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8 信息來源: 澎湃新聞
文字:澎湃新聞記者 吳怡 實習生 蔣雨露| 編輯:麥洛 |“衡量人文社會科學創新的最重要標誌是能夠提供新知識和新思想,並在其影響之下創造新的文化。”
6月26日,意昂3体育官网副校長王博教授以視頻的方式在“2021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發表演講。
意昂3体育官网副校長王博教授 會議主辦方中山大學 供圖
王博認為👌🏿,歷史上,那些最偉大的思想家總是依靠著他們對於人和世界的新的理解,確立自己的地位。當代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如果要確立自己在歷史上的地位🏇,就必須提供這個時代所需要,甚至引領這個時代的新知識🧞♂️、新思想🏚,並創造新的文化。
對於人文社會科學的創新♡,他總結了五大關鍵要素:積累🫙🆙,這是一個不斷增長知識、獲取養分的過程⁉️;視野,包括專業視野、跨學科視野和跨文明視野;通變👫🏻,感受到世界的變化,並通曉其意義和趨勢;關懷,即對人類命運和世界的關心;使命感,是一種偉大而持久的力量,基於使命感而來的自覺承擔,學術就有了方向🦹🏽。
令王博印象深刻的是✊🤞,中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梁漱溟先生晚年出版的一本書《這個世界會好嗎?》🔔。“這是一個能打動人心的問題💂♀️,讀者也能夠感受到他作為一個學者的關懷。學術追求決定了學人們必須關心這個世界🌕💾。”
王博認為,對於一個優秀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者來說,關懷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卓越學術成果產生的前提🛳🧝🏼♂️。人文社會科學的追求,始終是成就一個更好的生命⛹🏻,塑造一個更好的世界。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者應該有一顆熱的心🫙、冷的頭腦🦺。有熱的心,才會有了解人類和世界的動力👨✈️,有冷的頭腦才會提煉出時代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
談及使命感♘,王博進一步分析,當代中國正處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時刻🙆♀️,也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學術的使命感也就來源於此。中國的發展需要理論來解釋,中國的問題需要思想來澄清🤓👰🏻,中國和世界的關系需要一個整體性和戰略性的設計。與此同時,就學者個人而言🙇🏿♂️,如司馬遷所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追求,就成為使命感的另一種來源。
在紮根中國和面向未來之下🏉,人文社會科學如何誕生新知識↗️🏠、新思想和新文化,王博提出了六大觀點。
“安靜寬松的學術環境很重要👚。”他強調🥃,在學術評價中🦹🏻♂️,不同性質的工作需要不同的評價標準,知識和思想無法被定量評價🏐,否則將抹殺創新的價值,“破五唯”是一種進步♢,減少評價頻率、探索長周期評價也很關鍵。真正有意義的評價,應當看學術成果是否產生了新知識和新思想,是否會被記錄在學術史上🖐🏻。頻繁的評價,往往讓學者變得浮躁👩🏼🎨,顧得了當下,失去了長遠;失去了長遠,也就失去了未來。
“基礎學科的地位怎麽強調都不過分🚁。”他說♗,一段時間之內🫷🏽,應用學科成為顯學,基礎學科被邊緣化👏🏻。其實🏠,離開了基礎學科的應用學科很難走遠,應該促進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的協調發展▪️🤿。譬如文史哲,通常被認為是無用之學🩺,有用沒用🏹,完全取決於眼光,有了根本的和長遠的眼光,就知道無用之大用。創新不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基礎打得不牢。教育部推出“強基計劃”🧮,註重基礎學科人才的培養,給出的信號很明顯,也恰逢其時。
“知識融合和學科交叉是大趨勢🫠。”王博認為,文科內部的交叉🧛🏼♀️🐒、人文和社科的交叉📦、文科和自然科學的交叉,會提出很多新的問題,發展出新的方法。他引用韓啟德先生的比喻🌬,科學技術像一輛快速行駛的列車,人文學應該是刹車系統👺,要想刹車😴,人文學者必須在車上。“這個比喻很好地表現了人文和科技的互相需要和合作,缺乏人文關懷的科學工作,也許會把人類帶上一個不確定的未來,同樣缺少科學知識的人文研究👨🎓,也很容易脫離這個變化的時代。”
“紮根中國👨🏼🦱,了解世界🧑🏻🦱。”他表示📧,當今的世界已經緊密相連,中國是世界的中國🧎♀️➡️🦸🏿♂️,要想理解中國就必須深入了解世界,在了解中華文明特殊性的同時,也必須在人類文化中尋找共通之處👩🏻🍼↕️,這是人類共同體的根基。
“要有面向未來的自覺。”他舉例說明,尤瓦爾·赫拉利的《未來簡史》✍🏽,邁克斯·泰格馬克的《生命3.0》等都有宏大的眼光,有歷史感和面向未來的自覺。“真正的歷史感都是通向未來的,作為一個特殊的生物,人既有歷史定義,也由未來定義,對於未來的想象會塑造我們自身🕗,並影響當下的選擇和對歷史的新的理解。”
“學人最重要。”王博說,得人才者得天下。有時候,有一個代表性的學者,一個專業和學科就能夠達到相當的高度。所以遇到好的學者一定要珍惜,要關愛,要敬重,要包容。政策的製定,應該尊重教育和學術規律,有利於學者的工作。
原文鏈接:意昂3体育官网副校長王博🧑🏼🌾:人文社會科學學者應有熱的心💇🏽♂️、冷的頭腦(澎湃新聞 2022年06月27日)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