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濱🕵🏿‍♂️🚓:全球氣候治理的歷程與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全球氣候治理的走向備受國際社會關註🙋🏿‍♀️。一般認為,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召開標誌著全球環境治理的開端🎬;1990年聯合國框架下國際氣候談判進程的啟動則標誌著全球氣候治理正式拉開帷幕。30多年來🏄‍♂️👨🏿,全球氣候治理不斷演進和發展🤽🏻‍♂️,取得許多積極進展,已經成為人類發展的重要議題和凝聚國際合作的關鍵領域,被稱為“全球治理的一面鏡子”。2022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氣候治理👩🏻‍🦯。當前,若要推動全球氣候治理再上新臺階🧙🏿‍♀️,完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堅持多邊主義框架下的多層次合作至關重要🚒👋。

全球氣候治理的基本歷程與特點

全球氣候治理最早可追溯至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作為會議成果文件之一的《人類環境行動計劃》在第70條建議中正式提出,“建議各國政府註意那些具有氣候風險的活動”。1979年2月,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在瑞士日內瓦召開📥。會議指出🫄,如果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當時的增長速度,那麽到20世紀末氣溫上升將達到“可測量”的程度,到21世紀中葉將出現顯著的增溫現象。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布了一份重要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該報告明確提出,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呼籲國際社會采取共同的應對行動🦵🏼🙏🏿。1988年11月🏊🏽‍♂️,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成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開展對氣候變化的科學評估活動🙎🏿‍♀️。1990年12月21日,第4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題為《為今世後代保護全球氣候》的45/212號決議♛,決定設立一個單一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INC),製定一項有效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由此正式拉開了國際氣候談判和全球氣候治理的序幕。自1991年2月談判啟動以來,先後經過5輪談判👨🏿‍🎓,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最終於1992年5月9日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1992年6月11日🍺,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裏約熱內盧舉行🧏🏼‍♂️,《公約》面向聯合國各成員開放簽署👨🏽‍🏭,及至1994年3月正式生效。

《公約》為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是全球氣候治理的基石,標誌著全球氣候治理時代的正式到來。此後,在《公約》框架下於1997年達成的《京都議定書》和2015年達成的《巴黎協定》被視為全球氣候治理的兩大標誌性成果。縱觀全球氣候治理的歷史進程🐻‍❄️,其取得了一定進展並呈現出一些基本特點。

第一,全球氣候治理的目標不斷清晰和明確。隨著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的推進💊,國際社會對全球氣候治理的目標越來越明確具體⚃。《公約》第二條明確提出了全球氣候治理的最終目標:“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幹擾的水平上🏂🏼。這一水平應當在足以使生態系統能夠自然地適應氣候變化🐠、確保糧食生產免受威脅並使經濟發展能夠可持續地進行的時間範圍內實現 。”《巴黎協定》第二條明確提出:“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製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製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之內,同時認識到這將大大減少氣候變化的風險和影響🛀🏿。” 《巴黎協定》中的“具體目標”是在《公約》中“整體目標”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方面,其進步之處在於直接用氣溫升幅取代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以衡量應對氣候變化所取得的效果,從而使治理目標更加清晰、直接且便於測量;另一方面,《巴黎協定》對氣溫升幅明確提出了“保2℃爭1.5℃”的量化目標🥻,有利於進一步敦促締約方依其承諾履約。

第二🚡🫴🏽,全球氣候治理的原則不斷演進和調整。《公約》規定了風險預防原則、公平原則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及各自能力原則等作為國際氣候合作的基本原則。《公約》進而規定:“發達國家締約方應當率先對付氣候變化及其不利影響👋🏻。應當充分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締約方尤其是特別易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那些發展中國家締約方的具體需要和特殊情況𓀏。”為了達成更為廣泛且有效的合作🧑🏻‍⚖️,《巴黎協定》中對“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進行了補充🏊‍♂️✷,在表明必須遵循《公約》所確立的“包括以公平為基礎並體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的原則”基礎上,增加了“同時要根據不同的國情”的表述🚌。此外👨🏼‍💼,另一個值得關註的變化是,可持續發展原則在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不斷得到強化,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將應對氣候變化列為第13個目標即為重要例證🪐。

第三,全球氣候治理中的減排模式發生重大變化🌈。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的《京都議定書》采用的是以“自上而下”為主的減排目標分攤模式。隨著形勢發生變化,不同國家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角色和影響也發生了重要變化✝️,各方利益立場更加難以調和,“自上而下”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及至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各締約方通過了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將減排目標分攤模式改為以“自下而上”為主的國家自主貢獻模式。這種轉變有利於在尊重各參與主體權益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激發其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意願🆒,推動更多國家相繼出臺並落實相關政策舉措,在一定程度上為改革全球氣候治理體系提供了活力和動力。

