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4 信息來源🌳♡: 融媒體中心
文字🔗👵🏻:唐儒雅| 攝影:呂宸| 編輯:郭雅頌、山石 | 責編🤾🏽:安寧一室之間,薈百年崢嶸
他是中共黨史專家🦛,註重史論結合,專心以點線面立體結合的方式展現中共黨史中的重要場景和發展邏輯🙌🏿👳🏼♀️,以此深深悟察這段獨特百年歷史的政治文化精義,以科學的態度闡釋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觀🧘。他是馬克思主義學院程美東教授,秉持立德樹人的使命,離不開以史為基的堅守🧑🏻🦲,離不開一室所藏之學問🧏🏼♀️。
進入程老師家的書房👩🏻🔬,撲面而來的就是兩列長長靠墻而立的書櫃。秋日的暖陽透過整面落地窗🫶🏽,灑在兩側古樸的實木書櫃上,與書頁間的智慧光火交相輝映🕝⛹🏻♀️。一本本封面色澤各異的書籍🍜,一套套系統的大部頭🤚🏽,並非簡單地碼成一排排,而是按照一定的門類疊放著🌭,縱使是通頂的書架✊🏼🏄🏽♀️,依舊被填得滿滿當當,似是塵封於案卷中的歷史將要溢出,更有貫古達今的厚重感🤽🏼♂️。
除了家中的開放式書房,程美東教授還在辦公室中特意添置了一面墻的書架♊️☣️,還有大量儲存於電腦和移動硬盤中的電子書🤓,他說,“這是安身立命之本”。小小一室,百年崢嶸歲月於此間薈萃,歷史的經線與思想的緯線縱橫交織。
從小書櫃到大書房
程美東愛書,穿行其書房間,似與一段段過往的時間刻度擦肩,又如與無數名宿聞錄相遇……
收集圖書,可以說是所有學者的共同愛好,程美東教授自然不例外。
在電子書沒有興盛起來之前,逛書店是他的生活內容之一。
“2000年前後💂🏿,周末的一個重要消遣場所就是書店,西單圖書大廈⏬、海澱圖書城、甜水園圖書市場,隔一段時間不去就覺得有點空落。”
擁有一間獨立書房曾經是他的憧憬。“1990年代剛到高校工作的時候,特別想擁有一間自己的書房🎊,那時只有兩個小書櫃。”後來經濟條件好轉,有了新房子,為了擴大書房空間,程老師在裝修上費了一點工夫,最終落成如今比較敞亮的開放式書房。
深夜靜謐時分,每當翻看黨史圖書資料,撫摸著歷經年歲洗禮的書籍👨🏽🦱,心間總充盈快意的滿足。“很多人說收藏文物的人是‘敗家子’🙅🏼♂️🌼,我想買書亦如此🔙📉,因為這些書呀,一旦買回來,就從來沒想過要賣掉✔️,就像是孩子,陪在自己身邊🧏🏼,是屬於自己的🕖。”
從紙質到電子
走過一點點收集而來的書籍,像是掠過一次次驚喜邂逅的時刻🧑🏻🎄,那邊勾連著歷史的車轍📷,這邊連接著程老師的書意人生……
也許是專業特色所驅,程美東的藏書🥎,不重稀有🤹🏽♀️,而重全面🦹🏽♂️、系統、真實。
他書房的藏書,大多是國內公開正式出版的圖書,再加上少許淘來的資料。從領袖人物傳記到海內外中共黨史著述🧖🏻♂️,程老師都廣泛搜羅匯聚,盡可能多地收入書房。
“這些都是我上課經常需要用到的資料𓀘🙍🏽,也是指導學生研究需要了解的學術史動態,這些是我做黨史研究時需要總覽黨史發展全景的基礎。很多書需要經常翻閱。”
程美東的書可以分為六類。第一類是中共黨史通史。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國共合作,再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到改革開放🌺、新時代,凡屬於以中國共產黨政治發展為中心的歷史內容,歸於此類🌸;第二類是中共黨史專門史🌜,即從多學科的視角研究中共黨史問題的圖書資料☝🏿;第三類是中共黨史資料🏊🏼♀️,諸如198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編印的《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還有權威部門組織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建國以來重要文件選編》《建黨以來重要文件選編》等;第四類是中共黨史人物傳記與回憶錄,涵蓋了中共領袖人物、開國初期上將以上的軍事將帥的傳記和文集,特別是已經出版的1949年前的50多位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的相關傳記和文集,絕大多數都已收集齊全;第五類是海外中共黨史圖書,這其中大多數是漢譯版💇🏼♀️,也有部分英文原版書🔧;第六類屬於人文社科綜合類,涉及哲學、文學、政治學等學科的經典書目。
