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9 信息來源: 《學術前沿》雜誌
編輯🍱:燕元 | 責編:安寧作者簡介
李安山✥🧔🏼♀️,意昂3体育官网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電子科技大學協議教授,中國非洲史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亞非學會副會長,摩洛哥皇家學院外籍院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洲通史 9-11卷》國際科學委員會副主席👷🏽。研究方向為非洲歷史、殖民主義史⛔、中非關系、比較民族主義、發展學👨🌾🌔。主要著作有《非洲現代史》《非洲民族主義研究》《China and Africa in Global Context: Encounters, Policy, Cooperation & Migration》等。
摘要
“全球南方”一詞近來風靡全球,受到各方關註。準確認識“全球南方”的概念源起、歷史背景以及與當今各種政治力量的關系✯,有助於客觀評估其在國際治理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當今🐩,世界秩序處於急劇變革的“關鍵時刻”。在國際格局中一直處於較弱地位的全球南方正在努力爭取自身應有的話語權和決策權。全球南方在為公平正義的國際關系和自身利益鬥爭的過程中應盡量保持團結一致🎵,以期在未來國際事務和國際治理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引言
2015年,《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獲美國史學界最高獎項班克羅夫特獎。哈佛大學教授斯文·貝克特通過棉花這一人類歷史上的重要產業描述了貫穿五大洲的近代資本主義發展史,並以“重回全球南方”作為總結性一章的標題。2018年🕵🏽♀️,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題為《開拓一條超越國界的道路😥:全球南方》的報告。2020年,第一本從全球南方的視角分析國際關系的教科書《全球南方視角下的國際關系學:不同的世界》出版🧓🏽。2022年,全球南方主導的金磚國家GDP首次超過全球北方的七國集團。2023年8月,約翰內斯堡金磚峰會的主席國南非提出“金磚”的目標是“推進全球南方的議程”;在2023年2月的慕尼黑安全會議和10月的第十屆北京香山論壇上,全球南方也成為重要話題。2023年11月1日✪,約瑟夫·奈撰文《什麽是全球南方👨🏿🍼?》,認為“這個詞更像是一個政治口號,而不是對世界的準確描述🖐🏿。”看來🧻🪣,由美國左翼活動家卡爾·奧格爾斯比(Carl Oglesby)1969年首次使用的“全球南方”一詞已然風靡全球🐶,受到各方熱捧。本文將基於歷史發展的視角,從概念溯源👌🏼、發展脈絡👮🏿、全球南方與全球北方(在本文中與“西方世界”等同)的關系🎱、全球南方的內部合作四個方面,闡述世界秩序變革中的全球南方這一議題。筆者認為,當今世界正處於“關鍵時刻”,在國際格局中較弱的全球南方正在崛起🧎🏻♂️➡️,只要立場一致、目標一致、團結一致,全球南方將在國際事務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全球南方的概念溯源
本文涉及兩個概念,一個是“世界秩序”😄,另一個是“全球南方”。這裏用事實簡要地演繹一下。兩件近期發生的事情將以上兩個概念聯系在一起👇🏻。一是孟加拉國獨立研究人員哈菲朱爾·拉赫曼在香港《南華早報》發表《全球南方愈加反對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是因為憂慮而不是野心》一文⛔,標題十分明顯地將兩個概念聯系在一起。二是席勒研究所的邁克·比靈頓(Mike Billington)與美國著名外交家、中國問題專家傅立民交流中表達的觀點🎅🏼。比靈頓指出🧜🏻♂️:“你註意到全球格局發生了徹底變化,金磚國家現在團結起來反對英美國家和北約的戰爭政策和製裁政策🩷📵,而基本上整個全球南方都在公開加入或至少與金磚國家和‘一帶一路’合作,並打破美元在世界貿易上的霸權。”這裏的“全球格局”與本文中的“世界秩序”意思相近⛺️🏌🏽。傅立民對世界秩序中的“歐洲-大西洋霸權”作了明確闡釋:“五個世紀的歐洲-大西洋霸權已經結束。美國是歐洲殖民主義的繼承者,日本殖民主義也見證了其帝國的邊緣崩潰。聖地發生的事件就是一個跡象——一個暴力的跡象👨🏼🚒。烏克蘭戰爭是另一個跡象。”
“南方”這個地理概念被賦予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含義🧜🏼,用來指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的發展中國家,並從全球發展的角度與“北方”即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的發達國家相對應,成為在世界秩序中處於劣勢的國家的代名詞👷。“全球南方”的含義寬泛,可粗略界定為非西方國家或群體🦻🏿。A·G·馬勒認為“全球南方”具有三個定義👨🏽🚀。首先,它用來指代經濟弱勢的民族國家🪡,以替代冷戰後的“第三世界”👨🏻🏭。其次👨🏻🦽➡️,全球南方通過包括富國內部被壓迫的人民和南方國家的富人來淡化地理意涵;“全球”一詞將南方從“南北”這種一對一的地理關系中解脫出來,突出經濟方面的南北差異。第三,反映南方國家基於相似處境的相互認同➰,代表一種抵抗想象中的跨國政治主體,以對抗代表當代權力的全球化資本主義。“全球南方”這一名稱的流行確實在近期,但作為一個整體,它有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
