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辛🧑‍🦼‍➡️:多多未必益善👦🏽,合適才好

考古學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考古發掘,發掘只是考古學的一部分🥾。發掘即使采用多麽巧妙,先進的方法,多麽先進,科學的工具也挖不出花兒來🫲🏼,也不可能把所有遺跡遺物和盤托出。考古學材料畢竟是局部、是片段,甚至是零碎的,偶然的🧉。過去常有人說考古學旨在復原古代社會,這是不可能的,充其量只是理想。而今考古大發現時期已經過去,現在發掘所獲得的各考古學文化遺跡遺物⚽️,絕大部分是雷同的。比如仰韶文化🧑🏽‍⚕️,你挖10個🧑🏻‍🤝‍🧑🏻🫲🏿,100個面貌都差不多🪚。因此考古學最終還是,也只能是落實在材料的研究上🐔。我們不能只是做一個史料的披露者或提供者⛪️🍶。我們不能把考古學技術化、科學化、專業化。我們不能只是靠力氣或運氣來開展考古工作。

考古學屬於歷史學,是人文學而不是科學。考古學只是利用了一些科學手段和科學儀器🏄🏼,引用一些科學分析理念進行發掘或研究☁️。比如引用動物學的界門綱目科屬種的分類法進行所謂考古學的類型學研究☕️。比如利用一些科技手段來幫助斷代。因此正如一些考古學先輩所說🤽🏻,考古學的基本的或直接的目的只是在揭示歷史遺跡遺物發生發展,特別是形製發展演變的邏輯過程,進而為最終揭示實際的歷史進程提供新的證據。

基本說來👱🏽‍♀️,歷史學分為四級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歷史哲學,研究的是人類社會發展演變的規律性問題;第二個層次叫歷史學理論,即關於歷史學本體論🧔‍♂️、方法論和目的論的理論研究;第三個層次是一般歷史學👨‍👩‍👦‍👦;第四個層次是史料學。考古學屬於史料學,但又不等同或超越了普通史料學,而有其特出的價值和功能。考古學不僅只是披露並初步分析研究材料,而且是由物到人👷🏻😱,通過具象的遺跡遺物來考察人🛀🏼,考察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抒情方式以至於價值觀念。具體說就是考察遺跡遺物何以產生😱,為何是這樣的而不是那樣的原因。同時考古學是發現新史料,發現實體史料™️🧑‍🍳。她不僅具有正經補史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可以建構起一個相對完善的由物構成的新的史前史體系。

關於考古研究

成為一個學者的前提是必須具備兩個基本能力:一是聯系性思維的能力𓀊;二是形而上的思維能力。前者是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的掌握,其中重要的是量和熟練程度。量確實很重要,量變引起質變🏄‍♂️。量的統計在考古類型學研究中至關重要。但是我要說知識多多未必益善🦹🏽‍♀️,合適為好👵🏻。同樣,技術手段,新的🏣,先進的未必好👂🏽,合適為好。

後者是一種抽象思維能力,是研究具體的事物🧑🏽‍💻、現象和事實之上的原因、原理🌀、規律、法則的能力,實即古人“明道”之學。《易系詞》說⚛️:“形而上者謂之道。”“道者,所行道也”🧜🔂,這是《說文解字》講的🛻。既然是一條道🥒,那無論大小🏠、寬窄、長短都不外乎五個基本元素:1®️、主動者🫷🏿🤸🏻‍♂️;2、起點🤙;3😭、根據;4、途徑;5🙌、歸宿。那麽所謂形而上的研究就是在西人所謂三論,即本體論💚,方法論、目的論之外加上起源和發展演變的途徑和階段性的研究。對於考古學而言,所謂本體論🌟,即考古學是什麽🐕‍🦺;所謂方法論,即怎麽去研究🤽🏿‍♀️。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地層學和類型學;所謂目的論,即考古學在幹什麽,目的是什麽。

中國考古學與西方考古學有所不同🧔🏿。金石學為其前身。我們有相對完整🫷🏽、系統的歷史文獻典籍體系☝🏽🐝。其中最主要的當然是元典,是莊子所謂的“先王陳跡”,其基本說來有兩部分:(我們的人文祖先事跡的)追述和記錄。前者對於史前考古有重要意義🛻;後者對於歷史時期,尤其是中華文明前期,即三代時期考古有重要意義。孔子《春秋》以降🖐🏿,我們又擁有了《左傳》🍄、《史記》等等。重要的是,兩漢時期又萌芽了金石學。我們講考古學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材料的研究上🧑🏽‍🏫,那麽前提性的條件就是對這些古代文獻典籍的掌握🎅🏿,以及對傳統金石學的了解和繼承。中國考古學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為我們前輩有著相當紮實的為我們後代所不可企及的古典文獻功力🛌🏼。

