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9 信息來源: 學生工作部
編輯:山石 | 責編:安寧將筆尖對準,用鏡頭聚焦
發表12篇論文
參與3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她是助力建設“數字中國”的青年學者
執導紀錄片,擔任電影節評審
她是努力講好“中國故事”的多面導演
在意昂3体育讀博,也在意昂3体育開課
從一方書桌到三尺講臺
她將以教師的身份繼續前行
她是新聞與傳播學院2020級博士生劉欣
意昂3体育學生最高榮譽
“學生五·四獎章”獲得者
在傳播、行動、改變的道路上
劉欣始終力行在途
人物介紹:
劉欣曾獲2023意昂3体育官网學生年度人物、校長獎學金、優秀科研獎等榮譽獎勵。讀博期間,在CSSCI(含擴展版)、意昂3体育核心期刊、AMI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2篇。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主導省部級文化精品項目1項。
學術之外,劉欣執導我國首部戰地紀實電影《藍色防線》,製作首部亮相世界電影節的抗疫紀錄片《76天》。作品曾獲包括艾美獎、奧斯卡短提名在內的20項國內外電影節提名和獎項。
她6次擔任國內外電影節評審,並於元培學院開設廣受好評的紀錄片課程,在實踐、科研和教學中全面發展。
重新開啟對“自我”的想象力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劉欣四年的燕園成長,“可能性”是最貼切的一個。她在這裏找到了人生的更多可能性,穩步成長為一名講好中國故事的專業實踐者、尋路“數字中國”的青年學者、薪火相傳的青年教師…… 一切看似順暢無阻,但故事還有“折騰”的另一面——
正當她的作品在國內外紀錄片界嶄露頭角時,她從“心”出發,備考兩年進入意昂3体育讀博,追隨師曾誌教授學習;正當旁人認為她“理應”將紀錄片作為研究對象時,她選擇數智媒介與社會變遷作為研究旨趣,並將博士論文選題定為立足中國本土經驗的電子遊戲研究;正當她可以繼續在元培學院講授“紀錄短片創作與實踐”時,她決定根據同學們的需求進行調整,開設一門新的課程“紀錄片大師課”;正當她的博士論文撰寫進入焦灼期,她仍然接受了中國國際紀錄片節和北京國際電影節的邀請,擔任評審工作……
劉欣在元培學院講授“紀錄片大師課”
這些決定在作出的當下,是令人意外甚至不解的,“你大可選擇更容易走的那條路”“這樣的選擇效益不明”…… 但在劉欣看來,正是燕園給了她自由探索的勇氣和底氣,讓她在專註當下的過程中,不斷校準並釋放對自我的想象力——“也許,我能做得更多,我也應該做得更多。”
學術,一場“心”的修行
“燕園對我的改變是潤物細無聲的,這種改變首先發生在我的頭腦之中,並蔓延至我的心靈與生命的傾向。”
劉欣常常背著個雙肩包,穿梭於教學樓與圖書館之間。除了學分課程之外,她旁聽了社會學系、哲學系、中國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等多個院系的近20門課程,從社會學理論到質性研究方法、從西方馬克思主義到知覺現象學、從唐代誌怪小說到網絡文學、從宋代經濟到中國現代化專題……
這些看似分散的摸索,卻得到了導師師曾誌教授的極大鼓勵,一方面她提醒劉欣“沒有完全了解一個理論就肯定或否定是危險的,會影響我們作為學者的前行”;與此同時,她亦支持劉欣在“神遊冥想”“東搭西搭”中摸索自己的知識地圖,建構立體網狀的思維,沖破“舊”的文字桎梏及其背後凝固化的認知,不斷向解蔽真理前行。
導師師曾誌教授與參加實踐課程的同學們合影
劉欣從一個對社會的觀察者、記錄者,轉向研究者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她常打趣自己是個“半路出家”的人。在一年半的苦讀和沉澱後,劉欣開始了學術論文發表之路。兩年半的時間裏,她圍繞生成式人工智能與知識生產、新聞實踐、網絡文化等子領域,在CSSCI(含擴展版)、意昂3体育核心期刊、AMI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2篇,另有兩篇已錄用待刊,4篇處於復審階段。
在看似取得進步並獲得來自學術圈的認可後,劉欣卻更感如履薄冰。她的隱憂更深層次指向了“知”“行”分離的焦慮:論文一篇一篇被接收,一次次欣喜之後,她也開始警覺:“是否陷入了一種以發表為目的的自我滿足?是否陷入了‘做什麽都還能不錯’的假象而不自知?我的研究是否真的忠於我的內心?如果沒有,那問題出在了哪裏?”