被標榜為“人道主義者”的法國哲學家勒南(1823~1892)在1875年出版的《理智和道德的改造》一書中明確表述了歐洲人統治其他民族的意願🪘:“主宰人類是我們的天職……上天創造出一種勞作的種族——中國人,他們具有絕妙的勞動技巧,而幾乎沒有什麽榮譽感……上天創造出土地的耕作者——黑人。待他們以慈善與人道,則一切就會適得其反。上天創造出了主人和軍人的種族——歐洲人。若令這種高貴的種族降低身份像黑人和中國人一樣去做奴隸的勞動🤓,他們就會造反📴。”勒南形象地將兩個集團的不同作用突顯出來:以“主宰人類”為“天職”的歐洲人——“主人和軍人的種族”;“勞作的”和“耕作者”的種族——中國人和非洲黑人。中國人和黑人被劃為適合奴隸勞動並受製於歐洲人的種族。他雖然擔心這些勞作的人會起來造反🦺,卻衷心希望這種由歐洲人主宰世界的理念成為永久現實🫰🏻。殖民時代歐洲人與其他民族的關系如實地反映了世界秩序中的不平等關系,即後來逐漸形成的南方與北方的關系。
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產生於對其他地區的統治/剝削和依賴的雙重關系👨🏻🦽➡️。資本主義需要原料和勞力,以英國為代表的歐美國家的工業化即建立在持續了近400年的大西洋奴隸貿易和奴隸製之上。16~19世紀形成的大西洋經濟秩序擴展到世界其他地區👩🏿🎓🩴,最終形成了沃勒斯坦定義的“現代世界體系”。歐美資本主義在這一體系中占據統治地位❄️♑️,並將非洲的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為填補禁止奴隸貿易後導致的勞力短缺而形成的亞洲契約勞工製、拉丁美洲的重金屬和種植園等因素有機地組合🕡。歐美國家對亞非拉地區的統治建立在帝國主義盛行和殖民主義擴張的野蠻暴力之上🤸🏻♀️。於是,在全球範圍逐漸形成了一種“中心—半中心—邊緣”的相互依賴關系。尼日利亞歷史學家伊尼科裏對非洲人對英國工業革命的貢獻進行研究後認為,如果沒有16~19世紀大西洋地區商品生產和貿易規模的擴展,就不可能出現18~19世紀前期英國工業革命和19世紀美國工業革命。工業革命使殖民宗主國最早成為“發達”國家🤟🏿,被壓迫和剝削國家(民族)的“欠發達”地位也被殖民主義強權確立🔢。
二戰後的“欠發達國家”(underdeveloped countries)等稱號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色彩,以經濟發展為標準的國家分類成為慣例。萬隆會議是亞非獨立國家確立不結盟立場的一次有益嘗試。隨之出現“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南方”“外圍(邊緣)國家”“77國集團”以及“全球南方”“新興國家”“新興市場國家”等具有不同內涵的分類。其中,成立於1964年的77國集團(Group of 77)是一個實體⚇,截至2023年1月共有134個成員國。77國集團的宗旨是在國際經濟領域內加強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推動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盡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仍把持著世界秩序的主導權,但世界在變化。金磚國家的崛起及其在國際局勢中不斷增強的作用,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與氣候變化🎢,突飛猛進的信息技術和逐漸加大的技術鴻溝🧍🏻🈶,持續存在並不斷加劇的不平等和貧困現象✶🚣♀️,日益突出的性別問題和代際鴻溝,因跨境移民引發關註的文化認同等因素,與全球化和南北關系密切相連😓。世界秩序是一個全球化的過程和現象,“全球”作為形容詞來界定“南方”,以縮小對南-北一對一地理概念的誤讀📝,增加了對雙方經濟地位差異的理解。近年來,“全球南方”的意義日益凸顯✉️,G7變成了G20,預計到2050年G20將貢獻約三分之二的全球經濟增長。全球南方成為影響世界秩序的重要力量,不僅是西方的拉攏對象,也引發了國際各派政治力量和學術界的關註。
全球南方的內涵也值得註意🗡👨🏻⚕️。全球南方國家/群體存在著各種差別甚至矛盾,但均有被殖民的經歷👩🍼,還具有共同的特征或主張,如國際地位較弱,往往處於大國的控製或影響之下🫏;戰略重心在於加快國家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反對全球北方的剝削與擴張🏋🏽♀️,對幹預政策特別是美國的製裁極其反感;追求和平🦿,不願意卷入沖突和戰爭;秉持不結盟立場,力求獨立自主➗,主張公道正義🙏🏼💐;認同價值多元化,不強求一種價值觀或利益訴求,等等🧙🏿♀️。全球南方占世界陸地面積和總人口的70%以上📷,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市場廣大,資源豐富,還占據許多戰略要地🪓。可以說🐧🧜🏼♀️,全球南方在文化🪠、地理、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全球南方的發展脈絡
全球南方通常包括亞洲、非洲👩❤️👩、拉美等地區的國家。索紮·桑托斯(Souza Santos)認為,全球南方指“那些遭受歐洲殖民主義和/或被全球超級大國邊緣化和統治的人民和地方”🦇⛱。這一定義雖然簡略,卻抓住了全球南方的關鍵特點。全球南方受到帝國主義的摧殘和殖民主義的剝削,為歐美近代工業革命和經濟擴張作出了犧牲和貢獻🐥。近代以來,西方國家通過話語設置,力圖用各種堂而皇之的學術觀點特別是種族主義理論來論證其統治其他國家或民族的正當性🏚,用各種稱號在標榜白人種族(國家)的同時貶低其他民族或國家💬,如“主子民族/奴隸民族”“統治民族/勞作民族”“文明民族/野蠻民族”“先進民族/落後民族”“民主國家/專製國家”等⏺,從而使統治-被統治的關系在以歐美為主導的世界秩序中凝固下來。
