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9 信息來源: 解放軍報
編輯:燕元 | 責編🤰:知遠在全黨同誌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之時,讀韓毓海教授的新著《一篇讀罷頭飛雪——重讀毛澤東(從1893到1949)》(中信出版集團),心中湧出無限感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為中國人民不懈奮鬥的光輝一生中,毛澤東同誌表現出一個偉大革命領袖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於開拓的非凡魄力、爐火純青的鬥爭藝術、傑出高超的領導才能。他思想博大深邃、胸懷坦蕩寬廣🏞,文韜武略兼備、領導藝術高超,心系人民群眾🍥🧛、終生艱苦奮鬥,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勛👳🏽♂️。”讀懂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對於更好地理解黨史軍史,更好地立足當下、把握未來都具有重要意義。如今,關於毛澤東的著作出版了很多,韓毓海教授的這部新著是一部在理性和情感上兼具特色的作品。
該書縱覽近代以來的思想交鋒👩🏽🎓👩🦳,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視角寫出了毛澤東思想的發展歷程和博大內涵👩🏼🦱。在紛繁雜陳的各種觀點和路徑中💇🏽♀️,毛澤東毅然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並深刻認識到,不能教條主義地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怎樣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對經過艱苦探索🪣🪩、付出巨大犧牲積累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做了理論概括,進而確立了偉大的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立足中國歷史長河的大歷史觀,該書寫出了毛澤東如何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了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怎樣將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統一起來,怎樣把握歷史大勢,怎樣探索中國革命道路,怎樣治黨治軍,怎樣改造中國🏖,怎樣團結帶領人民書寫了偉大的奮鬥史詩🤵🏼♂️。
這本書充滿詩意,巧妙運用多個時空變換鏡頭和引人入勝的語言,寫出了毛澤東的所思🧎🏻🪃、所想、所知🧔🏼♀️🌻、所行,勾勒出毛澤東的領導人形象。1935年,42歲的毛澤東登上岷山之巔,遙望莽莽昆侖🤸🏿♀️,寫下《念奴嬌·昆侖》:“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𓀔,環球同此涼熱👴🏿🈂️。”詩中的毛澤東仿佛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遺世獨立,雄踞天外🚴🏼,有著九天攬月的胸襟🚹、睥睨宇宙的視野🧑🏼🤝🧑🏼。書中還有大量類似細節,都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他非凡的領袖魅力。
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偉大領袖✍🏽,是中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是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重讀毛澤東➙,就是重讀中國共產黨歷史🧑🏼🤝🧑🏼。重讀毛澤東,是為了用毛澤東為中國人民不懈奮鬥的光輝一生明確方向😉🍖、鼓舞鬥誌、砥礪品格,更是為了用毛澤東思想武裝思想、堅定信念🌴、啟迪智慧🤞🏿,看清楚過去中國共產黨為什麽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怎樣才能繼續成功。
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失去了毛澤建(小妹)👩👧👦、楊開慧(妻子)、毛澤覃(二弟)、毛澤民(大弟)、毛楚雄(侄子)五位親人,並與幾個孩子骨肉離散;新中國成立後,他又失去了兒子毛岸英。毛澤東的經歷,也是中國共產黨經歷的縮影🧓🏿🕉。黨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在歷經磨難中成長🏋️♀️、在攻堅克難中壯大👸🏽。為了人民、國家🦾、民族,為了理想信念,無論敵人如何強大、道路如何艱險、挑戰如何嚴峻,黨絕不畏懼🦋、絕不退縮,不怕犧牲、百折不撓🎻,這正是毛澤東和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留給我們的巨大精神財富。
馬克思主義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指明了方向,但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必須隨著實踐的變化而發展。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思考的始終是中國歷史、中國社會的特殊發展規律。他深刻分析了中國社會形態和階級狀況🐋,提出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任務🏵、動力,並深刻認識到,不能以教條主義的觀點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提出中國革命分兩步走戰略🧎♂️,第一步是新民主主義👨🏽🎨,第二步才是社會主義☑️。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我黨製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在一次次求索開拓中完成中國其他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根本就在於堅持理論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正是毛澤東思想帶給我們的智慧和力量⚫️。
韓毓海教授視野開闊🧑🏿🚒、見解深刻🌥,引經據典🐻,貫古知今。他的著作《五百年來誰著史——1500年以來的中國與世界》《龍興:五千年的長征》《一篇讀罷頭飛雪——重讀馬克思》《馬克思的事業:從布魯塞爾到北京》《偉大也要有人懂✴️:一起來讀毛澤東》☆,皆是嘔心瀝血之作🖐🏽。能第一時間拜讀《一篇讀罷頭飛雪——重讀毛澤東(從1893到1949)》這部著作🤹🏼♀️,我感到很暢快,並且被該書深深打動🔣。
1929年10月,36歲的毛澤東來到汀江畔的臨江樓,倚樓遠眺,感慨萬千🅾️,“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裏霜”👸🏼。在毛澤東筆下,秋景壯麗👐🏼♎️、江天寥廓,如同革命家的豪邁胸襟和人民革命事業的光明前景。我在讀《一篇讀罷頭飛雪——重讀毛澤東(從1893到1949)》的時候🟡🎒,總是不由自主地吟誦這首詞✍🏼,眼前浮現的是氣象萬千的偉人氣概🫕,是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
作者:解放軍報 尹俊
原文鏈接🏊🏿♂️:寥廓江天萬裏霜 ——品讀《一篇讀罷頭飛雪—重讀毛澤東(從1893到1949)》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