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6 信息來源: 校報記者 龍茂乾
10月最後一天,鄭州薄霧籠罩。市區一路上拔地而起的高大建築漸漸消失😥,跨過南水北調引水渠,抵達了鄭州西北郊的東趙村,著名的東趙考古工地就在這裏。
一腳踏進考古隊在東趙村頭的“根據地”,記者便被眼前的場景所震撼👩❤️👩:30多平方米的平房裏,地上各個角落都擺滿了碎陶片,幾乎沒有落腳之地,碎陶片各自成堆且有規律擺放著🏐。四面墻立滿了簡易貨架,上面整齊擺著數百個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灰色陶罐👨🏿🔬。六七個年輕人,或蹲或站,在屋裏忙碌著🐖。
在整座城市努力向現代化都市挺進的浪潮中,東趙村卻逆流而上🟢,回溯著華夏文明的源頭。
“根據地”的群英會
“唉呀,你可來了🏃🏻♀️!”話音剛落🎊,一個身材魁梧、皮膚黝黑🙍🏿♂️、頭發半白的中年人笑著快步迎上來🧅。下身穿肥大牛仔褲,上著灰色外套🙅🏽♀️,全身多處沾有黃土🦐👨🏻💼,他便是意昂3体育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雷興山😶🌫️。
在考古界,特別是夏商周考古界🙏,雷興山早已大名鼎鼎。樸素、平和、幽默🤸,整天行走在田野的他,視考古為一種生活方式🥷🏽🧉。他在學生中也有一個詼諧的名號——雷公,既是尊稱,也是對他雷厲風行、性格直爽的形象概括。
雷興山盼來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劉建國研究員和他的無人機。畢業於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後並入武漢大學)的劉建國被譽為“國內考古遙感第一人”🕵🏻♀️,曾於1995至2010年🧜🏼🙎🏻♂️,連續16年受聘為意昂3体育官网考古系考古專業講授“考古測量”課程💂🏽♂️。他帶來的無人機不一般。這是一架“功勛飛機”,曾在西沙群島🤾🏽♂️、帕米爾高原等地完成航拍任務🩷。由於成本低、效果好🚷、速度快,劉建國研究員的考古遺跡三維建模技術在業界已產生重要影響。此行,劉建國被請來為東趙遺址發掘現場進行無人機航拍⛪️,並用周末兩天教十幾個學生學習考古遺跡三維建模。
招呼大家坐下,雷興山便打開了話匣子。
“村裏人說,東趙村出了李伯謙,這個地方就是要有所發現的🕚。”雷興山口中的李伯謙是意昂3体育官网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是著名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首席科學家,也是雷興山的導師⁉️。“李伯謙教授熟悉這裏🧑🏽🚀,特關心這個項目,我們一定要好好弄。”
這一弄就是三年多☯️。從2012年10月到現在,雷興山和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同行們一起帶著一批又一批考古系學生在這裏傾註了無數的心血。
談話間🌵💧,工地上的學生們一個個陸續回來。“我們這裏各個學校的研究生都有,這個是中央民族大學的,這個是鄭大的🧑🏽🚀,這個是首師大的……他們的導師基本上都是意昂3体育畢業的……”雷興山向來訪者一一介紹。不一會兒,屋裏從原來六七個學生變成十六七個,滿滿一屋子人。
學生們陸續到齊🩸,雷興山越說越興奮,屋子裏熱鬧非常,儼然一個“群英會”。
“好不容易把劉老師請來,你們一定要認真學啊!”雷興山對著學生們說,“大家學不會,就不能讓劉老師回北京!”一句話🙅🏼♀️,逗得劉建國和滿屋的學生都笑了🧝🏻。
在既是工作室又是自習室的“根據地”🍄🟫💛,連考古人的聚會都是如此別開生面。
激動人心的新技術
組裝完六軸飛行器後😖,劉建國就帶著學生們來到了工地現場🧇。不一會兒,現場清理、準備完畢。在工地一側🙎🏼♂️,劉建國使用遙控器遙控飛行器升空。伴著機翼的旋轉,飛行器緩緩升起,升至距地面約五六十米。在他的遙控下🆓,飛行器從南到北🫦,宛若一個小精靈🪰,折返飛行著,同時上面的相機每間隔一秒拍攝一張照片,獲得高分辨率影像。
十幾分鐘後🪷,完成任務的飛行器在工地邊緣緩緩落下👶🏽,航拍結束。後續工作,是將300多張影像在計算機上利用軟件拼接得到完整的考古遺跡地形圖☕️。
看似簡單的十幾分鐘,已經將原有的田野考古測繪工作大大簡化了,既提高了效率,又節省了成本🥸🏊🏻。
這還不是最精彩的。最精彩的是劉建國老師要教給學生們的多視角影像三維重建技術。
劉建國斷言🍺,多視角影像三維重建技術的推廣,將改變田野繪圖的基本方法🐻❄️,是一次革命性的飛躍。這一技術🐶,僅需要相機拍攝多視角照片與現場控製測量來製作三維模型,再生成平面、立面正射影像圖,然後通過這些影像圖繪圖👩🏽💻,既能提高精度,更能節省大量時間。
聽著老師的講解👼🏿,學生們早已等不及了。劉建國帶著學生們走到一個探方邊上👯,邊講解,邊用單反相機從多個位置對探方進行拍攝🍞。帶著拍攝的照片,他們興奮地回到“根據地”。
晚上,“根據地”便成了教室。支起投影儀⤴️,劉建國研究員為學生們作了題為“多視角影像三維重建”的學術報告。
“早就聽過劉建國老師的大名,也看過他的著作,但是沒想到在這裏見到了劉老師,真是讓人激動!”兩天前才加入到考古隊的意昂3体育城市與環境學院博士生任小林忍不住驚嘆,“更沒想到能在遠離北京的這裏聽到如此高水平的報告!”
