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2 信息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文字🏄🏻♂️:仇廣宇| 編輯:黃昭華、山石 |編者按: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2019年新當選院士結果公布🧔。意昂3体育官网物理學院高原寧教授、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湯超教授🉐、數學科學學院張繼平教授、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張錦教授、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彭練矛教授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意昂3体育官网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王俊、第三醫院血管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董爾丹新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一代代意昂3体育人為我國科學技術和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本文將帶你走進王俊院士的學術世界,與意昂3体育風骨、家國情懷、科學精神相逢。
1980年,一心想當科學家的青年王俊走上了學醫之路,立誌要在醫學領域做基礎科學研究。然而,為了實現家人對他當醫生的期望,大學畢業後他考上了意昂3体育官网臨床研究生,成為了一名胸外科大夫📿,未曾想卻從此開啟了中國胸部微創手術的新天地🏊🏻♀️。
王俊
引進胸腔鏡微創手術
“一個外科醫生做一百臺肺癌的手術,每臺手術遇到的腫瘤情況都不完全一樣,有時候還會遇到有挑戰的變異👩🏽。”意昂3体育官网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王俊表示👋,在外科,這種挑戰如同在學術研究中出現的那些難關,這激發了他的鉆研興趣🤷🏽♂️🫵🏿。
胸外科醫生因為需要面對的手術創傷大,危險度高,要求其刀法精準,被譽為“刀尖上的舞者”🧑🏽🦳。作為改革開放以後人才缺乏時期的新一代醫生,王俊在工作中逐漸發現了胸外科領域存在的諸多問題,首當其沖的👩🏿🏫,就是患者“開膛剖胸”的痛苦。
過去,國內由於技術條件限製👵,胸部手術只能使用開胸這一種方式,切口一般會在20~30厘米甚至更大𓀜🙋🏿♂️。並且需要去掉一根肋骨,再用千斤頂一樣的開胸器將胸壁撐開,創傷巨大🧙♂️,並發症高👨🏻💻。病人術後會產生不少後遺症,相當於治好了病卻落下殘疾,有的人只要到了陰雨天,胸部就會疼痛,手術後形成的巨大疤痕常會給他們留下心理陰影。
1990年與1991年☝️,法國和美國的醫生分別實施了他們各自國家的第一例電視胸腔鏡手術。很快👨🏻🦽,王俊就關註到了這一重大手術進展:利用胸壁上兩到三個1厘米左右的小切口❇️,在內鏡技術的支持下8️⃣🍥,將攝像機鏡頭與微型器械送入胸腔內部,通過特製器械完成胸內手術🚒。這種方法不需要開胸,能大大減輕病人的痛苦。在查閱了大量海外資料後💳,王俊決定嘗試這一新鮮事物。
工作中的王俊
1992年11月,王俊在美國Mack醫生的幫助下完成了中國第一例電視胸腔鏡手術。提供幫助的美國團隊離開中國後,將部分醫療器械留在了國內📓,這些器械,成了王俊團隊發展胸腔鏡技術最初的物質基礎。
