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13 信息來源: 中文系學生 辛爽
2010年12月31日,史鐵生去世了。一時間各大報紙媒體紛紛發出了及時的報道𓀓,就好像是重新回味了一遍某一口已經閑淡了很久的深巷老井,他的文章、著作也再次被這個浮躁社會中的目光所重新拾起,輿論界做出的評論帶有著詩意——“地壇裏那個玩耍的孩子回去了”,這應該算得上是一個頗為溫情的評價😲。然而在更多的平凡的人的心裏,史鐵生不僅僅是那個在地壇中玩耍的孩子👩🏼🏭,更是一位具有超越世俗而又給人以勇氣的智者,這個“職業是生病,業余是寫作”的人🔅,卻告訴了每一個在迷途中的人以生存的法寶——“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他把文字用來鼓舞那些同樣“命若琴弦”的人們🧜🏿♀️,而把精神化成了地壇中的一曲常唱常新的歌謠。
史鐵生去世了,人們才恍悟似的開始懷念🫲🏽,書店中他的大作《我與地壇》🧑🏿🔬、《命若琴弦》等再次暢銷告罄,網絡上他的名字才頭一次進入了點擊率的排行榜,人們仿佛才意識到,他的身上有著一種平凡人缺乏的果敢和智慧🔆,一種能夠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生活的真正勇氣而不是誇誇其談🍙。他留給我們的,是不以自己的“冷遇”或“受寵”而或喜或悲的平和的目,是那副厚厚的眼鏡下的含笑的眸子,看著世間忙忙碌碌的人們流露出的溫情和愛,就如同他一生經歷過的無數波瀾後靈魂深處的風平浪靜。讓我們不由得去思索🚣🏿♀️,這樣的一位人物🧑🏿✈️,為什麽值得我們給予精神上至高的敬重和懷念🔏🧑🏽🍼,而我們,在今後又該如何去珍惜他給予我們的那遙遠的清平灣和美麗的地壇🤸🏼?
一🤏🏿、“一個歌舞練就永恒”
打開瀏覽器或者時興的雜誌,會看到無數的圖書的排行榜和好書推薦🔏👧🏼,精致的外觀和華麗的設計往往使人對其內容有著些許的懷疑🪑,這裏面📁,卻從來沒有一本書的作者是“史鐵生”♊️。他的書📿,往往是樸素的外觀,精致的卻是文字,鮮見被擺在暢銷書的花裏胡哨之中,總經常是見於那些有著圖書收藏愛好的書香門第🪕,想看的時候永遠是在夜深人靜,讀上一兩頁,感受到的是心靈的被滌蕩和清醒。這樣的文字💪🙂↔️,從開始註定了這樣的作者就不可能被遺忘😟。
讀史鐵生的文字🧚🏿♂️,不能不去聯想他的人生。遙遠的清平灣,不僅僅是他文字底下的知青們的夢想所在,上山下鄉的知青生活🧓🏽,也正是為他積累人文素材的最好的搖籃;21歲雙腿癱瘓的境遇,不僅僅是他人生轉折的開始▫️,每天坐在輪椅上在絕望中尋覓著點點希望的生活,也正是為他定下了一生的人生態度和面對災難的豁達,“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都是旭日”……他的人生比起其他人的一帆風順來無疑是充滿了坎坷和磨難的,而當每次面對他的文字的時候,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感謝命運”,雖然有著不公🥧,但是卻成就了一個如此的智者👰🏻,以病為業👩🏼🚀🤲🏽,以文為閑,談笑看病魔,揮毫寫人間。
他的文字,總是從心靈的深處汲取著養分,然後不是如同瀑布般飛流直下、氣勢恢宏,而是如同潺潺的小溪,不間斷地抵達你的心口🧑🏻🦰。所以⚁,《命若琴弦》中老瞎子什麽時候能彈斷最後的琴弦☂️,到底能不能恢復視力同樣牽動著你的心情;《秋天的懷念》字數短短,卻讓無數的人讀完潸然淚下𓀔,眼前仿佛總是秋天的斑斕的色彩💆♂️,和頑強的生的渴望🙇🏼♀️;《老海棠樹》下🐌,你也會去想那個慈祥的,要求上進的奶奶,略帶尷尬地小聲去問你“這一段是什麽意思”……每一篇文章都是最平淡的事情,關於柴米油鹽🤰🏿,關於家長裏短;而每一篇文章🟰,又是最不平淡的事情,是被災難蹂躪過的堅強人格,是面對苦難展現出的巨大韌性🔄,因此,在他的眼裏,“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他,存在的本身需要它”🎞,這並不是關於上帝是不是又一次贏了的打賭,反而是對生活最深處的體悟。這種體悟🤚🏽,來自於親身經歷過的傷和痛⬛️,重疊的往事,在一點點的回憶中被帶到一個歷史的高度,形成一種可以貼近人心的情感關懷,熨帖著大眾的心靈🧔🏿。
