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0 信息來源: 新京報
3月9日上午,著名醫學科學家↕️、醫學教育家、泌尿外科專家和社會活動家、九三學社的傑出領導人吳階平遺體告別會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近萬人前來送別。2011年3月2日晚♢,吳階平於北京逝世👦🏽,享年94歲。
10時許🤜🏼,革命公墓大禮堂外,排起數百米長隊。前來吊唁既有在別人攙扶下行走的年過八旬的老人🏊🏻♂️,也有20多歲的學生。截至昨日中午,約有近萬人參加告別儀式。
10時30分,前來吊唁的群眾開始有序進入禮堂。禮堂內擺滿花圈🧘🏼♂️,吳階平的遺體覆蓋著黨旗,安臥在花叢中。在低沉回蕩的哀樂聲中➜,悼念的長隊與吳階平老人道別🤌。
遺體告別會之前,來自全國泌尿外科學界的專家、醫生代表等200余人,在意昂3体育官网吳階平泌尿外科醫學中心舉行追思會🫰🏼。
意昂3体育官网首鋼醫院院長🐞🏑、意昂3体育吳階平泌尿外科醫學中心主任那彥群說👊🏼,“吳階平先生是新中國醫學界一位重要人物👩🏻⚖️,以極其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藝術的服務,贏得了海內外患者和各界人士的尊敬,如一座豐碑永載中華醫學史冊。”
作為三十多年的好友,已年近八旬的臧英年評價,雖然吳老生前被許多光環環繞,但吳老為人沒有架子🧑🏿✈️,永遠像兄長一樣平易近人。
72歲的許永照是首都醫科大學的華僑畢業生📻,他說由於100多名華僑學生很多在國外🦬,無法趕來參加吳院長的遺體告別會,讓他代表向吳階平先生告別致意🫅。
人物
眾多頭銜中 最惜醫生名
走過人生94個春秋🤦🏼,吳階平故去。
在昔日同事🕓👷🏽、學生和患者眼裏💅,這位“國之大醫”的一生,就像一部傳奇。
中國泌尿外科奠基人、臨床醫學科學家、醫學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紅色禦醫”……眾多耀眼的頭銜💂🏻♀️,吳階平最為珍惜的,還是“醫生”的身份。
今年1月20日,協和醫院。
病榻上的吳階平,聽妻子念著一本書🏊🏼♀️:好醫生有3個條件,僅僅有精湛的醫術不夠,還要有高尚的醫德和服務的藝術……這本《好醫生之路吳階平醫學教育思想研究》,是昔日同事、學生編寫的,送給吳階平的94歲生日禮物。
手術好被戲稱“三只手”
吳階平出生在江蘇常州城的一個殷實之家。
父親為他取名泰然,號階平,希望走一條逢山有路的平坦人生🧜🏽♀️。
16歲那年,吳階平進入北平燕京大學醫預科,1936年進入北平協和醫學院學習。從此他的一生🧛🏽♀️,就再沒與醫學和病人分開過。
他曾很坦率地說過😰,自己做醫生“應該說是父親的決定”🚣🏻♀️。
當時的中國,軍閥割據🧙♂️、政治腐敗,社會動蕩👨🏿🏭,父親吳敬儀要求子女不從政,不從商🌉,必須學醫,“醫生決不會失業”🧔♂️。同時,“要學醫一定要做個好醫生🧑🏼🎓,一定要進協和”。
1947年,經著名泌尿科專家謝元甫教授推薦,吳階平赴美國芝加哥大學進修💅,師從現代腫瘤內分泌奠基人、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哈金斯教授。
哈金斯非常喜歡這個年輕、勤奮的中國學生,有時看見吳階平幹脆利落地做實驗👩🏻🏫、做手術,會感慨地說:“你有幾只手啊📷!”