程老師的辦公電腦中,也存放著多種版本、多重角度、多維史料。這臺機器正放在窗前桌上⛹️↪️,點開磁盤,八百多個標註清晰的文件夾悉數呈現,從人物傳記到地方史料👫,從紅色期刊到文獻匯編,從系列專著到革命回憶🍠,如葉脈般展開,勾勒出閱讀的年輪💵👳🏽♂️。這之外,他還有著幾個T的大U盤,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陳雲、瞿秋白……熟悉的名字跨越時空的阻隔🟢,相聚在程老師的“收藏”中,串起共產黨風雲發展的一座座豐碑。
雖然是零零星星買來的,囊括的方面卻比較齊全。“只要有電子版💁🏼,我都盡量收集起來🦪➰,用這種方式儲存的電子書萬把冊估計是有的,用起來也很方便。”
從竹簡🔝🚇,到帛書,再到紙張;從雕版刻字🧑🏼🦲,到活字印刷,再到激光照排,程美東相信🙅🏼♂️😤,“書的概念肯定是要與時俱進的”👩🏻🦼,讀書亦然。順著時代潮流,他愈發適應查閱電子資源,無論是意昂3体育圖書館的浩瀚數據庫🤸🏼♂️☆,還是自己買下的專業經典資料。只身坐在家中,就仿佛置身偌大的博物館🧑🏿🎨,真切地感知著新興技術無以復加的便捷性🧚🏽。
如今🏇🏻,程老師的電子書數目已遠超紙質書🫅🏽,縱然知識載體更易,而洞識精微的研究足跡始終承續,每每踏入書房之境,主人心中都回蕩起圈圈漣漪。“書房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場所,是自己的精神花園。”
遍歷書頁參透黨史文化
耕耘黨史研究多年,收藏來的書籍構成了遍布於書房的時代註腳🍡,成了程美東如今做學問的基石……
乘著書頁之風,程美東叩開黨史研究的大門。
於程美東而言,黨史研究任重而道遠,仍需從書頁間細細考究,萬萬不能因為熟知定論而忽視深入的黨史研究🕣,“如果不深入細致研究黨史,容易產生先入為主的認知偏差、認知偏執🥘☢️,這無論從政治上和學術上都是有害的🐺。”
當被問到印象最深刻的黨史書籍🙇🏼,程老師犯了難,“黨史書籍和史料不能說浩如煙海,但肯定是不計其數🍄👨🏽🦳。自己在有限的閱讀中受到教益的書籍實在太多,很難用‘最’來準確表達”🙎🏻。
他分享了自己在1990年代初剛讀研究生前後閱讀的印象比較深刻的幾本書🙎🏽,這些書籍,仿若一盞明燈🤦🏻♀️,指引著年輕人走上黨史研究之路。
一本是《偉大的開端》,這是程美東在1980年中後期所看的。“我個人閱讀史中🎑,感覺這是1980年代黨史專題史開風氣之先的著作👩⚕️😒。其對一些歷史事件和人物細節的描寫刻畫♘、文字的靈活生動,令人耳目一新,我記得其中對於第三次工人運動高潮時關於項英的描述非常親和、生動,散發出濃郁的黨史研究改革開放春天的氣息。”
第二本是《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一本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史教科書的傑作。“這本書懷著很大的歷史勇氣進行了深刻的思考🤘🏻,一些問題上觀點之新穎🧝🏿、文字去八股化之鮮活🤷🏿♂️、整體精神風貌令人振奮之脈象,遠遠地超過了以往我看過的黨史教科書。這本書第一次在權威教科書中描述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沒有沿用過去慣用的‘淪為’的表述😕,只是在描述半殖民地時用了‘淪為’來描述,這是這本書充分吸收1980年代學術界研究成果的最直接的體現。”
