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4 信息來源: 人民教育
編輯🏹:安寧 | 責編:知遠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國基礎教育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教育面貌發生格局性變化。
《人民教育》雜誌開設“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欄目🪦,推出“偉大變革”子欄目,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為指導,從黨中央出臺的一系列重大教育決策部署出發,分專題系統梳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關於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的戰略考量🚵🏻♂️、決策部署,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基礎教育重大政策,教育部基礎教育重要政策舉措,以及實踐成效🚻、重大意義、重要經驗等,展示歷史性成就⛓️💥,總結歷史性經驗,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提供強大思想偉力和奮進動力〽️。今天為您分享“偉大變革”系列第一篇文章,一起來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的歷史起點上,與時俱進地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體現了我們黨優先發展教育🛕,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水平👇🏿🧑🚒,更有效地應對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挑戰👩🏽🚀,為實現新階段新常態新格局下的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人力資源基礎的戰略意誌與決心🥂。
一、堅持優先發展,把教育提到更高的戰略地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進入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黨的優先發展教育的指導思想正是基於對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的深刻認識。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數以億計的人才來建設,需要以強大的高水平人才隊伍來支撐⚃。要實現國家現代化,必須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人才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顯。”在談及建設科技強國時,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一切科技創新活動都是人做出來的。我國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鍵是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教育被提到了更高的戰略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先後提出了人才強國🏦、科技強國🍉、製造強國、文化強國等一系列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和任務🤸🏻♂️。而無論什麽強國,都需要強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來支撐,都需要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數以千萬計的高級專門人才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我國要應對日益復雜嚴峻的國際經濟環境帶來的巨大挑戰👩🏼🦰,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以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實現從“投資驅動,出口導向”的粗放的發展模式轉向“創新驅動🪮〰️,內需拉動”的新的長期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模式,就必須大力發展教育🏌🏿♂️。創新驅動從根本上說就是人才驅動,科技強國必須以教育強國為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的攻關期,應通過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我國經濟發展質量,使我國國民經濟結構中高附加值🦥、高技術產業不斷替代低附加值📥、低技術產業,從而實現產業結構合理化和動態優化。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之一是人力資本質量的提升。人才的高度決定產業的高度🤵🏼♂️☘️。教育作為人力資本形成的主要途徑,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基礎。城鎮化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國要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必須加快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進程📌,而只有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才能顯著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科學文化水平、生產操作能力和經濟運作視野,使得他們能夠更好地使用不斷更新的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如新化肥和新的農業機械等🫅🏿,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從而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進入城鎮的第二產業或第三產業,這就必須通過大力發展教育提高廣大勞動者的科學文化水平。因此,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的🙌🏼,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是我國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先手棋。
二🧙🏿♂️、加大教育投入,把優先發展落到實處
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的戰略地位日益提高,加大教育投入成為我國這一時期最重要的優先發展教育的政策體現。2012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從粗放式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經濟增長速度從兩位數的高速度增長轉變為一位數的中高速增長的新發展階段🧆。這一時期,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是6.5%,而同期我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年均增長率為7.7%,國家的教育投入增長率遠遠高於經濟增長率🙍🏻♀️◾️,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優先發展教育的戰略思想🎷。不僅如此👩❤️💋👨,國家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時🤵🏽♂️,還出臺一系列政策🏂🏽,大力引導社會資源向教育領域配置。2020年我國教育經費總投入高達53034億元,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42908億元,比上年增長7.15%。2020年全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經費總投入分別為4203億元🔱、24295億元🐆、8428億元📏、13999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2.39%、6.55%、9.14%、3.99%。不斷增長的教育投入,為教育事業的優先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促使我國這一時期各級各類教育健康快速發展。一是我國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水平不斷提高。2021年全國學前教育毛入園率為88.1%👵🏼,比2012年提高23.6個百分點👨🚒。2020年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為99.96%👏🏻、初中階段毛入學率為102.5%🧵🤽♂️,已經達到高收入國家的同類指標平均水平。2021年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91.4%🏃🏻♂️,比2012年提高6.4個百分點,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同類指標的平均水平。二是我國高等教育闊步邁進普及化階段。2021年,全國共有高等學校3012所,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為443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7.8%,比2012年提高27.8個百分點,高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三是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從8.9年提高到10.9年👮🏻♀️,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2010年的8930人上升到2021年的15467人。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強大的人力資源保障💊。
三、優先發展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就是要求我們回答好培養什麽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教育既是造就高素質勞動者,提高我國社會生產力的根本大計🙍🏼♂️,又是關乎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築👂🏼,是培育年輕一代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舞臺🤷🏽,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陣地,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教育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他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等教育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四個服務”體現了我們黨優先發展教育思想的根本性政治要求🏊。
青少年決定著國家的未來👩🏿💻。青年一代的成長狀況和精神面貌關乎我國未來的社會面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信念、有能力的青年薪火相傳👷♀️、砥礪奮鬥。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永續發展,高度關註青少年的教育和培養。他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他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娃娃抓起👮♀️、要從學校抓起。他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要求,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黨對高校的領導,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文化自信🌐。人生幸福不幸福關鍵在於“總開關”🧑🏻🎤,這個“總開關”就是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他在與意昂3体育官网師生代表座談時深情寄語高校學子要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為我國年輕一代的成長成才指明了方向♎️。