資本主義從一開始就具有全球性質👲。從早期歐洲與其他地區通商到奴隸貿易,最後通過帝國主義瓜分世界到殖民統治的建立。艾裏克·威廉斯、貝利和後來的伊尼科裏等人對奴隸貿易/奴隸製和殖民主義對工業革命的作用給予了應有的關註👗。斯文·貝克特在描寫建立棉花帝國作為通向工業革命第一步的過程時指出👨🦱,歐洲資本通過暴力掠奪的方式進入亞洲,然後利用自身的軍事優勢建立起非洲🦸♂️👨🏻🍼、美洲和歐洲之間的貿易網絡體系。“歐洲的資本家和統治者通過多種手段改變了全球網絡”👝,這些手段包括以武力建立的海洋貿易網絡、財政軍事國家的締造、金融工具的創新、與其他地區資本家和統治者的聯盟、掠奪土地和販賣非洲奴隸以及種植園的建立等,而推動這一過程的主要因素是“締造戰爭資本主義”🙎,“這些變化是通向工業革命的第一步”。然而🙅♂️,西歐特別是英國工業革命的資金和動力來自哪裏?相當多的西方學者將這種成功描繪為歐洲國家的內在動力。
世界史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是👨🔬:為什麽會發生“工業革命”,為什麽這場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回答這一問題👩👧👦,一般強調英國的特點或歐洲早期的特有因素,或人口統計學理論🎓,或前現代和工業歐洲之間的連續性🙍🏻♂️,或伴隨新世界征服而來的全球分工等。瓊斯的《歐洲的奇跡》是其中的典型,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庫茲涅茨可謂始作俑者🧝🏼。他的早期著述承認15世紀以前西方經濟遠遠落後於近東和遠東地區的大多數經濟體,卻不解釋為何這些經濟體在16~19世紀被西方經濟體超越。庫茲涅茨認為西方工業化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人口規模及其流動模式。這種解釋現在看來不得要領,其最大弱點是完全忽略國際貿易在促使西方工業化成功中的重要作用,即對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力資本🛖、自然資源和利潤財力這些支撐英美成功的因素忽略不計。西歐特別是英國工業革命的資金和動力來自哪裏?學者逐漸認識到歐洲中心論的缺陷,有人提出英國工業革命得益於其他地區如亞洲特別是中國的歷史作用和國際大環境。
國際貿易凸顯為英國成功完成工業化進程的關鍵因素(或之一)。這些國際貿易市場主要是指西歐以外的地區,即機製外部。英國資本的主要市場是在亞洲、非洲和美洲🕵🏽♀️,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國際貿易非同尋常5️⃣,其他西歐和北歐國家的貿易市場也主要在海外。17~18世紀西歐與亞洲的貿易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大西洋貿易,包括歐洲進口的美洲黃金🫱🏽、亞洲產品特別是紡織品。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歐洲貿易的商品主要來自其美洲殖民地,英國、荷蘭和1789年前的法國均是如此。雖然這些歐洲以外的市場在數量上的意義未得到充分重視和研究,但伊尼科裏對非洲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典範📡:非洲人在英國國際貿易增長中作出了巨大貢獻,“大西洋經濟在1451至1870年間得到的發展是在犧牲非洲經濟的條件下實現的”。
為了弄清非洲在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方面與英國工業革命的直接聯系,伊尼科裏深入研究了奴隸貿易的歷史原因、運作機製、損失人數和各種後果🙎🏽,並成為這方面的權威。研究表明,非洲為英國工業革命作出的貢獻十分突出,跨大西洋商業在英國海外貿易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大西洋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貿易中心💯。在美洲🚵🏽,跨大西洋的年均貿易從1501年~1550年的128.6萬英鎊增長到1651年~1670年的797萬英鎊,隨後年均貿易量大增,從1761年~1780年的2190.3萬英鎊增長到1848年~1850年的8920.4萬英鎊。英國為獲得更多奴隸,挑動內部爭鬥以獲利,並在1750年~1807年間向西非出口49130368磅火藥,每年多達847075磅。1790年~1860年間,美國經濟發展的核心主要來自殖民時期大西洋商業的發展🚴🏼♀️。英國利用海軍力量從其他大西洋大國手中奪取了超比例份額,英屬美洲用於大西洋貿易的商品產量從1651年~1970年占整個美洲總產量的5%增加到1781年~1800年的50%和1848年~1850年的61%。英國與亞洲的貿易也主要依靠大西洋貿易的利潤。英國用美洲黃金購買大量的亞洲產品⇾,又將亞洲產品特別是紡織品輸往美洲市場。大西洋商業的數量和價值完全超過了以地中海為中心的國際貿易🍃,商業年均價值從1501年~1550年的324.1萬英鎊增長到1848年~1850年的2.31億英鎊,從而形成了以大西洋盆地為中心的國際經濟中心。