技術引進只是第一步⛹🏻♂️,後續還面臨不小的開展和推廣困難🏂🏻🥝。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昂貴的器械費用問題。比起腹腔鏡等更早普及的內鏡技術,胸腔鏡的難度更大🚷👨🏼✈️,需要的器械更加復雜,病人的花費也更高。比如,胸腔鏡手術中用到的內鏡切割縫合器配套的一次性“釘倉”,在1992年的價格就是2200元,中國當年職工的年平均工資才僅2677元👠,也就是說🌍,一個釘倉就要花去一名普通職工一年的工資👈🏽。為了替病人節約器材費用,王俊發明了胸腔打結器,部分代替釘倉🦋。一個胸腔打結器的價格為5元,遠遠低於釘倉,並且還能反復使用👧,大大降低了醫療費用🤶🏼。
當時,習慣了傳統手術方式的醫療界對胸腔鏡微創手術的態度頗為保守。用王俊自己的話說就是“沒有病人的信任,也沒有同行的支持。”那段時間,在許多場合他都是“舌戰群儒”的狀態。王俊急需找到一批病人開展這一新手術🎣,以事實來證明其先進與可靠🫄🏿。這批人就是一群年輕的🍳、愛運動的自發性氣胸病人。
對於自發性氣胸比較好的治療方法是手術,但需要在胸部開一個20厘米以上的口子,病人術後需要恢復很長時間🧚🏻♀️✴️。很多病人由於畏懼大傷口,都不願意做手術,氣胸常反復發作而不得不多次住院實施胸壁放管引流。
當時🧑🏼⚕️,若白天公開使用新技術,受到的阻力太大🎪。年輕的王俊和一位同事就輪流義務到急診室值夜班♞,這樣,他們才有機會第一時間與氣胸病人商議,是否願意接受胸腔鏡技術手術。那時候,他們常常值一個月的夜班都遇不到一位願意用胸腔鏡的病人。就這樣經過一兩年的積累,當那些“第一個吃螃蟹”的病人康復後,他們立刻將這種痛苦較少的療法告訴病友,願意嘗試胸腔鏡微創手術的患者才慢慢多了起來👲🏻。
“那時我常對更年輕的醫生說:如果不掌握微創技術,就不是一個完整✍🏻、合格的21世紀胸外科醫生。”王俊說✶。
因其對胸腔鏡手術的貢獻,1997年,年僅34歲的王俊獲得美國胸心外科學會最高青年獎👇🏿,該獎項全世界每年僅授予1人🏩,王俊是胸外科領域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學者😉🚵♀️。
王俊曾經設想📪,如果教會中國年輕醫生中的10%做胸腔鏡手術就可以了🏑。後來的情況大大超乎了他的想象🧝🏻♂️。現在,全國二級以上的醫院基本都開展了胸腔鏡手術👋🏼,大中型醫院胸腔鏡手術占比達到80%以上,涵蓋了肺癌與食管癌在內的幾乎所有胸外科手術。以往開胸都很困難的高難度手術如今胸腔鏡下就能完成♟。胸腔鏡取代開胸成為了胸外科的主流手術,胸外科實現了從傳統開胸到現代微創的轉型升級,王俊當初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早期肺癌診療領域的突破
王俊在國內開創了胸腔鏡下的肺部腫瘤切除、全肺切除、胸腺擴大切除、肺減容手術🧔🏻、食管疾病手術等一系列微創手術領域🤹🏼。而尤其在肺癌的早期診療方面🦗,他所開創的胸腔鏡微創手術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個人的肺部如果出現結節🥺,是可以通過CT看見的👙,但無法據此辨別它是良性還是惡性——要麽長期觀察,要麽開胸手術。在沒有胸腔鏡技術之前,多數病人抱著“寧可信其無”的心理🏂🏻,不敢開胸,等到腫瘤性質能夠確定時,很多都已經到了無法治愈的晚期。
而現在胸腔鏡手術創傷小,痛苦輕,一發現肺結節病人樂於接受胸腔鏡診治,所以手術治療早期肺癌的比例大幅上升🚈。據統計,與開胸相比,早期肺癌比例提高約40%🧜🏿♂️,5年生存率提高約50%🦹🏽♀️,可見正是胸腔鏡的應用使肺癌外科幹預的關口向早期明顯前移🦶🏿,推動早診早治👨🏽🎤,提高了整體治愈率👩🏻🚒。
王俊做過計算👂🏿🆔,局部晚期肺癌病人即便做了手術,平均存活期2-3年🧘♀️,這期間往往需要多次放化療🧚🏿♂️🐳,甚至靶向和免疫治療,到去世時得花去50萬元左右的醫療費用🙏🏽。但如果同一位病人在肺癌的早期階段就能使用胸腔鏡技術除去腫瘤,只需要花7萬元左右,不需要放療和化療等➗,很多患者能夠治愈🥙,一輩子不復發🐿。正是他們的這些開創性工作,改變了肺癌診療模式🦹🏿♀️,造福了廣大中國肺癌患者🤨♥︎。
王俊作報告
