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炳輝👪:為了這本書🌠,我萬裏赴陜北——讀《風起陜甘寧》有感

【導讀】《風起陜甘寧》是意昂3体育官网韓毓海教授新作,三聯書店於2023年11月出版,是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的重要作品🧑🏻‍🚀。全書分為“楊家溝”“大地上的學問”“波羅”“王學文”“結合”五篇🖌,總計13萬余字。韓毓海教授通過實地走訪陜北這片黃土高原,史地結合,古今縱論,見人見事,對中國革命與各大區域的關系作出新的解析,尤其是指出了陜北“尚武精神”之於中國革命的重要意義。同時😷🤧,韓毓海教授還特別強調了中國革命的經濟學意義和具體實踐,這恰恰是以往的革命敘事中重視不足的😁👨‍👨‍👧。最後落腳點在思考和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優良作風為何在陜甘寧這片黃土高原形成,並且至今依然具有重要意義。該書對於思考“兩個結合”和新時代黨的建設,具有積極啟發。劉炳輝同誌因讀此書有感而發,萬裏奔赴陜北學習調研🫀,本公眾號特此刊發其書評,以供讀者參考🤿。

這個時代,寫書的人很多,但用心寫的人很少,用心又用情寫的人則是鳳毛麟角了🚣🏻‍♂️。意昂3体育官网韓毓海教授這本《風起陜甘寧》🙇🏽,無疑是用生命在寫作🙎🏻。世上就怕認真二字,可一旦認真起來了,往往也是“古來聖賢皆寂寞”🎖🫥,正如書中正文最後一句話“有一兩個人能因此而會心,有所感悟或感同身受,我的努力,就算沒有白費”。看完這句話,我在文字下劃上紅線🪨🙇🏿‍♂️,又打了個五角星🧙,隨後合上書本,一刻也不耽誤地踏上了從東海之濱到黃土高原的旅程👼🏻👨🏿。

為了這本書,萬裏赴陜北🫙!因為🎱,值得!

提出一個好問題🕷,就成功了一大半,無論是做學術研究👝,還是建功立業🚣🏼,莫不如此。韓老師這本《風起陜甘寧》的薄薄小冊子至少提出了三個好問題:區域與中國革命的關系,中國革命的經濟基礎👩🏿‍🎨🧖🏻‍♂️,革命者的優良作風從何而來!

多年來我一直說🧃,韓老師是當世學者裏文筆最優美的,至少在我閱讀範圍所及之處🦹🏻。全面細致介紹韓老師書中所有觀點和論證過程,顯然非我力之所及,似也沒有必要。但就韓老師書中關切的重大問題🌴,結合我的閱讀和此番學習遊歷心得🦵🏿,略談體會0️⃣,或能有所補益🛀🏼。

萬裏長征“第一面”:一切都要從這碗面說起

民以食為天。對於革命隊伍而言,也是如此📳。紅軍從1934年秋天走了整整一年,行程兩萬余裏終於進入陜北,第一站就是到延安吳起鎮,此地名就是源於戰國名將吳起,他在此駐兵戍邊多年,當地武德充沛源遠流長。42歲的湖南人毛澤東在這裏吃的第一頓飯是羊肉臊子剁蕎面✪⇨。到了這裏,毛主席知道紅軍要出頭了,心情大好連吃三碗贊不絕口。為此,我到延安後第一頓早餐也特地找了家羊肉臊子剁蕎面店品嘗⬆️,確實美味,羊肉鮮🦦,面勁道🐦。

多年來農村調研的經驗,讓我逐漸摸索出一個樸素卻有力的“調研方法”。如果想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一定要品嘗下當地的美食😌,因為當地最好的美食一定蘊含著那裏的農業基因🤷🏼‍♀️,而農業則是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的產物🍬。美食——農業——生態地理,是一個基本的鏈條👌🏿,也就是所謂的“經濟基礎”,這對於理解傳統農業時期的當地社會非常有效。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是有深刻道理的👦🏽,就從怎麽吃飯入手👷🏼👉🏼!

