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4 信息來源🗜🚵🏽: 新華財經
編輯:悠然 | 責編:燕元2021年被稱為我國碳中和元年。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目前正面臨著既要控製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又要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巨大挑戰🤵♀️。今年2月份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 指出👩🏿🔧,“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要“使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控製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上,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確保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我國綠色發展邁上新臺階”。
綠色發展是以“天人合一”、可持續發展為特征的一個演進過程。綠色經濟是綠色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是繼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服務經濟社會之後☝🏿,人類最高的經濟活動形態,是歷史的必然進程🤽♀️🚶🏻♀️。人類發展綠色經濟,走綠色發展道路,不僅是因為“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的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而且嚴重的環境汙染給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帶來了巨大威脅,它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在推動綠色發展中👩🦼➡️👨🏽🚒,應當高度重視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科技賦能。從綠色經濟的角度來說🔻,綠色發展就是“全方位、全過程推行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投資、綠色建設🚶😈、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生活和綠色消費”。在這個過程中,綠色科技將在發展具有降低消耗🐟、減少汙染、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包括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保護與修復、城鄉綠色基礎設施、生態農業等在內的所有新興技術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綠色科技的作用和提升離不開“綠色金融”的大力支持。金融部門應當聚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通過貨幣政策、信貸政策🦋🧕🏿、綠色評級等手段🙏🏿🚣🏼♂️,引導金融資源向低碳項目、綠色轉型項目傾斜。
二是保險助力。在現實中🧑🏼🔧,許多由環境風險而產生的環境侵權具有汙染過程的復雜性🛸、緩慢性🩹、累積性🧎、損害程度在範圍上的廣闊性等特點。加之隨著環境問題重要性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關註和重視,環境侵權領域發生了一系列有利於受害人求償的變化,如訴訟資格的放寬👏🏿、被告範圍擴大↕️🏃♂️、采取無過錯責任原則🕵🏼♂️、舉證責任倒置、因果關系推定、巨額賠償等🧙🏽♀️。如果由汙染企業獨自承擔賠償責任,可能的結果將是巨額賠償將使許多企業面臨瀕臨破產的風險👉🏽,這樣將不利於現代工業化的發展;但如果汙染企業不對受害人進行及時有效的賠償👨🏼🚒,後者又將面臨生存和生活的危機🫓。面對這種狀況,構建責任風險社會化的機製勢在必行🙍🏽♀️。而實踐證明,被稱作綠色責任保險的環境責任保險♨️,是責任社會化中的一項重要製度安排。因此🤸🏻♀️,應當大力發展環境責任保險。
三是監管護航👮🏻♂️。環境領域是一個外部性極強的領域🧗🏼,因此,如果沒有強製,沒有政府幹預,完全聽憑企業自由經營🚣🏽♂️,私人企業環境汙染成本社會化的外部性問題就會非常嚴重🕹,單憑環境責任保險也無濟於事。因此📐,需要製定相應的法律製度👟,並且一定要嚴刑峻法,嚴格落實🦼。
我國雖然在1989年就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07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2008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等♝,但在此期間和以後的一段時期內🙍🏻🤶,環境汙染問題不僅沒有得到有效遏製🦴,反而還有惡化的趨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法規執行不力,並且懲罰力度太輕。
耶魯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聯合發布的EPI(環境績效指標,為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的縮寫。該指標主要是用來衡量政府在環境和生態系統保護力度上的環境績效)顯示,2014年,在全球178個參與排名的國家中,中國位列第118位,這與我國GDP的經濟體量占世界第二的排名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不管人類社會發展到哪個階段🗽,發展是“硬道理”的道理不會變🤺,關鍵的問題是如何發展。我們需要的是高質量的、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的發展。而要實現這樣一種發展,我們必須遵循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法則,系統🫵🏻、全面🧑🏽🎤、綜合地處理發展中的各種矛盾關系,摒棄那種重GDP增長輕生態保護,重數量輕質量,重物質輕精神,重經濟建設輕社會治理,顧此失彼的發展方式。我們應當在繼承、弘揚中國幾千年優秀文化傳統,特別是改革開放重要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創新我們的理論🔦、製度、機製與技術🚄;用好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使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有效配合🍇,提升硬實力與軟實力🐢,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以“合”為關鍵詞🦾,可以將處理以上五對矛盾關系的原則表述為🟣:“承創合意,政市合璧🤳🏻、虛實合契,軟硬合力🚥、天人合一”。
承創合意🌧👴🏼,強調的是優秀傳統🤼、歷史🍔、文化和思想的傳承與在此基礎上的創新🏏。“不創新🤳🏻,即滅亡”是社會發展的鐵律,但創新的前提是遵循和敬畏客觀規律🐊。傳承不是守舊,但創新必須守正。政市合璧,強調的是將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性與國家財富分配的公平性有效結合🏌🏿♂️👩🏿💼,既要更多地創造財富,更要公平地分配財富,而只有更多地創造財富,才能具有更公平分配財富的基礎💏🔂,更好地實現共同富裕。虛實合契,強調的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共同發揮作用,金融業在加快自身改革步伐、完善金融市場、豐富金融產品的前提下,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軟硬合力,強調的是硬實力與軟實力的提升並重。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更是要處理好內部張力與外部壓力之間的關系,提升中國文化對外的吸引力以及製定國際規則和決定政治議題的能力。天人合一,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技術進步的前提下,以最嚴厲的立法,最嚴肅的執法和最嚴格的守法,保證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同在。
這五項內容將發展的宗旨與原則、發展的手段及發展的結果有機聯系在一起🧜♂️,最終指向發展的終極目標: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它包括所有個人在生活上的富足、精神上的富有和體魄上的強健;包括所有個人在法律界限內對權利的行使,對責任的擔當🧾,對文明的遵循和對法治的敬畏。
(作者系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教授、意昂3体育官网博雅特聘教授)
原文鏈接:踐行綠色發展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