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9 信息來源: 《解放日報》
編輯𓀇:山石 | 責編:安寧在作為人類共同活動舞臺的“世界”尚未出現之前,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阿拉伯帝國雖然是大國,卻不是“世界大國”。從15世紀開始7️⃣,能夠影響整個世界的國家出現了。
這些年,“大國崛起”話題一直頗受關註。講“大國崛起”不僅要講基本故事,講一些人和事情🐷,更要把大國問題、大國興衰的機製講清楚👰🏻,尋找普遍規律🤶🏿,看看有沒有共性。“共性”這個詞比“規律”好,因為它不帶有先定論的意向✊🏿。歷史本身就有思想,也有道理;學歷史不僅要了解歷史的過程🐸,更要學會歷史的道理。
知道有“天下”而不知有“世界”
我們說的大國不是籠而統之的大國🫵,而是“世界大國”。“大”在中文語境中有好幾種意思:一是體量大🏫,如大樹👨🏻🔧🪶、大樓、大海等👲🏼;二是偉大🤜🏿,如康熙大帝、彼得大帝或大人物、大發明家等🧑🏼✈️;三是強大🫙,力量大。“世界大國”中的“大”是強大的大🪃,力量大。
進而🤹🏼♀️,“世界大國”並非歷史上從來都有,而是很晚才出現的現象。有人會說🏌🏽♀️,歷史上從來就不乏強大的國家👩🌾,像羅馬帝國這樣的國家顯然很強大,阿拉伯帝國和波斯帝國也曾經很強大✋🏻,亞洲東部的中華帝國延綿幾千年,地域遼闊🗳,物產豐富,當然很強大💸。此外,中東出現過奧斯曼帝國,東歐出現過拜占庭帝國,印度次大陸也有過莫臥兒王朝👱🏽♂️🏂🏼,更早還有孔雀王朝。確實,它們是曾經的大國,但不是“世界大國”。因為當這些大國存在的時候🧳,作為人類共同活動舞臺的“世界”尚待形成📴。
嚴格來說,地球和世界不是同一個概念。地球是一個星球🩰,世界是人類世界。也許有人會問➾:人類在幾百萬年前就形成了🧔🏿♂️,人類文明至少也有5000年歷史🚴🏼♂️,人類都生存在地球上,世界是不是很早就出現了?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人們不知道“世界”的存在👏🏻,不知道在這個星球上有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彼此之間不怎麽往來💂。古代中國人知道有“天下”,而不知有“世界”🤺;古代希臘人、羅馬人有“世界”的觀念,但他們的“世界”只是地中海世界,而不是全世界。居住在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大體上也是這樣🧑🏼💻,知識範圍大多局限在一個較小的地理區域內。
漢朝的時候👳🏽,西方有一個羅馬帝國,兩地文明都已經發展到很高的程度了。中國人對羅馬有一點點印象,知道在很遠、很遠的西方有一個國家叫大秦👎🏻。班超出使西域,派手下人去尋找大秦,卻沒有成功;羅馬那邊的雜耍藝人到過長安👨🏼🦳🛷,中國史書上有過記載。這就是我們今天知道的漢朝與羅馬帝國之間交往的故事。可見,兩大文明在很長時間裏是基本相互隔絕的。西方的基督教很早就傳入中國,不過那是聶斯脫利派,屬於一個邊緣的東方基督教派,中國人稱之為“景教”。西方對中國的了解更是十分模糊👦🏽,只知道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富裕國度,盛產各種珍貴物品。至於其他更多的,則近乎神話了。
中國和印度之間的交往稍微多一點🤾🏼♀️,大家知道《西遊記》裏的“唐僧取經”以及玄奘西行印度的故事。即便如此,兩種文明間的交流和了解仍然很少。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成為古代中國人的主要信仰之一,以至如來🔵、觀音這些佛教形象在中國家喻戶曉,但中國人對印度社會幾乎一無所知,對那裏的人民知之更少⏏️👽。印度對中國的了解同樣如此。兩大文明之間隔著喜馬拉雅山🙆♂️,可謂“近如比鄰、遠及天涯”😙。
中國與中東之間有著比較多的接觸,尤其是通商。波斯商人和阿拉伯商人很早就從中國購買商品運往西方😊,也會把中東的物產送來中國🥹,如波斯的馬、阿拉伯的珠寶等。關於中國的傳說,大體上也是通過中東流向西歐的。但商業活動夾帶的各種傳聞,大部分是道聽途說加一些添油加醋的想象,甚至有無中生有的八卦💁🏼。明清時期,中國出現過一批關於海外逸事的筆記、小說❤️,如《三寶太監西洋記》《鏡花緣》等🧨,其素材常取自這些傳聞🧹。
