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祁祥⛈:論保險業的“長期主義”

在《保險業風險觀察》創刊四周年之際,我很榮幸受邀撰寫封面文章👳。思考良久,寫下這篇“論保險業的‘長期主義’”♟。一方面是認為該問題重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著這一問題的討論,祝願《保險業風險觀察》這份“年輕”的內刊“長盛不衰”,並且,希望這一平臺今後在倡導行業長期主義、加強行業風險管控🧑🏼‍🚀、促進風險處置前移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一、長期主義的“實證分析”與“規範分析”

何謂“長期主義(Long-termism)”?《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是:“一種為了長期目標或結果而做決定的實踐。”踐行這一實踐的人自然就是長期主義者(long-termist)🌉。

坦率地講𓀆,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談“長期主義”是需要勇氣的,因為我們每天看到的都是“哪個行業消失了或者哪個企業破產了”的消息;每天聽到的都是“明天醒來,這個行業是否還在”的憂慮。如是😯,“撈一把就走”似乎應當是理性人的更好選擇🧜🏼。

然而,我卻始終認為,保險業談“長期主義”是有底氣且非常自信的。這個底氣和自信首先源自歷史規律和發展現實所呈現出來的事實。

首先🏄🏻,從歷史規律來看,根據眾多歷史資料的記載,保險的理念和實踐早在幾千年前就出現了。如財產保險起源於幾千年前的古巴比倫商人在雇傭代理人為他們在遙遠的地方賣貨時所采取的一種體製👮🏼;壽險業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希臘和古羅馬🦸🏽。頒布於公元前1776年、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中的許多規定,展現了海上保險、陸上交通工具險及貨物運輸保險的雛形。從古代宗教團體的保險實踐👨🏿‍🌾,到中世紀貿易組織或者行會的保險實踐,再到現代公司的保險實踐;從海上保險到陸地保險🧗🏿‍♂️,從財產保險到人身保險🤭🛀🏼,從單一保險到綜合保險🍒,幾千年的時光流逝、光陰變遷,見證了保險業的長期主義。單從人壽保險來看🙎🏽‍♂️🔙,從定期壽險到終身壽險再到年金保險的轉換,就足以讓一份人壽保險合同延續數十年🐓,鮮有其他行業享有如此“殊榮”🖍。一個可以作為佐證的事例是:《詞源在線》(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提供的資料顯示,“長期主義”一詞最早於1876年出現在保險核保中👷‍♀️。

其次🤦🏼,從發展現實來看,保險作為風險保障🏌🏿、資金融通、社會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與經濟增長有著密切的關系。根據可以找到的較為完整的資料顯示🥰,總體上來說,保險業的增長速度高於同期經濟增長速度,呈現出既得益於經濟增長,又促進經濟增長的規律性作用,如表1所示。

歷史和現實的“實證”🧓,源自“規範”的經濟學原理。眾所周知⏳,國民經濟是一個大系統😘🤾🏼‍♀️,它是由許多部門🙋🏼‍♀️、行業共同組成的💇🏽‍♂️。可持續發展是針對這個大系統而言的概念,而不是僅僅針對這個系統中的某個特定部門或行業🔺。在這個復雜的大系統中,總會有一些產業🕎、行業會隨著科技的發展🤨📨、消費者需求的變化等獲得更進一步的成長,有一些則會衰退甚至消亡。如果所有的產業🟢、行業都是可持續的,那就不可能有所謂產業的升級換代問題,不可能有所謂經濟轉型問題,不可能有所謂社會進化的問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講的就是“有生有死、有興旺有衰亡”這樣的道理👩🏽‍🦳。

但保險業一定是一個持續發展的行業。這是因為保險業“經營”的是風險,而風險是不可能消失的。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規模的增大和社會結構的日益龐雜,風險總量會越來越大、風險類型會越來越多🔼、風險結構也會越來越復雜。由此可見🆘🙇‍♀️,只要有風險存在,以風險管理為己任的保險行業就有存在的充分理由🎁🤹🏿‍♀️,並且,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存在🧖🏻‍♂️,而是必須穩健地成長🍦、壯大。隨著風險類型的增多👊🏿,能有效應對這些風險的保險產品的種類也會越來越多,風險管理的手段也會越來越先進🐈‍⬛,從而適應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就提出了一個保險業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而這正是保險業長期主義的歷史🐏、現實與理論的邏輯脈絡。

