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3 信息來源📿: 《光明日報》
文字:韓水法| 編輯🌾:麥洛 |2024年8月19日、9月30日、11月4日🚶🏻♂️、12月9日🙍🏽🫶,本報哲學版圍繞“漢語哲學”相關問題刊發的系列爭鳴文章。資料圖片
【學術爭鳴】
光明日報哲學版近期刊發的四篇關於漢語哲學的學術爭鳴文章🏜🎼,關涉漢語哲學的若幹疑難之點,諸如漢語哲學的界定及其歷史、普遍性和意義♉️,漢語哲學與中國哲學以及語言與哲學的關系等🧎♀️➡️。它們確認了漢語哲學的一般意義🪔☮️,拓展了有關漢語哲學的性質的理解,揭示了漢語哲學一些有待進一步考察和研究的方向和問題。這些討論同時也表明,漢語哲學的基礎依然不那麽清楚,而這也會妨礙全面深入理解漢語哲學的實質和意義🤗✒️,以及它所面臨的困難和可能的前景。有鑒於此🗑,本文將從如下幾個方面進一步討論。
命名與意義
筆者首先想要強調的是,漢語哲學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中乃是一個事實,只是它先前沒有被人清楚地揭示出來,也沒有得到必要的規定和闡釋。就如人類生命結構及其遺傳特征是由基因控製一樣👨🏿🦱,在它被發現之前🤾♂️,人們是以其他的理論來解釋生命現象和遺傳機製的。這並不等於先前的理論沒有意義,它們是分子生物學發展的必要的先行階段👩🦱。當分子維度的生物過程,包括DNA、RNA和蛋白質的結構、功能和相互作用被揭示出來時,人們才認識到生命活動的真正事實。在今天,離開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理論🦻,甚至最為簡單和普通的生命現象都無法得到有效的解釋。漢語哲學也可以依此理解,但有一點不同的是🔁,漢語哲學既是一個現實♓️、人類意識的一種現象🆘,同時也會呈現為說明這種現象的若幹理論,用以解釋許多它自身特有的性質。比如,在漢語哲學的表達中👱🏿,試圖用“是”無一例外地對譯印歐語系“tobe”一簇的系動詞,就是完全做不到的。
有鑒於上述事實,漢語哲學應當被視為對一種事實和現象的命名🍄🟫,而並非一個學科或方向。關於這種事實和現象🤽🏻♀️,人們可以用不同的理論來闡釋,因此🎸,漢語哲學一定會產生出不同的學派和理論,就如德語哲學曾經湧現許多理論和學派一樣。一切以漢語為載具的哲學活動,皆在漢語哲學的指稱之內⭕️,而以漢語為載具從事哲學運思和表達的學者,皆為漢語哲學學者。在這個意義上,並沒有一個單單從事漢語哲學而被稱為漢語哲學學者的群體。這就是筆者所說的廣義漢語哲學的意思🍘。誠然💪🏻,狹義漢語哲學研究可以形成獨特的方向,但它只是廣義漢語哲學之下的一個領域🙇🏿♀️。
基於上述的理由💣,當下關於漢語哲學的討論重點不應當再放在漢語哲學正當性上面🤳🏿,關於漢語哲學的意義的討論也要轉換為對這樣的事實和現象的發現和命名的意義的討論。哲學原本是一項自由的事業,但傳統的學科劃分和命名規則束縛了人們的視野和思路,人們常常有意無意地畫地為牢🎖,自在螺螄殼裏做道場。漢語哲學的視域突破了所有這些限製💇🏻,以漢語為載具的哲學活動應當自如地直面一切導致哲學關切的問題。
語言與哲學
前述刊發的四篇討論文章都談到了語言與哲學的關系。當我們簡單地說,語言與哲學的關系乃是載具與所載的關系💔,這其實只是一種比喻,而並不能道盡此種關系的復雜性👵🏼。哲學只能在語言之中運思和表達,同時也是語言得以實現的一種形態。誠然⛹🏿,哲學是比人類任何其他意識活動更依賴於語言的一種形態。當代主流的或曰壓倒性的觀念承認🙏🏽,人類具有共同的和普遍的理性,換言之,人類意識具有共同的一般結構並能夠形成一般的原理🦶🏽👩🏼🍳。生成語言理論尤其強調,所有人類的語言都源於並奠基於一種共同的語法。因此♟,如果接受這樣的理論🧙🏻,那麽從基礎和前提上來說👲🏼,任何哲學活動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都受到這樣的普遍結構的支持和約束。