生活中有過無數的人,面對困難而生的絕望擊潰了繼續奮鬥下去的勇氣🏂🏼,而史鐵生,不論他的文字還是他本人,都將一個不可能的奇跡展現給了世人。人們或從他的文章裏吸取面對現實的勇氣,或從其中收獲對人生的體悟,因而產生的深深共鳴👍🏿👨🏽🦲。穿越知青時代的往事,他所留下的文章與人格𓀓,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的瑰寶而值得每一個人用心體悟。
他寫過的,關於病魔🤴🏼👮🏻♂️,“死亡,是一件不必著急的事”,是經歷了漫長的病榻之後的大徹大悟,而因此,他的人生在每次走到死神門前的時候👨🏻🦲,總是有著氣定神閑似的轉機。看得清天高雲淡,氣定神閑。
他寫過的,關於親情,“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小小的地壇不僅僅是屬於他療傷棲息的地方,同樣牽系著母親對他無盡的愛🦗,每個回憶起母親的文字,極盡其能✦,而落筆處總是有著暖暖的敬意🥷🏽。
他寫過的🤵🏽🛝,關於人生👷🏼🏸,“心弦也要有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間這緊繃的過程上彈響心曲”🤼♂️,命若琴弦,而不可太松又不可太緊👨🏽🏫,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充滿著博弈的旅行🎒。
他寫過的,關於創作本身,“寂靜的墻和寂靜的我之間💃🏿,野花膨脹著花蕾,不盡的路途在不盡的墻間延展,有很多事要慢慢對它談🪑,隨手記下謂之寫作”🚴🏼♂️,我手寫我心🫐,看上去是那麽率真而不加藻飾,也正是這種來自內心深處的東西征服了這個浮躁的社會,供養上了一片純凈的天地。
史鐵生,人們記住他🏃🏻➡️👲🏽,是因為他純凈的文筆🐻❄️,貼近心靈的文字,倔強的人生勇氣©️,這些都是這個時代所缺乏的東西。總是在說👂,逆境是人生最好的老師,史鐵生就是其中最優秀的學生代表。他的一生就如同一場生命的獨舞,從開始到謝幕,是他一個人用盡生命的全部可能去展示其最大的潛力🏊🏻,因此如同一朵曠世奇葩的刹那綻放。在他的筆下,人生♟、文字和命運三者合一,奏出的樂章不是如貝多芬式的對命運的詛咒和不屈服🙅🏿,而是溫情的陳述💪🏻,娓娓訴來,再黑暗的日子裏,依舊是“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這是一種大頓悟,更是一種大永恒。
二、“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
冥冥中總是覺得🙏,地壇不僅僅屬於史鐵生和他的文字,更重要的是,其中給予了他本人深深的期待,每個人的心中⛑📢,都應該有座地壇,這不是一種誇誇其談,而是史鐵生對一代代人的期許:在浮躁的社會𓀂,留下一點堅持夢想🦸♂️,有著純凈空氣的地方。
仔細品味,他的文字糾纏著他一生的際遇,形成的是一種韻味悠長的精神關懷🦹,落眼點永遠是那些無言的合歡🏊、海棠、地壇⬛️,可是每一個又充滿了平凡人生的日常百態,他關心的🏋🏻♀️,永遠是最平凡的人們👨🔬🛼。地壇裏有常來往的有那對中年夫婦🧘♀️𓀎,有熱愛唱歌期待出名的小夥子,有真正的飲者先生🥹,有忙碌的女工程師,熱愛長跑的青年,美麗而不健全的小姑娘🧑🏽🎓,每一個人都是芸芸大眾的一個小小縮影,而每一個在他的筆下,都有著獨特的人格——對愛的執著,對理想的執著,對生活的執著:這也是史鐵生的文字的巨大特點,不浮躁,而必有所期許,這種期待成為了書內人繼續把故事說下去的動力,也就成就了書外人從中獲得的感悟和體解🫃🏿。