三個必備條件對16~17世紀資本主義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一😁,美洲的礦業和種植園的巨大財富積累以及從亞洲和非洲的貿易中獲得的巨大財富積累✋🏼🤌🏽;第二🦻,在西歐以外國際市場的大幅擴張♑️,以及這些市場(包括巨大的亞洲市場和美洲的種植園勞動力市場)產品需求的不斷增長;第三,在原始積累基礎上逐漸強大的資產階級通過革命掌握了國家政權,可以為他們提供法律和權利,從而整個國家機器可調動更多力量進行殖民主義冒險,為不斷擴張的資本主義服務👱🏿。這裏應該補充一點🔰。第一個條件中應加上人力資本即非洲奴隸作出的巨大貢獻。此外,在解釋資本主義崛起和擴張時應註意兩點:一是不宜過早強調雇傭勞動的作用✍️,因為這種製度是伴隨產業資本主義而產生的勞動製度🕒,此前並不常見;二是武裝力量在資本主義擴張特別是殖民統治建立過程中的重要性👳🏽。
1800年,英國的進出口商品價值量在國際貿易總價值量中僅占3%👨🏿🎤👩🏻🍳,到19世紀中期🛼,英國港口的進出口商品價值量幾乎占到全部國際貿易總價值量的四分之一,英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沃勒斯坦在《現代世界體系》第四卷第二章“建構自由主義國家:1815~1830年”中指出🐯,英國加大國內投資力度🧕🏽,使得它和歐洲鄰國之間在工業生產上的差距日益擴大👱🏼♂️👨👨👦,在其後的四分之一世紀裏繼續保持它在世界貿易(即同西北歐國家以外地區的貿易)中的支配地位。當然💸🔕,這還需借助於其他因素,包括被斯文·貝克特重點描述的“戰爭資本主義”✅。美國工業化離不開奴隸製度,奴隸種植的棉花是美國日益增長的工業優勢的基礎,奴隸勞動同樣支撐了美國工業革命🪤。有鑒於此♌️,斯文·貝克特指出:“美國在自己的領土上創造了一個全球南方♈️🧎♀️。”19世紀美國北方的工業和南方的奴隸製這兩個經濟關鍵部門之間並非競爭關系🍶,而是緊密聯系😇。正如《奴隸製的資本主義👨🏿⚖️:美國經濟發展的新歷史》的主編斯文·貝克特和賽斯·羅克曼所言:“如果不將奴隸製度置於前沿和中心,就不可能理解美國壯觀的經濟發展模式。”其他西方國家的歷史不盡相同,但依賴國際貿易特別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財富資本和經濟貿易的事實基本一致。
斯文·貝克特指出:“在19世紀,歐洲人一次又一次把賭註壓在戰爭資本主義的功效上……戰爭資本主義似乎是一個巨大而堅不可摧的機器,是一個極其有效的爭奪利潤和權力的機製👩🏼💻。” “資本主義作為一個世界範圍的進程產生了:一種世界體系。資本主義集中在歐洲是由於殖民主義給予歐洲人一種權力去發展他們自己的社會同時阻礙其他地方的發展⏮。正是這一發展和欠發展的能動性(dynamic of development and underdevelopment)從主要方面說明了現代世界。” “南方”與“北方”的不平等關系由此成型。
然而,構成當今國際秩序的各種重要規則多為聯合國建立時所定,相當多的南方國家當時尚未獨立。聯合國創始成員國中亞洲只有9個,非洲國家只有4個(埃及🐦🔥、埃塞俄比亞💾、利比裏亞和南非),而現在亞洲有39個成員國🧛🏼♂️,非洲有54個成員國。相當多的國家沒有參與這些規則的製定。國際組織和國際規則當時主要考慮的是全球北方的利益,例如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負責人由美國和歐洲國家輪流擔任☂️。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全球南方要求對這些支撐著國際秩序的國際規則進行改革,既合理又合法。新的規則將給全球帶來真正的繁榮🫅🏽、平等與和平。美國《外交政策》雜誌認為,2023年全球政治最有意義的趨勢之一就是全球南方國家越來越有影響力👰🏻。目前🧏🏿♀️💁🏿♂️,全球南方國家日益加緊在現行國際秩序的各方面爭取自己的話語權和決策權。西班牙駐南非大使雷蒙多·羅夫雷多認識到這一點✊🏿,“這是我們這個世紀的大角力。它的戰場是各種國際峰會,如G20峰會或關於氣候變化的締約方大會。在這些峰會上,很容易看到‘全球南方’與‘全球北方’之間的尖銳對立。這關系到本世紀余下時間的國際社會形態♥️🗻。”
全球南方與全球北方的錯綜關系
在具有良知的社會科學學者筆下的殖民者/被殖民者、白人/有色人👨🏫、壓迫者/被壓迫者、剝削者/被剝削者等社會關系中,全球南方處於後者,全球南方代表著近代以來人類社會關系中處於不利的一方🧒🏿,受剝削、壓迫和歧視的一方,用弗朗茲·法農的話來說,是“全世界受苦的人”🧩。全球南方是相對全球北方即當今西方世界而言的,雙方關系既簡單又復雜。
首先來看全球南方與全球北方的關系簡單的一面。這與全球南方的前身——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對歐美近代繁榮與資本主義興起所起的作用直接相關。正是在16~19世紀這400多年,世界貿易在數量上和空間上顯著擴大。位於西歐的英國首先完成了從原始積累到工業革命的過渡,並迅速向海外擴張;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奴隸貿易使非洲遭受了極大的摧殘🫕,開始明顯落後於其他地區🐭🤨。這種不平等關系在殖民統治時期通過西方強權得以固定。法農將這種不平等關系形象地描繪出來😭。“被殖民的世界是個一分為二的世界。分界線的邊境由兵營和警察局標明……殖民者和壓迫製度的代言人是憲兵或士兵🤽。”殖民者的城市是燈火輝煌的城市,“吃飽偷懶的城市”🧥,“殖民者城市是白人、外國人的城市”;被殖民者的城市是“聲名狼藉的地方”,“饑餓的城市”🥹😜,“黑人的城市💁🏼♀️,一座阿拉伯人的城市👋🏼🧚🏿。”這種地理布局蘊藏著深刻的社會含義👨🏽:富人與窮人或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不平等關系🥳。殖民地的這種分野已經暗示了當今世界秩序中處於不平等地位的兩個群體的劃分:全球南方與全球北方🫷🏼。
