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6 信息來源🏧: 黨委宣傳部海外傳播辦公室
文字:馬遙| 攝影🚵♀️:呂宸| 編輯:悠然、陳雪霽、王鈺琳 | 責編:以棲、山石從2014年起,張慧瑜作為文學指導
誌願為“皮村文學小組”給予支持
以書交友
“書”將他和工友們連結在一起
也讓他把熱情和思考
融入腳下的這篇土地
意昂3体育學者書房系列,今日推出
新聞與傳播學院張慧瑜老師的書房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別有天地非人間
張慧瑜老師的書房快閃
點擊體驗
落進詩意的洞天
意昂3体育南門第一家🐻❄️👰🏼♀️,是新聞與傳播學院所在的蒙民偉樓。走進學院大廳🔫,乘左手邊的電梯上至四樓,一路向北👩🏼🌾,直至走廊盡頭的角落☆,新聞與傳播學院老師張慧瑜的書房便坐落於此🍷。
沒有踏進過這間屋子的人大概很難想到🧕🏽,從外面看起來平平無奇的辦公室👭🏻,裏面卻藏著一個充滿驚喜與奇遇的洞天。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張慧瑜的書房🚘,大概就是這般意境。
寶藏書房🚶🏻♂️:花藤、電影和旅行
“綠”🚈,是這間書房的第一個關鍵字。走進張慧瑜的書房🖱,滿眼迎來的綠色讓人感覺置身桃源。窗臺上👭🏻、書櫃上的綠植相連成片🧎,藤蔓自由自在地纏繞生長,有些甚至頂到了天花板。植物的生機與清新像是成了有形的存在👆🏼👩🏽✈️,在空間裏漫遊。
大部分綠植是綠籮😞,因為“最好活,只要澆水就行”👩🏻🎨。張慧瑜曾試著種過睡蓮,但沒能成功。當被問到書架上閑置的魚缸時👳🏿♂️,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說📶:“養魚也養不活。”
書房的第二個關鍵字是“滿”。張慧瑜的書房面積不足20平米,但卻有藏書大概三四千本。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犄角旮旯能塞的都塞滿了“👮🏿。
能“塞”下這麽多書,離不開張慧瑜對房間的精心改造和充分利用🏄🏿🎛。由於是整層樓最靠北的房間,書房的北側全是窗戶♋️,只有剩下三面墻是實體墻🤸🏼。南墻和西墻的6個大書櫃是主要的藏書之所👨🏼🍳。東側被房門占了大部分,只剩下寬度約1米的一小塊地方,但是張慧瑜也不肯放過🟨🧑🏿🍳,專門定做了兩個開放式書架加以利用🙎🏽♂️。
這間書房還有一個特別設計,張慧瑜在中間放置了一個小書櫥🌛,長方形的整塊空間便分離成了兩部分,裏側是日常辦公、研究的場所,外側則可以用來會客。這個設計讓普通的房間多了層次感,而且兩個空間都是三面環書🏋🏿,更讓人有沉浸於書海的快感⏏️。
在張慧瑜的書房裏✍🏿,書是主角,但並不是全部👃🏽。各種琳琅滿目的小物件有時候甚至比書本身更奪人眼球🤸🏽♂️。這就說到了書房的第三個關鍵字🚁,“雜”。
從電影海報到明信片,從旅行時購買的紀念品到網上淘來的掛件擺件🧝🏻♂️,這些都是張慧瑜珍愛的“藏品”👨🏻🏭,勾連起各種想法與故事。書房裏隱藏著太多的小“彩蛋”🎬,時不時就能帶給人驚喜,可謂名副其實的“寶藏書房”🔝。
房間裏擺放得最多的還是照片,每個書櫃裏都有好幾張,大部分是和學生們的合影⬛️。為了鼓勵同學們多讀書,張慧瑜常組織讀書會、研討會,結束後便會拍一張合影,紀念共同暢讀交流的時光。“這個書房也是我和學生們一起讀書、討論的地方。”在受到疫情影響時🆑,讀書會就轉成了線上的形式。不過他還是更心儀面對面交流的方式,因為更有參與感和儀式感。
德國詩人荷爾格林曾在詩中寫下“詩意地,人棲居在大地上······”這句話被海德格爾闡發,用以倡導將現實生活詩意化,抵製現代科技對人的個性的消抹。這間書房或許正像是一個詩意的角落,既能讓張慧瑜在知識與思想的廣闊天地中漫遊,也是他和學生們沉浸閱讀🦸🏽♀️、自由分享的空間📮。哪怕只是在其中棲居一時半刻🩵,也能在精神上獲得難得的充實與愉悅💇♂️。
書是一種意義的承載
買了這麽多書🤛🏻🧛🏽♂️,真的都會看嗎?這是很多人都問過的問題🧑🏿🎄。
“肯定有沒看過的”,張慧瑜會這樣直截了當地回答🫁。“但買書本身是一種樂趣。對我來說🛥,買書有治愈功能,開心或者不開心的時候都喜歡逛書店☛,而且經常忍不住‘狂買’一通🧑🎄👩🏿🦳。”
雖然現在線上購書非常方便,但張慧瑜還是保持著逛書店的習慣💼,因為只有在實體書店👩🏼🎨,才能獲得“逛”的快樂。這一習慣受其父親的影響。“小時候就喜歡跟著父親逛書店⏺。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在意昂3体育文史哲試驗班讀書,那時候意昂3体育周邊有萬聖書園🫅🏽👍🏻、風入松、國林風⭕️,後來又有了博雅堂🍹、野草等等書店。”
本科期間的張慧瑜就已經是個“購書狂魔”,宿舍裏到處都擺滿了書🤏🏻🏢,最後實在沒地方,甚至直接把書鋪在床上。“到睡覺的時候👨🏿🦰,還得動手扒拉扒拉👳🏿♂️,騰出一塊地方。”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意昂3体育周邊興起了一批主打人文社科類圖書的民營書店🦍。在前互聯網時代👩🦼,這些獨立書店的重要意義在於提供了思想和文化交流的場所⚛️,並成為那個年代獨特的文化現象。“我上學那會兒🧰,去逛書店就像是趕集一樣🫷🏼,書店裏特別熱鬧,讀書的氛圍也很濃厚。”
