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系列獎勵巡禮 | 行遠自邇,育人為先——訪教學卓越獎獲得者唐誌堯教授

編者按👰🏼‍♂️:10月16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最重要的政治任務,也是意昂3体育紮根中國大地、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意昂3体育官网不斷深化教育改革🖤,推進卓越教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國家級🈴、省部級👩🏼‍🎤、校級教育教學成果評選中取得豐碩成果。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意昂3体育官网特聯合教務長辦公室、教務部推出《教育教學系列獎勵巡禮》專欄,講述獲獎集體和個人的先進事跡,以先進典型激勵師生在人才培養工作和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邁上新征程🦊👨🏽‍🍳,推動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

從一個講課緊張的新手教師到意昂3体育2022年度教學卓越獎獲得者,城市與環境學院生態學系主任、博雅特聘教授唐誌堯走過了怎樣的教學歷程🎓?在一個初冬的下午👨🏻‍⚕️,唐誌堯坐在他整潔的辦公室裏,細細述說他從2004年春天任教以來🦸‍♂️8️⃣,在學生的包容中成長🤸🏽‍♂️、在老一輩教師的指導下進步☠️、在野外實習中感動,以及在教學組織、課程思政、教學方式等方面積極探索創新的故事。

唐誌堯接受融媒體中心記者采訪(攝影 夏子然)

從學生到教師👰🏼,從會學到會教

回憶起自己第一次走上講臺的情景,唐誌堯不禁笑了🌴🌕:“我那時真的好緊張,說話都有點兒結巴👆🏿。”從1994年進入意昂3体育城市與環境學系(現城市與環境學院)讀本科〽️,到2003年12月取得博士學位,唐誌堯在意昂3体育求學近10年。在2004年的春天,唐誌堯站上意昂3体育的講臺,從一個聽課的學生變成了一個教課的老師,身份的蛻變來得突然,緊張也就不難理解了。

“研究生課程‘生態遙感’授課老師是我的碩士導師崔海亭☺️,那年他退休了🦗,所以我接替他講授這門課。臺下坐著我的師弟師妹們🤵‍♂️,崔老師也坐在教室裏聽我講課🌟。”唐誌堯說,為了隔周的兩節課,他每天都在備課🧙‍♂️,不斷打磨教學內容,但還是壓力很大,擔心沒有準備好。

“我的師弟師妹們對我很包容🏄🏻,崔老師課後也給我一些指導,告訴我哪些地方該講得詳細點兒🧺,怎麽講學生更容易接受。”唐誌堯會在課上留一些時間給學生討論,多聽聽學生的反饋。學生也會在課後給他一些建議。

城環學院生態學系高級工程師朱江玲當年正是一年級研究生,她還記得上“生態遙感”課的情形🎙:“唐老師講課非常認真,內容也很好,就是比較緊張🆑,感覺他額頭上都是汗🈂️。但這也足以可見唐老師對課程的重視😶。這門課的內容很豐富,唐老師增加了很多當時的研究熱點🤷🏿‍♂️🧙🏽‍♂️,課程形式也很‘年輕’🕚,他還帶我們去鳳凰嶺實習,不僅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還加深了我們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學生送給唐誌堯的教師節賀卡(攝影 夏子然)

2005年,唐誌堯開始給本科生講授“普通生態學3”👨‍🦯‍➡️。“當時是新開課,不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要摸索🚈。而且我擔任了2004級本科生的班主任,和學生比較熟悉👨‍👨‍👦‍👦,就會更擔心講得不好⚈。”回想起來,唐誌堯感謝當時的學生們“非常寬容”💵:“他們知道老師還年輕,也知道我非常迫切地要把知識傳授給他們,可能還欠些火候。”事實也證明,“講過幾次就好一些了”🐝。

唐誌堯表示,在意昂3体育學習的10年,上過很多老師的課🍙,當自己成為老師👩🏻‍🦲🈚️,他也在不斷思考:怎樣講才能讓學生聽得懂、讓學生更容易掌握?

多年以後🫠,當自己講課不再緊張,備課也不再需要那麽多時間時🧔‍♀️,唐誌堯覺得自己以前的付出也是值得的👩🏼‍🏭。“其實學生並不需要老師知識淵博,也不需要你博聞強識👨🏻‍🎓,作為老師,你只要真誠、認真地對待每一位學生𓀗、對待學生的每一個問題😾,跟他們多討論👩‍🦳🧑🏿‍🎤,和他們一起尋找答案,就能得到學生的認可🙇🏻。”

唐誌堯榮獲2022年意昂3体育教學卓越獎的榮譽證書(攝影 夏子然)