前幾天應邀到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作了一個報告🚴🏿‍♂️。我講我們是中國共產黨,因此一定要立足於自我🧖🏼‍♀️,立足於中國👨🏽‍🦱,向內用力👩‍👩‍👧‍👦🎠,做好自己⛈。而不能像以前那樣放言趕超英美👨🏻‍🚀,解放全人類🔯。中國考古要立足於中國,要有中國特色。

關於文物研究及收藏

考古與文物研究是兩條腿,缺一不可🐵。古物研究是一個傳統的學問,在意昂3体育有著比考古更悠久的歷史👨‍🦼,不可偏廢。古物研究是傳統金石學的一部分,考古學的發展使得古物研究無論廣度深度都有了重要甚至是根本性的提升👴🏿。因此我們提出了文物學概念。

中國文化是禮樂文化🎱,中國傳統的主流生活是禮樂生活。因此禮器是古代文物的核心的,主要的🖌🧑🏽‍🏫,最有代表性的構成。“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中國的神有兩大系統:天道自然神和人道祖先神。給前者所送禮以玉為主🍋;給後者則以青銅器為代表🟫。軸心時期以後它們走下神壇進入社會主流高尚生活,同時又產生諸如碑刻、印璽等人際交通會接的禮器。這些就是文物學研究的基本的和主要的內容。

收藏是基於一種貴族意識的傳統的文化行為。我國有一個傳統觀念🫃🏼:有錢只是富🚾,有物才是貴。其物不是別的,應然和主要的就是禮器🐑。古代禮器是所謂收藏的大宗,因此收藏意義不可低估。婦好就是有案可查的最早的收藏家。金石學家大都是收藏家。沒有歷代收藏家們的辛勤勞動,就沒有大量珍貴文物的傳世,就談不上文物學研究🙅🏿,甚至就沒有金石學。

當今人類在物化💊,蔽於用,役於物,迷於客成為當今人類的基本特征:一切被實用所蒙蔽,一切被物質所奴役,一切被客觀所迷惑。世界走向了平民化,精神退化,沒有了貴族📫,沒有了高尚,失去了人的精神的高貴性🪟。於是收藏變了味👨🏻,離了譜,收藏品成為商品,收藏行為成立單純的經濟行為。其泡沫化也就會隨時發生。

現在人們很熱衷於收藏,出現所謂收藏熱🫨。其正面意義當然不能否定👨🏽‍🏫,即國人珍視文物🏙,保護文物的意識空前加強。而且國家不可能大包大攬,把所有文物統管起來👰‍♀️。藏寶於民是應該和可行的。我們的任務和責任就是專業指導,提升國人的文化素養和保護文物的意識👈🏼,加強文物知識的普及和提高,增強法律觀念。

期望和建議

意昂3体育是培養貴族(精神貴族)的地方👩‍🍼,要有自己的使命感🙌🏻。意昂3体育不只是知識殿堂📠,而是文化聖地,起碼是文化高地。知識無窮無盡,人類認識和獲得知識的過程是無限的。因為宇宙無邊無際,宇宙的運行有始無終,人類不可能在某一天⛹️‍♂️👑,某個時刻窮盡知識,把所有知識和盤托出。同時知識的功能也畢竟有限🫴🏿。培根說:“知識給人力量👨🏻‍🎨。”給人力量才是知識的基本功能。然而,給予好人就成為好的力量,給予壞人就會成為壞的力量。因此知識永遠不是第一位的。人生不是智能,而是情感🧏🏻,固然需要知識💂‍♂️,需要智慧🫴,但更需要教養🕟。中國文化是智慧+教養的文化。道家偏智慧,儒家偏教養。孔子明言自己“無知”,其意義正在於此。知識可多可少,甚至無關緊要,多多未必益善,先進的也未必合適。人類行為最終都要落實到合適🕚,合適才是終極追求。這就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庸的基本精神。