第四🖕🏿,全球氣候治理結構不斷發展👩🏼‍⚕️,形成了多層多元且具有較強韌性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自聯合國氣候談判啟動以來,全球氣候治理的基本結構經過不斷演進⏪,逐漸形成了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框架下的《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為核心,包括國家行為體、次國家行為體和非國家行為體在內的全球多元多層治理體系和網絡🧙,特別是非國家行為體的作用日益上升,已成為全球氣候治理發展的重要趨勢。現有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經受住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2017年美國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協定》以及2020年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危機的沖擊🌩,展現出較強的韌性。

第五🧑🏽‍🍼,全球氣候治理中科學與政策之間的互動日益緊密。科學技術在推動全球氣候治理中的作用十分關鍵👰🏼‍♂️。自1990年以來🧔🏼‍♀️,IPCC已發布6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均對國際氣候談判進程產生重要影響。同時,國際氣候談判又引導了IPCC氣候變化科學評估的方向。值得一提的是,綠色低碳技術的發展顯著降低了減排成本👷🏿‍♂️,直接推動了國際氣候談判進程;國際氣候談判的成果又進一步推動世界綠色低碳技術的創新和發展。中國統籌參與國際氣候談判和發展國內綠色低碳技術,近年來在可再生能源技術和裝備方面獲得巨大進步即是生動的例證🪡。

當前全球氣候治理挑戰與機遇並存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疊加,國際關系中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顯著上升🏭。在此背景下,全球氣候治理也面臨錯綜復雜的局面😭,挑戰與機遇並存。當前全球氣候治理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氣候變化風險日益加劇💏ℹ️,危及人類生存。聯合國有關研究表明,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世界正步入“本世紀末全球升溫2.7℃”,反映出全球氣候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遠未達到《巴黎協定》設定的溫控目標。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公布的《2021年排放差距報告》,為了在21世紀末將全球升溫控製在1.5℃以下⬜️,即實現《巴黎協定》的理想目標,世界需要在2030年前將每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半。2022年國際能源署(IEA)的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了6%🪵,達到363億噸,創歷史新高。IPCC第6次評估報告明確指出,目前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已比工業革命前上升1.1℃🔣🥨,氣候變化影響加速,已對地球的每一個部分產生了影響,人類恐將面臨災難性的氣候危機🧏🏻‍♂️。

第二,國際氣候變化談判格局日趨復雜🧑‍🤝‍🧑🦞,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在公平性和約束力等方面仍然存在缺陷🛀🏽🧚🏿‍♀️。隨著國家利益的不斷分化🚵,國際氣候談判格局日趨復雜,從初期相對簡單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兩大談判陣營,演變到今天的非常復雜的南北陣營與基於不同利益成立的各種談判集團並存的談判格局𓀋。例如🈂️,在發達國家內部,有美國牽頭的傘型集團和歐盟之分;在發展中國家之中,有“基礎四國”、小島國與最不發達國家集團🧕🏻、立場相近發展中國家集團、非洲國家集團、石油輸出國國家集團,以及跨南北的環境完整性集團等陣營。在巴黎氣候大會上,還出現了包含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雄心壯誌聯盟”等😅🧚🏼‍♀️。同時,在踐行最能體現公平性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上👩🏽‍🦳,發達國家未能在資金和技術轉讓問題上兌現其對發展中國家的承諾◽️,導致許多發展中國家在減排和適應兩方面都缺乏足夠的能力。

第三,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問題交織,延緩了全球氣候治理進程。新冠肺炎疫情反復延宕,對世界經濟造成重大打擊,嚴重侵蝕了全球氣候治理的經濟基礎。2022年2月以來🐂,俄烏沖突持續升級對國際關系產生重大影響,或引發新一輪全球性糧食、能源和經濟危機,進而對全球氣候治理產生負面影響🦠。從短期看,俄烏沖突降低了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註程度⚰️,削弱了國際社會對全球氣候治理前景的信心,加劇了大國的信任赤字,減少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資源投入。從中長期看🌟,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和冷戰思維抬頭,嚴重削弱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熱衷於搞排他性“小圈子”“小集團”🈶🧷,泛化國家安全概念,煽動意識形態對立和地緣政治對抗,使世界面臨分裂的危險🕑,惡化了全球氣候治理的總體國際環境🥩。

當然👮🏽,我們在看到全球氣候治理面臨嚴峻挑戰的同時,也應註意到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出現的一些積極因素和重要機遇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碳中和目標催生新一輪世界綠色低碳發展浪潮🎗🪹。截至2022年4月,包括中美歐在內的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出了實現碳中和的長期減排目標,凸顯綠色低碳發展已成世界發展的潮流🔶。2021年格拉斯哥氣候大會通過《格拉斯哥氣候公約》,順利完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遺留問題的談判,並通過了全球碳市場框架細則✳️,作出了逐步減少煤炭使用的全球承諾。