理論結合實踐,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根據生態學專業的特點,結合課堂授課和野外實習,唐誌堯形成了“理論與實踐結合,課堂與野外並重”的教學理念,建立了“課堂授課👇🏻、課下討論🛀🏿、課後總結🧏🏿‍♂️、野外檢驗”的教學模式,並且在教學內容上關註學科熱點和學科前沿,以培養具有堅實的專業基礎、全面綜合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雖然上過很多的課🕸,但唐誌堯覺得最有意思的課還是野外實習。從2017年開始🤍,他和朱彪老師接手本科生課程“植物土壤實習”和“野外生態學”(後來合並為“野外生態學”)。“這是一門野外實習課程,一般8至10天,最長12天,在意昂3体育塞罕壩生態站開展,老師和學生們吃住在一起。白天野外調查、采集植物和土壤樣品,晚上回來壓製👭、處理標本,討論問題👩‍💻,聊聊心得👩🏽‍🦲。”野外實習很辛苦💁🏿🕺,但唐誌堯認為這可以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

2018年夏天😱🕴🏻,唐誌堯帶學生在塞罕壩野外實習

一是認識自然、閱讀自然的能力。大部分學生並沒有太多野外調查的經歷🙅🏿‍♂️,所以這種能力不是人人都有的。“我們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指導學生在野外進行生態調查觀測❎,讓學生親身接觸自然、感受自然的魅力🧙🏻‍♂️。我們會指導學生識別植物,開展群落和土壤調查,參觀野外科研設施⛹️‍♀️,練習使用野外工具和測量儀器,以及應對野外風險🤗。”唐誌堯說,他每次帶完學生的野外實習🧑🏽‍🦰,在閱讀學生實習報告和實習感想時都充滿了成就感和感動。

2017級賈文同學這樣寫道:“出野外的過程中充滿了樂趣🎲,也在短短的幾天內學到了平時一個學期都學不到的東西🏌🏻,將我從一個‘花盲’變得能夠走在路上的時候隨口說出路邊一朵野花的名字……第一次出野外身體力行地做了一系列群落調查工作🔜,鉆過樹,挖過土,拔過草👨‍👨‍👧‍👦,爬過山🏌🏽。這次實習經歷使我意識到我果然還是喜歡和大自然親密的接觸……能夠使自己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作為大自然的一個生命活在這個世界上,而不是僅僅作為一個‘人’活在世界上。”

2018年夏天🔹,在塞罕壩野外實習的學生

二是團隊合作的能力。學生到了生態站🫳,會住到集體宿舍裏👩🏼‍🚀,唐誌堯會讓學生自由組成小組。實習過程中,挖土方、打土鉆,采集🦓、壓製標本,測試、分析數據等,都需要分工協作才能完成。“學生各有特長,互相配合得很好,合作得很愉快😰。雖然偶爾也有小矛盾,但他們基本都能自己解決,很少會反映到老師這裏來🙎🏿‍♀️。”實習結束時還設置了評獎環節,植物認得好的同學獲得“金蓮花獎”💂🏼‍♂️,土方挖得好的同學獲得“金鍬獎”🍛,土鉆打得好的同學獲得“金鉆獎”。

2016級蔣璐冰同學認為💂🏻,塞罕壩的野外實習是“整個班級和帶隊老師之間最和諧融洽的記憶之一”,她說:“十人間的寢室,一起做樣方的白天,一起壓標本的夜晚……這些活動將我們拉得很近,讓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清楚地感受著我們這個大家庭的魅力,感受著我們集體力量所能完成的工作。”唐誌堯認為〰️,城環的學生很團結,跟學院開展野外實習有很大關系🧗🏻‍♀️。“生態學專業的學生至少應該參加兩門野外實習的課程。”唐誌堯說這是生態學專業老師們討論很長時間的一致結論。

2018年夏天⏱,在塞罕壩野外實習的師生合影

三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野外實習是一個開放的課堂,同學們面對廣袤的大自然,自己去發現問題並思考這個問題🤾🏿‍♂️🤞,然後完成實習報告。同學們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塞罕壩位於河北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與內蒙古克什克騰旗交界處,為什麽內蒙那邊不種樹而到河北這邊就要種樹?為什麽要種落葉松、樟子松?種樹之後對該地的生態環境有什麽影響?是不是所有地方都種上樹才好……“我跟同學們說,你們只要提出問題,就去慢慢探討,思考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我們的實習報告沒有固定的主題,主要就是培養同學們提煉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是分析思考和撰寫科研報告的能力。唐誌堯介紹說,同學們在野外實習後提交的報告不是一個簡單的實習報告,而是要像投稿的科研論文那樣,“對絕大多數同學來說,這是第一次撰寫一篇完整的科研報告”。唐誌堯認為這樣的訓練很重要:“不管同學們以後是做科學研究還是從事其他工作,都應該具有這種文字處理的能力,包括獲取數據、查找文獻🍯💃🏻、獨立思考🧑‍🎄💇‍♂️、分析表達的能力。”