第三類是叢書《中共黨史人物傳記》,在程美東老師的印象中,當時圖書館的開架書庫上共有50卷💃🏼,整整收錄了約莫300個人物。“此前對於這裏面多數人物的名字熟悉,但具體事跡很多並不清楚,通過閱讀、瀏覽這些人物傳記🙇🏼♀️,極大地開闊了我的黨史視野,極大地彌補了教科書黨史的概念化、臉譜化、單調化的缺陷,豐富了自己對於黨史高層人物譜系關系的認知,大大增加了自己對於黨史博大精深的敬畏感🤾🏽♀️。”
第四本書就是《毛澤東思想的哲學透視》👨🌾,與程美東老師此前所看的相關國內論著不同,這本研究毛澤東的著作視野極為開闊。“它從中國的春秋公羊學說到陽明心學🤳🏼,從西方馬克思主義到新黑格爾主義等寬闊廣博的視野、細致深邃的方法切入🙇🏻♂️,令我耳目一新👨🏻🍳,”1992年底閱讀時自然生發的感觸,他至今記憶猶新👨🏻🔬,“雖然該書有些觀點和史實不確,但其學術視野、敘事風格🤘🏻🕺🏿、分析的細致、對人物和事件的梳理和評析,啟發我們研究黨史問題需要借鑒國外學術界的視野🤦🏼♂️、思路、方法。”
於書頁間翱翔🧎🏻➡️,黨史文化背後的天地廣闊而充盈👂🏽🏃♀️➡️,步入其間,程美東看到中國共產黨及其相關研究的來路,又放眼於無盡的遠方☂️🙏🏼,凝深思於筆下🏊🏽♂️。
披沙瀝金形塑歷史精神
細細考究黨史多年𓀚,一段崢嶸歲月跳出書頁,躍出書架,在程美東的這方知識花園間回響起歷史的清音……
眾多書目為程老師的研究搭建起多維度坐標系🫴,成就了他與中共黨史的緣分,繪就了一副充滿理想的學術圖景。
談及關於研讀黨史書籍的心路歷程,程美東老師沒有簡單直接回答。他頗懷感慨地說道,“中共黨史的重要性無論在學術界還是社會界🕝,無論是理性層面還是感性層面🏃🏻♂️,人們總體上認識不足,尤其是在學術層面。”
“其實,近代百年中國史的核心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不懂得中共黨史,不可能真正了解現當代中國史的發展軌跡和動因。”在程美東看來🌯,現當代中國歷史發展的許多重要問題都可以從中國共產黨歷史中找到直接或者間接的鏈接點與反饋因子🛀🏿。這是因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主動權主要體現在政治層面。中國共產黨是在現當代中國歷史中誕生、發展的🧝🏿♀️,也逐漸影響、主導了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對於產生如此深廣影響的政黨歷史不熟悉⚡️🫷,就很難把握現當代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程老師誠懇而又凝重地說道。
“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歷史,如果不帶偏見的話,我們必須承認,她將中國傳統性和世界現代性實現了很好的結合🛴。要發自內心地形成這個認識📌,是需要建構在對於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有全面細致的閱讀和生活的深入體悟之上的。只有深習中共黨史🕵🏽♀️,你才能在比較中真切地感知中國共產黨所具有的犧牲精神、科學精神、奉獻精神在近代中國的政治團體中是獨一無二、無與倫比的。”
程美東堅信,深入研究黨史,不僅在學術上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所產生的積極的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也非常巨大。