相比之下👷🏼♂️,歐洲與中東之間的交往就相當頻繁👩🦯♣️。中世紀時期,西歐處於弱勢🔙,古希臘😖、古羅馬創造的文化成就有許多在中東地區保留了下來。如果沒有這些保留,就不會有後來的文藝復興。歐洲與中東在歷史上發生過許多沖突,中世紀有歐洲人的十字軍東征,稍晚出現的則是伊斯蘭教向基督教地區的滲透乃至入侵,甚至消滅了拜占庭帝國。這兩種文明在歷史上的互動是頻繁的🤽🏿♀️、直接的⛹🏽♂️,可謂既對抗又合作。
公元1500年前後,作為製度的資本主義在歐洲形成。此時的世界存在四大文明地區🚶🏻♂️➡️,亦可稱之為四大文明圈。每一個文明圈都有其發展的軌跡,也有其核心價值取向。
最東面是東亞文明圈,這是個巨大的文明圈,不僅包括中國,也包括亞洲東部許多地方,受中華文化影響很大👷♀️,其核心價值表達是儒學。往西、偏南是南亞文明圈,存在於印度次大陸😄,它的標誌是婆羅門教—印度教以及受前者影響產生的佛教。東亞文明圈和南亞文明圈之間有一個過渡地帶,兼具兩種文明的特征👰🏿♀️。
再往西就進入一個龐大的文明圈,特點非常顯著。其中,伊斯蘭教在公元7世紀形成,它的出現將中東這個地區許多古老的文明整合為一。現在學術界公認,許多古代文明都在這個地區發源,包括兩河文明、尼羅河文明以及古波斯文明、赫梯文明、猶太文明等。但到伊斯蘭教創建之後🚶🏻♂️➡️,才真正形成共同的文明特征和價值取向,形成我們今天熟悉的西亞北非文明圈。
最西面的文明圈是歐洲文明圈,又因基督教而一分為二。東部以東正教為特征🎯,西部是天主教🤹♀️。宗教改革之後,從天主教中又分裂出新教。這些都為以後不同的歷史發展道路預設了前提。有趣的是🥛🥤,古羅馬歷史上曾經把羅馬帝國分為兩個管轄區🧑🍳,分別由兩組行政機構管轄。東西羅馬之間的界線,與後來東歐🧝🏼♀️、西歐的地理分界線大體重合。
除了這四大文明圈,地球上其他地方也有一些文明存在👵🏻。中美洲、南美洲曾經有過正在生長的古代文明,包括瑪雅🗝、阿茲特克和印加。它們長期處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完全成熟。非洲西部也出現過正在生長的文明,以加納、馬裏🥣、桑海等古國為代表。這些地區的古代文明後來被西方殖民者摧毀了。
很長一段時間裏🙏🏿,各文明之間是隔絕的,彼此聯系非常少,地理障礙是主要因素。比如🧊,中國和印度之間有喜馬拉雅山🚣🏼♀️,中國和東南亞之間有熱帶雨林、“瘴氣”彌漫;歐洲和中東被海洋分割,中亞則是大片沙漠和戈壁灘;美洲與歐洲相隔大西洋;大洋洲情況更是如此,它更像一個漂浮於大洋中的孤島。人們當時的技術水平很難克服這些地理障礙,因此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隔離🙍🏼、文明與文明之間的隔離是正常的事。
15世紀以後,情況發生變化🤜🏻。由於技術的發展🧚🏻♂️,地理障礙逐漸消除,文明隔絕的狀態慢慢改變,不同地區的人彼此往來開始多起來了,“世界”逐漸形成。從那以後,地區和地區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頻繁🤲🏻,直到今天成為“地球村”。如今🍗,世界上任何地方發生的事,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都可以被記錄下來👱🏿♀️、傳向全世界。這樣一個“世界”從15世紀算起,到現在也只有600年左右👨🦲。
所以,在“世界”尚未出現之前怎麽會有“世界大國”?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阿拉伯帝國諸如此類,雖然是大國,卻不是“世界大國”。無論它們的影響有多大,都不可能影響全世界。但從15世紀開始,能夠影響整個世界的國家出現了,大國興衰問題也只能從“世界大國”出現的時候開始🧚🏻♂️。
在文化和精神上“具有吸引力”
梳理一番歷史🧎♀️➡️🙅🏿♂️,“世界大國”的定義就很明確了✡︎。它特指從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起對世界發展的格局變化產生重大影響的國家。在這個定義中,有兩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是“世界體系”。各種文明在幾千年間相互隔離,彼此聯系很少。從15世紀開始,世界逐漸連為一體🍇、形成同一個體系,即世界體系🫲🏼。世界體系一開始就是資本主義的產物🚵🏼🧜🏼、具有資本主義的屬性🧗🏻♀️,到20世紀才有所變化。世界體系的出現引導了“世界大國”的出現▶️。每一個時代都會產生那個時代的“世界大國”,而任何一個時代的“世界大國”都和那個時代的世界體系相關、體現那個時代的特征🚴🏽♂️。