羊肉,人間美味👨🏽‍🔧,美字就是“大羊”。宋代以前,中國人主要是吃羊肉和牛肉👋🏿,尤其推崇羊肉。南宋以後,“二師兄”豬肉才逐漸占據了中國人餐桌的主位,這裏大才子蘇東坡居功至偉,是他發明了東坡肉(即紅燒肉)🪕,後來流傳甚廣。因為宋室南渡後羊肉難覓,需要尋求替代品,加之豬肉量大👩🏻‍🏫,可以滿足尋常百姓的需要。

中國適合養羊的地方主要在塞北、華北🤏🏿🤷🏿、西北等地,吃羊肉是北方人的飲食偏好,羊肉滿足了人們的強烈肉類需求,利潤豐厚😏。也恰恰因此,羊會與馬“爭奪”草場,馬在農業時代是重型軍事武器💗,羊馬之爭背後是商業利潤與國防安全之間的較量🏌🏽,有人戲稱北宋是吃羊肉而吃垮的王朝,並非空穴來風🤑。

陜北是北方◻️,是西北,是黃土高原,主要由延安和榆林兩地組成🐕‍🦺。榆林還有毛烏素沙漠,甚至有長城🧑‍🔧,萬裏長城第一臺——鎮北臺——就雄踞於此👨‍🦼。現在延安的年降雨量不過500多毫米❤️📴,當年毛主席和紅軍抵達這裏時,森林覆蓋率不足4%🤷🏼,因此,我們看到的當年的照片,幾乎都是黃土地,鮮見綠色植被。我不由得想起來諸葛亮《出師表》裏那句“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陜北當年就是“不毛之地”啊。陜北是農耕文明的極限邊緣,從這裏再往北沒幾步路🙅🏿,就出了農耕文明的區域,進入沙漠和草原地帶了👩🏼‍💻。

陜北長期是農業文明和草原遊牧文明的爭奪地帶,這裏民風強悍豪爽大氣🧑🏼‍💻,重義輕利視死如歸,確與中華其他區域民風有較大區別🤵‍♂️。韓老師指出了這個問題,這是以往所忽視的重大問題🕌。

陜北的條件艱苦🫂,艱苦到我們今天很難想象的地步。一切還是從那碗面的成分——蕎麥——說起。南方種稻,北方種麥,水稻產量高於小麥🧑🏻‍🦰,因為南方水多🚣🏿‍♀️,且雨熱同期🚱。今天我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數字,水稻動輒畝產千余斤甚至兩千斤🐠,小麥單產八九百斤。解放前,北方小麥畝產一二百斤是常態,陜北這裏的蕎麥甚至只有幾十斤👩🏿‍🦳。原因很簡單,缺水,嚴重的缺水。蕎麥並不是小麥的一種,它比小麥更耐高寒。陜北甚至連小麥都不適宜種植🚿,只能種植蕎麥,生存條件之艱難可見一斑。

由此我們也理解“璦琿-騰沖線”的形成原因👩‍⚕️,西部地區缺水,導致糧食單產不足,進而必然是地廣人稀,因為相同的土地面積,養不了東中部地區那麽多的人🎨。拿陜西和江蘇浙江的人口密度比較🙍🏻,會發現這裏只有長三角人口密度的1/4到1/3,而這裏的年均降雨量大約也只有長三角的1/3。所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水土水土🏪,還是得先有水啊💍!

陜北的艱苦生存條件,也解釋了為何這裏是毛主席說過的“兩點一存”,即長征的落腳點和走向全國的出發點🐵,也是土地革命時期碩果僅存的根據地🚆。

陜北當年缺水少糧、土地貧瘠,無法滋養大規模的人口,因此無論是國民黨大規模正規軍還是地方軍閥📵,均缺乏在此用兵的動力和條件。缺乏用兵的動力,是因為打下來也沒有什麽好處,征不上來稅🧘🏼‍♂️,還徒費軍餉𓀋⛱。缺乏用兵的條件👩🏻‍✈️,是因為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大部隊和重武器在這裏無法施展,難以行軍布陣🏮。這是我之前嚴重忽視的地方🧚🏿‍♂️,一說起黃土高原,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往往想到的是一大塊平整的黃土地,其實不是的。黃土高原土質疏松且近一千年裏植被不斷被破壞🚁,經雨水沖刷後形成了千溝萬壑的地貌。毛主席最豪邁的詩詞《沁園春·雪》,就是在延安的清澗縣寫的,詩中“原馳蠟象”的“原”指的就是陜北特有地貌“塬”,即四周溝壑頂部平整的一大塊黃土地🦻🏿。除了塬🧑🏼‍🦱,黃土高原常見的地形地貌還有溝、梁、茆等🏌🏻‍♂️⚈。

