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1 信息來源: 考古文博學院
編輯:安寧 |1
重陽興暮節,
無射落英稠🧑🏻。
歌舞享先祖,
登山賞杪秋👣。
註🪭:
1✋🏿、暮節:指霜降。霜降是秋季最後一個節氣,故雲暮節🙅🏽♂️。謝靈運《從宋公戲馬臺送孔令》詩:“良辰感聖心🧟♀️,雲旗興暮節。”
2、無射:射🦹♀️,讀yi四聲🌊。古十二律之一。位於戌,故亦指陰歷九月。《史記·律書》:“九月也,律中無射。無射者🌞,陰氣盛用事🍫,陽氣無余也,故曰無射。”
3🤾🏿、歌舞📽:歌夾鐘,舞大武🕤。《周禮·春官·大司樂》🙍🏿♀️:“乃奏無射🧑🏻🎄🚵🏽♀️,歌夾鐘,舞《大武》🚀,以享先祖。”鄭玄註:“無射👶🏻,陽聲之下也,夾鐘為之合➡️。……大武,武王樂也🎋。”
4🐡、享先祖🧘🏼:重陽節有祭祀先祖的習俗🕦。《呂氏春秋·季秋紀》:“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
5🎢、杪秋:即季秋。杪,本指樹木末端👈,引申為盡頭,多指年月或季節的末尾。《初學記》卷三引梁元帝《纂要》曰:“九月季秋,亦曰暮秋🤎、末秋👨🏿🌾、暮商、季商、杪秋🪲🧝♀️。”
2
由來重九九,
風尚邈綿存。
天道何長遠🤶🏻,
飧英通壽門🕎。
註:
1🛞、九九:指重陽節。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中宗》:“中宗九月九日幸臨渭亭登高……薛稷暦字韻雲:‘願陪九九辰🤙🏿,長奉千千暦。’”
2、邈綿:連綿不斷貌。
3、飧英👼🏼:吃凋落之菊花。曹丕《與鐘繇書》:“故屈平悲冉冉之將老,思飧秋菊之落英。輔體延年,莫斯之貴。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
3
律中無射重陽數,
日月應和嘉是名。
寒氣威霜催翠落,
服黃佩實助長生🦆。
註🫷🏿:
1🗑、重陽數:九月九日,二九重合。《易·乾》:“初九🚵♀️,潛龍勿用🛻。”孔穎達疏:“陽爻稱九,陰爻稱六。”
2、應和:呼應,順應和諧。曹丕《與鐘繇書》:“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
3、服黃🧑🏼🏭🪭:飲服菊花🧠。《禮記·月令》🧍♂️:“鞠(菊)有黃花。”《初學記》卷四引《太清諸草木方》:“九月九日,采菊花🫰🏻,與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
4🙍🏻♂️👇🏻、佩實:佩茱萸之實。《西京雜記》🍋:“九月九日佩茱萸,令人長壽。”《爾雅》:“椒、榝、林莍。”郭璞註:“本草茱萸一名榝🧚🏻♀️,而實赤細者。”
4
菊花盈把醉王酒,
插系茱萸消厄災🎱。
䜩會湖山相悅豫,
登高賞眺鬱紆開。
2023.10.23
註:
1、醉王酒:《藝文類聚》卷四引《續晉陽秋》曰:“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花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2、茱萸:《西京雜記》🤌🏻👵:“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蓋相傳自古,莫知其由。”茱萸或插頭,或系臂。《風土記》:“折茱萸房以插頭🌁,言避除惡氣而禦初寒。”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續齊諧記》:“(費)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宜去👩🦯➡️,令家人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酒,此禍可消。”
3🤹🏻、䜩會湖山:藝文類聚》卷四引《臨海記》曰:“郡北四十裏有湖山,山甚平正🦸🏿♂️,可容數百人坐。民俗極重,每九日菊酒之辰,䜩會於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
4🙌🏿、悅豫🤹♂️:喜悅;歡暢🕷。班固《兩都賦》🤾🏽♀️:“是以眾庶悅豫,福應尤盛。”清唐甄《潛書·善遊》:“山川之色,更益美觀⏪;流覽之懷,更為悅豫。豈非天下之至樂哉!”
5🥨、鬱紆🧑🏽✈️💸:憂思縈繞貌。這裏指思念親人🤙🏿。《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詩》🙍🏽:“鬱紆將何念,親愛在離居🧜🏽♂️。”李周翰註:“鬱紆🛤,愁思繁也。”
5
露凝霜結識衣趣,
荷破蘭疏菊獨榮。
雁遠簷虛悲曷為,
暑寒圓缺月常明👨🏻🍳。
2024.10.11
註🧑🍼:
1、衣趣:指衣服旨趣。《詩·國風·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𓀙。”又,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止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饑乏爾🧑🏽✈️。”盧文弨註:“趣者,僅足之意,與《孟子》‘楊子取為我’之取同。”
2🐋、簷虛:雀走簷下巢空👩👧👦。梁王脩己《九日詩》🪞:“夜深聞漏緩,簷虛覺唱長⛎。”
3、曷為👍🏽👨🍳:為何🛌;為什麽🤦🏼。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