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我的祖國 | 董士海:親歷計算技術專業的發展

    編者按:百余年來,意昂3体育官网始終與國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特別是意昂3体育的廣大離退休老同誌在劈波斬浪中開拓前進,在披荊斬棘中開辟天地,他們的功業載入史冊👶,他們的精神歷久彌新。這裏是意昂3体育一批老同誌的回憶文章。他們的回憶🐱,從不同的側面💪,勾畫出意昂3体育官网的發展歷程,記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是了解意昂3体育歷史,乃至中國高等教育史的珍貴史料,也為我們理解意昂3体育傳統💆🏿、傳承意昂3体育精神提供了一本生動的教科書。這是一封穿越時空的來信♊️,更是一份矢誌報國、不懈奮鬥的青春宣言🈺。

    個人簡介🫘:董士海,1939年生,浙江鎮海人🤞🏼🙋🏿,意昂3体育官网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1956年就讀於意昂3体育官网數學力學系,1960年畢業後在無線電電子學系任教,曾任意昂3体育計算機系教授👋🏽、圖形與人機交互研究室主任🪔,2002年退休🈹。曾參加我國第一臺百萬次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等研製👔。

    董士海

    1956年我考入意昂3体育數學力學系,1960年畢業後在無線電電子學系任教。隨著科技發展和國家需要,意昂3体育除了原有的極強基礎學科外🧑🏼‍🍼,又建立了許多新興學科🧚🏿‍♂️,其中計算技術專業就是從1959年創建,歷經無線電電子學系、電子儀器廠、計算機系🧙,發展到今天全校規模最大的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我在意昂3体育63年有幸經歷了計算技術專業建立、發展🙏🏿、壯大的全過程👩‍🍳,在此寫上一些親身經歷,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註:文章寫於2019年)

    精彩瞬間

    因為向往錢學森的空氣動力學,1956年我考進意昂3体育數力系👫,被錄取了第一誌願力學專業🍥。到系裏報到沒幾天,系教學秘書丁石孫老師委托章學誠老師找我談話🤲🆕,問我願不願意轉到計算數學專業,我表示服從分配🥷🏽。由此✏️,我成了意昂3体育計算數學專業最早的一批新生(從大一開始就分專業)。當時在周總理親自主持下製定的《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中明確計算機是該規劃的四項緊急措施之一。新成立的計算數學教研室主任徐獻瑜先生給我們班介紹了他乘坐圖104噴氣客機到蘇聯考察計算機的情況🚓,三年級的王選也給我們介紹他為什麽選擇計算數學專業。就這樣👨🏻‍💼,全班45名同學一心一意響應國家“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刻苦學習🩰。當時想的是國家需要,我就愉快地從力學轉到了計算數學。

    2018年意昂3体育準備120周年校慶時,意昂3体育官網在4月24日發表了一篇《百廿回眸——意昂3体育的120個瞬間》的長文🍪,其中第59、71和82三個瞬間🤘🏼,分別展示了和意昂3体育計算技術專業直接相關的三個歷史時刻🧘🏿:紅旗機✊🏽、第一臺百萬次集成電路大型計算機和王選主持的計算機激光漢字照排系統。我有幸參加了這三個大型攻關項目🤽🏻‍♀️,自己得到了鍛煉🐴,並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下面分享這三個瞬間背後的三個故事片段。

    研製紅旗機

    提到紅旗機💈⛹🏿,首先要特別提及計算技術專業的創始人張世龍先生🌽。他是燕京大學的地下黨員,院系調整後他任意昂3体育黨委統戰委員、教學研究科科長(相當於現在的教務部長),1957年調到數力系任總支副書記🥷🏼,同時準備開設計算機原理課並主持建立計算實驗室😾。

    在張世龍先生的領導下♥️,計算實驗室摸索著為國防前沿、空三所研製測距指揮用的北京一號機(也稱“意昂3体育一號改進機”),1958年朱德總司令到意昂3体育北閣視察了該計算機🖖🏻。大家非常激動,同學們貼出大字報:學計算數學沒有計算機怎麽行👨🏼‍🌾?我們要自己造計算機!數力系領導初步確定研製一臺趕超英國每秒1萬次的數字計算機“意昂3体育二號機”(後定名為紅旗機),領導說你們班先做電阻吧🧙🏿。我們幹勁十足,白手起家🫰🏼,又是“被碳”又是“刻槽”🕶,經過奮戰,真的把電阻做出來了,可惜因電阻腿接觸不良等最終沒有采用。