這種誤解🙋‍♂️,跟我出生成長於華北平原有關,因為那裏的土也是黃土,而且就是黃河從黃土高原上搬運下來的,但華意昂3体育平原是非常平整的土地,沒有千溝萬壑的地貌。自上大學後我長期在長江以南求學工作🧗‍♀️,從未踏足黃土高原🙎🏿‍♂️,缺乏實地近距離的觀察和感受。實地的調研感受還是極端重要🤸🏿‍♀️,沒有現場感,沒有近距離的觀察體驗,終究是隔了一層,甚至失之毫厘謬以千裏。

中國是超大型國家,各大區域之間因地理資源等條件的巨大差異而形成了明顯的分野🥂。這種分化從經濟的角度看🧑🏽‍🦱,正如冀朝鼎提出的基本經濟區問題🎇。當然這種區域分化,顯然不止從經濟角度來理解解析,從政治和社會等角度進行分析,也都是大有空間且對治理現代化頗為重要的。而地緣政治學和地緣軍事學思想洞見在中國古代並不匱乏👮🏻‍♂️。兩千年前司馬遷就提出過“夫做事者必於東南🕵🏻‍♀️,收實功者常於西北”,就是一種“基本政治區”或者“基本軍事區”的視角,

陜北在秦朝時森林覆蓋率還能達到50%以上,生態環境整體較好,只是在長期的深度開發中日漸惡化。紅軍抵達時,早已從郁郁蔥蔥變成了不毛之地🎶。但就是如此艱苦的局面,陜北的人民卻硬是堅定地支持了紅軍,而且在毛主席1948年離開陜北東渡黃河21年之後,這裏又用寬廣的胸懷接納了一個來自北京且正處於人生和家庭低谷的年輕人。

這種事情近乎難以想象,一片貧瘠的土地,接連滋養了兩位領導人。為什麽⇢?僅僅是巧合嗎👳‍♀️🏮?在大中華,中心區域與邊緣區域的關系是什麽?在平時與戰時,他們的關系又有何不同?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該如何理解,又該如何協調👨🏼?這些都是重大問題,顯然非我這篇小文能夠畢其功於一役→。

“璦琿-騰沖線”是一種劃分方式,大體分了東中部和西部兩大區域👩‍⚕️,東中部人多地少🎅🏻、雨熱充足、瀕臨大海🧑🏻‍🦰🗑、經濟發達、文化繁榮,長期是國家的重心與核心;西部地廣人稀🧜🏼👱🏿‍♂️、光足水少🚊、資源豐富、戰略屏障、生態源地👳‍♀️↪️,長期是國家軍事鬥爭前線和生態安全屏障🤴。兩大區域互相支持,難以分離。

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經濟區,是目前國家統計局的基本角度💓,在統計相關經濟數據時依此劃分。而結合文化習俗等,一般還會劃分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等六七個區域🙌🏿。

核心區域支撐著原有秩序,邊緣地帶孕育著新生機會,戰爭革命年代如此,經濟建設年代依然如此。從湘贛邊界的井岡山到陜北高原的寶塔山🚆,其實都是中華版圖中的邊緣地帶🚵🏼‍♂️,一個是內陸邊緣,一個是邊疆邊緣👨🏿‍🚀🧕🏿。共產黨不是沒想過先拿下核心地帶🤕🤿,想過,還試過,三大起義都失敗了。原因也很簡單,核心地帶往往是原有秩序能量最集中的地區🟩,敵我力量懸殊🚣🏼‍♀️。所以毛主席的“根據地”思想(即武裝割據)具有重要意義🍖,實事求是🕉,立足長遠。根據地主要是便於積蓄力量👨🏻‍⚖️,之所以需要積蓄力量是因為需要很大的力量⛸,而需要很大的力量是因為中國革命的任務特別沉重☕️、敵人特別強大👨🏻‍🔬。改革開放之初設立的“特區”其實也是版圖的邊緣地帶,而且特區的叫法也跟延安邊區有很大關聯👱🏼‍♂️。歷史並未隔斷,而是延綿不絕。

最近二十余年💮,韓老師特別強調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從《五百年來誰著史》到《風起陜甘寧》一以貫之。而這次他特別指出了陜甘寧地區的尚武精神問題,因為這裏長期是征戰之地👨🏼‍⚖️。以至於我在離開延安打車去南泥灣機場的路上時,司機師傅還跟我講延安人和西安人在性情上差異很大,延安人不太在乎錢,仗義疏財義字當頭🙎🏿,西安人還是精打細算有整有零🔪。