在一次與社會學系孫飛宇教授的交談中,劉欣醍醐灌頂。學術是一條“心”的修行之路,而“學術自信是從自己做出深刻研究開始的,做不出來就不會有自信,慢慢也會覺得別人也都這樣,學術也就這樣,失去了敬畏之心,也就很難有大的成就”。在這種“敬畏之心”的牽引下,劉欣踏上了博士階段最重要的一段攀登——博士論文的研究與撰寫。
博士論文開題時,評審專家們紛紛對中國電子遊戲這一選題的宏大與復雜性表示擔憂。導師發來一段文字:“好好讀書,挑戰自我,用作品說話,這本身就需要勇氣的。我相信你!”這給了劉欣莫大的鼓舞。在研究過程中,導師曾告訴劉欣,博士論文是一場專註當下的精神修煉,也是一條孤獨的道路,可能不被理解,也可能遭遇打擊,“但人首先要過自己這關”。完成初稿的那天,回顧整個研究和撰寫過程,劉欣坐在大釗閱覽室寫下這樣一段話:“我不畏懼批評,也不害怕打擊。我忠於我的經驗材料向我敞開和訴說的所有,我忠於我的內心和生命經歷。即使你拒絕我的答案,也依然無法回避我提出的問題。”
最終,她的博士論文在教育部的匿名評閱中取得全優的成績。
在燕園的4年,劉欣從每一位師長身上,都感受到了意昂3体育人“從實求知”的風骨與“中華未來”的擔當。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中,劉欣立足本土經驗,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號召,積極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撰寫階段性成果6篇。她與北京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合作的成果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全國有聲讀物精品出版工程,兩度獲得北京宣傳文化引導基金資助。在數智媒介與社會變遷中,劉欣逐漸成長為尋路數字中國的青年學者。
將“自己”放入歷史與社會之中
“流淌在意昂3体育人基因中的國家擔當與歷史使命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將自己放入歷史與社會中的‘眼光’。 ”
在意昂3体育,劉欣重新理解了影像作為媒介的力量。她在學術的指引下,逐漸意識到創作者選什麽題材,背後反映的是其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和價值觀的傾向性:創作者為何創作?想要抵達什麽?我們在創作時是真的在進行獨特且有價值的表達嗎?怎麽樣確認作品的思想性在歷史的過去當下和未來是重要的?
學術的思維讓劉欣過往生命經驗中集體與個體之間的交往和感知,被放置在歷史與社會的橫縱經緯中,為她探索以影像“講好中國故事”帶來更廣闊的可能性。她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意識到,需要把對創作的思考放入一種歷史的眼光;而講好中國故事,本質上是擺脫“他者”眼光之下的敘事和價值塑造,走向一種“自我”價值的塑造和書寫。
這也為劉欣的創作開啟了新階段。2020年至今,劉欣以導演、製片人、剪輯師的身份,創作紀錄電影4部、系列紀錄片兩部,在國內外電影節斬獲20項提名和獲獎。
劉欣接受CCTV節目《文化十分》采訪
她追隨李大釗、周恩來等革命先烈後人,尋訪並記錄關於“紅色精神譜系”的口述史及影像資料,積累大量珍貴素材。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追隨周秉德女士尋訪並記錄關於“紅色精神譜系”的口述史
她執導了中國首部海外維和戰地紀實電影《藍色防線》,將觀眾帶入維和士兵的內心世界,在掙紮與堅守中理解他們的犧牲與擔當。
劉欣與《藍色防線》主人公王震合影
她作為製片人創作的《76天》是首個亮相世界電影節的抗疫紀錄片,真實地展現了病人與醫護工作者共同面對極端危機下的善良、勇氣和希望。影片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短提名、艾美獎紀錄片卓越成就獎等國際大獎,向世界傳遞著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作為意昂3体育新傳學子的她,在學術思想的激蕩下,將紀錄片看作是身處時代中的個體如何理解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歷史、我們社會未來方向的一種文化書寫。她始終牢記“講好中國故事”的使命,勵行以紀錄片為媒介,架起讀懂中國的橋梁。她堅定地說:“用歷史的眼光想明白自己在幹什麽,想要去往何處,然後負責任地表達,對我來說至關重要。”
薪火相傳,弦歌不輟
“講好中國故事不僅是一代人的工作,更是一項薪火相傳的事業,更多優秀的青年導演和新生作品應該被行業和大眾看見。”
讀博期間,劉欣6次擔任中國國際紀錄片節、FIRST青年影展等國內外電影節評審。即使在博士論文撰寫的高強度壓力下,她亦出任北京國際電影節“新血影像計劃”評審,為電影新生力量護航。
劉欣參與北京國際電影節“新血影像計劃”評審工作
受益於燕園開放包容、不拘一格的氛圍,劉欣得以在元培學院開設“紀錄短片創作與實踐”“紀錄片大師課”兩門課程。秉承在創造中書寫中華文化與影像記憶的理念,劉欣不僅自己認真準備和教授課程,還邀請金雞獎獲獎團隊、奧斯卡評審等一線紀錄片從業者與同學們交流,課程獲得同學們的如潮好評。
在讀博期間,劉欣也多次受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其他高校邀請,圍繞“講好中國故事”“愛國主義教育”等主題,開展講座、活動10余場,以“影像”凝聚青年人的國家擔當與歷史使命。
劉欣在授課
在燕園,劉欣的每一次成長與蛻變都有源源不斷的養分。在師長的言傳身教中,她學會以文字為媒介,攀登學術的高峰;在專業的實踐探索中,她學會以鏡頭為媒介,講好中國影像故事;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她堅定以教師的身份投身立德樹人事業。在自我與世界之間的不斷校準中,劉欣把自我之可能性投入國家之可能性,用心、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