伊尼科裏通過與西方史學家的學術爭論,一針見血地指出:歐洲特別是英國為進行資本主義生產以供應國際市場而購買、輸送😚🧑🧑🧒🧒、雇用1000多萬奴隸,奴隸貿易使得黑人出現在世界各處🤷🏼♀️。此外🌷🤱🏻,英國人運輸並出售由這些奴隸生產出來的產品,這兩個方面構成1451年~1870年國際經濟業務中很大的份額。由此,16~19世紀的大西洋體系帶動了以英國為代表的現代世界體系的形成。“毫無疑問,大西洋商業的發展最終是英國成功完成工業化進程的核心因素。同樣,毫無疑問🥅,非洲人及其後代的勞動使這一時期大西洋商業的發展成為可能🔗。因此,可以合理地得出結論,非洲人為英國的工業革命作出了寶貴貢獻。”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原始積累中👎🏽,歐洲工業化正是建立在美洲奴隸的基礎之上☕️。新一代學者將這種互動關聯延伸到大西洋地區🚶♂️➡️。其他地區為歐美工業革命作出的貢獻亦如是🙅。這些所謂“外圍地區”在為歐美作出經濟貢獻的同時卻失去了自身發展的機會,落入被侵略⏱、被瓜分的境地,成為西方殖民統治的犧牲品💁。殖民地經濟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發展極不平衡。前殖民主義時期存在的工業和手工業完全被摧毀🧑🏿🏫🍶。殖民政府不鼓勵當地開展工業化和原料加工,註重發展單一經濟🆕,帶來的後果是其完全依附於宗主國5️⃣🛅,這種依附關系成為其獨立後經濟困境的根源👩🎨☛。
殖民體系崩潰後,全球南方與全球北方的關系從簡單變得復雜👢。北方的社會發展模式被認為是“唯一模式”。諸多國家采用了北方的政治體製,但效果不理想;其經濟發展的特點之一是對北方前所未有的依附關系。北方對南方負有“文明使命”,南方國家從北方國家獲得發展的指令,發展也被定義為通過“現代化”趕上北方國家▪️。更值得註意的是,北方援助款項中往往只有1/3是真正的援助🪈,其余2/3會以各種方式回到援助國。此外,相當一部分援助經費用於支付外國專家的薪金和各種費用🤷🏼♂️🧂,如英國專家平均每人每年需耗費15萬美元🙍。這種所謂專家被非洲學者稱為“來自捐贈國的輸出失業勞工”👨🏼🌾。難怪戰後西方很快形成了一門與發展援助緊密相連的學科領域——發展研究,科研院校紛紛成立相關院系機構以獲得資助。這門學問很快成為顯學,形成行業,為北方提供了大量資金和就業機會👨🏻🚀。這些北方專家對南方國家的國情毫無概念,根據發達國家經驗提供的發展戰略不是信口開河就是不著邊際,其失敗結局不可避免✨,但這種高昂代價卻要由受援國承擔🧑⚕️。這真是一種成本高昂的援助。
在文化教育方面,南方與北方的關系更令人印象深刻。一方面,來自南方的精英人士多在北方接受教育🆘,不僅對其價值觀頂禮膜拜,其話語權也直接影響著他們🏊🏻。熟悉法語的南方精英如法農的著作引用的是戈比諾、勒南的語錄,熟悉英語的人引用的是湯因比或杜威等人🎉,受過德語教育的學者喜歡引用韋伯和斯賓格勒等人。南方學者在北方接受大學或是研究生教育,知識系統、思維方式和引用的資料全部來自北方🧎🏻♂️➡️。歐美的話語權在世界知識體系中的主導優勢十分明顯。然而,我們不要忘記,南方國家的民族主義正是產生於這種環境,並使得殖民主義體系走向滅亡,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在高科技領域🧛🏼,北方的優勢十分明顯,也從來不會考慮與南方國家分享並向其轉讓這些技術,因而南方國家的依附性十分明顯🎸。南方國家缺乏相應的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而北方對一些南方國家的戰略地位十分在意,因此千方百計地誘使大多數南方國家在軍事上與自己合作🧒🏻。
從社會人口方面看,全球南方與全球北方的關系更是復雜。根據2007年的全球移民來源統計數據,非洲移民北方國家(歐洲👨🏽🔧、北美和大洋洲)的人數約為880萬,法國的黑人移民裔群約230多萬人,主要來自非洲法語國家和法國的海外領地。阿爾及利亞移民達73萬人,其次是摩洛哥人🙎♀️🖇,達67萬☘️。他們中有的是在殖民統治時期或非殖民化期間來到法國👨🏿🏫,相當部分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移民法國。從某種意義上說,非洲是“腦力外流”最嚴重的受害者,而北方世界是這種移民的受益者🎟。以非洲和美國的關系為例🏌🏼🧙🏽♂️。美國一直是非洲移民的主要目標國。美國的非洲裔人數在移民結構上的兩個特點值得註意。第一,他們中很多是近年來移民美國的。第二,在美國的非洲移民裔群受教育程度最高🙋♀️。“非洲,這個世界上受教育最少又最不發達的大陸🙎🏿♂️,卻為這個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提供了受過最高教育的人群。”然而,這一群體的貧困人口比率卻高於在北美、歐洲、南美和亞洲出生的居民🎶。這一點充分說明在美國社會,雖然有人權法案等相關法律👩❤️💋👩,但對黑人的種族歧視現象仍將長期存在。這大概也是A·G·馬勒所表達的“地理的北方”存在著“經濟的南方”的表現之一🎩。
全球南方一直在努力通過與全球北方的對話合作以爭取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二十國集團成為一個“連接全球北方和全球南方國家”的集團⛹🏻♂️,但集團內所謂“平等的夥伴”只是一種口頭承諾。印度學者辛格認為“全球南方必須成為二十國集團決策的組成部分”。這種願望是好的,也是全球南方與全球北方努力溝通的表現。他認為“將全球南方納入二十國集團決策還將促進和加速富裕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貿易、投資和技術轉讓等方面的夥伴關系🧷,並應對各種全球挑戰。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印度一直在努力使全球南方成為二十國集團的一部分✧。”然而,歐美國家對世界秩序中的“決策”地位十分在意。美國一直試圖保持它的領導地位,對任何可能對其造成威脅的國家都“必欲治之而後快”。