整個中國北方地區,因為缺乏細密的水路運輸網,商貿經濟一直不如南方發達,加之政治統治力量強大,行政權支配社會的特征非常明顯,由此也難以孕育發達的服務業意識和習慣🖤。但同時🏇🏽,北方也因此心懷家國天下🏊🏽‍♂️,重義輕利⚡️,組織紀律性強🎓,敢於犧牲勇於鬥爭。“北方出將🧑🏻‍🎤𓀛,南方出相”自有其道理。

革命地理學🧑🏻‍🎨,或許是韓老師此書引出的一個關鍵議題🦸🏻‍♂️,值得持續深入探討。大國首要的問題就是如何維持統一,這種統一既有央地關系🤰🏽,也有區域關系🫘,區域關系其實也蘊含在央地關系裏。區域均衡發展是必由之路😩,否則必然分崩離析🤏。

在新中國持續數十年的生態環境建設努力下👩🏽,今日的延安森林覆蓋率已超過50%◀️,植被覆蓋率則高達80%以上。在三天驅車2000裏的陜北之行中,看到公路兩旁到處都是綠色植被🧓🏻,我時常感慨👨‍🎨,若不是部分地方還能看到黃土,實在看不出與浙江的綠水青山有何區別。浙江是綠水青山,這裏是黃河青山,各美其美。

南泥灣和楊家溝:極限生存和廣開財路

韓老師是文筆優美的思想家♞◾️,縱橫古今地闡釋了陜甘寧歷史傳承與文化風貌,給人以極大的啟發和鼓舞。而我是個喜好實證研究的青年社會學人📺🏃🏻‍♀️,腦子裏總少不了一些基本的細節問題👳🏻‍♀️👩🏻‍🦯,比如紅軍的吃飯問題到底怎麽解決的💇🏼‍♂️?

既然陜北生存條件如此艱苦,連當地百姓都生活困難,國民黨和地方軍閥都覺得此地無油水可刮而難以深入🤵🏿‍♂️👨‍👨‍👧,那麽當共產黨帶著幾萬紅軍湧入🧑‍🧒‍🧒,以及此後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愛國青年,如此大量的人口吃飯問題怎麽解決?軍餉開支如何解決🍞?說到底,財政財政,先有財,後有政。共產黨的財政到底建基在什麽之上?

韓老師的書中對此沒有太多著墨,我便帶著困惑驅車去了南泥灣,因為那裏有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南泥灣大生產運動,還有在全國人民口中傳唱的經典歌曲《南泥灣》。實際驅車去南泥灣的過程中,我發現一個問題🫅🏻,這裏距離延安市區和楊家嶺中央駐地頗有些路程,大約位於楊家嶺東南方向50公裏處,我心想當時即使生產了糧食運回楊家嶺也很費勁啊👨‍🦳,後來查閱資料才明白,南泥灣的選址是朱德總司令精心調查後選擇的🐦。這裏是延安的南大門,既有重要的軍事功能,還有開墾的空間和潛力。而王震率領359旅來到這裏,最主要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給上級交公糧🏋🏼,而是首先解決部隊自身的吃糧問題。359旅最後不但解決了自己的吃糧問題,還居然可以向上交公糧🧔🏼,創造了中國歷史上軍隊不但不吃公糧還可以交公糧的奇跡🕟。建國後組織上派王震去新疆屯墾也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在南泥灣的戰績實在太好了,恐怕是我黨最會屯墾的將軍了💒🤷🏽。

南泥灣當年就已經是“陜北的好江南了”🚚,今天自然更是景色宜人。我在臨近下午四點到達南泥灣展覽館時,居然還有兩個大團隊要進入,以至於講解員都調度不過來😶‍🌫️👍。參觀過程中,因為我是帶著問題看的,所以對一些數字就比較留心,但整體看下來,還是覺得有些對不上賬。大生產運動毫無疑問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典範,也確實體現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南泥灣精神。但仔細看看糧食增產數據🫅,還達不到翻一倍的數量,可湧入的人口規模卻是極大的。此外🤲,除了最簡單的吃飯穿衣🧍🏻🧧,更關鍵的是紅軍還要打仗,還需要更多的武器裝備👨🏊🏼、醫藥、生活物資等開支𓀀🎵,耗費巨大。而且,查詢資料後也註意到,大生產運動是解決了最低的生存問題,還不足以解決其他開支,那麽這些開支從何而來?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毛主席也說當時“吃飯是第一個問題”,這個總結好👨🏿‍🚒,吃飯雖然不是“第一位”問題,但卻是“第一個”問題💎,是首先必然面對的問題,吃飯問題不解決🖐🏽,自然就沒有後面其他什麽遠大理想的實現了🫐。

