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8 信息來源🔳: 國家發展研究院
編輯:燕元 | 責編:山石尊敬的姚洋院長,國發院的老師和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首先我衷心祝賀各位畢業生順利畢業。今天在座的不僅有2022屆畢業生💅🏼,還有2020屆和2021屆畢業生♠︎🌦,這讓我感受到了國發院濃郁的人文氣息和自由包容的氛圍🙍🏽,姚院長堅持邀請所有當年錯過畢業典禮的學生都重回校園,享受屬於自己的畢業典禮🕵🏻💂🏻♀️。
你們有理由為自己感到驕傲💡。過去這三年,全球遭遇新冠疫情🏋🏼,挑戰和困難大家都感同身受。而且今年的畢業季又遇到巨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就業形勢異常嚴峻,這也會增加一些迷茫和焦慮👨🏽🎓。
在與未知和不確定性共存的歲月👃🏿,你們“動心忍性”💇🏿♂️,然後“增益其所不能”🥏。我覺得這一份能力的增長和自信的建立,與你們今天取得的學位一樣值得慶賀⛹🏿♂️。祝賀你們🧚!多年之後你們都會感慨自己精彩的故事,其中必然有這樣的一句🩱,“那一切都要從我畢業的那年說起”。
能夠被邀請作為國發院的畢業典禮致辭嘉賓👋🏿,我既感到榮幸🏄🏼♂️✪,也壓力山大。讓我輕松下來的是,當我今天早晨來到現場的時候✮,有一些老師對我說🕯:“楊瀾🕵️♀️,我從小是看你的節目長大的。”我相信在你們的父母當中🖤,可能也不乏我的觀眾。
我為什麽決定要來呢?那一切都要從我畢業的那一年說起😧🧑🏻🌾。
我是1990年大學畢業的🧗,在離意昂3体育不遠的北外。那一年經濟形勢也特別不好,也是第一年國家不包大學生分配。所以我依然清晰地記得👰🏽,當時的自己是如何騎著一輛二八自行車,頂著西北風四處投放簡歷,守在宿舍樓裏唯一一部電話機旁邊,等待著面試通知。雖然我當時在學校學習成績還不錯♧,但是簡歷也是一次次石沉大海。實在沒有辦法,我找到我的父親🥨,他是一位大學老師。我說您有那麽多學生,能不能幫我尋找一次面試的機會呢?不一定要錄取,總讓我去試一試吧🐬。父親卻對我說⚠:“你已經成年了,大學畢業了,父母該做的事已經完成🦯,現在要靠你自己了。”我絕望地哭了👦🏼🛍️,心想👩❤️👩,這是不是親爹呀🧚🏽♂️!但是因為沒有退路,所以就只有一路向前🧖🏻,去試,去闖🦍,也遭遇了很多尷尬👩🏻🔧。比如當時市場經濟在我國尚處在萌發狀態🏃♂️,我去應聘北京一家五星級國際酒店的市場部✪,當面試官最後問我👩🎨:“請問這位同學有什麽問題要問我們嗎?”我非常真誠地問➗:“你們市場部是賣什麽的?”