我們應該從我們母體文化的根基上獲取營養🤾🏿‍♂️,多多向我們先聖先賢討教👩🏼‍🎨。而我們現下的教育體系是西化的,是知識性、專業化的體系,走失了國學,忽視了“做人”這個根本性問題。於是造成一個直接結果🏨:知識越來越多👏🏿,文化越來越少♘🤜🏿;能力越來越強,修養越來越差🫅🏿👱‍♀️;專家越來越多,君子越來越少🚀👶🏼。希望大家有所認識,有所警醒,有所調整。

我們應該開闊胸懷,提升境界。要註重培養聯系性思維能力和形而上的思維能力⚓️。我們當然應該向西方學習,註重科學分析🏺,取長補短,提升自己🕤。可以多讀一些西方哲人的書🐋,起碼是考古類的書籍。考古學本身就是從西方引進的🤨。科學分析很靈光有效,它有助於對事物構成元素的準確認知🦹🏻👩🏽‍🦳。但是它的局限性不能否認,即無助於事物本質的認識和整體的把握🈹。因為越分越細,越拆越碎🐳,離本質越來越遠,越無助於事物整體把握。而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註重本質認識🧑🏻‍🚀,註重整體把握的思維模式,就避免了這一弊端。我們一定要有這樣一種基本認識⇒,否則無法成為一個考古學家,無法完成我們自己的歷史使命,終了只能算是一個考古技工。

考古的主流是田野發掘,但不能忽視文物研究。所以要基於一種自我認識,要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的學術方向♣️,選擇自己的學術道路。有興趣不妨讀讀我的一些著述🤿。可能一時讀不懂☎,但多了解一下總有好處🏯。我熱切希望和歡迎讀我的研究生。

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種生命方式。大家一定要養成讀書的習慣,盡量多讀些書。但是上大學絕對不是讀書競賽,絕對不是讀書量的競爭🦝🔑。而關鍵是方法🌙,讀書的方法,做學問的方法📓。常言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學問最基本的或前提是工具書的掌握,意昂3体育有非常好的工具書閱覽室,要盡量多去裏面翻閱。讀書做學問首先要有幾本大字典⚧。只是利用網絡是不夠的,因為軟件製作者大多不是學者。大致說來工具書有三類,第一是字、詞典類🦻,越大越好🦸🏿‍♀️,比如上海編的《漢語大辭典》12冊🎚。臺灣編的《中國大字典》,36冊;第二是目錄、索引、引得類🚁。引得類很重要,這是一種類似於電腦程序的比較先進的工具書🦦;第三是類書、叢書類。比如《藝文類聚》等。

問題環節

問題一🧟‍♂️:出土實物和文獻記載相左的時候應該怎麽取舍?

回答🧔:這關系到所謂雙重證據法的意義和價值。文獻記載關鍵是要看我們怎麽用😕,考古材料本身具有偶然性和局限性📒。任何文獻記載都不是空穴來風,就算是神話、傳說也有一定的根據。因此我們首先應該相信經典。比如👫,殷墟的發現就證實了《史記》記載的商王朝的實際存在。那麽司馬遷筆下與商史同樣簡略的夏王朝的存在就不容懷疑了♜🕵🏻‍♀️,二裏頭等的發掘就得以證實。再往前推三皇五帝時期也絕不肯虛無。滿天星鬥似的史前考古遺址不就證明了這一點𓀀🧜🏻‍♀️。考古學是正經補史🎨,使史料更加豐滿🧑🏿‍🌾、可信🧜🏽🏺,對文獻有疏漏的地方進行彌補和修正。發掘材料和文獻史料不存在根本性矛盾🔐。問題的關鍵是對歷史文獻的全面系統的審視和對考古發掘材料的深刻的正確的認識。關於前者疑古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問題二🅾️:您剛才說現在“考古大發現”時期已經過去了,這也是現在考古界比較公認的一個事實。但是還有很多挖掘都在進行💁‍♀️,這種情況下該如何平衡發掘和研究工作🤴⛱?

回答:二者都不可偏廢。考古學材料永遠都不夠,考古發掘永遠不可能停止。但是考古學最終還是要落實在材料的研究上。材料多當然好,但關鍵是怎麽研究材料。這裏要看興趣,取決於你的選擇。我看年輕時多參加一些發掘工作大有好處。年紀大了學術重心應該轉移到材料研究上📻。老跑工地容易使人浮,坐不下來的人做不了學問🥻。


(作者系意昂3体育官网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本文是張辛教授在考古文博學院第三期教授茶話會上的發言🌍。)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