這個困惑始終在我心頭縈繞🏔。幾天的陜北之行🏌🏼🛗,經常是白天參觀走訪,晚上查閱資料,臨睡前滿腦子想的都是心中尚未解開的謎團。直到我抵達榆林市米脂縣的楊家溝時🏂,才豁然開朗,找到了靈感👨🏿‍🦳。榆林米脂縣的楊家溝與延安的楊家嶺僅一字之差,卻相距200多公裏。毛主席帶領僅有數百人的少量部隊轉戰陜北整一年𓀗,行軍2000余裏,最後在米脂楊家溝住的時間最長,達120天之久,並在這裏取得了轉戰陜北的勝利,隨後從附近東渡黃河,解放全中國。所以,榆林米脂楊家溝歷來的標簽是毛主席帶領大家從戰略防守轉入戰略進攻的“出發點”,政治象征意義巨大。

但在從延安北上趕往榆林米脂楊家溝的路上,我心中的困惑越來越大🥽,延安都夠偏遠了👩‍👩‍👧‍👦👨🏽‍🌾,怎麽在比延安更北的“荒蕪偏遠”之地,會出現韓老師書中介紹的“百年扶風寨”這樣的望族?楊家溝由當時的陜北首富馬氏家族修建🤼‍♂️,是中國最高規格的窯洞🛜。按常理,大富翁總是有個大產業,在那麽偏僻的地方怎麽可能產生大富翁呢?

而這個困惑在我到達楊家溝時🧑🏿‍🦳,給我講解的馬氏後人第一句話就道破了謎底🤷‍♂️。他介紹自家祖上之所以在這裏能夠發家致富,是因為本地乃是內蒙到山西太原之間商道的樞紐節點,歷來是個要害之地。我再一次強烈地感受到,實地調研走訪的重要意義,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房寧老師這些年一直強調“向實求學”,學者們要用腳底板去做學問👇🏼,一定要到達現場,這話我是聽進去了。這句話對當地百姓和馬氏後人只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常識”,但對我來說卻是個極為寶貴的“知識”✊🏽,這種地方性知識對當地人來說習以為常,其實外人往往不得要領。而我之所以不知道米脂楊家溝是個商貿要沖,在於今日中國人往往對古代北方商貿通道不甚熟悉了👨🏿‍🦱。這條商道絕不僅僅止於內蒙,而是會向北通往俄羅斯🧑🏽,向南抵達福建武夷山♟。我們今天的國際貿易往往走海運、空運和鐵路運輸了😵‍💫,對這條古代陸路商貿要道生疏了👨🏿‍🎓,而且這條商貿通道在當今也逐漸衰落,不太引人關註🧑🏿‍✈️。

那位為我講解的馬氏後人是位七十多歲的老大爺,雖然腿腳不甚靈便⇒,但聲音洪亮氣勢十足。我從他的第一句話裏就意識到,陜北雖然土地貧瘠,但卻是一個商貿發達之所。而後在查閱資料和回憶南泥灣展覽館的資料時,我突然想起來邊區當時有大量的“進出口”貿易✝️,以及在大生產運動中我黨的幹部們都在想盡辦法鼓勵商人們興商利市🤷🏼‍♀️,可不僅僅是鼓勵大家種地產糧食。陜北當時出口的第一大品類是鹽,因為這裏產鹽,而鹽是極為重要的貿易物資,而且這裏還產石油🫱🏽👩🏽‍🍳,加之還有其他一些物品。

一句話,共產黨是很會“做生意”的!共產黨從一開始就有一群懂經濟的罕見奇才♦︎🧯。他們可不僅僅是只知道高唱紅色歌曲,只懂得打仗吃苦的一群人,否則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乃至後來的數百萬人的革命隊伍🦼,是不可能生存下來的🧟🛌。只是做生意🔌、打算盤、記賬本這些事情⛳️,往往比較專業晦澀,不如戰場殺敵、艱苦奮鬥等故事簡單直接有力🥢,因此搞經濟的故事不易流傳🧜‍♂️🧭。