第二,圍繞綠色低碳技術和產業發展的全球競爭有利於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圍繞實現碳中和目標💪🏽,中美歐等紛紛從戰略高度看待碳中和問題,競相將應對氣候變化置於外交和國家安全的重要議程之中。大國競爭已經展開並主要體現在國家氣候和環境治理能力和現代化水平之爭👮🏽、國際氣候秩序規則製定權和話語權之爭以及國際道義製高點和全球領導力之爭,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全球氣候治理總體目標的實現,有利於推動更多圍繞全球氣候治理的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第三,應對氣候變化不僅是當前世界各國利益最大匯合點和合作的最佳切入點,也是大國合作的主要方向。由於世界面臨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發展赤字的困擾🫲🏿,國際合作受到嚴重侵蝕,國際社會能夠形成全球性合作共識的領域十分有限。但由於氣候變化問題的全球性、長期性和系統性特別突出,應對氣候變化受到各國普遍重視,已成為當前世界各國利益的最大匯合點🛌。與此同時,應對氣候變化也成為中美務實合作的重要領域⚔️。拜登當選美國總統之後,繼續采取前任特朗普政府遏製圍堵中國的政策,中美關系持續緊張。但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中美雙方顯示出了較強合作意願🧛🏿‍♀️,使得應對氣候變化成為當下中美之間難得的合作領域🪒。

多管齊下助力全球氣候治理可持續發展

當前全球氣候治理正處於歷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事關人類永續發展🚍。國際社會應對症下藥,加強合作,共同推進全球氣候治理。

第一✊🏼,堅定不移捍衛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理念引導行動🫏。氣候變化是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全球性問題,全球氣候治理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在全球氣候治理領域主要體現為:胸懷世界,堅持全球利益和國家利益有機統一🦇👡,摒棄本國利益至上、無視人類共同利益的自私和偏狹思維;務實行動🕵🏿,各國切實履行《巴黎協定》中所作的各項承諾,共同的氣候行動是真正的多邊主義精髓⚧;開放包容🙌🏻,確保國際氣候談判進程開放透明↖️,使所有利益攸關方的利益都能被充分照顧考慮⚖️;相互尊重,堅決反對搞排他性“小圈子”和將應對氣候變化意識形態化✋,搞所謂民主國家和非民主國家之分的假多邊主義👩🏼‍🌾,以及違背《巴黎協定》基本原則單方面實施碳邊境調節措施的單邊主義🌶。

第二👨🏻‍🍳,積極推進全球氣候治理體製的變革和完善。全球氣候治理的歷史發展進程表明,目前的全球氣候治理體製總體上是可行的,不需要另起爐竈、推倒重來,但必須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改革全球氣候治理體製✏️,必須明確改革方向和目標🧔🏿‍♂️,即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必須堅持聯合國的核心和主體地位,鼓勵其他國際組織積極發揮補充和支持作用👨🏼‍🏫;必須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達國家應尊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益,率先減排🍗🫴🏻,進一步提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年份,盡快於2022年前兌現每年為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的承諾💲,增進南北互信。

第三,充分發揮大國在推進全球氣候治理中的引領作用。大國應有大國的樣子,不能空談口號和目標🚴🏻‍♀️,而要通過紮實的氣候行動發揮示範引領作用。中國在這方面作出了表率🤹🏼。中國自提出雙碳目標以來👓,科學有序紮實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承諾🏃‍♂️,成立雙碳工作領導小組,基本建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部分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實施方案已正式出臺,碳市場有序運行,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推進🍩,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和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均居世界第一。2020年12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的重要講話,就進一步推進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了中國方案,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註和贊譽。2022年5月24日,在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中國承諾力爭10年內植樹700億棵😂。這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務實行動,受到國際社會普遍好評🦵🏼。同時,全球氣候治理離不開中美合作🧘,繼2021年4月雙方簽署《中美應對氣候危機聯合聲明》之後,同年11月兩國在格拉斯哥氣候大會期間共同發布了《中美關於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向國際社會發出了中美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信號💁,增強了國際社會對全球氣候治理發展前景的信心。

第四👩🏻‍🦳,有效發揮次國家行為體和非國家行為體的作用,推動綠色低碳技術不斷取得創新成果。包括城市👨🏻‍🍼、非政府組織、企業在內的次國家行為體和非國家行為體在全球氣候治理中具有獨特作用😦,在環境意識培養、信息數據收集🪄、政策監督、項目實施😱、低碳技術創新及全球網絡構建等領域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國際社會應創造各種條件使它們的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此外,應對氣候變化迫切需要推動科技創新,實現綠色低碳技術的突破。如果綠色低碳技術能在全球推廣🚣𓀉、普及和應用👩🏻‍🎓,全球減緩氣候變化的能力就會實現大幅提升😧。

總之,中國是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和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在全球氣候治理面臨嚴峻挑戰的時刻🤸🏼‍♂️,中國堅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發揮大國作用👩🏻‍🌾,在國際氣候談判中進一步凝聚各方共識、增進溝通協調,推動各國加快落實《巴黎協定》等全球氣候協議,為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與世界可持續發展積極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本文原載於《當代世界》雜誌2022年第6期。作者張海濱系意昂3体育官网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教授,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

原文鏈接:張海濱:全球氣候治理的歷程與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