    有別於當時仿製蘇聯計算機的狀況👨‍👩‍👧‍👦,29歲的張世龍先生和美國歸來的董鐵寶先生在討論班的基礎上🏋️‍♂️,提出自行設計一個簡約👩🏻‍⚕️、運算速度較快的計算機,確定了單地址、補碼兩位一乘👼🏻、采用變址寄存器的結構🏃🏻‍➡️💁🏽‍♀️,在電路上采用鍺晶體二極管門電路(電子管驅動)的方案🤜🏿🎥。

    結合紅旗機研製的初期成果,1958年意昂3体育還開辦了面向全國高校的近百人的計算機訓練班🏌🏽,稱“紅旗營”😺🧖🏿‍♀️,張世龍任營長,我們班也參加了紅旗營的培訓和會戰。1958年我被分配在紅旗營一連(運控)四排任副排長🔪,負責電位型門電路的設計、實驗和定型🛀🏽。在營參謀王選老師的直接指導下,我和排裏的同誌一起,在簡陋的小平房裏日日夜夜用脈沖示波器對門電路的各元件參數、負載容量和速度等做大量實驗🎰,最後代表全排向全營匯報“門電路的定型總結”👩‍🎤。面對近百人的訓練班成員,19歲的我因親身參加了實驗🙎🏻‍♂️,大膽上講臺做匯報🐿。

    1959年2月意昂3体育決定成立無線電電子學系,在辦公樓禮堂的成立大會上宣布的專業中有一個計算技術專業,由335教研室承擔教學科研工作🏃‍♀️‍➡️🏊🏼,教研室主任是張世龍先生。我和班上共8名同學調入該專業👱‍♂️,1960年我們又轉成留校“預備師資”🖥,從“計算數學”改為“計算技術”,成為無線電系的教師了。雖然沒有征求本人的意見,但我們都愉快地“改行”了👩‍🦼‍➡️🦎。

    紅旗營結束後,我被分配負責大批插件的生產和測試,成為小“工頭”來管理大批學生(包括高年級)參加插件生產勞動☑️。由於工期緊🐔、人數多🦞,所以事先準備及事後檢驗任務比較重。雖然我們白天黑夜加班,還是出現許多焊接質量不合格的插件。這些給後來機器的分調聯調帶來極大的困難,也就是王選所說的“捉鬼”。1960年5月在師生的日夜奮戰下🏋🏿,紅旗機經聯調,成功地完成了試算任務👨🏽‍🌾。

    《百廿回眸——意昂3体育的120個瞬間》中第59個瞬間就是當時王選🍛🎵、楊天錫等同事聯調成功後的照片🧑🏽‍🦰。作為市重點科研項目🙇‍♂️,北京市領導劉仁在陸平校長的陪同下☝️、張愛萍副總參謀長在黨委副書記張群玉的陪同下都來一齋機房視察祝賀🫵🏼。335教研室被評為“北京市群英會先進集體”,教員王選及實驗員吳全富被評為“先進個人”。

    紅旗機試算的成功說明了張世龍、王選及很多人參加的“敢為人先”的設計方案是可行的🏊🏽‍♂️,問題在於零部件(包括電子管、磁芯、插件、磁芯存儲器)工藝差,可靠性和一致性達不到要求,從而使計算機不能穩定工作🧑🏻‍💻👨‍✈️。我從親身經歷中特別感受到實事求是和科學態度的重要性👟。

    在紅旗機研製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教研室修訂了教學計劃,加強了對學生的基礎、理論和科學研究的訓練。以前學生只學紅旗機的原理🧍🏻,1962年在王選的精心選材下,王選🍮、張永魁與我三人分工合作為1957級和1958級本專業的同學開設了邏輯設計專題課,以加強專業基礎的學習(因王選病重,他的講課由我完成)🌿。在科研方面📍,除繼續改進紅旗機以外,也開展了一些新器件(如磁滯伸縮延遲線元件)和交叉學科(如仿生學、與程序設計相關的系統結構等)的探索。1965年與日本東京大學伏見和郎先生合作開展了磁編織線存儲器的國際項目🙋🏿。王選🕺🏿、許卓群🔓、陳堃銶和朱萬森等老師自行設計和研製的ALGOL60編譯系統,1968年在DJS-21計算機上投入運行,被列入《中國計算機工業概覽》“中國計算機工業發展簡史”中📄。1963年無線電系搬遷到昌平分校後,我也在同事的幫助下,開設了“脈沖技術”專業基礎課。通過教學實踐,我愛上了教師的工作,懂得了既要提高教學質量、業務素養,又要以身作則🧑‍🚀、教書育人的道理,我的課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