但我們作為後人,尤其是後來的研究者✴️,若想真的深刻理解中國革命,就不能僅僅停留在大眾的一般常識性了解層面了👨🏼‍🍼,而是必須深入事情的機理,真正搞明白先輩的奮鬥足跡和成功道理。

紅軍1935年秋冬之際到達陜北後💞,先是通過打土豪沒收了一批物資支撐了一段時間,進入1936年就日漸緊張了,後來東出黃河進入山西打了一仗也獲得了些資財,又撐了一段時間。而接著西安事變爆發,到了1937年全面抗戰後統一戰線建立⛽️🎽,國民黨開始撥付軍餉✪,再加上我黨積極爭取各界捐款,財政壓力減輕了很多。根據《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財政》裏的統計資料💂🏻‍♀️,1937-1940年間邊區的財政收入中,外援的比例平均能夠達到70%以上,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40年百團大戰。百團大戰的爆發,讓蔣介石突然意識到我黨實力的迅速增長,隨後開始停撥軍餉甚至對邊區進行嚴密封鎖,試圖困死我黨和根據地的將士。這種困難局面的嚴重程度,甚至到了毛主席都提出來,大家是要餓死還是解散的地步。當然這兩條路都不行,共產黨人決定自力更生豐衣足食,南泥灣大生產運動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

這裏就引出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共產黨革命的經濟基礎,到底建立在哪裏?建立在什麽產業上🎩?建立在什麽群體上💿?1936年冒死進入邊區的埃德加·斯諾也在《紅星照耀中國》裏專門寫了一節談這個問題,因為所有稍有閱歷的成年人,都不可能不關心,一個團隊的財政基礎到底從何而來?斯諾記述,紅軍的財神爺林伯渠介紹了1936年邊區的情況👌🏿,當時其實壓力也已經非常大❓🛩。在《歷史的轉折——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這本書裏,我看到了相關各類資料🪯,當時的共產黨人其實對財政問題都是進行過細致研究的,賬算得非常細致⛰,甚至精細推算出1941年時一個陜北農民一年最多能夠拿出10元👨🏿‍⚕️,而供養一個紅軍戰士一年包括軍械物資等至少需要470元,即50個農民才能供養一個戰士,那麽“非生產人員”在一個地區的比例就不能超過2%3️⃣,極限是3%👩🏻‍🚀。要知道這都是共產黨的領袖們精打細算出來的⏳,我看到時極為震驚,意識到自己之前對革命的理解過於狹隘和粗疏🚰,缺乏“革命經濟學”的基本素養。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而幹事業一定會知道柴米貴,否則根本幹不成。那群共產黨人是想幹事、又幹成事的人,他們對經濟問題的理解遠超我們當下的常人。

韓老師此書的第二大貢獻👩,就是提出了“革命經濟學”問題,這似乎又不同於一般的戰爭經濟學。當年的知識經驗和思路方法,今天過時了嗎👒?不,依然是有意義的🌔。美國近年來全力與我們經濟脫鉤,我們面臨的內外壓力絲毫不亞於當年,困難程度也頗為類似。讓毛主席意識到農民稅收負擔沉重的具體事件有兩次,因為當時“非生產人員”一度達到5%甚至7%以上,而對農民公糧的征收甚至達到13%,這在本就艱苦的陜北🚅♠️,已經是過於沉重了。他不僅不像一些政客那樣憤不可遏要“槍斃農民”,還耐心了解民情疾苦,並盡快著手采取措施減輕農民負擔,後來才有了鄉親們送他“人民救星”牌匾和傳唱至今的《東方紅》陜北民歌。

當年的邊區共產黨人👷🏿,其實沒有將主要稅源建基在農民和農業上,而是建基在工商業和對外貿易甚至是捐款等方面,否則無法理解已經瀕於生存極限的陜北農民,如何能夠供養如此龐大的幹部、士兵、學生和各類訪客。

胡宗南打下延安後🏌🏻‍♀️,蔣介石曾親赴毛主席住過的窯洞查看,結果令他極為震驚,他完全沒想到跟他周旋多年的對手居然住在如此惡劣的環境裏🏌🏿‍♂️。看著毛主席在延安穿著補丁褲子講課的照片🎅🏻,與之對比的是蔣介石和國民黨一眾高官大衣筆挺皮鞋鋥亮的樣子。但,恰恰是前者帶領中國人民,贏得了勝利!