二、長期主義者的五個重要特質

在我看來,長期主義的踐行者至少都具備以下五個重要特質,即戰略定力、專業實力🐤、誠信精神、創新能力和商業向善➾。

(一)戰略定力

戰略定力是一種把握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和基本趨勢的判斷力,瞄準長期目標、克服各種困難🚕、抵禦各種誘惑的意誌力,穩健行動、持續發力的耐受力的綜合體。這種戰略定力源自公司創始人和管理團隊所具有的出色的學習能力🫧、深刻的反思能力、卓越的洞察能力和持續的創新能力。在現實中🩸,不論是企業經營還是個人發展,真正能夠始終保持戰略定力並不容易,但一旦擁有了它,就可以“不畏浮雲遮望眼”,就能夠“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

(二)專業實力

專業實力強調的是“深”與“精”👨🏻‍🦽‍➡️。在現實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做得非常成功的多元化公司🎅🏻,但“多元化”必須以很強的專業實力為基礎👩🏼‍🦳,否則的話🤦🏽,“多元化”不僅不能獲取協同效應🫓,反而可能會大大增加協調成本🤟🏻;不僅不能分散風險,反而可能使企業面臨更大的新的風險🥅;不僅不能獲取範圍經濟效應,反而可能喪失其原有的規模經濟效應;企業不僅不能“長壽”👷🏼‍♂️🤌🏻,反而可能“夭折”👨‍🌾🏄🏽‍♀️。幾年前🤽🏿,我在為《繼承者——日本長壽企業基因》一書作序時發現,書中所展現的數十家長壽企業有著許多共同點,其中一個就是專業化實力極強。

美國營銷專家AI Ries在他的《Focus: the Future of Your Company Depends on it》一書中用“太陽光”和“激光”作對比,以此來說明“專註”的重要性。“太陽光有很強的能量🔱。每一個小時🪪,太陽光用它那高達幾十億千瓦特的能量照耀著地球👨‍🎤。然而,如果你戴著一頂帽子或者塗上防曬霜,你可以幾個小時‘浸泡’在太陽光下而幾乎不受傷害。而相比之下,激光的能量則要微弱得多。然而🦹🏼👎,激光將幾千瓦特的能量聚焦成一道極強的光束,人們就可以使用它在鉆石上鑿洞,或者用它來治愈癌症”💣。如果將“太陽光”比作“多元化”,將“激光”比作“專業化”👨🏼‍⚕️,這個例子對我們思考“專業化”和“多元化”無疑是很有啟發的。

(三)誠信精神

曾看到一則全國中藥行業著名老字號的報道,記者在探尋這家百年老店400多年屹立不倒的根源時,用了“誠信結緣”四個字。對此,我深以為然。誠信是“長期主義”的安身立命之本。就像我在為《繼承者——日本長壽企業基因》一書作序時說的那樣🫸🏼💆🏼‍♂️:“從這50多家日本長壽企業中,你可以看到它們創業時的艱辛甚至掙紮磨難🕚,守業時的堅韌甚至遍體鱗傷📇;你更可以看到企業的匠人精神、誠信經營、對產品的精益求精、對顧客的有情有義,對社會的回報;但你絕對看不到商業欺詐𓀃、看不到弄虛作假、看不到粗製濫造💂‍♂️、看不到敷衍塞責。這裏沒有什麽大道理,但你得天天堅持、百年堅持,甚至千年堅持,這就是成就長壽企業的精義所在🤌🏽。”