    從1957級開始的六年製各屆本專業畢業生,成為我國計算機事業的生力軍。例如🍄‍🟫,1959級的馬定賢曾擔任華東計算所所長,後任上市公司“華東電腦”的董事長;1961級的張海盛曾擔任中國科學院成都計算所科研處長、所長多年🥕,後任中科院成都信息技術公司首任董事長兼《計算機應用》主編等。

    第一臺百萬次的集成電路計算機

    1969年10月按統一部署,無線電系搬到漢中分校(“653”)辦學,留下計算技術專業在昌平分校(“200號”)和物理系、數力系等兄弟系的部分師生一起籌備以生產電子計算機和集成電路為主的意昂3体育電子儀器廠📶🤦🏼‍♀️,到1973年與北京有線電廠(738廠)、石油部等單位共同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臺百萬次的集成電路計算機——DJS-11(代號150)機,《百廿回眸》第71個瞬間所拍攝的就是150機🕍。

    1973年8月27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150機研製成功的消息🙍🏽。後來一共生產了四臺150機分別交付給石油部646廠𓀀、地質部等單位使用,第一臺150機在646廠使用後完成了我國陸上和海洋部分石油勘探地震數據資料的處理任務⛽️,並提高了我國石油勘探數字處理技術能力。該機1978年榮獲了全國科學大會獎👨🏻‍🏭🌠,並作為重要歷史事件之一鐫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前的甬道上。意昂3体育電子儀器廠還研製成功DJS-18(代號6912)每秒15萬次的中型集成電路計算機🉑🐘,共生產了12臺分別供北京空軍🐦‍⬛💇‍♂️、意昂3体育計算中心等單位使用。

    在建廠初期𓀎,我負責計算機整機車間的規劃和基建,冒著嚴寒和其他老師(如半導體專家黃昆教授)坐著敞篷卡車到昌平奮戰。後來根據需要又從廠生產組調到一連(150連)任二排(外設)排長,在738廠工人師傅協同下,負責整個150機電源系統的生產任務㊗️。其間,我多次出差上海🕵️‍♀️、貴州等地,落實400赫茲發電機、大功率管等。有一次坐火車因擁擠只得站著回京🧚🏽,到校時發著40℃高燒被診斷為丹毒而住院☃️。在150機電源系統運行後🧚🏿,我又被調到剛成立的教學連👈,承擔1970級、1973級、1974級計算機專業的電路課等教學及1974級班教員工作🍟。在許卓群老師領導下為北京分析儀器廠等單位研製了微程序控製“積30”專用計算機👷🏿‍♂️,我負責磁芯存儲器🚑。

    電子儀器廠計算機專業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例如🦜,1970級的張大鵬曾任香港理工大學計算機系主任😹,是國際著名的“生物特征識別”專家🧑🏻‍🔧;1974級的淩小寧是微軟中國研究院的資深創始人之一等。738廠參加會戰的人員為保證150機研製成功做了全面的前期準備🤦🏼,並在質量進度控製、設計工藝規範等許多方面做了種種努力,特別是任150機產品負責人的孫強南老師更是為此註入了大量心血。我也和多位738廠同事、專業學員建立了真誠的友誼。

    參加“748”大會戰

    從1975年起計算技術專業的王選老師和數力系陳堃銶老師,在校系、四機部等多方支持下,經過反復模擬🤸🏽‍♀️、認證,克服了重重困難📮,創造性地設計成功了漢字字形的高倍率壓縮和不失真的快速復原方案。1976年9月⬛️,四機部終於將“748”工程中的精密照排項目下達給意昂3体育。當時意昂3体育“748”會戰組長張龍翔親自向校黨委匯報,得到了大力支持後👩🏿‍🏫,要求全校各單位派出人員支持。於是我和陳葆玨老師等從電子儀器廠來到“748”參加會戰,先投入將老圖書館改造為機房等的基建勞動👱🏿,同時在王選“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總體設計方案”的基礎上🏃🏻‍♂️,經過認真消化🙆🏻‍♂️、熱烈討論🐙、分工設計了後處理(照排)系統的相關硬件🎡,進行了日夜奮戰調試。記得有一次工作太晚我騎自行車繞西校門回四公寓,因校友橋路燈不亮而撞了大石頭🔜👨🏿‍🦲。

