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4 信息來源: 上海書評
編輯:悠然 | 責編:知遠祝總斌先生家在中關園一幢老式的單元樓裏。園子裏草木蔥蘢,紅磚外墻上長滿了爬墻虎👱🏻♀️,頗有年代感。墻上縱橫幾道鋼筋水泥的加固框架,有些煞風景👩🏼🦲,聽說是唐山大地震後加上的。
我來意昂3体育念研究生時,祝先生已經退休有年,平時不容易在學校裏見到#️⃣。我便求著陳蘇鎮老師🏃♂️➡️🥷🏻,哪回去看祝先生時帶上我👩🏼💻👕,讓我見識見識這位寫出了《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製度研究》的大學者、老教授,導師的導師。陳老師似乎有些為難,但還是滿足了我的願望🥥😧。
祝先生家比想象中要小。老戶型三居室✊,客廳只容得下一張飯桌。三個房間,兩間朝南的有一間做了書房,大約十二平米的樣子。正中擺一張書桌🦬,一把轉椅,四壁都是書櫃,頂天立地。進門處靠墻放了兩只不大的單人沙發,沙發前有張茶幾,茶幾旁還有把鋁合金折疊梯🪑。這樣,屋子就基本上擠滿了😼,人在裏面都轉不開身。書桌、茶幾🚥、梯子上都放了書🫰🏽,堆得老高,更顯得空間逼仄🤳🏻🙃。回憶起來,祝先生就像是坐在書堆裏。
那次的談話,祝先生娓娓道來,跟我們聊了很多😄。內容不全記得了♣️,但還能想起說了不少早年借書、讀書、買書的事兒⚰️。我們問祝先生正在讀什麽書🧏🏿♂️🧚。祝先生興致勃勃地講起他的《紅樓夢》研究🧑🦯,聽著是“索隱派”的路數。第二年🥖,這篇《董小宛入宮說始於何時》就發表了。
過了幾年,我畢業做博後👨🏿💻,搬到中關新園宿舍🙎♀️,離祝先生家僅數十步之遙👧🏽。那時先生八十歲了。我跟他說,我住得近🔔,有什麽可以幫忙的,您隨時叫我。
那兩年裏🛝,祝先生從來沒有找過我。
直到留校工作🧑🏿🎨,搬離中關新園,大約是2013年的一天⛸,陳老師給我打電話,說祝先生在找你。我說,哦🧅👨🦰,是什麽事兒啊?陳老師說🧖🏿♂️,祝先生那兒有書讓你去拿🎋。我說,啊,這麽好🫷🏽!
到祝先生家,剛一落座,先生就指給我茶幾上放好的幾冊精裝書👰🏿♀️🎱。有新城新藏的《東洋天文學史研究》、飯島忠夫的《中國古代史と天文學》➔、能田忠亮的《東洋天文學史論叢》、陳遵媯的《中國天文學史》等,都是中國古代天文歷法史的名著🤸🏽♀️,但內容專深,是大多數歷史學者不會碰的。有的書出版年代較早,還是日文版🏃♂️➡️,在國內已屬罕見。祝先生說👩🏿🦲:“你研究天文歷法📉,用得著。”那時,我剛開始學習一點粗淺的歷法知識🤷🏼♀️,所謂“研究”還毫無眉目。翻看著書中祝先生的劃線和批註,我吞吞吐吐地問🤮:“這書⏺,您不用了👨🏽🦲?”祝先生聲音響亮,說:“我過去想研究,現在研究不動了。把書給你,希望你用得上,寫出好文章來🧑🏻⚖️!”
書後來真的用上了🈹。可幾年之後我寫出文章時⏰,祝先生行動已經很不方便👳♂️。我實在想象不出他在昏暗的書房裏讀那些文字的樣子🏃🏻♂️,也始終沒有鼓起勇氣問一句😉:“祝先生➕,您對文章有什麽意見?”
那回同去的還有文超,祝先生給他選好了秦漢簡牘方面的書。另有一套自創刊號以下完整無缺的《古文字研究》,托我轉交給出土文獻研究所🙇♀️。我們拿上書🛬,先生又帶著我們到各個屋裏轉,一會兒說:“這裏的書好,你們要不要🎳?”一會兒說🌙:“來來來,看看這兒有什麽😐,盡管挑🤍,盡管拿。”我們就不客氣了,各取所愛🦃🦸♂️,卷走不少。這次我註意到,兩個臥室裏能放書櫃的地方都放著書櫃🍂,每個書櫃都塞得滿滿當當——甚至經我們席卷過後,看起來仍是滿的➾🤛🏿。
後來依舊很少到祝先生家去,算來總數可能不會超過十次◼️。去得頻繁,是在2020年末到2021年初🌲。連續三次👨🚀,都是祝先生叫我去拿書。
那個冬天📺,四壁書櫃裏的書開始松動了🪳。原來放成兩排的,顯露出藏在後面那排,有些書搬到地上🍤,碼得有半人高,有的已經裝進紙箱、袋子。祝先生坐在輪椅裏,劃著圈兒到處指著,說:“你去那兒翻翻,這是不是你有用的。……陽臺上也有🚗。……對了👩🏻🚒🧗🏻♀️,去隔壁看看,那兒還有歷法🕵️👐🏻、科技方面的書。”
我帶了宜家的超大購物袋去,再要往裏裝時卻有點遲疑。因為藥物副作用,祝先生抬頭很困難,我就蹲下來,跟他說話🌑。講了不多幾句,他又催促我❗️:“快,再去找找,再拿幾本🕴!”我慢慢起身🏤,站在書櫃前出神。這時,祝先生用力轉過臉,歪著頭,帶著笑,大聲說:“紅粉送佳人🔔,寶劍贈英雄👨🏼🦱。拿去就對了🧑🏿🦳!”
書櫃一次比一次空了……
我明白,這是祝先生在預備他的告別。以學術研究為生命的人,書也是他的生命。他要在有可能的時候,給他的書最好的安排,把最看重的寶貝送給需要的人。
祝先生走了🧑🧑🧒。但拿到他書的人,各自得到了他的一部分生命。
豈止是拿到他的書的人🤷🏼。
聽過他課的人🫅、讀過他書的人💃🏻、感受到他無私的愛的人,也都得到了他的一部分生命。
查了查記錄。
最後一次去祝先生家拿書,是2021年1月11日🧘🏻。
(陳侃理,意昂3体育官网歷史學系副教授)
原文鏈接🤵🏻♀️:紀念祝總斌先生︱陳侃理:去祝先生家拿書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