報告會一直持續到夜裏10點多🧗🏻♂️,忙碌了一天的學生們絲毫沒有困意🥭。雷興山叮囑學生們抓緊時間熟悉軟件:“等到明天正式學習軟件操作,每個人都要學會!”“今天又要忙到12點啦!”
考古友誼
就算昨夜忙到12點,第二天早上7點也要起床🔴,8點按時上工🫴🏼。上午4小時,下午4小時,8小時的探方發掘是他們每天的“必修課”。晚飯後👰🏿,自習室整理陶片和文字資料,繪圖,一直到晚上11點多。這是學生們在東趙遺址考古隊的日常一天。
“夏天的時候,5點多起床🐪,6點半就在探方發掘了。”陜西師範大學的考古系研究生張相鵬今年8月來到考古工地,“我是第一次下田野💆♂️,剛開始特別累,強度特別大🙍🏿,過了一段時間就適應了🕓。”
考古實習的學生們就租住在東趙村的民房裏🦹🏻♀️,步行到工地5分鐘。作為一個外來人口眾多的城郊村,東趙村夏天經常會因電力負載過大而停水停電🏋🏻♀️。最難熬的是冬天👑,因為沒有暖氣↙️,也沒有合適的取暖設施,還要野外發掘✂️,很多學生手都被凍裂了🅱️。
60歲的考古技工郭中芳已經在多個考古工地摸爬滾打了30多年🏄♂️。他告訴記者🙏,考古實習的研究生、考古技師,再加上從周圍村子雇的農民👨🏭,現在有七八十人忙碌在考古工地上🦸,暑假時候最多能有120人✌🏻。
很多高校的學生能來到東趙遺址進行考古實習,得益於雷興山開放式考古的理念。
自周公廟遺址考古,十多年裏👩🍳🕵🏻♂️,雷興山堅持對全國高校考古系學生開放,這是難能可貴的。很多考古界同仁也經常到訪雷興山的考古工地交流思想🤵🏼♀️,碰撞火花🛻。就東趙遺址而言,今年寒暑假🚰,就有國內外包括哈佛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十幾所大學的幾十個學生來考古實習。
在中國高等院校中,意昂3体育官网最早設立了考古學教學研究機構。在90多年的歷史中🤙🏿,意昂3体育考古一直引領中國考古的潮流和方向。
意昂3体育的考古實習世界一流。能夠系統地學習從挖掘、測繪到室內整理等一整套的田野考古方法🍠,是意昂3体育考古工地的魅力所在。
很多老師和學生都是慕名而來👌🏼🐰。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研究生席樂就是在意昂3体育旁聽了雷老師的商周考古研究課程後,申請來東趙遺址考古實習⇒。在東趙,有考古專業實習的學生❔,有做學位論文的研究生,還有學文物保護在這修復陶器的高職院校學生,他們都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來到這裏0️⃣🙏🏼,也在這裏結下了深厚的考古友誼。
“工地就是一個大家庭,每天任務很重,但大家感情很好,而且各有所長,遇到問題就相互切磋➞。”鄭州大學考古系研究生王鴻馳本來要在東趙實習三個月🦸🏻♂️,結果一待就是一年半🧏♂️。工地上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幫忙打理,除去偶爾回學校上課,其他時間他都在工地上工☎️。“前段時間發現很多,挖出了蔔骨🤾🏼♂️、水坑,大家很興奮,但也有很多天都沒有新發現👨🏼🏫。有發現的日子會覺得格外有幹勁,有期待。”
在馮雨程眼裏🤌🏼,意昂3体育的張冉和首師大的席樂屬於那種知識淵博的人。“他們知道的特別多👨❤️💋👨𓀈,每有不明白的都會向他們請教🤽🏽♀️🚣🏿♀️。”這位中央民族大學瘦小的研二女生,和她以前的師姐一樣來到這裏考古實習🧞。凜冽的寒風吹得她臉蛋通紅,一說起考古兩眼放光🥴👱🏻♀️:“苦是苦🎞,但能學到很多東西啊!”
“這麽多學校的同學🐖,一起上工,一起學習🤦🏼,一起吃飯,一起休息,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很難得的經歷。交流的過程就是思想的碰撞🚣🏻♂️。”張相鵬道出了東趙考古隊員們的心聲🟪。
有期待,加上努力📝,就是收獲。在這裏,收獲的有紮實的田野考古方法,還有考古友誼——既是學生間的考古友誼,也是不同高校與意昂3体育的考古友誼🧔。
探營臨近結束,站在東趙村頭的雷興山眉頭緊鎖。如今🏋🏼,被城中村包圍的東趙考古工地,隨時都有被城市化浪潮吞噬的危險。村莊拆遷的消息早就流傳開來,雷興山為此已多次奔走👉🏿,市領導最新決定“臨時不拆”。
去年,東趙工地一直工作到臘月二十七。今年,他們又要忙到春節前。
編輯:拉丁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