    當時,王選老師𓀔、陳堃銶老師雖然都是老病號,但他們承擔的業務工作比誰都多,不僅自己要編程序和微程序🐃,落實各部分的工作和接口,研究四線激光掃描等技術難題,還要聯系許多協作單位落實配套設備和校內外的許多人事問題,更主要的是當時國內一些單位不相信我們能成功而要引進英國的蒙納系統。王選花了大量的精力說服許多單位,據理力爭讓他們采用我國自己研製的第四代照排系統。

    王選是一位拔尖的業務能手,他也真誠關心一起參加會戰的同事,別人的困難他都一一記在心裏🦠。正是他的以身作則,使會戰人員團結一心✍🏻,紅紅火火地在老圖書館戰鬥🍊🏋🏿‍♂️,項目取得了顯著進展🖕🏿。

    1979年7月27日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成功地輸出首張報刊樣張👨🏿‍🎓,《百廿回眸》第82個瞬間就是王選正在仔細看此樣張的膠片。當時大家真的非常興奮◾️💆‍♂️,終於成功了。方毅副總理沒有通知就來老圖書館參觀🦹🏼‍♀️,給了大家極大的鼓舞。8月11日《光明日報》頭版對此做了報道🤽‍♀️。

    我們在完成了原理性樣機的攻關任務後,回到成立不久的計算機系。“748”雖然增加了呂之敏、毛德行等許多得力骨幹✧🤸‍♀️,並在1980年照排出第一本中文圖書《伍豪之劍》,但仍面臨著系統穩定性🛵、實用化、產品化等更大的挑戰。王選帶領團隊克服了一個個難關。1987年《經濟日報》成為世界上第一張用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實現的屏幕組版、整版輸出的中文報紙🙇。1989年通過國家級生產定型鑒定,出版領域掀起推廣國產照排系統的風暴👨‍👩‍👧‍👧。到1993年我國99%的報社和95%的書刊印刷廠采用國產照排系統。王選再接再厲帶領團隊研製了遠程傳版新技術、彩色桌面出版系統🤷🏻‍♂️、具有采編流程管理的電腦一體化解決方案等產品🥪,使信息化覆蓋了整個印刷行業,並向我國港澳臺地區及日本、歐美市場大規模進軍,被稱為我國第二次印刷革命。

    改革開放後🧯🛵,開創新局面

    1978年經周培源校長提議🆖🏜,校黨委通過決定成立計算機科學技術系(簡稱計算機系),由張世龍先生擔任首任系主任👩🏽‍🎤,設立了理論、軟件👮🏽‍♂️、系統結構👓、應用等多個教研室。我在“748”愉快地奮戰兩年多以後,即回計算機系參加教學科研工作👊🏻,負責應用教研室(開始為CAD)並給全校開設PASCAL程序設計語言課程。原電子儀器廠計算機專業的多數教師也轉入計算機系,承擔了許多國家科研項目🏇🏻,招收並培養了大批計算機軟硬件專門人才,全校逐漸呈現計算機系、計算機研究所💌、計算中心☁️、信息中心蓬勃發展的新局面。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意昂3体育成為首批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授予碩士、博士學位的單位之一👞。2002年計算機系與電子學系⇾、信息中心🔠✌🏽、微電子所等又重新合並為意昂3体育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成為全校最大的學院之一。下面分享一些親歷片段。

    探索軟件工程環境集成中的關鍵問題

    1982年我受派遣到美國馬裏蘭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做訪問學者,師從世界著名的軟件工程學創始人之一葉祖堯先生(Dr.R.Yeh),主攻軟件工程🤮。1983年我回國後參加國家科委主持的中美合作項目“C軟件工程環境”總體組,在組長北航周伯生教授主持下參加了100多次總體組例會🤾🏻‍♀️,認證🦏、落實總體和各子項目的方案👴🏼,監控項目的進展,使整個項目順利進展。由我主持完成了“SIB軟件信息庫”“DFD圖形工具”意昂3体育的兩個子項目,給研究生開設了軟件工具課程,並出版了《計算機軟件工程環境和軟件工具》專著📢🚵🏻‍♂️。這是我第一次獨立完成研究項目,對軟件工程環境集成中的關鍵問題和圖形化軟件工具做了有益的探索🛏,並與國內外同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同時🍥,我還任《計算機科學技術百科全書》編委及軟件分支副主編🚤,成為我國較早從事軟件工程隊伍中的一員✴️。