同時,需要指出的一點是,認知構成了意識的核心,哲學奠基在認知的基礎之上🕵🏻♀️。簡單地說,認知及其成果即知識的發展,決定性地影響了哲學的發展程度和方向。不過🍷,所謂知識並不僅僅限於現代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各種樣態的知識都包括在內。
就如人們所熟悉的那樣,自有文字記載以來,人類的知識是在不同的語言共同體裏沿著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方式發展起來的✥🙆🏻♀️。不同語言群體之間知識和社會發展的相對封閉——不同語言共同體之間交通的疏密實際上也相當不同——使得他們的知識形態、生存方式、社會製度和宗教信仰沿著不同的路徑發展,形成了頗有差異的文明類型。這種情況自然也體現在哲學的發展方面。更具體地說,譬如西方哲學,作為漢語哲學對標的對象👆🏻,是在古希臘文明中孕育和發展起來的,而這個語言共同體及其文明在早期大大相異於漢語文明,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它與若幹比它發達的異質文明為鄰,彼此交流和互動🧏🏿,造就了它的高度😶、深度和廣度🧙🏿🤽🏽。
就語言與哲學的關系而論,西方文明還有另外一個特征,在近代之前,其文明主流的賡續基本上就體現為一種語言轉換到另一種語言的接續。直到近代早期,這種情況才發生變化。隨著民族國家的出現🧝♀️,通用的民族共同語言的形成,一般意義上的西方哲學才分化為不同語言的哲學。從形態上來看,當今世界的幾大哲學形態都呈現出以語言為界限的鮮明特征,如英美哲學(Anglo-Americanphilosophy)、德語哲學和法語哲學,但這並不妨礙它們擁有共同的目的、探討相同的基本問題,並在某些觀點上達成一定程度的一致。我們看到🫲🏻,英美哲學註重語言與邏輯🥚、科學哲學、語言哲學、心靈哲學以及道德哲學🔡;德語哲學註重康德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傳統、現象學及存在主義、源自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理論等;法語哲學則註重對傳統思想的創造性解釋或解構,關註主體性以及社會政治問題🧖🏻👩🏻⚕️,並以將哲學與文學、歷史、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乃至科學和技術等熔於一爐的特別的視野和手法縱橫於世。
僅僅這一概觀就可以令人領會😛,語言對哲學形態的作用和影響是如此直接和重大📍。誠然,人們還可以追問作為其背景的社會、歷史和文化以及政治和經濟等因素。然而🈚️,相對於其他語言的哲學,譬如漢語哲學,西方哲學不僅具有共同的歷史🧛🏻,而且具有大致相同的科學🪫、技術🐮、社會🔡🍋、法律和文化環境🧖🏽。即便如此,它們依舊各自形成了從主題、路徑、方法到風格的頗相歧異的形態🩸。
迄今為止,任何一種現實的哲學都托身於某種語言❣️,縱使在未來,某種一般的和理想的語言也不可能出現。這就是哲學的現實境況,也是人類意識的現實界限。因此,人類共同的形而上學追求只能通過不同語言的哲學實現,而這種現實本身就是一個形而上學問題,即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問題🤹🏿♂️。