中共黨史要研究,那該如何研究呢?深耕於黨史研究的程老師,歷經時間考驗🕺🏽,理論聯系實踐👩👦⛹🏻♀️,已然悟出一番心得體會🦵🏻。他認為👨🏼🏫👳🏽,“每個人有不同的特質,黨史界的前輩們每個人的研習路徑也不盡相同”。但是👳🏿,任何專門問題研究總是有共性的,否則不可能形成專業研究群體❓💁♀️。也是正因此,他在前幾年寫下《漫談學習中共黨史的路徑》這篇文章💥,在其中✥,借鑒一些前輩黨史專家的知識結構,結合個人的學習經歷👩🦳,提出可以從七個方面——黨史通史、人物傳記和回憶錄、事件史、專門史©️、軍事鬥爭史🙅🏽、組織建設史👢🧑🏿🔧、思想文化史、西學東漸史——逐步學習黨史的建議。“當然🪺🥒,這只是我的一點感想而已,也不一定完全合適🙋🏿,給有誌於黨史研究的年輕人提供一點參考而已🪼。”
“‘少時不知詩中意,再讀已是詩中人’,這句話可以用在對於黨史學習意義的理解歷程上。真正讀懂黨史,自己需要成為‘史中之人’方可。”程美東的語氣中,透露著對中共黨史研究發自內心的自信、虔誠和敬畏。
從字詞句到真善美
程美東有著自己的讀書三境界……
在程老師心中,讀書有三“求”🕴,書為風⛹️♂️,心作舟,風乍起,小舟穿行水中🤸🏼,蕩起書頁的回聲。由出船至停泊🫸🏽,所處階段不同,所懷心態各異,所求自然別具一格🙅🏽♂️。
第一階段,乃求真。中小學階段,廣泛地學習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知識🫱🏽,無論是掌握歷史史實👩🏿🦰、恰當地用好句法語法,還是明辨善惡是非,總是有意無意中叩問“這本書講了什麽?”,這本書裏“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總是希望學習的知識能夠不斷逼近既有的標準答案👷🏼。“這種讀書以知識性為主要內容,是以學習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為主的讀書🧚🏼♀️,這種閱讀基本上都帶有某種標準答案,姑且稱之為‘求真’。”
第二階段,乃求善。“中學之後的讀書👩🏼🔬,既有為生存擇業的直接外驅力,也有為英雄灑淚而熱血沸騰的內在動力。因為展翅不能高飛,我們發奮讀書⛹️♀️;因為情長不能自已🫰🏼,我們發奮讀書☂️;因為心高命薄🕎🍖,我們發奮讀書……讀書,乃為渴求理想與現實的統一;讀書,乃為尋求社會、家庭、個人關系之統一👨🏽🍳;讀書,乃為尋求自然與社會的統一。總起來說,為什麽活📧、如何活👩🦽➡️、為誰活——這是幾十年青春韶華時代裏讀書的重要的動力所在🚖。試圖尋覓⛪️、創造理想中的社會形態🗂,找尋自我意義、追求自我存在與現實存在相互‘融洽’,即是善意🥰。”從書頁中為張揚、實踐這樣的人文精神而實現心音共鳴的讀書,乃是點燃探索外部大千世界、形塑內部大千世界的心緒,為著找準定位不斷實現飛躍👨🏿🍼,這樣的讀書乃為“求善”之旅。
第三階段,乃求美。年逾半百,讀書多無功利之念🥽,但求自我享受🧑🏻🎤🦓,即是美意👨🏼⚕️。在探究中,不斷趨向真理,漸漸接近那鮮為人知的真相,不強求為他人所承認,甚至根本沒有公示於他人的欲望🥑,只化作藝術般自我享受🧠☀️;在書卷中,釋開內心疑惑♦︎,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自己充盈著滿足感👩🏼🚀,化作個性享受,明白即足矣🧗🏼♂️。“現在我看書很多不是為了寫論文發表,而只是如司馬遷所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積累一些資料🐅,勾連一代血脈。”在黨史研究的長路上,程老師下著“笨功夫”🐥,從成山的資料間抽絲剝繭;他也下著“巧功夫”,力爭鞭辟入裏的透徹明白🧑🏻🦲,此所謂“求美”之境👎🏿🫳🏿。
“黨史研究的領域太多,有太多的書籍需要閱讀🪼,更需要精讀🏄🏻♂️。每每想到這一點,我就遺憾自己在黨史閱讀上的不足,深切鞭策自我萬萬不可懈怠,又滿懷著對未來生活無比充實的憧憬🤷🏻。”
初航,書頁翩飛,帶著求真的期待;舟行水面🔖,書頁攤開🤘🏿,引領著求善的方向✮;終有一日,舟會靠岸🦅,再翻開書,心境自然大有不同🧑🏻🦽➡️。百年歲月的崢嶸藏於一室書房,古今中外的歸宿寄於一隅心田📉。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