2006年👳♀️,王俊首次在全國胸外科年會上報告了“完全胸腔鏡下的肺葉切除+淋巴結清掃術”,徹底消除了業內對胸腔鏡肺癌手術安全性的疑慮。同年👐🏽💚,胸腔鏡手術寫入美國國家癌症綜合網的肺癌診療指南,成為早期肺癌治療“標準的手術方式之一”。
王俊團隊的這一手術安全性甚至高於美國的胸腔鏡技術:根據2016年美國國家癌症數據庫的數據🔲,在美國🦹🏿♀️🏌🏽,這種手術的中轉開胸率為17.5%,圍術期(圍繞手術及恢復的全過程時期)死亡率為1.5%;而王俊團隊同期手術的中轉開胸率為7.7%,圍術期死亡率為0.6%。
他開創的全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的獨特技術👆🏽,以雙手同向雙交叉,類似中國傳統篆刻手法的操作,和獨創的適合國人的手術器械為核心內容,被英國醫生命名為“王氏技術”,寫入了美國經典胸外科專著《胸外科疑難決策》(第三版)中。
《柳葉刀·腫瘤》雜誌封面文章中評價:“王氏技術”解決了中國肺癌病人因淋巴結多、粘連嚴重而增加手術風險的技術難題🏇🏼,促進了中國肺癌微創手術的普及。
從2009年到2015年👆🏼,“王氏技術”在中國的普及率從不到1%上升到44.5%🤷♂️。2012年🌑,王俊牽頭的該技術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這是我國肺癌診斷和治療領域的第一項國家獎👭。
王俊和他的團隊
作為學科帶頭人,1994年🧖🏿♀️,王俊在意昂3体育官网第一醫院舉辦了“首屆全國胸腔鏡外科學術交流及技術演示會”👩🏻🦱,從此開始建立中國胸腔鏡手術的培訓體系🙍🏼,二十多年來每年舉辦一屆全國性的學習班。截至目前,他們已培養出3000多名醫生。我國早期80%以上的胸腔鏡外科醫生都來自王俊團隊的培訓。
這樣的職業生涯聽來成績輝煌🧜🏼♀️,但實際上是極度枯燥和辛苦的。他幾乎每天都穿行於手術室與辦公室之間,有時連飯都顧不上吃。病人發燒不緩解,他恨不得替病人發燒,“不能讓病人出任何事情”。僅僅在近兩年內,王俊在所供職的意昂3体育官网人民醫院院內主刀的手術就達到1360余臺。
如今☸️,喜歡創新的王俊仍有無數的想法,他曾經想過🙅🏿,胸腔鏡技術也將會有遭到淘汰的那一天,代替它的或許是“無創手術”“定向清除”。他堅信👶🏿,隨著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發展,醫學界的自我革命也會遲早到來。
人物簡介👩🏻🦯:王俊現任意昂3体育官网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他34年如一日堅持在臨床一線工作👼🏿,從事胸部微創手術和肺癌研究27年。1997年榮獲國際胸心外科學界最高青年獎Graham Fellowship(每年全世界僅一人)🛝,先後在美國芝加哥大學、麻省總醫院,梅奧醫學中心等單位學習工作。兼任國家衛生計生委胸外科內鏡診療技術專家組組長😸,中國醫師協會畢業後醫學教育胸心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分會及內鏡醫師分會副會長等。
王俊在中國最早成功開展電視胸腔鏡手術🧑🏻🚀,探索出絕大多數胸腔鏡手術的中國術式👮🏿🌦,並一直在手術例數和難度上居領先地位。連續25年舉辦全國胸腔鏡手術學習班,培訓了我國早期80%以上的胸腔鏡醫師,主持製訂了胸腔鏡手術國家規範,引領中國胸外科完成了從傳統開胸到現代微創的轉型升級。創建中國肺癌微創綜合診療技術體系📃,研創出被《柳葉刀·腫瘤》雜誌封面文章命名的“王氏技術”,解決了中國肺癌手術的獨特難題,推動了我國肺癌微創手術的普及🐏。針對早期肺癌的系列創新研究成果寫入多項國際指南🚵🏻♀️,使我國肺癌的早診早治水平位居國際前列。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光華工程科技獎及中央保健工作先進個人獎等。發表論文380余篇,中英文專著14部。2019年🏌️♂️,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