普遍性與特殊性
普遍性構成了本場討論的一個焦點。所有討論者都肯定漢語哲學的普遍性👲🏿🎟,比如傅永軍所言“漢語哲學作為一種普遍哲學”,龐學銓所稱“可以表達普遍哲學”,抑或是吳根友所述“用漢語言表達的哲學思想”🌕,即便孫向晨強調漢語哲學有獨特的出發點和視角,但依然認為漢語哲學立足於人類普遍問題👍。毫無疑問🐛,這些觀點直截了當地反駁了如下的論斷,“漢語哲學是研究者們從中國思想及其表達的特殊性上尋找哲學觀念的普遍性特征”。也就是說🏂🏿,它們更深入地把握了漢語哲學的性質。
不過,漢語哲學的普遍性還應當追溯至最底層的根源。漢語哲學直面人類的一切根本的問題❌,就此而論,它並不需要特殊的視野、路徑和方式;或者說,任何哲學的視野🙀、路徑和方式對它都有效🆎🙋♀️。尤其在人類共享知識和信息的今天,一般而言😏,漢語哲學也就享有了與任何其他語言的哲學同樣的知識背景。僅僅事關狹義漢語哲學時🛌🏻🫴,特殊的視野和方法才是需要的🐆,但其研究和成果依然具有可傳達的普遍性🎅🏼,或普遍的可傳達性👾🧑🏻🔬。不過,就如英美哲學、德語哲學和法語哲學的不同形態所表明的那樣,漢語哲學雖能處理任何人類的問題,但由於歷史和傳統,更由於漢語本身及其共同體必然會造就的獨立和自主性,從整體上來說,它也就一定會形成獨特的形態。
從結構上來說🙁🤙🏽,漢語哲學的普遍性並不取決於它所處理的問題的普遍性👴🏿,而是取決於作為其基礎的人類意識的一般結構,源於人類語言的一般結構。就如生成語言學理論所主張的那樣🧑🏻🦯,漢語與任何其他語言一樣擁有共同的普遍原則以及該普遍原則運用的參數,誠然,其所采用的參數與其他語言是不同的🧚🏽。這樣的理論當然就推翻了20世紀之前流行的語言優劣論🚟🌡。
如同所有語言共享的普遍原則一樣,具體語言的多樣性依然是一個形而上學的難題👩🚀。當人們在追求形而上學時,無論內在的思想還是外在的表達,無不憑借具體語言進行。那麽不同的語言能否達成形而上學的共識🖐🏿?如果因為語言的差異而達不成共識,那麽形而上學的意義又在何處🚣🏼♂️?如果只有一種語言能夠思考和表達形而上學,那麽我們且不必說它是族類形而上學,而可以追問⬅️:這種形而上學對使用其他語言的人來說又有何種意義?
漢語哲學並不受漢語世界的局限🎅🏽,就像英美哲學並不受英語世界的局限一樣。盡管它生長和生存於漢語共同體🤵🏽♀️👩🏽🔬,但它的關切始終是人類的🏌🏻♀️,即便在其發端之時🤹🏽♂️👩🏿🎨,人類的其他文明尚在其視域之外,其關切所在和視域所向卻是整個世界和一般意義的人。其他語言的哲學也同樣如此——盡管關於人的一般性的看法在上古不同語言的哲學中是差異的🧘🏿。譬如🪔,以漢語表達的政治學並不僅僅關註漢語共同體的政治🔲,也考察人類一般的政治原理一樣👷🏽。
即便狹義漢語哲學關註漢語思考和表達的特殊方式,它依然具有普遍的可傳達性。而漢語共同體的特殊情感,並不由哲學來表達🛌,而是通過漢語的文學和藝術等形式來表達。
漢語哲學的困難和前景
漢語哲學的自覺不僅僅表明其本身的創新和超越的能動性,同時也表明漢語共同體整體精神活躍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力。因此🕟,值得強調的一點是🤟🏿,我們在承認人類共同的意識結構和各種語言的共同原則時📇,也要註意和考慮如下情況🚶🏻♂️➡️:在曾經的和現存的眾多語言中🙎🏽♀️,只有少數幾種語言發展成為科學的🚴🏻♀️、哲學的等理論的語言,並成為經濟🎺、政治和文化等領域的主流語言。