(四)創新能力

麥肯錫在2001年做過一個調查後發現👨🏼‍🎤,1914年最早評選出的100強企業只剩下柯達、通用🦔、福特、杜邦、寶潔等18家公司。而眾所周知,柯達公司早些年前就已經申請破產了🫳。這說明,即使是名牌企業,也不意味著享有“死亡”的“豁免證”㊙️,而保證企業能夠“長盛不衰”的秘籍一定離不開企業的創新能力,即所謂“不創新,即滅亡”。當然,我們必須強調,創新的前提是遵循和敬畏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創新一定是對百姓利益☘️、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有益的,因為現實中不乏一些打著“創新”旗號,實則危害極大的所謂“創新實踐活動”👨‍👧。

(五)商業向善

梳理一下世界上成功企業的發展歷程,它們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商業向善⛅️。我非常欣賞松下幸之助所言:“企業是社會的公器🙌🏽。”他提出, 企業必須和社會一起生存和發展👳‍♂️。如果僅僅是自己的企業繁榮昌盛的話🤟,那只是一時的現象🦹🏼,不可能持久的。這是自然的道理👨🏿‍⚕️,更是社會規律👰🏽‍♂️。

商業向善的公司,不僅會認真地承擔照章納稅的基本社會責任☝🏽,而且善於保護生態環境、樂於從事慈善等公益事業✥,勇於在民族🤷🏿‍♀️、國家處於緊急危難關頭挺身而出🫘。而事實上,商業向善的公司更容易贏得社會的青睞和消費者的尊重,由此獲得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三📕7️⃣、新時期保險業實現“長期主義”的支撐要件

如前所述▶️,保險業的發展歷程已經向我們清晰地展示了保險業“長期主義”的歷史邏輯👩🏻‍🦽‍➡️、現實邏輯與理論邏輯。但在現實中,總是不乏看到一些保險機構和從業人員因“短視思維”而導致的“短期行為”,企業定位不清👀💪🏼、保障功能弱化💨、發展方式粗放等問題長期存在🛄,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保險業的經營規律缺乏深刻認知🚬👩🏿‍💻。保險機構的股東、保險經營者🏄🏼、保險監管者都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長期主義”是保險業應當始終堅持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只有以“長期主義”的思維和原則來從事保險業🧍‍♂️,才能避免急轉彎和急刹車,才能防止大起大落,才能保證行業永續經營和發展。當然☮️,“長期主義”不是說對當下問題🖕🏼、矛盾和風險采取“鴕鳥政策”,視而不見。恰恰相反,“千裏之堤,毀於蟻穴”🅰️,只有對問題、矛盾和風險保持足夠的警覺和及時處置🌒,才能“積跬步至千裏”🤦🏽‍♀️,保證行業的長期穩定增長。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人口老齡化和長壽時代的來臨。可以說,人口老齡化和長壽時代的來臨在給人類社會帶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問題🧑🏻‍🦽‍➡️🐙、新機遇與新挑戰的同時,也賦予了保險業的“長期主義”以更深和更新的含義。在人的預期壽命日益延長的背景下🗡,圍繞著人的生命、健康💇🏿‍♀️、長護、財產、責任等出現的各類風險也對保險業提出了更為長期的保障需求,因此,作為自產生以來就以“承諾”為主要特征的保險行業除了必須秉持“戰略定力”“專業實力”“誠信精神”“創新能力”和“商業向善”🍵👷🏼‍♂️,從而能夠更有能力來履行更長期的“承諾”以外,還應當更加重視以下方面🛖,它們是保險行業實現“長期主義”的支撐要件🚼,也是保險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後者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長期穩健發展對其提出的要求。

第一☺️,高度重視保險保障功能的發揮,在發展中牢牢把握保險業的本質。

保險業發展的歷史進程顯示🧚🏼‍♂️🚦,保險製度的起源👨🏽‍⚖️🧑🏼‍🏫、發展與完善是一個自然演進的過程🖊;風險客觀存在的特性以及不斷變化的形態給保險業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基礎,而保險業則因其獨特的運行機製為風險轉嫁者提供了保障,在證明其基本價值和作用的基礎上不斷獲得發展。