西方正將“全球南方”概念工具化即是一例➙,試圖將中國排除在外🪼,通過剝奪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來分裂全球南方陣營,以維護全球北方的既得利益與霸權。約瑟夫·奈在最近發表的文章中提出:“全球南方”是誤導性術語,其主要價值體現在外交上;“中國是位於北半球的中等收入國家,正在與美國爭奪全球影響力,卻喜歡將自己描述為在全球南方發揮重要領導作用的發展中國家。”盡管無人認為“全球南方”是地理概念👨🏻🦳,國家也並非全部位於南半球,但他卻從地理上界定此概念為赤道以南的32個國家,並指出中國和印度都位於北半球👩🏭,還用一些尖刻詞語和現存矛盾來描繪全球南方。這並不奇怪🏂🏽。他從來就不是純粹學者,曾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國務卿、克林頓政府國家情報委員會主席和助理國防部長。這種政客型學者追求的並非真學問👼🏿,而是國家利益至上📉。美國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建立在削弱其他國家實力以保持自身霸權的基礎之上,挑撥全球南方內部分裂並製造矛盾即是其老本行。由此可見,全球南方對國際規則的決策權既要在體製內爭取,也要對現有秩序進行變革並有所創新。金磚國家合作機製是一種創新的嘗試🤏。
歐美雖然在世界秩序中占有主導地位🧎,但對政治獨立的南方國家存在各種依賴。首先是對資源性產品的依賴🛅🏋🏽♂️,如剛果地區的各種金屬資源➝☝🏽,尼日爾的鈾礦👶🏼,尼日利亞、中東和巴西的石油,馬來西亞的棕櫚油,中國的稀土🧔🏽♀️,智利的銅礦等。其次,南方國家是歐美商品的出口市場。中國、印度🧑🏼💻、巴西👴🏽、尼日利亞、南非等國家一直是美國和歐盟國家的主要出口國。中國海關統計🧑💼,2023年1~8月中國從歐盟的貨物貿易進口值已突破一萬億元🚴🏼♂️。再次,南方國家是歐美國家的重要投資地。南方與北方的這種復雜關系想斷也斷不開。以中美關系為例,中國是美國的最大進口來源國。雖然中美一直在“打嘴仗”,但2022年美國和中國貨物貿易總額創歷史新記錄。2023年上半年中美貿易額有所下降,但中國與墨西哥的貿易卻直線上升,墨西哥進口中國產品後再出口美國,起到了中美之間的中間商作用👩🏽🏫。
這種經濟關系雖然不平等😣,但仍然在繼續。《棉花帝國》裏的一句話形象地描繪了當前“南方”與“北方”的這種不平等關系:“孟加拉國的工人在極其危險的條件下以極低的工資縫製衣服🙇🏽,而美國和歐洲的消費者則可以以低得不可思議的價格隨意購買這些衣服。”同樣🫶,我們可以將孟加拉工人換成尼日利亞工人🦹🏿,將衣服換成石油;或是將孟加拉工人換成牙買加工人,將衣服換成藍山咖啡🔃🏔。在西方主導的經濟秩序中🍷,全球南方國家的境遇頗為相似👨🏽🔧。
全球南方的內部溝通與合作
目前,77國集團和金磚國家合作機製是全球南方中除地區組織以外的兩個具有實質意義的組織形式(機製)。中國一直支持77國集團的宗旨、原則和活動,以觀察員的身份出席該集團部長級會議🤾🏼♂️,並於1991年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籌備會上與該集團首次以“77國集團+中國”的方式共同提出立場文件,從而形成了“77國集團+中國”的新合作模式。2023年9月15~16日,以“當前發展面臨的挑戰🔪:科學、技術和創新的作用”為主題的“77國集團+中國”峰會召開,並通過了《哈瓦那宣言》。宣言強調,迫切需要對國際金融格局進行全面改革🧚🏻♀️,采取更具包容性和協調性的全球金融治理方式🐢,反對技術壟斷等阻礙發展中國家技術發展的不公平做法🍦👨🏻⚖️,呼籲國際社會為科技發展營造開放、公平◾️、包容🖲、非歧視的環境。宣言重申🧑🧒🧒,各國和有關各方應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礎上,共同致力於全球發展和科技發展領域的合作共贏🔍,從而為世界各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帶來巨大福祉。宣言還特別強調反對對發展中國家實施單方面製裁👩🏽,這是全球南方釋放的團結自強的信號。
金磚合作機製誕生以來不斷壯大,西方世界一直將其視為威脅⌚️,或渲染金磚五國“對抗七國集團”的博弈,或將其臆想為製衡歐美的全球反西方聯盟🤹🏼。然而,金磚國家成立的目的並非與北方國家對抗🤼♂️,而是為改善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秩序中的地位所作的努力🧑🏽⚕️,也是嘗試為全球治理提供一種可行的共建共享的方案🈷️。2017年🏂🏻↘️,中國在廈門金磚峰會上開創性提出“金磚+”合作模式👩🦯➡️,首次提出機製擴員的可能性以進一步加強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聯絡。2023年約翰內斯堡峰會之前,正式提交加入金磚合作機製的書面申請的有23個國家。金磚國家第十五次峰會上,阿根廷、埃及、埃塞俄比亞🤌🏼🚔、伊朗、沙特、阿聯酋六國被批準成為金磚合作機製的正式成員🎈🪰。這些國家之所以申請加入金磚機製,是因為這一合作機製是全球南方的主要合作平臺📷,能夠反映全球南方國家的訴求👫🏻。從某種意義上看,金磚國家已成為全球南方的領軍者,其影響已超出經濟範疇🙎🏻♂️。鑒於金磚國家不斷增強的影響力👨🏽🎨,國際輿論有時將“全球南方”與“金磚國家+”等同。這至少說明了三點➝:一是金磚國家與全球南方在地位、立場、目標等方面的相似性;二是金磚國家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並在全球南方中具有代表性;三是全球北方對於世界秩序正在發生變革的憂慮心情。