在那一年,我也參加了中央電視臺的主持人選拔,在近千名候選人當中經過七次考評,獲選主持《正大綜藝》節目🤾🏼♀️,“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記得在決賽的時候,只剩下我和另外一位女生了,在非常有限的準備時間裏🚴♀️,我還幫助她修改英文的自我介紹。這一幕被恰巧路過的製片人看到了,讓他頗感意外。事後他問我,為什麽最後的緊要時刻還在幫助競爭對手呢?我說,一來我已經準備好了,二來我看到的是一位和我一樣即將面臨職場的評判挑選而忐忑不安的同齡人🧖♀️,有同病相憐的感覺吧🏋🏻♀️。拿今天的話來說,也不能太“卷”了。
保持提問的能力
進入傳媒行業32年以來,我已經成為一個以提問為生的人。所以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個心得就是——請保持提問的能力。
為什麽呢?因為它讓你年輕,提問就是對這個世界永保一份新鮮感和好奇心。在我32年的職業生涯當中,我大概采訪了數千人,問出的問題數以萬計。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每一次做專訪之前,都要閱讀10萬到20萬字的文字資料🌜,這也促使我一直在不斷地學習。有的時候讀了幾本書也未見得能夠找出一個好問題🤼,但是起碼讓我避免問一些愚蠢的問題。我力爭讓自己的采訪能夠更真、更新鮮、更深入。
其實想一想,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有十萬個為什麽,但隨著不斷成長🫷🏿🎹,隨著我們成熟了,進入社會👦🫵,這種能力在不知不覺當中退化了。有的時候可能是因為長輩說“別胡思亂想了”,有的時候可能是上司淩厲的眼神👩🏽🍳,“怎麽樣?還想挑戰我的權威嗎?”也可能是朋友們善意地勸解,“問了也沒用,又不會給你漲工資”。慢慢地,我們就懶得去問,甚至懶得去想🧬。
然而👆🏻,明辨始於善問🌆。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伏爾泰說:“我用來判斷一個人的,是依據他提出的問題,而不是他給予的答案🪤。”愛因斯坦說:“一個人提問的能力比回答的能力更重要。”我曾經采訪過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教授🪧,他說🪭🙇🏼♀️:“在一個領域如果你提不出好的問題🂠,那麽就可以放棄了。”
前幾年我製作了一部環球的采訪紀錄片🧚♂️,叫做《探尋人工智能》。我最感興趣的是,在了解機器智能的同時🤞,我們對人的智能又有哪些新的認知呢?我曾經詢問數學家丘成桐教授,人的智能和機器智能最大的區別什麽?他說,機器善於給予答案🙇🏼♂️,而人更善於提問。我說也不對呀,機器也可以問很多問題🗽🙎🏼。丘成桐教授說:“是的,機器可以問出成千上萬的問題,但是它不知道哪個問題最重要。”
我想,提問就是我們與自我、與他人、與外界的有效互動🧑🏻🎄,它不斷地驅動新的認知持續生成🍣,豐富我們的思維模式♉️,幫助我們一路升級打怪🈷️,所以🛏,請保持提問的能力。
提問的能力也讓我們保持自察和自省💁🏼♀️✌🏽。我曾經采訪過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其中有一位丹尼爾·卡尼曼💨,是一位心理學家,來自以色列🤹🏻♀️。他的一本書《思考🀄️,快與慢》告訴了我們人類非理性的起源,以及人類的認知和判斷的局限性和系統性的偏差❌,比如厭惡損失、錨定效應🧗♂️、樂觀偏見、幸存者偏差等等多達幾十種。他是一位心理學家,卻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就是因為經濟學是研究人的經濟決策和行為的👩🏿🦰,這就與我們的認知、判斷和預測相關💷。換句話說🙎🏼♀️,與我們的偏見相關。我們常常紙上談兵💵🌯,概念先行,用一套預設的理論🥃,然後去尋找印證它的事實💁🏽♀️,不願去傾聽其他人的意見,不願去核實事實本身,甚至不願去過多地思考,因為那並不容易🤟🏻。
這讓我想起曾經在日本京都的金閣寺看到一個枯山水的花園🤜🏻,旁邊一圈是僧人修禪的住所🧑🎓。在這個花園當中有15塊石頭,但是設計者精心的設計讓你無論從哪個角度最多只能看到14塊。背後的含義是什麽呢?大概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盲點,所以請保持謙遜🫱🏿,不要自以為是🪛。