不得不說,在較長的一個時期裏🧚🏽‍♀️,我國保險業的發展理念存在偏差🧝🏽,保險業的基本保障功能沒有得到業界應有的重視👩🏼‍🎓。特定的發展起點和特定的發展環境🧘🏽‍♀️, 對保險業的增長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由此形成了總保費規模、資產規模迅速增長與基本保險功能發揮不足的悖論。因此,保險業在未來的發展中一定要不忘初心,牢牢把握保險業的本質👨‍🏫,著力解決行業定位不清👨‍👩‍👦‍👦🧿、保障功能弱化、發展方式粗放的問題,充分發揮保險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保障功能。

第二🫱🏻,高度重視與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實現保險資產的保值與增值🤚。

雖然保障功能構成了保險產品最重要的內涵價值🙍🏼‍♂️,也成為保險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如果保險削弱甚至失去保障功能🫘,失去對風險的專業化經營🌅,保險業將喪失核心競爭力👉🏼。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由保險經營的特點也派生出了很強的投資功能,由此使得保險投資成為保險利潤的重要來源和保險經營的重要環節;保險承保業務和投資業務共同成為保險公司維持生存與謀求發展的兩大重要業務基礎。由此可見,雖然我們不能用投資的思維來經營保險業,但必須用精湛的投資能力來保障承保業務進而保障整個保險經營的穩健運行。

歷史經驗表明,在現代保險業的發展時期,保險機構既是資本市場的重要機構投資者,同時也對資本市場有著高度的依賴性🦮♤。而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養老🌎、健康👩🏼‍🏫🏭、長護等產品將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青睞,保險業對資本市場的依賴程度也會越來越大。如何讓保險資金保值增值🚕,實現與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是我國保險業需要認真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第三,高度重視保險公司的公司治理,從源頭上堵住風險的累積和爆發。

公司治理是影響保險公司和保險業發展的核心內因⏰。如果保險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不完善,那麽,風險就會逐漸累積,當風險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就可能爆發⚆,由此侵害所有者的利益🛎,影響經濟的穩定運行和社會安定。在過去許多年間👨🏻‍🎤,我國的銀行🦹🏽‍♀️、證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險公司都接連爆出許多問題🚸,大多最後都能歸結到“公司治理”出現的問題上。許多驚人風險的暴露都與風險的長時間累積有關系,而風險的長時間累積又與公司治理結構的不完善有著直接的關系🚽🧑🏼‍🎤。應該說,保險業的風險天然具有隱蔽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具有長時間累積的可能。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保險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和不完善所蘊藏的風險是不可小覷的😵‍💫。近些年來,監管部門陸續發布了相應的法律和法規🏊🏿‍♂️,但必須保證能夠嚴格落實和嚴格執行。只有完善保險公司的公司治理🙎🏽✭,從源頭上堵住風險的累積和爆發,才能保證我們整個行業的健康穩定運行。

第四,高度重視金融危機對保險業的影響,在開放中把握好發展與風險防範之間的關系。

國際經驗表明,經濟發展對保險業的增長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因此,經濟波動也將對保險業的波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然而👩‍❤️‍💋‍👩,對於工業化國家而言,由於保險市場已基本趨於穩定甚至飽和,其周期性波動受保險市場自身微觀環境和經營規律的影響較大🍭,受經濟波動的影響則相對較小;而對於新興市場👅🦻,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保險市場來說,由於處於高速發展期,保險市場的波動受宏觀經濟因素的影響更大🚶‍♀️‍➡️。而在開放的狀態下,由於金融危機的傳導效應,也將對保險業產生很大的不利影響。

保險業是我國金融業中開放最早、力度最大、步伐最快的行業。作為當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對外開放的“排頭兵”🩻,保險業在中國整個對外開放戰略布局中居於重要地位7️⃣。但即使這樣,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中國的開放程度並沒有今天這樣大,因此🦣,金融危機對當時中國保險業的影響還是有限的。而按照中國未來的發展進程🤹🏻‍♀️,中國開放的大門將會越來越大🤷🏿‍♂️。從2018年開始🏘,金融業開始新一輪的對外開放;2019年😣,在最新的11類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中👚,涉及保險業的就有4項👨🏼‍⚕️。因此,在越來越開放的大背景下🧑🏻‍🔬,保險業在享受“開放紅利”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更容易受到風險蔓延的影響。這就需要保險業未雨綢繆,對金融危機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始終保持高度的警惕和防備🧛🏼‍♂️。