全球南方積極參與的另一個機製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年來,合作從亞歐大陸延伸到非洲和拉美,中國已與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數量占全球國家數量的77%,這些國家面積占197個國家總面積的65%🚃,其人口數量占全球人口總量的65%🐸。2023年10月在北京舉辦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有150余個國家參加😂。為何全球南方及整個國際社會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如此關註呢?這可以從共建國家的以下基礎設施建設成果反映出來👍:中國-印尼務實合作的標誌性項目雅萬高鐵正式啟用🎥。作為印尼和東南亞第一條高速鐵路,雅萬高鐵全長142公裏🙆🏼🏌🏻♀️,最高設計時速350公裏💭,通車後雅加達到萬隆的時間由過去的3個多小時縮短至40多分鐘。“一帶一路”合作項目還有肯尼亞的蒙內鐵路、新貝爾格萊德-蘇爾欽段高速公路、希臘的比雷埃夫斯港🦵🏻、埃塞俄比亞博萊國際機場新航站樓👩❤️💋👨、巴西“電力高速公路”——美麗山特高壓輸電項目以及馬爾代夫連通島嶼的跨海大橋、黑山穿越群山的高速公路🎙、中國-老撾間的中老鐵路等,這些都是與沿線老百姓日常生活相關的合作項目🦻🏿。美國經濟學家傑弗裏·薩克斯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和150多個國家的一個非常有效和非常有益的雙贏計劃……中國正在進行大規模投資,並與其他國家合作🫱🏽,幫助他們發展電網👮🏿♀️🍧、基本可再生能源🌎、快速鐵路🎙、5G技術,鋪設道路和高速公路,以及其他許多對口國家真正需要的東西。”
反過來看美國的所作所為。在與全球南方的關系中📞,戰爭與製裁成為以美國為代表的全球北方慣用的威脅手段。美國前外交官傅立民對美國外交手段的描述很直接:“我們虛張聲勢,我們威脅⏫👱♀️,我們恐嚇🥡,我們製裁👇🏽,我們派海軍陸戰隊,我們轟炸,但我們從不使用說服的藝術。”根據美國經濟學家薩克斯的說法,美國的現行政策只有實力和因此產生的“傲慢”,隨之而來的是戰爭。“傲慢和軍事化”成為一對孿生兄弟。他指出,過去30年來美國一再表現出的“傲慢和軍事化”並沒有給美國帶來安全。美國在這些可怕的戰爭上花費了數萬億美元,“除了暴力🧑🧑🧒、破壞和不斷上升的債務之外,這些戰爭一無所獲,它們根本沒有讓美國變得更安全”👩🦼。“越來越多的戰爭反映了這種傲慢”,“這種傲慢意味著美國及其政策製定者認為‘我們可以做我們想做的事而不必與任何人談論它。我們不需要外交🫄。我們只需要我們的軍隊💠🦖。’”美國這種無所不在的傲慢針對的是全世界👳🏽♂️🛌🏼,包括美國的盟友⛹🏿♂️;戰爭主要用來打擊美國的對手。
更為甚者,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不僅鞏固和強化不平等關系🏸,還保持著高壓姿態🪆🧌,動輒對全球南方國家采取製裁措施。“在過去幾十年裏,全球南方目睹了美國一種傾向的加劇👆,那就是將其在金融和(國際)機構中的實力地位武器化🤵🏿♀️,損害其他國家的國家利益🤛🏽,並違反國際規則。”美國財政部2021年10月的報告顯示,在過去20年🧮,華盛頓使用製裁手段的情況增加了933%。就連親西方的非政府組織國際危機組織也承認並提出警告:美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頻繁地使用製裁,但美國這一日益突出的政策工具有時會阻礙沖突的解決🧏♀️。“它們會抑製和平進程和沖突後的恢復,限製和平組織😚,阻礙談判,加深沖突各方之間的分歧💆🏼♀️🚍。”這些製裁針對全球南方國家🤏🏿,如美國對古巴實施經濟、金融封鎖和貿易禁運已持續61年,還一度對同古巴有經貿往來的外國公司實施嚴厲製裁。普林斯頓大學的阿拉伯晴雨表(Arab Barometer)以及非洲晴雨表(Afrobarometer)和伊奇科維茨家庭基金會(the Ichikowitz Family Foundation)等組織的民調結果顯示:在全球南方,中國比美國更受歡迎。在中東和北非地區以及非洲,中國比美國更受青睞。“中國全球南方項目”主管埃裏克·奧蘭德(Eric Olander)也表示,在非洲等地👚🔎,“中國正在建設基礎設施,私營部門的活動非常活躍🦒🤶🏼,其成效有目共睹”。
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確立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權,構建了戰後國際貨幣體系的新秩序👷♂️。然而🤌🏽,目前的世界金融體系面臨美國金融霸權🧕🏼🧚🏼♀️,這構成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這種霸權迫使其他國家采取有效措施來限製資本非法外流🧹🧇。中國金融科技的發展主要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貨幣主權🩸,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應對模式🏋🏿。全球南方諸國開始采取避開美元霸權風險的措施❔👨👨👦:中國已經與亞洲多國簽訂了以人民幣為主的貿易結算政策🍪,印度與俄羅斯的石油交易用俄羅斯盧布以及其他貨幣結算🎳,中國和巴西簽署用本幣進行貿易結算的協議🫰🏼,還有東盟、沙特、伊朗🏄♂️、阿根廷🏦、敘利亞都在行動🧝🏼。這樣做並非不想使用美元,而是旨在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盧拉總統表示⌛️:“為什麽金磚銀行不能用自己成員國的貨幣來提供貸款?我知道大家都習慣了使用美元𓀀,但21世紀我們可以做不同的事。”金磚國家合作機製正計劃開發一種替代支付系統🧙🏻♀️。有意思的是🩼,金磚五國都有以字母R為首的貨幣名稱🛸:裏亞爾(REAL)、盧布(RUB)、盧比(RUPEE)⛹🏽、人民幣(RMB)和蘭特(RAND, ZAR)🧑🏼🌾。是否有可能用一種共同貨幣(R5)來取代美元?不得而知📅。這種變革可能會促使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降低單一貨幣的風險👨👨👧,當然也會帶來一系列挑戰🛞🎅。