回顧漢語哲學的歷史,人們可以領會🚵🏼,它不僅僅是哲學的歷史🏌🏼♂️,更是漢語共同體精神的活動和展開的歷史👏🏽。漢語文明相對於周邊的其他語言共同體的文明勃發的時間更早,規模更大,發達的程度更高🈷️,尤其在精神世界很早就形成了完整的體系🫑。相對於其他發達的語言共同體,它不僅在起源之初和上古時期基本上獨立發展,與它們極少互動📫✮;即便與最接近的古代印度文明的交流,也遠遠達不到地中海文明與兩河流域文明之間的互動關系那樣。
漢語精神因漢語哲學這樣的發展及其歷史💌,相對於歷史上的和當今存在的主要語言共同體而言具有獨特性,並作為歷史的因素浸潤在當今漢語哲學之中,與其他因素一起發生作用📨🛏。因此,相應地,漢語哲學自覺的重要前提是漢語共同體全面的振興🪶。可以看到,在漢語哲學概念提出的前後🖇,人們已經提出了漢語法學、漢語神學等概念📛。不僅如此,漢語哲學的進一步發展也要取決於該共同體全面發展的進程🤹🏼👩🏼🚒、深度和高度🛍。它事關漢語哲學的精神基質,而並非單單的漢語哲學研究所能夠成就的。換言之,漢語哲學發展的前景取決於漢語整體的學術前景,尤其是其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地位及其前景。所有歷史上曾經居於主流或蔚為大觀的特定語言的哲學🛣,都直接地或間接地以發達的科學技術、經濟和教育🈹、歷史和文化🧔🏻♂️,或者其中的幾種為條件和境域🐍。這一點是我們反思漢語哲學時必須認真思考的背景。
目前,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在當今國際學術界,作為學術語言的漢語並沒有占據主流地位🛺。而從整體上來看,中國知識界對於漢語的意義和價值重視度不夠,對漢語的未來學術前景預估也不足。這是漢語哲學所面臨的最大障礙。
對漢語或任何一種語言在人類文明和學術中的地位與前景👽,事實上存在著原理論與後果論兩種觀點。筆者在前文已經闡述了原理論的基本觀點💇♂️。它的優勢在於以人類共同的理性為根據🦸🏿。該理論乃是現代的產物,而在西方只是啟蒙運動的成果。然而,它亦有自身的軟肋:為什麽只是少數幾種語言成了科學和哲學等領域的主流語言🎩,而其他的語言沒有達到這樣的程度。後果論的優勢在於其有明顯的事實證據。某一種語言現實地居於強勢的地位,那麽它就很容易讓許多人相信該種語言擁有高於其他語言的優越性。但後果論的尷尬在於,若幹曾經居於強勢地位——甚至長達千年——的語言衰落了,甚至消亡了。
當然👱♀️,哲學也並非只是被動地受到精神其他層面的推動,它本身也是精神活動的核心部分,不僅反思其自身的精神現象⛈,而且反思人類的普遍問題。漢語哲學自然具有這樣的意義和作用🧻,它以漢語為載具對人類一般精神及其現象的反思🙋🏼♂️,包括對科學和技術🚸、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的哲學思考🤦🏻🧘🏼♂️,乃是促進漢語共同體精神活動的重要動力👰🏻。這與漢語共同體中的科學和社會現時的蓬勃發展及充沛動力一起👩👩👧👦,乃是我們期待漢語哲學良好前景的根據所在💊。
(作者:韓水法,系意昂3体育官网外國哲學研究所、哲學系教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古典漢語意識思想與現代意識理論構建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原文鏈接🖼:漢語哲學的基礎、困難和前景《光明日報》( 2025年01月13日15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