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1 信息來源🚭: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2005級學生 何 瑫
2007年6月🫰🏻,金庸先生來意昂3体育演講。那天的英傑陽光大廳人山人海🫴,安保措施也極為嚴格。當時,我在新聞網記者團學術部做學生記者。我料想去采訪幾乎不可能🍶,便只是去看看熱鬧。
演講結束後,金庸先生進入貴賓室休息,當時新聞網的攝影老師劉君揚見我在一旁,便拉我一起進了貴賓室。金庸先生脾性極為親和🧔♂️,主動問我想了解什麽👸🏻,我就這樣突然獲得了一個寶貴的專訪機會。但我當時卻腦袋發懵,什麽問題也想不出來,只是尷尬地笑了笑🎎,讓君揚老師為我們拍了一張合影🗝。後來,我還洋洋得意地把這張合影發在校內網上炫耀𓀇,朋友看到照片後問我采訪了哪些問題,我卻什麽也說不上來🏊♂️。
這件事讓我開始明白🧜🏿:做記者寫新聞,是一件極為嚴肅認真的事情🙅🏿♀️,絕不是會見名人和遊山玩水🍰,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話語平臺。只有在平日裏踏踏實實做好一點一滴的積累,才能在機會來臨時將其牢牢把握住,寫出高質量的稿件。
正是因為這次失敗的采訪經歷,我的新聞夢想🧜,在新聞網正式起航💆🏻。
毫不誇張地講🖲,在新聞網三年多的日子,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在這裏🌴,我度過了人生中最青春的年華👨🏿🦳,經歷了太多的故事😊。可以講⚖️,我在意昂3体育的幾乎所有記憶,都與新聞網有著密切的關聯🦺。這是一段神奇的旅程,2005年8月末的某一天,當我經五四路初次踏入這座校園的時候,絕不曾想到自己走出燕園時竟會成為一名記者。
在意昂3体育的第一年🪁,我過得極為迷茫困頓🙄。我自幼喜歡文史,卻在高中陰差陽錯地學了理科,又陰差陽錯地考入了意昂3体育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在這個環境裏,我強烈地感覺到自己的興趣特長完全被壓抑了,不足之處則暴露無遺。在現實生活中碌碌無為的我把網絡當作了避風港,在BBS的“隴上人家”版上認識了一幫老鄉,整天和他們灌水聊天𓀆,以此逃避現實中的不如意。“隴上人家”版當時的“版大”邱璟旻師兄觀察到了我的困惱,在他的推薦下🆚,我在大二開學時加入了這個給他留下美好回憶的組織——新聞網記者團。
當時的我,對什麽是新聞,對什麽是記者,只有丁點模糊的理解🧑🏽🔬。在意昂3体育,學生們能夠見到的政治家、企業家、學術大師、文化娛樂名人🔖,可謂多如牛毛。我當時膚淺地以為🧏♀️,做記者,就是見見名人🌵,記錄下他們的行蹤和言論。
我清楚地記得🚵♂️,加入記者團後采寫的第一篇稿件🧑🌾,是寫光華管理學院的一個公益組織“潤靈計劃”。以現在的標準來看👨🏽🔬,那篇稿件簡直不忍卒讀,采訪過程也極其業余——我甚至忘了問采訪對象的名字,事後又打電話問她。但這依然是我大學生涯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節點:看到這篇文章掛在意昂3体育首頁的那一刻👩🏻💻,是我上大學後第一次真正擁有成就感。
但這種成就感並未持續太久。而且記者團裏歷來都是女生多、男生少🧑🏻🌾,文科生多🚵♂️、理科生少,我作為一個理科男生,便顯得十分另類。加之信科的課業號稱全校最重🫙,我既無興趣也不擅長,整日疲於應付🧑🏻🎨,便錯過了許多采訪機會。一個學期下來,我只寫了兩篇稿件✊🏼。