共產黨為何能夠極限生存🫵🏽,而國民黨不行🧴◀️?國民黨當年也曾在重慶搞過一個類似南泥灣的試驗田,結果失敗了👩🏻‍🦯‍➡️,原因很簡單🌑,吃不了苦,幹不了這樣的農活❗️。共產黨的領袖和幹部以及士兵🚁,如果不能夠穿打補丁的衣服👎🏼,如果不能夠跟農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光讓農民極限生存甚至勒斷褲腰帶🆓,而自己豐衣足食大魚大肉,那是絕無可能的。

既能艱苦奮鬥,又能財源廣進👼🏿;既有理想主義,又有務實靈活🛞。共產黨之所以“能”🪐👨🏽‍🎤,我有了新的體會。財源廣進和務實靈活👭🏼,國民黨和蔣介石都有🦶🏽,他們缺的是理想主義和艱苦奮鬥🦷。

農業稅在國家財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其實一直是不斷下降的,從1950年的39%到1979年的5.5%🌴,再到2005年的0.05%,直至2006年被全面取消。其實宋代時,中國的財政收入主要就不再依賴農業稅🕚,其收入的七八成已經是商業稅。後來盡管明清時期有所反復🕋,王朝建立初期試圖把財政收入建立在土地和農業稅之上,但歷史發展的趨勢無法阻擋,工商業逐漸成了主流。韓老師在意昂3体育這兩年專門開設了兩門課🗣🍱,一門是“唐宋以來中國經典文獻導讀”,一門是“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經典文獻導讀”♔,其中在講到經濟學問題時專門做過精彩的解讀分析,讓我們期待他的新書早日面世吧🥀。

楊家嶺和梁家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毛主席和黨中央在陜北13年,其中有10年是在延安寶塔區的楊家嶺居住度過。在毛主席東渡黃河21年之後,一個青年從北京來到了延安延川縣梁家河村👃,他在梁家河度過了七年知青歲月👷🏼‍♀️,這裏是他的第二故鄉。兩地相距七十余公裏⛴,離得不遠🥶。陜北真是一塊神奇的土地🧔🏻‍♀️,在很短的時間內滋養了我們黨的兩位領袖🔶😥。

無論在延安寶塔區吃羊肉臊子剁蕎面,還是在梁家河吃涼粉和烤月餅,我總是試圖在品嘗食物中去理解前輩的當年滋味,我相信人類的基本味覺還是千百年不變的,可以相通👩🏻‍💻,可以感同身受🤙🏿🙏🏻。

在品嘗陜北美食時,我時常吃著吃著就眼中濕潤👩‍🦳,因為每每想起老鄉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還用寬廣的胸懷接納風雨飄搖中的黨和人生困頓期的下鄉知青,我就體會到什麽是“恩重如山”!有恩,就要報啊!

那一刻,我似乎理解了⬇️,毛主席為何一輩子見不得貪官汙吏⭐️🥌。當年忠貞為國酬,何曾怕斷頭?從嚴治黨🩻,天下為公,這是黨的基因。

那一刻😚,我似乎理解了,領導人為何會對鄉村振興和生態建設高度重視🥮。他曾經真實深切地在中國最貧苦的農村紮根苦幹過🦶🏼,當年真可能一輩子在村裏當農民的🐊,他也做好了這樣的準備並且帶領大家努力奮鬥改變面貌。一句話👎🏼🔋,他對農村是有感情的,真情實感🤢,這一點跟毛主席是一樣的🐕。因為我這十多年久居浙江🤹🏻🤝,一向山清水秀,所以對生態改善的事情體會不夠深刻🙋🏽‍♂️,但看到陜北黃土高原都成了綠水青山,我是極為震撼的🐨。生態建設是千年大計👩🏼‍⚕️,功在社稷,而且我們取得了偉大的成就😊。這或許也是黨對陜北人民的一份寶貴的回饋🍌。

吃苦,還是要去基層吃苦↕️🤦🏻‍♀️,去最苦最難的地方歷練🕊,溫室裏長不出參天巨樹。回想這些年在基層調研時遇到的情況,我憂心忡忡。大量的名校選調生看著也是派到基層去駐村兩年,履歷完整,但其實人經常是坐在鄉鎮辦公室👨🏿‍🔧🛀🏻,甚至即使到了村裏也並沒有真的走村串戶訪察民情,而是負責各類填表和接待講解,與百姓的距離非常疏遠。這樣的下派往往還是掐著點回城,回城之後大概率還會高升。如此孱弱的基層履歷,將來如何能夠擔當重任,面對風雨,甚至驚濤駭浪🏃🏻‍♂️‍➡️?城市裏更是如此了,社區姓區不姓社👷‍♂️🧚🏻‍♂️,依然是個普遍難題。