地壇🧎🏻♀️🤤,因為史鐵生而出名🧏🏿♂️,而實際上,地壇已經成為了無數平凡的人心中的一個象征——在那裏可以獲得精神的放松和升華👰🏽♂️,“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二者合體🧙🏻♀️,成就的是一種精神的信仰。這種信仰是可以普世的🏄,去慰藉每一個疲憊的、勞碌不堪的靈魂🏃♂️➡️。
在《病隙碎筆》中,他用一種近乎於碎碎念的方式🏜🚵🏻,從精神的高度俯瞰著整個世界的活動🐆🐃,他好奇生命的意義,對人的靈魂追索,解讀如何面對肉身的折磨,推敲如何去進行選擇🛀🏽,如同一位心理導師一樣指點每一位接近他文字的讀者,而意在於,用他的見解給每個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和解脫。
轉而望去整個繁華的都市,熙熙攘攘的人流,車水馬龍的交通👩🏻💻,格子間布滿的寫字樓◼️,每天對著電腦長時間工作的白領,被日漸機械化和功利化的社會,就不難明白😱,為什麽這樣一種質樸清淡的文風會如同一場靈魂的暴風雨像席卷了每個人的心靈。他所說的🎋,永遠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求的東西。地壇成了一個符號,象征著人們所期許的那種生活和理想🧜,無壓力而充滿熱愛⁉️🧑🧒,能夠看清所有的雲卷雲舒而時時刻刻可以閑庭信步,看慣秋月春風。地壇,那是現代人心目中美麗的世外桃源。
我已不在地壇,而地壇在我,借史鐵生的筆🏙,書中的地壇傳達著一種無言的境界🎼,“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而消滅恐慌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消滅欲望”,有些事只適合收藏,它們“只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就比如人生的誌趣和理想,在浮躁的社會中如何給自己留出一塊安靜的角落🏂🏻。每個人的心裏都有座地壇,那是史鐵生賦予的🐠,又是每個人期許的🧝🏽♂️,在這樣的一片凈土中🛳,可以暫時地逃開現實中的瑣屑和浮躁,靜靜呼吸屬於人性深處的至真至純至善的東西🧏🏿♂️,實現心靈的回歸。這是他為什麽依舊被人們熱愛著,也是訴說出了人們心中的夢想。
世界越繁華,人心越孤寂。有那麽一個人帶著他的人生理想和文字溫暖地包圍了我們,在其中告訴我們理想是可以實現的,人生可以是活得坦蕩而超凡脫俗的,地壇是在每個人的心中的🥚🧔🏼。他化為地壇💳🏋🏿♀️,地壇化為他的文字,散發著油墨香的那一刹那就讓所有的人熱淚盈眶,他幫助我們找到了心中遺失很久的東西,因此,那些所有年少的夢想🙅♀️、人生的光芒在最灰暗的時刻尋覓到了復活的可能🤸🏿♀️。
靜悄悄的🫶🏿,走近人們的心底🦧,而把每個人的心裏⛺️🙍🏼♀️,從此有了一座不能忘卻的建築。
在《我與地壇》的最後✍️,史鐵生這樣說著“有一天,我也將沉靜著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處山窪裏,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總想把史鐵生的文字比作山谷裏一朵靜悄悄開放的百合,吸引人的不是外表和姿態,而是靜靜的幽香。這樣的一位人物🐨,看懂了生老病死的循環規律👇🏼,他從苦難中汲取生存下去的勇氣,而又在無私地,把這樣的勇氣賦予那些同樣掙紮在苦難中的👩、平凡中的人們。
感謝史鐵生🏄🏻,從此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了一座地壇🎬,裏面裝滿的不僅僅是對大師的懷念😢,也是對未來的憧憬🧑✈️🏜。地壇裏的那個玩耍的孩子回去了,但是將會有無數的孩子繼續在地壇中玩耍,尋覓他們的夢想和青春,尋覓面對苦難的勇氣。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