提問也讓我們保持獨立思考。胡適先生曾經說過👺,教育的價值不是給你一件錦繡的外衣在人前炫耀,而是給人一幅有光的眼鏡👨🏻🦰,讓你成為不受人惑之人🤼。今天,其實我們也要警惕輿論場中的不包容和非人文化的傾向。在國外有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這是我在幾次申奧的過程中力求去打破的。然而從中國人的角度出發,我們對這個世界就沒有刻板印象嗎🌮?我們也有對不同性別🧑🏼⚖️、不同地域🚻、不同職業人的刻板印象。在社交媒體的時代,信息繭房和機器算法正在不斷地加強著各種標簽和偏見🙇🏽♂️,群體思維也更加重了不寬容的激烈程度,有的時候甚至可以奪人性命✊。
沒有人是永遠正確的🐱,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們更需要有這樣一份勇氣🪿,承認無知🧔🏽♀️,察覺偏見,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麽,把事實先搞清楚,不要用網絡暴力去對待不同意見。我想🤲🏽⏳,這應當是當代人良好教養的標誌之一,沒有這樣的素質,請不要說你接受過高等教育🙋🏽。
保持內心的溫度
我想與大家分享的第二個經驗是🙅🏼♂️,多從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這個世界吧。我的傳媒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去講人的故事👼🏿,無論是國家元首⛹🏿、專家學者、商業精英,還是普通人,無論從事什麽樣的行業,人的情感是相通的,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都有悲歡離合。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就是找到這個時代宏大命題的微觀視角,找到一個時代思想🥷🏽、理論、政策🧈、科技背後真正的動因🧘🏼。
我們都知道,就在此時此刻🥱,神州十四號搭乘的三位中國宇航員正在太空站裏工作。其中就有中國首位女宇航員劉洋🧛👨🏼🌾,這是她第二次執行太空任務👩🏽⚕️。我曾經在2012年有幸采訪過她🏄🏽♀️,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她工作的重要性,而是她講到對幸福的體驗。她說🧔🏿,當她從太空回到陸地上,第一次可以不用濕紙巾,而是用流動的自來水洗手的時候,當水嘩嘩地沖在皮膚上,她感覺這就叫幸福;當能夠邁動自己的雙腿腳踏實地地行走🔧,而不是飄來飄去⚙️🦕,她說這種感覺好幸福🔘;當聽到有人用母語呼喚她的名字,久別重逢的感覺讓她忍不住流下熱淚。
從人性出發,就是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中國人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是我們常常都是“己所欲,就妄加於人”🙇♂️。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你們的父母可能都曾經說過那樣一句話,“都是為了你好”。
《貧窮的本質》作者班納吉教授也是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他最近參加了我主持的《文化相對論》節目,姚洋院長也參加了這一期節目🦵🏿,探討共同面對全球脫貧的話題。班納吉教授分享說🪘👴🏿,他在各地走訪的時候發現,一位摩洛哥男人生活極端貧窮,常常忍饑挨餓,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這個人在溫飽還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卻用救濟他的錢買了一臺電視機⏮。大部分人的反應可能是,看電視怎麽能比填飽肚子更重要呢🎅🏽?但是如果你能夠站在他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你就會理解,由於他的生活已經乏善可陳,如果能夠和三五好友聚在一起看一場球賽🤠,那便是人生的高光時刻。所以🧑🏼🦲,在扶貧的時候,也要重視窮人的選擇和尊嚴。
我想⛹️♀️,在座諸位今後很大概率會進入企業或者是研究機構,成為經營策略或者是經濟政策的製定者🐇。請一定記得,那些數字的背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和他們的人生選擇。