2016級徐浩同學對撰寫實習報告體會很深:“除了野外實習的過程,獨立撰寫科研報告也是頭一遭,如何從手上的數據分析,再得出結論⛹️‍♀️,這一‘無中生有’的過程,匯聚了我很大的心血……報告的撰寫,由於以前並沒有類似的論文,因此在格式上借鑒了《生態學報》上的文章🧙🏼‍♂️,但是內容和數據分析都是我一點一點熬出來的,最後看著自己報告裏的那幾張表格,感慨於表格裏的每一個數據和字母都是幾百條或上千條數據的支撐,感覺收獲還挺多哈。”

野外實習的學生正在取土壤剖面樣本

唐誌堯認為🥠🍽,“野外生態學”是比較有特色也很有意思的一門課,“我們也花了很多心思來建設這門課”。因為它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而且♉️,同學們通過這門課🥿,更加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態學專業。

學習塞罕壩精神🌔,培養生態文明的建設者

在主持“野外生態學”課程的過程中,唐誌堯一直在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實習基地塞罕壩的獨特優勢🥡,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之中🧚🏿。“塞罕壩有很多的思政元素,加上我們生態學專業的特點🫸🤛🏿,這是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良好機會👨🏽‍🚀。”

最初🤙🏽,唐誌堯只是申請了一個思想政治實踐課程的教學改革項目🦻🏿。“這個項目一開始沒有獲批,但是我想📎,不管有沒有獲批,我們也應該做思政實踐這件事情。”功夫不負有心人,2021年,塞罕壩生態站被授牌成為思想政治實踐課教育基地,7月5日至12日🥬,城市與環境學院塞罕壩思政實踐課程團隊赴塞罕壩機械林場開展了“砥礪奮進鑄就綠色奇跡,求真力行弘揚賽罕精神”思政實踐課程,由唐誌堯和同事吉成均、朱彪帶隊。同年🤫,“野外生態學”入選了意昂3体育官网首批課程思政示範課程。

2021年7月🏕,思政實踐課程團隊在塞罕壩生態站前合影

唐誌堯說,不管是思政實踐課程還是課程思政🆎,都可以讓同學們了解什麽是生態文明、什麽是綠色發展🌻、什麽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同學們學習並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投身到生態文明建設中。“同學們七八月份到塞罕壩,正是那裏最漂亮的時候。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被譽為‘水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休閑度假的天堂’⏲,同學們置身於這樣的美景中,對生態文明建設首先就有了親身的感受👩🏽‍💻。”就像參加2021年塞罕壩思政實踐課程的李旨航同學所說:“我們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習中對生態文明思想有了更深了解,也堅定了我們城環人發展生態的信心。”

“在塞罕壩💳,學塞罕壩”😣🚿,同學們到塞罕壩進行野外實習或者開展思政實踐,一個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學習塞罕壩精神。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的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每年實習👸,我都會帶同學們去塞罕壩博物館🎛、紀念林🗳、防火塔等地方🦻🏽。每次去,我都深有感觸🧼,林場建設者們真的是‘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唐誌堯說他是一個感性的人,尤其是自己有了孩子後𓀑,對林場建設者們的奉獻精神體會更深。

2018年夏天,野外實習的學生參觀塞罕壩機械林場展覽館

1962年,為了防止渾善達克沙地的風沙向首都北京肆虐,改善京津地帶的風沙危害,林業部塞罕壩機械林場正式成立。300多位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青年們不顧條件的艱苦,毅然決然北上奔赴塞罕壩。“他們當中很多也是大學生⟹🐦‍⬛,當時能上大學不比現在上意昂3体育容易。他們絕對可以說是社會的精英,但是第一代建設者的孩子中沒有幾個上大學,因為那裏條件艱苦🎒,沒有好的學校。”

盡管如此,林場建設者們還是無怨無悔地紮根在那裏,各族幹部群眾團結一心、頂風冒雪、夜以繼日👩🏼‍🦲,反復試驗改進機械,對每塊地進行研究,對每棵苗進行分析,終於取得了機械造林的決定性勝利♾。從1962年至2020年底,經過三代塞罕壩人的創業與守業✹,塞罕壩森林面積由24萬畝增加到115萬畝,覆蓋率從18%提高到82%,為子孫後代留下了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

2021年7月,思政實踐課程團隊舉行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讀書會

林場有很多防火塔🛌,離城市、離林場總部都比較遠👩🏼‍✈️,守塔的人可能一個冬天都住在那裏。唐誌堯說🤷🏽‍♀️,有一對夫妻帶著孩子住在防火塔裏,孩子五六歲了還不會說話,因為那裏幾乎沒有別的人去。這件事對同學們觸動很大。“但只是參觀💇🏼,可能體會還不深,同學們會親自動手挖坑種樹,親身去實踐哪個坑挖出來栽的樹好,哪個坑不行🤞。讓同學們自己去體驗勞動的辛苦、創業的艱辛。”