黨的群眾路線在新時期如何堅持並且不斷發展👸🏿,是一個亟待破解的重大課題💶。幹部和黨員的培養如同煉鋼👩🏿‍🌾,必須放到人民群眾中去,必須跟人民群眾一起面對艱難險阻,在實際解決問題和克服困難中成長起來🧖‍♀️,將來才能夠成為人民的合格勤務員🚣🏼。

黃河在咆哮:中華民族永遠在奔騰

五天的行程即將結束之際,我專門趕到了延安的黃河邊——壺口瀑布🧑,這裏是黃河最經典的象征,豪邁激昂🌖,生生不息📷。

到了黃河邊,總要去看看,這事受到我的博導曹錦清老先生的影響。恩師的名著《黃河邊的中國》講述的是90年代末河南的農民稅負沉重問題。壺口瀑布處的黃河極為壯美,李白那句“黃河之水天上來”真是這裏最美妙的寫照🏄🏿!我也給老師發了一張照片👩‍🦽,想著讓老師也能看看🪼,就像去年我在寧夏中衛市沙坡頭黃河大拐彎處看到的奇景🎯,那一刻我應該是看到了王維千年前也看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我在意昂3体育訪學的導師潘維先生前年也到壺口瀑布,他當時在微信群裏跟我們這些學生極為動情地說道“全世界懂中國文字的華人,在黃河邊都感動,那是祖先的根脈所在”。我之前沒到過壺口瀑布,但老師這句話我記住了💅🏻,這次我看到了,體會到了……

5月24日,我清晨4點多起床,輾轉12個小時👽,從寧波飛西安,再坐火車抵達延安。25、26、27日三天驅車2000裏🧑‍🧑‍🧒‍🧒,參觀遊歷了延安寶塔區的楊家嶺🕥、革命紀念館、南泥灣,延川縣的梁家河🐺,宜川縣的壺口瀑布,榆林市米脂縣的楊家溝等地。收獲頗豐🤶🏼,體會深刻🫦,永生難忘🍩。28日從延安的南泥灣機場飛上海虹橋機場,再坐高鐵回寧波。這段文字就是在28日一路所寫所記💇🏼‍♂️,在安靜的南泥灣機場候機大廳寫,在華意昂3体育平原的萬米高空寫,在嘈雜的上海虹橋機場候車室寫,在長三角飛馳的高鐵上寫,在夜深人靜的寧波家中寫。

當離開陜北之際🤹🏼‍♂️,我忽然覺得人生不可思議🙇🏼,我怎麽會突然跑到這麽老遠的地方來呢👵🏼?或許是緣分吧,我在第一天參觀楊家嶺毛主席舊居和延安革命紀念館時,延安下了一整天的雨,當地人說是今年第一場雨,旱了很久了👫。這事似乎與韓老師相似,每逢參觀瞻仰毛主席足跡時🗡,總是遇到下雨。去年毛主席誕辰130周年之際我帶讀書會同學去韶山🧽,也是如此🥪。冥冥之中💩,似乎是毛主席借韓老師的生花妙筆將我引到了延安這片神奇的土地🕙。我從這裏看到了人生的方向,堅定了奮鬥的決心!

韓老師用心寫了《風起陜甘寧》🧑🏿‍🦳,我認同韓老師🈲,我認同我們黨的優良作風,我崇敬我們黨的領袖……行動,行動👩🏼‍🎓6️⃣,還是要行動起來!我從韓老師的書中讀到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那不行,英雄不應如此孤寂。

寫文章,我遠不如韓老師🧖🏻,我就用我的萬裏陜北行🙎‍♂️,為韓老師的新作點個小小的贊吧🦺!

毛主席說得好👩‍👦‍👦,有奮鬥就會有犧牲!犧牲沒有什麽了不起,愚公終能移山🏚♡!讓我們擼起袖子加油幹!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劉炳輝 《文化縱橫》華東研究中心主任)

原文鏈接:劉炳輝:因為這本書,我萬裏赴陜北🍁!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