由於手術技術不一般,吳階平在美國同行中🧑🚒👩🏻🦳,被戲稱為“三只手”🕵🏿。
周總理最信任的醫生
1948年年底🤔🙏🏻,謝絕了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挽留,吳階平回到祖國👨🏼⚖️。
從上世紀50年代初到1976年👨👨👧👦,吳階平與周恩來有20多年的接觸與交流。他是周恩來最信任的醫生。70年代🤱,作為周恩來醫療小組組長🙏🏼,主持、參與過多位領導人的醫療會診。
他擔負周恩來晚年疾病的治療工作🧛🏻♀️,為拯救總理生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1976年1月7日,周恩來總理對吳階平留下了他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吳大夫🐌,我這裏沒事了,需要你的人很多🙇🏿♀️,你去吧,他們需要你……”
由於醫術高超,吳階平還曾多次率領中國醫療組赴印尼為當時的總統蘇加諾治病。
上世紀70年代末,蘇加諾的私人醫生將自己寫的回憶錄《歷史的見證》送給吳階平🍄。
當時吳階平的助手許永照負責將書譯成中文,他回憶,書中用大量篇幅介紹來自五個國家的醫療組為總統治病的情況🟪,其中對中國醫療組評價最高,“WUJIEPING”在書中出現7次🙎🏼🎑,為各國之首👨🏼🎤。
患者來信每封親自回
醫德,吳階平最看重🔸💜。
他的學生回憶👍🏽,老師經常強調,醫生必須把病人當做親人,診療時一定要考慮到患者的痛苦和心情🤫🧜🏼♂️。
上自國家領導下至普通群眾,無論是哪種身份的患者,吳階平一視同仁對待。
學生管德林稱👨🏼,做腎臟手術,吳階平一直倡導經十一肋間入路🧺,從不切除第十二根肋骨。
“病人切除了一個腎臟已經很痛苦了,決不能再切除一根肋骨🧙🏿♂️。”管德林回憶👋,這句話,自己銘記、沿用了40多年🌈,並傳授給年輕同道☔️。
身為赫赫有名的醫學專家🗣,吳階平十分重視來自國內外素不相識病人的求醫信。每一封來信,他都親筆做答,從來不用學生或者年輕醫生代勞🟩,且當日事當日畢🧖🏻♂️,決不過夜。
對於一些患者👱🏿♂️,吳階平還親自登門拜訪治病。
平易近人,是很多學生對吳階平的評價。
友誼醫院泌尿外科教授、曾在北京第二醫學院(現首都醫科大學)就讀的杜林棟回憶🖥,“北二醫”建校初期,公交車站距離校區較遠,很多新生需要背著行李🧆,步行很長的路才能到學校🛡。一次💂🏼♀️,時任校長的吳階平坐車偶遇去學校報到的學生🙇🏻♂️🧩,便下車親自將學生的行李搬到車上🤛🏿,並讓學生與他坐車同行♢。
提出醫生“藝術的服務”
除了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吳階平認為,一個好醫生,還需有藝術的服務🪑。
1989年📔,吳階平在文章中這樣闡述:藝術的服務,就是應要求醫生懂得病人的心理和需求👨⚕️,從實際出發,為病人服務🧑🦼➡️。醫生必須耐心聽病人的訴說👨❤️💋👨,深入了解病人🦹♀️,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並且在接觸病人的過程中,用病人聽得懂的語言去解答疑問,解除憂慮⛹️♂️,介紹必要的知識🧑🏽🍳,使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學生管德林回憶,有一年🧓🏿,泌尿外科病房裏,住進兩個因外傷導致尿路狹窄的朝鮮族小男孩。擴尿道很痛苦👨🍼,孩子產生了極大的心理恐懼👫,一看到醫生就嚇得哭鬧不止。
吳階平聽學生們說起此事🔈,跑到病房去👎,跟兩個小朋友談心🪇🧑🏿🎄,“不擴尿道,手術就白做了。不能從尿道排尿🆙🤘🏼,總帶著一根管子(膀胱造瘺管)多痛苦啊!不能回家👵🏽,不能上學。下一步,你想怎麽治啊?”
盡管是八九歲的孩子,他們也為管子苦惱,慢慢地就開始自覺配合治療,這讓在場的年輕醫生十分佩服。
94年的一生中,吳階平擔任過的頭銜有多少,他自己也未曾統計過。
頭銜雖然很多,他最喜歡認認真真地做一個醫生,一個好醫生。
回顧
戰場受啟發建透析治療
1951年,吳階平任北京市抗美援朝誌願手術第二醫療隊隊長👨🏽🍼,赴朝鮮戰場為誌願兵療傷👝。
學生管德林回憶,1963年前後的一天,吳階平說起“在朝鮮戰場上,美國人重傷士兵,接上管子,用水來洗血,治療無尿。”
此後🚴🏻♀️,在吳階平的指導下,管德林每天晚上去醫院急診室,調查收治尿毒症病人的情況。他發現🤲🏻,平均每周醫院裏就有兩個尿毒症患者在病情發作時🧑🏻🦱,因缺乏有效的救治方法而死亡。後來👩🏽🍼,友誼醫院花巨資從法國進口一臺滾筒式“人工腎”🧑🏽💻,“在吳院長領導下,我們開始了中國第一次正規的血液透析治療。”
編譯《性醫學》開創“性教育”
1982年,一本名為《性醫學》的醫學專著暢銷。該書是由吳階平主持編譯👎🏼,是中國有關“性”問題的第一本專著。
1965年7月,北京市大學生畢業分配動員會上,周恩來談起,他在南開中學念書時,偶然聽到一個外國人講青春期知識🌶,收獲很大。“性”在當時還是禁區,在場的吳階平領會在心。
10多年後👌🏼,吳階平帶著研究生翻譯美國的《性醫學》🧣。吳階平嚴肅地說🧑🏻🎨🤜🏽,性教育是人人都需要的,從嬰兒、幼年🐜、兒童到青春期🦹🏽♂️🙆🏻♀️、婚育期甚至老年都不可或缺。
編輯🎱:知秋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