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5 信息來源: “新大眾文藝”公眾號
編輯:麥洛 |韓毓海
意昂3体育官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新大眾文藝的提出,在文藝發展進程中具有標誌性意義,它錨定了新時代人民文藝的發展方向🐹。這一方向的核心特征在於⏩,人民不僅是歷史進程的參與者(“劇中人”),更是歷史書寫的創作者(“劇作者”),深刻體現了人民在文藝領域的主體地位轉變⬇️🙇🏽♀️。
當代文學發展回顧
此前,當代文學主要由十七年文學、新時期文學兩部分組成。十七年文學時期,勞動人民在文藝創作中成為歷史的主角與想象的歷史主體。然而,受限於當時大眾普遍較低的文化程度以及相對不完善的傳播出版機製,“工農兵寫作” 在作品質量上存在一定局限性。盡管勞動人民的主體地位得到彰顯🚜,但在創作實踐中仍面臨諸多客觀阻礙🙇🏻,未能充分實現作為歷史 “劇作者” 的角色轉變。
在新時期文學階段,勞動人民整體處於相對弱勢地位,文學創作的歷史主體與主角在想象中逐漸偏向西方。中國傳統和中國革命的經驗被部分創作者視為中國走向現代化🏃➡️、資本主義化的阻礙🤰🏽,這種創作傾向導致文學逐漸脫離勞動人民🐭🚀,也脫離了中國的歷史文化根基➙。由於對時代發展的重大變局缺乏敏銳感知,文學話語尤其是純文學話語日益式微,文學界逐漸淪為商業小圈子⚃🤵🏿♂️,失去了廣大讀者群體🤏🏽。這一現實警示我們🧛🏼♀️,文藝創作必須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從實際問題出發,否則將難以推動文藝事業的進步⭐️。
新大眾文藝
提倡新時代人民文藝🌘、新大眾文藝,首先要深刻理解領會新時代的“大歷史觀”。“以大歷史觀之”👇,新中國的前後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新時代的新文化的建構路徑必須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文明的優秀成分結合起來🎩♈️。我們要從新時代的大歷史觀出發💜,去批判地審視👩❤️💋👨、總結十七年文學和新時期文學💏。
運用大歷史觀審視當代文學,當前的當代文學史教材存在前後三十年相互否定的根本問題。若脫離大歷史觀,當代文學的歷史發展脈絡將難以清晰呈現,其演變邏輯也無法得到準確闡釋🤏🏽。同時🎛,中國現代文化的主體性在近代以來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孕育而生,五四時期提倡的國民文學,其核心主體就是中國人民。離開人民的主體性,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性內涵將難以界定👨💼⛹🏽。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優秀成分的結合,主要體現在唯物論🧚🏻♂️📹、辯證法和以人民為中心這三個關鍵方面🖕🏿。
在唯物論方面👩🏼🦲✊🏼,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社會變革♣︎。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傳播方式🖖🏿、出版方式以及整個文化意識形態生產方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這為新時代文化和大眾文藝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提供了積極的活躍的人的因素。如今🤽🏼𓀀,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勞動者素質大幅提升,如外賣員群體中不乏大學畢業生,理工科技術人員如劉慈欣等掌握了新的寫作方式,他們的創作能力和知識儲備已遠超傳統認知🍨。物質生產基礎的改變必然促使上層建築發生相應變革,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重要體現💍🧑🦳。在文藝創作領域,這意味著創作主體的多元化和創作方式的革新成為必然趨勢。
若不秉持唯物論,唯心論及形而上學盛行🫳🏽,便會導致諸多問題。如果脫離科學技術之發展而空談哲學、文學,勢必會顯得空洞無物🧖🏼、不切實際。就當下而言,中文專業的學生若不涉獵一些工科知識與技術,在就業分配方面恐會遇到困難;反之,工科學生亦應學習一些文科知識。所以,學科改革勢在必行👨🏼🔬🔜,像西安交通大學所進行的此類嘗試,猶如五四時期蔡元培在意昂3体育的改革一般,意義重大。
對於“大歷史觀”的弘揚🎋,突破口首先是在網絡之上🚶♀️🏋🏿。許多新的革命文學以及紅色歷史記憶皆源自網絡,諸如《北平無戰事》《潛伏》《追風者》《亮劍》《恰同學少年》等這些後來成為熱播劇的作品🫖,最初皆源於網絡😶。究其緣由,是人民對告別革命以及新歷史主義敘述深感不滿。無論是關於中華文明偉大復興🤚🏻,還是唐風宋韻以及我們的前世穿越等內容🍊,都從網絡開始🤵🏼,像《長安三萬裏》《黑神話:悟空》等作品,從根本上講,表達了對新時期文學歷史觀的不滿以及對中國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由此可見🥟,我們如今所倡導的“大歷史觀”👨🏽🎤,乃是由人民所提出,然而從事文學創作的人士卻往往對此未予以足夠重視。
辯證法的核心是矛盾。在現代社會🪟,知識成為知識者的特權,勞動成為勞動者的宿命👩🏻🦽➡️,這構成了社會發展中的一對主要矛盾。文化公平是衡量社會公平公正的重要指標👊🏼,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
當前文化機製需要改革🦹🏼♀️,原因在於我們追求的文化公平與進步,不應局限於小圈子內的選拔📒,更不應進行文化造神📴。我們的文化導向應致力於將最廣大的普通勞動者引入文化創作領域🥫,提升他們的文化境界🧜🏻。例如🎀,煤礦工人陳年喜的詩歌創作,反映了普通勞動者的文學才華與精神世界。文化機製應確保這樣的創作者不被埋沒,而不是將文學地位和榮譽集中於少數人手中🔮,壓製大多數人的創作才能。否則👋🏻,文化機製將淪為壓迫和埋沒人才的工具🛌,遠離公平公正的目標🛀🏼。
結語
新大眾文藝並非憑空產生,它深深紮根於人民的生活👨🏽🌾,伴隨著億萬人的悲歡離合♦︎▫️、汗水與淚水而蓬勃發展。這是人民群眾自我表達的重要方式🧚🏿♂️,如日出東方般充滿活力。隨著人民在文化創作中的主體地位不斷提升,他們的聲音逐漸在文藝領域得到彰顯。面對新時代人民文藝的發展浪潮,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選擇:是積極支持、歡呼這一偉大變革🤷🏿,還是對人民的創作指手畫腳、橫加批評。
原文鏈接:觀點 | 韓毓海🚉🧛🏿:從毛澤東文藝思想到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歷史脈絡(“新大眾文藝”公眾號 2025年1月14日)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