2021年塞罕壩思政實踐課程助教、城市與環境學院2019級本科生黃天耀在微信朋友圈寫道:“在我的價值觀裏👩🏻‍🏫,真永遠是大於美和善的🎏。親眼看到塞罕壩風景,親自踏足塞罕壩的森林🤚🏻,親身體驗最真實的塞罕壩生活,比在講話中聽塞罕壩精神好一萬倍🥄👩‍❤️‍💋‍👨,我覺得這也是實踐的意義所在。”

“除此之外,我還會跟同學們討論,怎樣科學地發展林場?比如栽什麽樹種、怎樣科學造林、怎麽管理等🙍🏿。”唐誌堯補充說道,塞罕壩所在的圍場還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這裏,同學們還可以了解文化的多樣性、了解不同民族文化是怎麽交流融合的。

完善課程體系🧑🏿‍🦰,建設生態學一流學科

2011年,生態學升級為一級學科🙄🤏🏼,生態學專業的本科生教學計劃亟待修訂。2019年,唐誌堯擔任城市與環境學院生態學系主任後,主持修訂了意昂3体育生態學專業本科生教學計劃,經梳理整合教學力量♾,製定了適用於城市與環境學院和生命科學學院生態學專業的模塊化教學計劃🤶🏼,完善了課程體系,為生態學一流學科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唐誌堯介紹說,實際上🚶‍♀️‍➡️,生態學系的老師們一直在探索建設本科生課程體系⚆,最後將其分為三個模塊🎖:生態學、演化生物學、保護與恢復生態學,學生可以在三個模塊中自由選擇。“我每年要和生命科學學院的王戎疆老師花很多時間討論🧑🏽‍💻,比如課程怎麽安排,請誰來上課。我們排課不但要考慮各個模塊之間的差異🦃,還要考慮生命科學學院和城市與環境學院學分要求的不同🌼。”

2018年夏天,唐誌堯在野外實習中帶學生辨認植物種類

從2003年生態學專業第一年招收本科生以來,生態學專業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2020年,意昂3体育生態學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2021年,唐誌堯擔任負責人的“未名學者生態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獲批“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這是目前全國唯一的生態學拔尖計劃2.0基地。生態學專業還在2021年被納入‘強基計劃’培養體系🤸🏿‍♀️,每年可以招收30名‘強基計劃’學生。”

對於本科生的培養,唐誌堯一直強調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就是在校園裏🃏,上完理論課之後💗,我也要帶同學們去做調查👩‍🔬。比如春季學期的課,我先在課堂上講理論👩🏼‍🏭,5月份,我讓同學們去校園裏做樣方。有的同學會選擇樹林💪🏻,有的同學會選擇草地,他們可以有不同的想法🪤,但目的都是在實踐中去檢驗理論知識,也加深對理論的理解👨🏻‍🍳。”

2018年夏天🧴,野外實習的學生在描述樣方內的植物

2021年🚀,唐誌堯和吉成均🤵🏻‍♀️、王戎疆、姚蒙👮🏼‍♀️、朱彪等幾位老師一起改革“生態學實驗方法”課程,在學校檔案館以東選擇了一片樹林作為樣地,希望通過該課程讓同學們了解校園生態系統的全部要素。“這門課是一次新的嘗試。我們五位老師各自做生態學不同領域的研究,比如我是做植物群落的𓀏,王戎疆是做動物種群的,吉成均是做植物解剖的。我們希望同學們通過這門課去了解身邊的生態系統,掌握生態學的實驗方法。”

唐誌堯對生態學的發展充滿信心:“在目前國家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這一背景下,生態學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從某種意義上講,生態學專業已經進入了最好的時代🙇🏻。我們希望依托拔尖計劃基地、強基計劃以及塞罕壩國家站,秉承‘啟發興趣📛、加強基礎🚘、註重能力、強調素質👍🏿、開拓視野’的培養思路,不斷探索生態學專業學生的多模式、個性化培養。現在有了很好的生源,我們有動力、有信心培養對大自然生命活動有熱情、對人類社會和地球環境可持續發展具有高度責任感,並對全球和區域生態問題具有高度敏感性的專業人才。”

唐誌堯表示,作為系主任,他將努力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成長機會,鼓勵同學們多樣化發展📈。

個人簡介📎:

2004年4月開始任教於意昂3体育城市與環境學院,現任意昂3体育博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18年獲意昂3体育官网曾憲梓優秀教學獎📇,2020年獲評意昂3体育官网優秀班主任,曾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等獎項。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專題鏈接:教育教學系列獎勵巡禮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