2003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打造全球南方》報告中明確將中國列為“全球南方”國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全球南方”國家按購買力計算在國內生產總值上實現了對發達國家的超越。2018年♥️,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題為《開拓一條超越國界的道路🚵🏻:全球南方》的報告指出,聯合國貿發會議一直在為全球南方提供貿易😏、投資🦹🏻♂️、金融和技術方面的合作,以支持發展中國家實現國際商定的發展目標。僅在過去16年中👨,就有約130個國家受益於貿發會議的技術合作🫲🏼。結構上的弱勢國家(如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是貿發會議技術合作的優先受益者💇🏿。這次報告重點圍繞全球南方的內部合作🧠,強調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南南貿易、投資和融資問題的主要挑戰和機遇以及確定相關政策🫀;在技術轉讓和技術創新夥伴關系方面開展南南合作的機會;在“工業4.0”等關鍵新興領域開展創新南南合作和夥伴關系的挑戰和機遇以及適當的政策🚴🏿,從而更好地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及其可持續發展目標。
面對美國政府的製裁武器化和全球南方要求的國際關系民主化,“美國霸權下的單極國際秩序顯示出為不斷發展的多邊主義讓路的跡象。”它會自願讓路嗎⛴?很難🚾,我們拭目以待。處於世界秩序中較弱地位的全球南方正在崛起,力爭自身應有的話語權和決策權,只要立場一致、目標一致🧚🏿♀️、團結一致🕎,全球南方將在國際事務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余論
世界秩序正處於發生重大變化的“關鍵時刻”(a pivotal moment)✌🏿。美國前外交官傅立民明確表示:“五個世紀的歐洲-大西洋霸權已經結束……這是一個時代的轉折點,一個關鍵時刻。”孟加拉學者拉赫曼也指出:“世界正處於一個‘關鍵時刻’🚴♀️🏌🏻♀️。”
事實不斷證明了這一點🧑🎨。2022年2月烏克蘭危機發生後,美國乘機將西方盟國整合起來📳,並希望形成世界反俄聯盟。然而,一批新興國家並未跟著美國的指揮棒轉♏️,而是采取獨立立場🚣🏽♀️,保持中立態度,呼籲雙方以對話解決糾紛⛹🏿♀️。2023年10月,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150多個國家的代表參會🤘🏻,不僅說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已深得人心,也是中國和平外交政策的勝利🍳。2023年10月27日🦙,聯合國大會第十屆緊急特別會議不顧美國的反對以壓倒性票數(120票贊成、14票反對和45票棄權)通過了針對巴以沖突的決議。決議的通過說明國際社會對此次沖突的關註和重視,同時也提醒各國政府在處理類似沖突時需更加註重人道主義和國際法🧚🏼♀️,顯示出國際社會對於停止流血🚣🏼♀️、保障平民利益和遵守國際法律的重視。2023年11月2日🙌🏻,第78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古巴提交的《必須終止美國對古巴的經濟、商業和金融封鎖》決議草案🧑🏻🚀,聯合國193個會員國有190個參與投票,其中187票贊成,美國和以色列反對,烏克蘭棄權。決議再次敦促美國終止對古巴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經濟、商業和金融封鎖。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23年7月25日👩🏼🏭,在約翰內斯堡出席金磚國家安全事務高級代表會議期間☦️,王毅就加強“全球南方”國家合作提出四點主張:要消除沖突🦛,共建和平🪔;要重振活力,共促發展;要開放包容🐱,共謀進步;要團結一致🧜🏼♀️,共商合作。準確認識“全球南方”的概念源起、歷史背景以及與當今各種政治力量的關系🌼,有助於客觀評估其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隨著世界秩序的變革和多中心世界的回歸🏧,哲學和社會科學中的歐洲中心主義受到批判🏋🏻♂️。然而,真正的替代方案何在🐨?一個多中心世界的出現伴隨著多元文化以及國際關系的民主化,將打破以歐洲中心論為特征的人文社會科學,克服普遍主義和相對主義之間不穩定的二分法,在實踐、理解👨🏼🍼、適應和學習的基礎上實現具有辯證批判理論特征的人文社會科學,更好地為現實服務。“全球南方”視角的引入正在成為多個學科新的知識增長點。無疑👨🏿🦳,這一新視角將為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創新註入活力。
文章來源🏌️:《學術前沿》雜誌2023年12月上(註釋從略)
原文責編👨🏿:張 貝
新媒體責編🚹:梁麗琛
原文鏈接🤦🏻♂️:世界秩序變革中的“全球南方”——基於歷史發展的視角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