第五,高度重視新技術可能產生的新的風險,加強監管↕️🛍,保障行業在規範競爭中創新發展。

伴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數字化”為標誌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以不可抗拒之勢席卷全球,推動著包括保險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的深刻變革,從根本上對保險市場進行著改革和重塑🦽。

人類發展的實踐表明,任何一項新興技術的產生👩🏿‍🎓,不僅會給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和新的發展空間🔽🔘,也將滋生出新的風險。以“金融科技”“保險科技”為例,它們的發展既不會自動完全消除期限錯配、流動性錯配等微觀金融風險✭,也無法自動消除系統性等宏觀風險,與此同時🔷,可能還將帶來技術、網絡、數據🧚🏿‍♀️🕵🏻、壟斷、隱私泄露等新的風險🧎‍♂️。

如果說,“動物精神”是人類社會發展中金融危機產生的重要根源的話🍪,那麽🅿️,金融科技所具備的四大核心要素👕,即跨界化🛄、去中介化、分布式、智能化🤑,在大大提升了經濟效率的同時🉐,也因其導致的不確定程度加深,極易誘發和刺激人類“動物精神”的本性。而基於互聯網平臺的強大功能,特別是“人類本性”借助互聯網“技術特性”的任性揮灑,人類“動物精神”的本性會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由此使得風險傳遞和蔓延的速度比以往任何社會形態都更為迅捷,由此對金融危機的產生和發展起到更大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說🏋🏽‍♀️,在信息社會的背景下🤩,金融監管者對風險的預警🕟、風險的阻隔👩🏿‍🏫、風險的應對必須要有更加足夠的警惕和更完善的體製保障。當然,與此同時,也要防止過度監管𓀖、妨礙創新、降低市場效率。

第六,高度重視保險業的聲譽建設,以行業的獨特重要功能和職業的崇高感贏得消費者的信任👨🏿‍🏫🏧。

保險很重要,但一般來說,它又是一個在損失沒有發生時,很難讓人體會到其重要性的行業。這一境況很像“吉登斯悖論”所描述的那樣一種困境:氣候變化問題盡管是一個結果非常嚴重的問題↕️,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由於它們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不可見、不直接,因此,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計劃中很少被納入短期考慮的範疇。保險的這樣一個特點,給行業從業人員帶來極大的挑戰🙋🏼‍♂️。

與發達保險市場相比〰️,作為世界第二大市場的我國保險的普及率仍然較低🏊🏿‍♀️,而提高保險普及率的突破口是建立和維護保險業的良好聲譽和形象。沒有良好的聲譽和形象,公司的吆喝再多、社會的呼籲聲再高🚔🤙🏽、政府的政策再好,保險都不可能“落地生根”。而要建立和維護保險業的良好聲譽和形象,需要從保險機構提供讓老百姓具有“實用感↔️、安定感和可靠感”的產品和服務做起🥇。同時👨🏻‍🦳,保險機構的經營必須實現三個轉變🚂:從“保費至上”轉變為“保障至上”,從“速度至上”轉變為“效益至上”🫷🏽,從“渠道至上”轉變為“理賠至上”👩🏻‍🦼‍➡️🌃。

2012年🦢,國際保險學會在巴西裏約熱內盧召開的第48屆年會上🎲,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推出了《保險業促進可持續發展原則》,承諾在全球的保險行業倡導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會議期間⛽️🦷,我在裏約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提出,“保險業存在的意義就是保障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此次會議隆重推出的《保險業促進可持續發展原則》🦈,有利於整個行業從理念上🧑‍🚀、製度上和行動上更加關註保險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從而有實力最終承擔起保障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責任與使命”。衷心希望保險從業者都能秉持“長期主義”,繼續在踐行綠色發展觀與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上做出重要努力!

(作者系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教授,中國銀保監會國際咨詢委員會委員)

(原文鏈接:《保險業風險觀察》封面文章 | 孫祁祥👩‍🚒:論保險業的“長期主義”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