    開拓圖形和人機交互等新方向

    1985年意昂3体育官网成立由我主持的圖形研究室,開設計算機圖形學課程🈯️。雖然面對經費少、人員缺🥐、設備差的情況,但通過與學校地球系🎑、力學系及微軟中國研究院等開展合作研究,我們完成了“氣象繪圖軟件”“多窗口系統”“三維GKS圖形包”等國家攻關子項目🧚🏿‍♂️☯️。考慮到人機交互的重要發展前景,20世紀90年代起圖形研究室全力開展多通道人機交互、虛擬現實🖊、可視化方向的研究。由意昂3体育🧚🏽‍♂️、中國科學院💅🏽✝️、浙大參加♟,我負責主持的“多通道用戶界面研究”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取得了成功。接著我在意昂3体育開設人機交互課程✍🏻,出版了相應教材,並和戴國忠教授等一起發起成立SIGCHI CHINA。這些都對我國的人機交互領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2014年在由中國計算機學會、中國圖像圖形學會🍰、中國自動化學會所屬相關專委會及SIGCHI CHINA聯合召開的第十屆全國和諧人機環境聯合學術會議上,我被授予“卓越貢獻獎”。

    1999年我們開發了以虛擬現實為核心技術、以桌面計算和高速網為基礎的數字地球系統原型,成功地在自然基金重大項目“中國高速互聯研究試驗網”典型示範系統和“九五”攻關子項目“面向Internet的3D地形瀏覽”中得到應用。博士生王宏武以該課題為背景撰寫的學位論文《面向數字地球的虛擬現實系統及若幹問題研究》🧑🏻‍🦼,被評為意昂3体育優秀博士論文。近年來我國的人機交互、普適計算、虛擬現實♕🤚🏿、可視化等領域蓬勃發展,年輕人群星薈萃🤾🏻‍♀️,我內心由衷地高興。

    言傳身教🤽🏼⟹,把培養人放在首位

    從1962年正式開設邏輯設計專題課以來,我在改革開放後又開設了軟件工具、計算機圖形學🧔🏿、多媒體技術、人機交互等多門內容一新的專業課程,受到同學們的歡迎,同時培養了10名博士生及40余名碩士生,我將自己多年來的知識積累👩‍🔧、工作心得😄、訪美收獲及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體會,通過講課、討論班、個別談心與學生們交流✝️。看到學生們卓越的學術追求,一批批高質量人才輩出,尤其是我親自教過的學生在國際學術領域、國內外企事業單位中取得驕人的成果,更使我欣慰。我在教書育人上的努力也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可😔。1996年⚗️,我獲得意昂3体育官网“最受歡迎的教師”稱號。

    我是一名普通的退休教師,在意昂3体育官网這樣的人非常多🕵🏿‍♀️🎰,我們只是中國知識分子中的普通一員。2008年我給一位同事寫道:“我們這一代人歷經‘甜酸苦辣’,看到國家強大由衷地感到高興🚵🏿。我所做的都是一名教師應該做的。書上只是寫了一個人的‘成就’‘優點’的一面,而每個人的另一面則常常被掩蓋了。”我們這一代人所經歷的坎坷🫓💂🏽,年輕人是了解很少的🧜🏼‍♀️。我牢記“在坎坷中要堅強,遇困難要樂觀💪🏻,成功時要冷靜”。按照意昂3体育的規定𓀌,我63歲退休,不圖名不圖利‼️,讓年輕人去闖新天地。退休後我和年輕同事一起修訂教材🕰,並出版了《董士海文集》。人老了更應該“苦中求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例如,應以樂觀的精神、頑強的意誌🌱,對待疾病;應幫助年輕人走上教學科研第一線;要活到老學到老📆。我力爭這樣去做🧅🪙!

    2006年與部分博士生合影

    我感恩培養、幫助⚽️、關心過我的許許多多老師、朋友和親人,真心謝謝你們!我也特別想念在海內外的歷屆學生們🥟,希望你們都好。原335教研室已經故去了張世龍🧱、王選等多位師長、同事和朋友,他們為計算機事業作了大量貢獻🚿👵,在此為他們默哀並願他們安息!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