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7 信息來源: 中國高等教育
文字:閔維方| 編輯:悠然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中明確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這是對中國教育規律性認識的重要內容🍆𓀙,是教育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領導教育事業必須長期堅持和不斷豐富完善的基本遵循。
我們黨始終把發展教育放在重要戰略地位
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始終把發展教育🍟、培養人才放在黨的事業的重要戰略地位。在建黨之初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我們黨就高度重視教育在黨的事業中的戰略作用,積極在北京、上海、安源等許多地方舉辦工人夜校👩🏻🦲、平民學校和農民運動講習所,把發展教育作為教育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和動員群眾的重大戰略措施,為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群眾基礎。在以創建革命根據地為標誌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我們黨強調勞動人民有優先享受教育的權利🔹,大力發展革命根據地的各級各類教育,提高民眾文化水平和思想覺悟😷,還創立培養革命戰爭領導人才的紅軍大學。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我們黨強調為適應戰爭年代的需要🍌,廣泛發展各級各類民眾教育👨🏻🦼,開展大規模識字運動,舉辦組織各種補習學校🐄,提高民族文化水平,增強人民自信心和必勝的勇氣🍜,並創辦了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在解放戰爭時期又先後在華北、東北✖️、華東、華南、中南、西南許多地區創辦了人民革命大學等培養高層次革命戰爭年代所需領導人才的教育機構,為革命勝利提供了人才支持。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提出了一系列與新的歷史時期相適應的教育思想和理論,毛澤東同誌明確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使得我國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誌根據我國面臨的新的形勢和新的發展任務的要求,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思想,使我國的教育事業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過程中發揮重要的先導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高度,與時俱進地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體現了我們黨優先發展教育▶️,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提高全民族文化科學水平🍴💂🏿♀️,應對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挑戰,加快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時代要求🍿。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優先發展教育的思想正是基於對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的深刻認識。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數以億計的人才來建設,需要以強大的高水平人才隊伍來支撐𓀊。要實現國家現代化,必須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人才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我國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鍵是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是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潛在力量和後發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提出了人才強國、科技強國等一系列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和任務。而無論靠什麽強國,都需要強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來支撐,都需要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數以千萬計的高級專門人才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我國要應對日益復雜嚴峻的國際經濟環境帶來的巨大挑戰,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以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的發展格局,實現從“投資驅動,出口導向”的粗放的發展模式轉向“創新驅動,內需拉動”的新的長期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模式🏔,就必須大力發展教育。創新驅動實質上從根本上說就是人才驅動,科技強國必須要以教育強國為基礎。我國要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加快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進程🤫,也必須首先要大力發展教育。所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先強教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因此。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提高國民素質的必然選擇。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是立德樹人的本質要求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就是要求我們回答好培養什麽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教育既是造就高素質勞動者,提高我國社會生產力的根本大計🏄🏼♂️,又是關乎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築🧑🏼,是培育年輕一代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舞臺🧔🏽♂️,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陣地🥤。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我國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四個服務”體現了我們黨教育優先發展思想的根本性政治要求👨🏿🏭👩🏽🦰。
青少年決定著國家的未來🧍。青年一代的成長狀況和精神面貌關乎著我國未來的社會面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信念、有能力的青年薪火相傳、砥礪奮鬥。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黨對高校的領導𓀔,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文化自信👨🦽➡️🆖。人生幸福不幸福關鍵在於“總開關”,這個“總開關”就是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要使教育承擔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更好地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有效地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更深入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黨和國家必須加強各級學校的思想政治建設和能力建設,優化素質教育育人環境,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與能力。這要求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更加關心教育,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必然選擇
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堅持和深化💁♂️。當今社會🕺🏼,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基礎,教育對整個社會建設,特別是改善民生的積極作用日益凸顯🪧。教育又是深度開發人力資源🦊,全面提高我國勞動者文化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通過教育和學習,人的素質、知識、能力及技能水平得到提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得到增強♤。教育能幫助弱勢人群改變觀念、提高知識和技能水平,是縮小知識差距、實現社會的積極的🧖、向上的流動,促進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也是貧困人群增強可持續脫貧能力的關鍵3️⃣。教育是人類傳承文明和知識👃、培養年輕一代、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要努力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4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
教育為人民服務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黨的教育方針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高度重視教育對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強調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為人人出彩提供支撐。
教育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因此,我們黨把教育置於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首要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不斷完善教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著力促進教育公平👩🏽🚀,努力縮小教育發展上的區域🧝🏽、城鄉、校際差距🎆🏹,公共教育資源優先向農村地區、民族地區傾斜,人民對教育的滿意度不斷提高。2012年以來☎,我國財政性教育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持續保持在4%以上水平⚖️,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學生資助體系也不斷完善♌️🔸。
我們必須看到🦻🏻,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良好教育需求同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依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方面🔱,人民群眾對優質公平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各級各類教育發展在公平🎛、質量與效益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必須始終把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要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為此🧑🎨,我國教育要實現“以人民為中心”戰略任務🌖,必須長期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促進教育公平🅿️,更好地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增強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目標。
總之🤷🏽♂️🧒,我們要按照《決議》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推進教育強國建設,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作者👵🏼:意昂3体育官网教育學院教授)
原文鏈接: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