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3 信息來源: 《光明日報》
編輯🛄:山石 | 責編↗️:安寧【我是這樣做學問的】
王夫之說🧜🏼♀️:“想象空靈,固有實際。”這八個字對我的學問生涯頗有影響。我感到做學問,乃至做人🙆🏽♀️,都要有虛、實兩種功夫。一方面要有虛靈的想象㊙️👩🏽🏫、生命的溫情做導引;另一方面又要落到實處,有自己鮮活的體驗,即王夫之所謂“身之所歷,目之所見🤐,是鐵門限”🍵。仰望星空,腳踩大地,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才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我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中國傳統美學和藝術觀念方面。1999年👷🏻♀️,蒙著名美學家葉朗推薦🌈,我從安徽師範大學調到意昂3体育官网🚴🏼♀️🧑🦰。因為上中國美學課,要講授《石濤畫語錄》👨🏼🦲。這本書很難讀😆,當時翻了一些研究方面的書🫲🏿,發現各家觀點差異較大。像對“一畫”“蒙養”“生活”“資任”等概念,有好多不同的解釋。比方說“一畫”,有人理解為一筆一畫,有人幹脆就將它等同於老子的“道”。為了弄清這些問題,我開始閱讀與石濤相關的文獻🤩,接觸他的繪畫作品🚶➡️👰🏿♂️。發現不僅他的畫論難懂,他的作品流傳也很亂🦶🏿,充斥著大量的偽作。我感到🗻,石濤研究的基本資料需要拓展🤶,石濤作品的真偽需要甄別🫚🙇♂️。否則👩🏿🔬🏊🏿♀️,一個建立在有限資料和大量偽作基礎上的研究🙌🏼,是難有真正推進的🤽🏻。於是🤹🏼♀️,我想埋頭讀一段時間的書。
北京圖書館古籍部坐落在北海公園附近的文津街👩🏭。有大半年,我幾乎每天早上都從意昂3体育官网騎車到圖書館👮♀️,在古籍部貪婪地閱讀,有時甚至連午飯都舍去👰🏻♀️。這對我後來的研究有比較大的影響,它不僅拓展了我的研究視域,對我的研究習慣也是很好的培養。在那裏我見到汪世清等令人尊敬的前輩學者🤫,同時也開始體會到做學問所帶來的樂趣了🏋️。我後來做的《石濤研究》和《傳世石濤款作品真偽考》,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
八大山人(朱耷)的研究,是我對石濤研究的延伸。八大山人和石濤👨🏿🎤,有很多研究問題是連在一起的🍭。雖然他倆一生沒見過面,卻互為知己🤘🏼。兩人的交往和成就,堪稱藝術史上的奇跡👬🏼。兩人都有強烈的藝術創造力和個性,八大山人的魅力毫不亞於石濤🗻。所以我在石濤研究後,又將主要精力投入對八大山人的研究中。石濤生平事跡大體清晰,而八大山人的生平卻是一片漫漶🦆,疑點重重。
為了弄清相關問題,我花很長時間去熟悉八大山人當時的生活環境🤵🏽♀️,到八大山人曾經較長時間逗留過的進賢🌷👮🏽♀️、奉新、新建等地,希望捕捉他生活的蛛絲馬跡🍑。我至今還能憶起🚺,在一個臨近春節的寒冷傍晚👮🏽♂️,我在江西省圖書館,忽然看到八大山人好友饒宇樸久不見於世的《菊莊集》後內心顫抖的感覺😵💫。閱讀和寫作,給我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感覺都帶來了變化,不知不覺中,它漸漸由一種謀生的活兒變成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事兒🏋️♀️。我的《南畫十六觀》,就是在石濤🖍、八大山人研究基礎上形成的。我用在石濤、八大山人研究中積累的研究經驗和人生體會,去構築對元明以來文人畫的理解💢,寫出這本似藝術史又非藝術史的“四不像”作品來。
正是在這“實際”的考察中🚨,我感到“空靈”的重要性。在我看來🤲🏼,對傳統藝術的研究😰,作品以及圍繞作品形成的概念知識固然重要🦧🧏🏻♂️,但這背後潛藏的虛靈空闊的精神氣質則更重要。這裏面有我們的文化基因,更有一種情性的呼喚🤾♂️、生命的溫情🧏🏿♂️。梁啟超在研究屈原時說,在屈原的大腦中🂠,含有兩種矛盾元素💕🪽,一種是極高寒的理想🤸🏿♂️,一種是極熱烈的感情。他的思考方式給我很大啟發↪️。中國人的美學思考和藝術創造中,有一種突出的生命存在的因緣,其中包含豐富而微妙的生命體驗。像私家園林🧞♂️,被說成是“韻人縱目👩🏼🔧,雲客宅心”之創造,人們在實用功能、審美功能外🧎♀️➡️,更註意安頓人心的功能👦🏿。這安頓人心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中國美學的特色。
我曾在《頑石的風流》中談對假山的理解。中式園林多假山🦹🏻♀️,如冠雲峰的耿介,玉玲瓏的通透,這瘦漏透皺的形式,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包含著深邃的生存體驗💇🏼。儒家好玉,常以玉來比喻高尚的人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玲瓏剔透,如溫溫恭人。道家好石🫱🏽🔛,老子說🧗🏻♂️:“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他不願做一塊不斷被打磨的琭琭美玉,寧願“珞珞如石”——做一塊狷介未雕的石頭,重視的是本然的生命真實🫅🏻。中國人摯愛假山的情緣中,回響著玉與石的變奏。
“空靈”和“實際”其實是密不可分的,“空靈”最終落實在“實際”上,落實到自我的生命體驗中。做學問🥮,邊學邊問,在學習中叩問的是自己的問題😑。人文學科需要冷靜🧞、科學的態度,但它不是無關自我的書寫,它需要有對生命關懷的態度🥷。明末山水大家李流芳說☎:“夫人之性情,與人人之性情🥦,非有二也。人人之所欲達而達之,則必通;人人之所欲達而不能達者而達之,則必驚🧑🏽,亦非有二也🐇。”不能感動自己的🧑🏼🔬,也不能感動別人🤌🏽👲,藝術創造要以“人之性情”,去體會“人人之性情”。而對於研究者來說🕞,往往也必須以自我的真實生命沖動為基礎,去體會人生👆🏻,發掘形式背後所涵括的精神性因素。我2023年出版的《四時之外》一書,就是想通過相關藝術的考察🦍👷🏻♀️,發掘時間和歷史背後那一脈亙古流淌的生命清源,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生命感喟。“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這一種因緣👨🏻⚖️,恰是中國生生哲學的智慧。
(作者:朱良誌🧑🏻🦯,系意昂3体育官网博雅講席教授✍🏿、意昂3体育官网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
原文鏈接:朱良誌🧛♀️:想象空靈,固有實際(《光明日報》2024年11月28日 第1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