。
第二🏌🏿♀️,“新基建”———“再工業化”所需的基礎設施。圍繞產業變革、產業互聯網所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如5G基站🤲🏽、雲計算設備等。
上面兩個新動能其實密切相連。“新基建”的內涵相較於傳統基建更為豐富,而且包含一個“再工業化”的考慮。中國經濟從消費互聯網的上半場進入產業互聯網的下半場,大數據、AI、物聯網等會給大量行業帶來數字化轉型的契機,這個“再工業化”跟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是緊密聯系的👩🏿⚕️。而圍繞“再工業化”的“新基建”👨🦽,涉及跟產業變革以及跟產業互聯網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如5G基站🚵、雲計算設備等🩰。僅以5G基站為例🔁😔,中國在未來七年時間會修建600萬個5G基站,投資1.2萬億至1.5萬億元人民幣🦙。“新基建”也涉及跟民生相關的基礎設施投資,比如舊城改造、租賃住房⛹🏻♀️、城市公共設施的投資等。這些領域不僅投資規模可觀🥷🏽,而且如果能夠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吸引民營資本投入⚄,是可以提升投資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
第三🫅🏻,大國工業。到現在為止,雖然我們已建成全世界最完整的工業門類,但是在一些關鍵的零部件或技術上還無法形成“閉環”💊,我們的大國工業還有發展的空間🧄。未來諸如民用航空🎂、飛機發動機、集成電路等的發展也會帶來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可能性。我國製造業的GDP占比已經降到30%以內,未來為了保持全要素生產率的一定增速,我們必須把製造業的GDP占比維持在至少23%以上。保持一定比例的製造業,有利於全要素生產率的進一步提升👷🏿♂️。
第四🔁,更徹底的改革開放帶來的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推動全要素生產率(TFP)主要靠兩點:科學技術進步和更好的激勵機製的建立🚵🏿♂️💆🏻♂️。除科學技術外,“製度改革”和“進一步的改革開放”能形成一個龐大的製度紅利空間,合在一起也許會創造出“全要素生產率(TFP)較高增速”的奇跡。這是中國經濟全要素生產率保持一定增速最重要的源泉✌🏼。我們現在投資效率不高,假如將投資效率潛能釋放出來🤹🏿♀️🦸🏽♂️,通過更徹底的改革舉措,通過競爭中性的原則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等,在此情況下,中國是有可能在未來再創造出一個新的奇跡的📅。
激活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的新動能需要更徹底的改革舉措,包括:
(一)將國家戰略和市場進行更有效的結合,堅定不移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尋找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途徑———以市場化的力量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其中📹,並充當變革的主力💉。
(二)政府轉變職能,改變行為模式,消除所有製歧視🚶♀️,建立真正的競爭中性原則———未來的增長將主要來自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則與創新和企業家精神有著密切的聯系☸️;政府應該減少在經濟事務中的參與🙍,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三)大力推進要素配置的市場化改革進程———在金融領域、勞動力、土地、數字資產等領域♻。
(四)加大研發力度💩,增加基礎科學研究投入,提升研發效率。
(五)減稅降費、鼓勵創業創新、明確民營經濟重要性和定位是一項長期工作。減稅降費能夠增加消費意願和投資意願,提升企業盈利表現(投資資本收益率);降低個人所得稅🔳,提升消費和創新創業積極性👩🏿⚕️。
如果中國能創造“在工業化進程結束後,仍保持2.5%—3%以上的全要素生產率年增速”的奇跡✡️,那麽我們對中國經濟的未來應該是非常樂觀的🐄。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能夠至少貢獻一半以上的增長率。如果中國經濟能夠維持2.5%以上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那麽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率就可能保持在5%以上。創造這樣一個經濟奇跡的關鍵在於我們能否通過更為堅決的改革開放釋放出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那些潛能👰🏼。
2035年的中國經濟和中國產業
展望2035年的中國經濟,它將呈現出令人期待的格局🏃♀️➡️。光華思想力課題組做了很多研究,並刻畫了未來的經濟場景🐃,可以反映為一些具體的數據🔒:
(一)到2035年,中國的GDP按2018年價格將達到210萬億(註:按“十四五”“十五五”和“十六五”GDP年均增速分別為5.5%、5%和4.5%來估測)。
(二)人均GDP將趨近3.5萬國際元(按2011年購買力平價)🤽🏻,與現在中國臺灣地區和韓國相似。
(三)居民消費率將從現在的38%增加到58%,服務消費占總消費的比例將從目前的44.2%增長到左右🎡。
(四)到2035年,中國還將擁有接近6個億的“90後”(即1990年後出生的人口),接近3億的受過
大學教育的勞動力人口🔵。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為中國製造”將取代“中國製造”🎱🤲🏿。與此同時,高質量的勞動力將為中國的產業升級提供創新和人力資本的保障😚。
(五)此外,還有一些數據值得關註:2035年金融資產的總規模可能達到840萬億(按照金融資產相當於GDP的4倍來計算,現在這個比例已經是3.9倍);居民消費122萬億🕖,其中服務消費達到73萬億;醫療大健康增加值達到21萬億(相當於GDP的10%,與現在歐盟的平均值相當)🎱;金融行業增加值達到16.8萬億。
……
需求端的巨大變化將決定2035年的產業格局🧑🏿🦰。未來的高速增長機會將在以下這幾大產業裏出現🧝🏽:新興工業(包括高端製造業🧛🏼♀️👨🏼✈️、IT製造業和清潔能源);新消費(包括電動汽車🫚、娛樂產業和教育產業);互聯網(包括電商、遊戲和金融科技);健康產業(主要包括醫療健康服務🤲、醫療保險)🖊。需求端無疑將倒逼供給端發生變化👮🏽,這個過程將伴隨著新動能的釋放,整個中國經濟其實在未來的十六年,在轉型過程中有許多值得期待的內容🙎🏿♂️。雖然轉型並非易事,但是值得期待。
如果我們透過更長的時間維度去用理性的方式判斷中國經濟🦵🏽,我們或許會有不同的解讀。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十多年🖼,在中國A股市場👩🏻、在《財富》全球500強的排行榜上,我們會看到更多“不一樣”的企業。事實上🧑🏻💼,有很多新興行業會在中國崛起👨🏽,很多企業會完成從“大”到“偉大”的超越💅🏿。微觀基礎的變遷決定了未來的中國經濟會與現在有不一樣的格局。看到這一點👳🏽,我們就看到了中國經濟的另一面,那更可能發生的未來。
以過往為序章🏌️♀️,所有關於未來的答案隱藏在現在!
原文鏈接:中國經濟有沒有可能再創造一個奇跡?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