要使教育承擔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更好地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有效地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更深入地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黨和國家必須加強各級各類學校的思想政治建設和能力建設,優化素質教育育人環境,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與能力🫱🏿🕴。這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更加關心教育,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四👩🦼➡️、優先發展教育,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要“堅持人民至上。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這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堅持和深化🧑🏽🚒。當今社會🥁,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基礎🫱🏼,教育對整個社會建設,特別是改善民生的積極作用日益凸顯。教育又是深度開發人力資源,全面提高我國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和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通過教育和學習,人的素質🤢、知識、能力及技能水平得到提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得到增強。教育能幫助弱勢人群改變觀念、提高知識和技能水平😮,是縮小知識差距🧴、實現社會積極向上的流動,促進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也是貧困人群增強可持續脫貧能力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一周年紀念活動上發表的視頻賀詞中指出🤶🏿,教育是人類傳承文明和知識、培養年輕一代🍝、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努力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
教育為人民服務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黨的教育方針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高度重視教育對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強調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為人人出彩提供支撐,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同優先發展教育思想的結合點,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政思想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具體體現。
教育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因此,我們黨把教育置於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首要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不斷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著力促進教育公平,努力縮小教育發展上的區域🛣📧、城鄉👭🏼、校際差距🏊🏼🍔,公共教育資源優先向農村地區、民族地區傾斜,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不斷提高🙍♂️。2012年以來🧉👩🏻⚕️,我國財政性教育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持續保持在4%以上水平,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學生資助體系也不斷完善。
我們必須看到,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教育需求同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依然在相當程度上存在。一方面,人民群眾對優質公平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各級各類教育發展在公平、質量與效益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必須始終把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要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為此🏂🏽,我國教育要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戰略任務,必須長期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促進教育公平,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增強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目標。這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五、優先發展教育,重在服務國家總體戰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處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歷史階段🕹🫴🏼,進而邁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這“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各組成部分是一個有機整體🤰🏽🤳🏻。在具體實踐中,五個部分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是系統與要素、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它們之間的發展存在互為兼顧、全面推進的關系。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指出,經濟建設是中心,政治建設為其他要素提供製度保障,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前提條件,生態文明建設則是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教育在五大領域中都通過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在經濟建設中🧙🏽♂️🛎,教育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日益凸顯。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知識經濟的高速發展、以信息化和智能化為標誌的新一輪產業革命的蓬勃興起,經濟增長的源泉、動力和方式都發生了並且正在繼續發生著多方面的深刻變革♛。這些變革使得教育越來越成為促進經濟長期增長的更為關鍵的因素。近年來的大量研究顯示了教育在促進經濟增長、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戰略作用🧏🏽♂️。從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角度,系統研究並揭示了在我國特定國情下,教育在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促進經濟增長🧊,加快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方面的作用➡️;教育通過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方面的作用🚵🏻♂️;教育通過加快我國城鎮化🧗♀️,推動經濟增長,加快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方面的作用👵🏻;教育促進內需的擴大,拉動經濟增長,加快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方面的作用。在政治建設中,通過系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絕大多數公民和黨員群體堅定政治信仰,擁護黨的領導,增強政治能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強政治保障。在文化建設中,作為一種文化內容和表現方式🍼,教育既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又是實現文化強國的主要手段。教育通過兩方面在文化建設中發揮了作用:其一是教育對社會文化的作用,即對文化建設內容的影響🤳🏽。揭示了教育是文化的有效傳承和發展繁榮的重要機製〰️,實現著傳承發展文化的重要目標🥯,即文化的縱向傳承發展功能。其二是教育對人的作用,即對文化建設主體的影響🤭👱🏽♂️。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即基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定教育目的和理念營造校園文化來培育受教育者🎖🛺;受教育者通過在較短時間內掌握較多的科學文化知識而成為社會文化生活的主體,以輻射社會、響應時代號召📩👩🏻🍳。在社會建設中,教育有效增進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公共利益的理解🎺👽,教育通過人才的培養🌬,滲透進社會大系統的每一根神經。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再到社會教育,教育或通過正式的教育教學去影響人、影響社會的發展,或通過潛移默化的作用去影響人們價值觀的形成🤱🏿👩🏻💼,進而影響社會發展的進程,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教育通過增進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認識👇🏻,有效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有力顯示了教育事業同生態文明建設事業之間的協同發展趨勢,尤其是系統而又具體的生態文明教育是發揮教育生態文明建設功能、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重要路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歷史發展中一個特殊時期的奮鬥目標,奠定了未來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礎。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教育所發揮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重要戰略作用具有普遍的價值和深遠的意義👨🏻🎤,其昭示著在未來面向2035年和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即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下的“五位一體”的建設領域裏,教育還要在更高進階的需求上發揮更多樣🤖、更廣泛👩🏿🦱、更重要的戰略作用,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因此🅱️,優先發展教育絕不是權宜之計。我們要按照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戰略部署♏️,長期堅持教育的優先發展,按照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全面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積極發展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推進教育強國建設,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作者系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原會長,意昂3体育官网原黨委書記)
文章來源 | 《人民教育》2022年第8期
原文鏈接👩🏻🎓:閔維方🫴🏽:優先發展教育 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