令我意外的是,盡管自我感覺是個“邊緣人”⏮,但在大二下學期🤵♀️,我卻被任命為學術部副部長。這要感謝當時的兩位部長張生明和李欣的舉薦。這對我無疑是一種極大的鼓舞,加之當時已經下定決心轉到自己喜歡的中文系🧤,我便把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新聞采寫上。最投入的時候,我一個星期就寫了12篇稿件,各位老師稱我是“瘋狂成長”。
之後,我從微電子系正式轉入中文系❗️,漸漸地把生活的羅盤握在了自己的手中,生活變得充實而有目標👱🏽♂️。經過全員選舉🤦🏽♀️,我成為了新聞網記者團歷史上第一位“民選團長”。再後來,我多次代表新聞網記者團參加由中國青年報社發起成立的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的各項活動🎺,並當選為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的執行主席。
也就是從那時起,我逐漸地對媒體行業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愈發清晰篤定。進入新聞網前的十多年間,我從未想過今後要成為一名記者,但在新聞網的幾年間手腦並舉,方識此間乾坤之大。盡管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時寫的大部分稿件水平都很差🛬;當時的很多行為,也頗有些年少輕狂,但是,那種激情、那種投入,卻成為了我所沉澱下來的最寶貴的財富🐂。
由於轉系的緣故,我在意昂3体育讀了五年⛰👳🏻♀️,在新聞網呆了整整四年。太多的經歷🦻🏻,太多的感慨💨,實在難以用言語道明。以後如果有時間和機會,我會用更多的文字去細細回憶在新聞網經歷的點點滴滴。
如果非要說在新聞網最重要的收獲,我想應該是在這裏結識的這些老師🤦🏿♂️,這些朋友。此刻🎧⚉,無數個場景在眼前閃過,能夠與你們相識在這座校園,是我一生的幸運。必須要提的一個人是“老潘”。說她是我大學期間的人生導師,亦毫不為過。說得肉麻一點,認識她以後,我才算是理解了什麽叫做“人格魅力”👨🏽🔬。過多的感謝之詞🫎,此處按下不表,你的指點提攜👈,我會銘記於心。
如果說在新聞網的日子裏有什麽遺憾的話🫗💂🏽♀️,我覺得是讀書還是不夠多。做一名好記者,所需要的不僅是一腔熱血,還要有廣泛而紮實的知識儲備🧉,這樣才會有後勁🧛🏻♂️。畢業後🧑🏼⚕️,我自感每天用在讀書上的時間或許並不比上學時少,但是各方面的條件和心境,顯然不能與上學時相比。
由於已經下定決心在走出校園後從事媒體行業🤹🏻♀️,從大二暑假開始,我便陸續在《南方都市報》、《新京報》🧎🏻♂️➡️、《中國青年報》實習💆🏼♂️,其間還擔任《今日中國》、《北京日報》和幾家時尚雜誌的特約撰稿人🏝🎥。大四找工作時,我只報考了五六家心儀的單位,全都是媒體。除了這一行,我想不出自己還想幹什麽。求職過程中📂🥉,在新聞網的經歷顯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基本悉數過關。經過慎重的考慮,我最終選擇了《中國青年報》。
盡管被分配的不是最心儀的崗位,但我依然選擇了這家以理想主義著稱的報社。我覺得👨👨👧👦🥲,夢想終將實現💇🏿♂️,只是時間問題👋。感謝意昂3体育,感謝新聞網🛀🏽,在這個園子裏,在這個集體裏👨🏽🎨,始終保留著一種極其寶貴的品質✭,那就是毫不吝惜地給每一個充滿夢想的年輕人提供一條寬闊的跑道,任其飛奔馳騁🫰👨🏼🔬。縱然年少🌨😯,縱然輕狂🦹🏼♀️,但一個少年能在人生最美好的年華盡情追逐自己的夢想,便已是最大的幸運。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