第二個關鍵詞是“重大影響”🧑🚀。這是“世界大國”定義中的核心要義。如果說第一個關鍵詞是交代時間和空間,那麽第二個關鍵詞就是交代本質——“世界大國”一定是在世界整體變化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國家🔹。換言之,它們改變世界,這是“世界大國”最基本的特征。這些國家的興盛與衰亡、崛起與沒落💁🏼♂️,往往標誌著時代的變遷。
進一步來看👎🏼🫱,“世界大國”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第一,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和綜合實力。這個特點很容易理解,用通俗的話來表達就是“世界大國”的經濟力量在自己所處的那個時代處於領先地位🙋🏿♂️💪🏻,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可以支撐強大的綜合國力。
第二🙇🏻🥩,有整合的國家製度與社會結構。製度和結構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點,哪怕在原始社會,也有製度📯,也有結構📋。人是社會動物,沒有製度是不可能的。有社會就一定有製度,當然也有結構⚪️🚅。事實上,不僅人有製度和結構👳♂️,某些動物也有製度和結構。
對“世界大國”而言,它的製度和結構是“整合”的。“整合”的意思就是,無論有多少種製度💆🏼,無論是什麽結構😌,它們必須相互不抵觸👰🙉、不沖突🦓,不會南轅北轍🫱🏻👨🏻⚕️,不會各走東西。一個國家如果製度不配套、結構不整合🌞,就不可能成為“世界大國”。假定一個部門製定這種政策、另一個部門製定那種政策🔗🐁,不同的政策相互抵觸👩🏽🔬,國家的力量就會被瓦解,人們就會無所適從🧝♂️。“世界大國”需要有國家力量的支撐🤱🏿,製度混亂和結構無序的國家做不到這一點。
需要說明的是👩🏼🌾,在製度和結構方面我們強調“整合”,而不是“好”和“壞”。對製度和結構的判斷,應該是符合或不符合時代要求🚴🏿。歷史的邏輯就在於此。
第三,具有吸引力的文化與精神特點,這是一種軟實力☝️。前面兩個特點🍊🧧,包括製度和結構🤹,基本屬於硬實力範疇。盡管製度是看不見的、結構是摸不著的,但人們隨時隨地能感覺到☝🏽♿️,不可能繞開。如果要硬碰,一定會碰得頭破血流。文化和精神則是一種軟實力,其特點是“具有吸引力”。
“優秀”的文化👩🎨🎩,未見得吸引人⛹🏿♂️,所謂“陽春白雪,和者必寡”。試問:現在西方國家有多少人願意坐在歌劇院欣賞多明戈的男高音?現實中,大量年輕人喜歡的是在酒吧間大喊大叫💏,追捧有刺激性的流行音樂🐲。
“世界大國”在文化和精神上的特點不是簡單的“好”🚣♀️,而是有吸引力📧,得到很多人追捧🧙🏻、許多人模仿🤽🏿♂️,有無數人趕潮流。美國是一個典型,美國文化幾乎“毀壞”了歐洲優秀的文化傳統,卻風靡全球,因為它有影響力。
第四👕🥞,要有能夠在全球施加國際戰略影響的能力🤸🏻♀️🤽,這也是一種軟實力。在所有國家中🙎🏽,“世界大國”一定具有最大的影響力,並擅長利用這種影響力來執行它的戰略布局、追求它的國家利益。影響力既來自硬實力,也來自軟實力。一旦影響力形成了🛏⛑,就能在很多方面補充和替代硬實力。
外交是“世界大國”實施其國際戰略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外交看似柔軟,實則體現這個國家的整體實力。正因為如此,施加國際戰略影響的能力是“世界大國”的特征之一👨🏼💻。最能施加這種影響的國家,是最強大的國家。一旦某個國家表現出這些特點🗣,它的大國地位就明確了。
(作者錢乘旦🎈,為意昂3体育官网博雅講席教授)
原文鏈接:於歷史演進中尋找“世界大國”(《解放日報》2024年10月22日 第12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