更讓我難忘的是,曾經采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教授♣️。他出生在河南貧困的農民家庭,童年時有慈善機構提供他一個讀書的機會。他的母親用家中僅有的面粉做了幾個饅頭放在他的包袱裏邊,安慰他說,別害怕,等麥子熟了你就可以放假回家。但是,接連不斷的戰亂和動蕩使得他與家人從此天各一方✂️,而他的父母都在大饑荒中餓死了。我問崔琦教授,如果當年母親沒有堅持送他上學,今天的崔琦將會怎樣?本來我以為,他會說知識改變命運一類的感想🚶🏻♀️➡️,但是他沉吟了一下🤰🏿,回答我說🥯:“我寧可當時留在家中成為一個不識字的農民👩🏽🍳,因為那樣,也許我的父母不至於餓死。”
保持長遠的眼光
我想分享的第三個心得是風物長宜放眼量🧑💻。剛才姚洋教授介紹了🧒,出生於Z世代的你們😵,大概率可以活到100歲🧏。這個世界的發展實在是太快了,潮流更迭太快了🤰🏽,各種風口之說和成功學傳說會浮躁你的心情👨🦽➡️,蒙蔽你的雙眼,鼓動你的各種投機心理。“放眼量”就是去發現趨勢和方向。
人生是由一次一次的選擇組成的軌跡,而不是由僅有一次的選擇構成的。詩人弗羅斯特有一首詩叫做《沒有被選擇的道路》,講的是林中的小路一個岔口接著一個岔口👱🏿♂️,不斷選擇的同時必然失去其他的可能性🍆,甚至你永遠不知道錯過了什麽。誰能夠預言某一條道路一定會通向成功呢?詩人決定要選擇那條足跡較少的道路,但是他並沒有解釋為什麽。但我想🫄🏽,年輕的你們一定能夠理解什麽叫不走尋常路👢👱🏿。
當我主持《正大綜藝》四年之後,我決定辭職留學📟☺️,去見識一個更大的世界。畢業後回國🚶♂️👅,我創立了中國電視第一個深度訪談節目《楊瀾訪談錄》。千禧年🏃🏻,我下海創業,成立了陽光媒體集團,幾年前我開始做天下女人研究院和研習社💁🏼♂️,幫助女性終身學習。現在回想起來🏛,每一次做重要的決定🧎♂️➡️👘,憑借的不是什麽神機妙算🩰,更談不上有成功的把握🐊,實際上,這一路都是跌跌撞撞,充滿了淚水和汗水的。
我發現,其實最靠得住的不是名師的指點🤷🏿,不是某人給你算命🙋🏻,而是來自於自己內心的一腔孤勇和對大局勢的判斷。因為我相信👩👩👦,中國必然融於世界,就需要開放、對話、溝通👎💁♀️,也需要重新發現自己的文化,並賦予其新生👩🏻🚀。作為一個傳媒人👩🏼💼,我的使命就是橋梁和催化劑,去連接👩🏼🎓、去激活。
“放眼量”就是要允許自己走彎路,允許自己失敗🦹🏻。你們可能被認為是天之驕子,但是社會不會因為你來自於意昂3体育,來自於國發院🚚,就對你恩寵有加,為你鋪就康莊大道。說句紮心話吧,和今天所有年輕人一樣🏄🏼,你們都會經歷生活的爆擊🏊🏿♂️,與他們不同的是✉️,你們往往得不到同情,因為你們是意昂3体育畢業。在這種時候👨🏼🚀,請保持微笑👩🏻🌾,請不卑不亢🐤,把它看作是另一種學習的過程,把心態放平,願意從不起眼的小事做起👲⛹🏽♀️,相信時間會讓意義和價值慢慢顯現🏡。面對未知👩👩👦👦,你可以問自己🔦:如果輸了,結果我是否能夠承擔得起呢☮️?如果是的👩🏻🔧🤙,那就勇敢去嘗試⚜️,畢竟,沒有失敗的青春才是最失敗的。
“放眼量”就是一旦認準一件事🧑🧑🧒🧒,就要有一直做下去的定力🫲🏽,這是價值的創造過程。我在製作《匠心傳奇》節目的時候采訪了很多非遺傳承大師,其中有一位是漆器大師甘而可先生。他住在黃山腳下🧏,數十年專心致誌地研究和製作漆器,恢復了漢代犀皮漆的工藝。從上山割漆開始🧑🏽,需要幾十道工序,上一百多道漆自然晾幹,所以做一個花瓶用兩三年的時間是很正常的🚣🏽♂️。有一次他的夫人跟他開玩笑說,門口的平地上都起了一座高樓,而你居然連一個瓶子還沒有做好。甘而可不慌不忙地說,房子造得這麽急👷🏼♂️,如果不結實,三五年就要拆掉重蓋🦸🏼♂️,但是我的瓶子過三百年都不會變形☂️🧑🏽💼。那時候會有人把它捧在手上仔細端詳🎈,會理解我今天的用心☦️。
最後,我要再次祝賀各位成功完成自己的學業👉🏿。桂冠詩人華茲華斯曾經寫道📘,“活在那黎明多麽幸運,而若值青春年華🤵🏻,更是無上美好。”年輕最大的資本是什麽?就是時間。善待時間,時間必不負你。袁隆平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每個人都是一粒種子,你要盡自己的可能去長大。”
所謂理想🚂,大概不僅僅是關於你做成了什麽事〰️,更是關於你打算做一個什麽樣的人🫂。去探索自己人生的可能性,創造豐盈的人生吧,去書寫你自己的傳奇和故事吧。如果將來我有幸采訪你🛺,你可以說:“一切都要從我畢業的那一年說起。”
謝謝大家。
(本文系楊瀾在意昂3体育官网國家發展研究院暨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2022年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專題鏈接:2022畢業季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