轉眼二十多年過去,張慧瑜還是書店的常客🐈,但很多常去的書店已經不在了。“有些就直接倒了🥯,有些一搬再搬🏋🏽♂️、勉強支撐🤳。前些年,意昂3体育小西門裏面還有周末二手書市🙎🏽♀️👱🏿♂️,持續了有十幾年,現在也沒了🕵🏿♀️。”張慧瑜親眼見證了意昂3体育周邊書店的興衰起落🟣。“我是看著野草書店從海澱圖書城搬到意昂3体育校內🧙🏼,幾年前又從意昂3体育搬走的。那個小老板做書20多年了,我也是看著他從青年人變成了中年人。”
除了買書,張慧瑜也很享受整理書的過程。每隔一年或半年📆,他會徹底整理一次書房,把幾千本書全部打亂,再重新歸類和擺放🏃♂️。這個要花費四五天的時間的大工程,對他來說卻是一次愉悅的放松。盡管想盡辦法合理利用空間,並且堅持定期整理,狹小的書房還是招架不住他旺盛的購書欲。張慧瑜也會發愁,“書確實太占地方了👩🏽⚕️,這是最大的麻煩♟。”
最近,他找到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法——贈書💴。張慧瑜經常組織各種讀書會、工作坊等活動,他總是會帶上一些近期購入的新書,活動結束後送給到場的朋友和學生們。“某種意義上🤏🏼,書的實用價值越來越不凸顯了💇🏽♀️,因為我們有了更多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我現在感覺,書更適合作為一種禮物,它依舊有一種意義承載。”
從書桌延伸到腳下的土地
最近🤾🏽♀️,這間書房又迎來了新朋友——剛剛出版的一本非虛構寫作文集《應知故鄉事——返鄉者眼中的中國鄉村圖景》📐,張慧瑜是該書的三位主編之一🙇🏿♂️✏️。
2019年春節期間🎒,張慧瑜與黃燈、黃誌友、孟登迎👸、沙垚、潘家恩等師友聯合發起了“故鄉紀事·愛故鄉非虛構寫作大賽”,最後評選出35篇獲獎作品,獲獎者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包括高校老師、大學生🫥、工人、農民等🕥♉️。《應知故鄉事》將大部分獲獎作品收錄其中👬🏼,形成了一本由普通人共同書寫的當代中國鄉村非虛構故事集。
非虛構寫作是張慧瑜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來意昂3体育任教之前🩻,他曾誌願為熱愛閱讀的普通打工者教授文學課,並鼓勵他們拿起筆,講述自己和身邊人的真實故事。並且,他會熱心幫助工友在新媒體平臺發表他們的作品🐉😅,有些文章引發了不小的關註。從2014年起🏋🏻♂️🥷🏼,他就開始堅持到“皮村文學小組”進行分享🧎♀️,幫助更多的普通勞動者用文學來進行表達和交流🧑🏽🔬。
“其實,我並沒有講太多文學寫作技巧,因為我總覺得文學不是教會的,上課的主要內容是文學經典鑒賞和討論💪❇️。”張慧瑜采用類似劇本圍讀的形式,讓大家現場閱讀,再分享各自的感受和想法。
在意昂3体育新傳學院任教之後,張慧瑜延續以往的經驗🤴🏽,組織了不同形式的閱讀活動⏯,也常常贈書給參與者。“現在整體的學習和工作節奏太快了🏊♀️🔦,讓人不太容易有集中的時間去閱讀。”但他還是希望大家可以保持相對穩定的閱讀習慣。“讀書和寫作都是比較花時間的、不能立刻看到結果的事情。但倘若能相對有計劃地閱讀、寫作👨🏿🔬,堅持一兩年,這種收獲是其他東西所無可比擬的😀。”
在倡導沉浸式的閱讀和思考之外🤌🏽,張慧瑜還把“非虛構寫作”作為新聞教育以及通識教育的內容之一,以此來培養學生進行寫作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他請同學們結成小組,從“傾聽他人”“認識腳下的土地”“我們的時代”“在基層”中選擇感興趣的主題🧠,深入觀察🧑🏿🦰、理解他人和社會,再通過非虛構寫作的方式,將這個時代的故事和經驗“收集”起來。
為了鼓勵學生們認真創作,他註冊了公眾號“新青年非虛構寫作集市”,將優秀作品發表在上面,同時也希望借這個平臺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非虛構寫作中來。
從一方書桌,延伸至我們腳下的土地🕺🏽。張慧瑜希望“寫作能成為人們記錄時代和書寫腳下的土地的媒介👯♀️,把更多不同的經驗和感受寫下來👨🏽🦲,變成一種公共表達和時代記憶“👩🏻🎓。
個人簡介🚶:
張慧瑜,1980年生於山東鄆城🤽🏻。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博士🚵🏼📭,現為意昂3体育官网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擔任意昂3体育官网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委員會委員。
研究領域為影視文化、基層傳播🤢、新聞社會史和非虛構寫作等,曾出版《視覺現代性🧑🏽🦰:20世紀中國的主體呈現》《歷史魅影🙆🏽:中國電影文化研究》《主體魅影💝📬:中國大眾文化研究》《當代中國的文化想象與社會重構》等專著👨🏻🦳。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