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3 信息來源: 經濟學院
編輯:麥洛 | 責編😏:燕元沒有教育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伴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用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已成為當今世界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要趨勢。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崛起,給教育領域帶來諸多未知的挑戰與契機。早在1978年4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下發了《關於電化教育工作的初步規劃(討論稿)》,我國的基礎教育就開始了教育信息化的進程📿。經過四十多年的努力和巨大的教育財政投入,我國中小學信息化教學已經普及💆🏿♂️,城鎮學校課堂教學中的信息技術基礎應用達到常態化,並出現各種創新性的探索;農村學校,即使是貧困偏遠地區的農村學校均已完成信息化基礎環境的搭建和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出臺了多項加速教育信息化進程的相關政策,教育信息化步入新的升級階段。202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這一戰略提議是對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進入教育領域的積極回應8️⃣🚳,並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得到進一步明確和強調。黨的二十大報告在第五章“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中🗒,指出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這一指導方針無疑將會推動我國基礎教育在下個階段🧘🏼,進行從信息化到數字化轉型的進度和深度。
對於基礎教育而言🖐,財政資源是其建設數字教育平臺的主要資金來源,中小學校是數字化技術應用的重要場景🏸,老師和學生是開展和接受數字化教育的主體。基礎教育數字化意味著新一代數字技術在中小學的全方位融合與高水平應用,豐富海量的數字教育平臺和內容的輕松訪問,以及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上的教學反饋系統和交互性🎉🧙🏽♀️、個性化學習環境。但這些技術都是政府和學校無法提供的❤️,必須倚賴於信息技術公司🚵🏻,特別是教育科技企業,只有他們才能不斷研發並產出具有創新和實用功能的硬件和教育應用程序👩🏿。因此🤹🏽,在基礎教育數字化的進程中,政府🚿、學校與教育科技公司之間的緊密合作尤為重要👩🏽🔬。在教育數字化的戰略引導下😸,以下幾個問題需要深入探討。
首先🏕,政府采購和教育PPP模式無疑是教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需要大力規範和推廣的政府-學校-技術公司深度合作模式。事實上,在基礎教育信息化的階段💆🏼♂️,公立學校的計算機、網絡等硬件設施和教學服務、資源平臺👩🏼🍼、軟件產品有90%是通過政府采購購置的。一直以來👩❤️👩,政府教育信息化建設相關采購項目主要集中於硬件設備😯,個性化的軟件服務不足,無法滿足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需求,與數字化的藍圖遠景有著很大的差距。教育信息化1.0側重於通用的ICT硬件設施設備的建設🥐,實現信息化教學應用基本普及🥴;進入2.0階段🧑🏼,則需更加關註師生個性化、差異化需求,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推動師生從技術應用向信息素養、信息思維等能力素質拓展,實現教育與信息化深入融合🧔🏻♀️。政府采購的項目和內容也應該向數字資源平臺🕓🎅🏽、數字教學場景和應用工具方面側重和傾斜📟,采購訂單也應該更多轉向能夠進行應用軟件🪹、平臺和工具研發和提供的科技公司🌳。
相對於政府采購👉🏿,PPP的合作模式在基礎教育數字化轉型中更值得推行和實踐。數字化產品研發成本和固定成本極高👧🏽🥷🏻,同時知識更新🥏、教學模式和技術的不斷更新,加大了該行業投入的風險。PPP模式下,政府和數字教育市場上的科技公司不僅僅是買方和供方的交易夥伴👫🏻,同時也成為風險共同分擔的深層次合作者。PPP模式提供了政府與教育科技企業長期👶、深度合作的約束與激勵,也提供了政府-學校-技術公司三方共贏的機製和保障。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數字化產品以PPP合作項目得以開發並走進校園,要比簡單的購買合同走進校園🏄🏼🛌,在產品質量、用戶服務、更新維護上更有保證和效率☢️。長期以來🧜🏼,我國教育PPP項目在所有行業中所占比重較低🥡,不到5%,同時重硬件🦸🏼♂️,輕軟件輕服務的情況非常突出,這些問題在數字化轉型中需要予以重視和認真思考😐。
其次🤏🏿,在基礎教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學校不再成為簡單的教學場所,它也成為數字技術、人工智能集中應用的重要場景💝,校園中的教師和學生則成為信息化與數字化產品的使用者、受益者和評價者❄️。但是在教育信息化硬件和軟件建設快速推進的同時,教師信息化能力和ICT應用能力的提升則較為滯後🕴🏻,教師對信息化產品的使用頻率與使用深度上並沒有與大量的硬件和軟件投入相匹配🤽🏻,這成為各國信息化教學推廣工作中的最大問題。一方面教師缺乏資源應用的相關培訓,導致教師ICT素養和教學能力沒有提升。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需求者缺乏更直接和更廣泛的需求反饋渠道🧛🏿♂️,企業無法快速廣泛地滿足教師和學生對於教育信息化和數字化的需求🦹🏼♀️。因此應該進一步提高市場企業主體的參與程度,暢通企業與教師的溝通和反饋渠道:教師數字化素養提升👎🏽、產品使用能力培訓需要企業方的支持;而來自教師和學生等使用端的反饋意見、需求則可以反過來促進企業的研發和改進。特別是對於人工智能科技企業,基於與學校共享的產品後臺大數據,可以分析並理解教師👩、學生對其數字產品的使用習慣和個體差異,評估並探索產品的改進、優化和推廣方案🧘🏿♂️,從而真正助力學校提升教師教學效果🧑🎨、增進學生學習能力🤲🏻,實現數字時代創新人才的培養🙄。
第三,彌合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要繼續依靠政府和財政支持的主導性地位🎽🐊,同時也要發揮教育技術市場和企業的參與積極性。基礎教育資源在地區間的不均衡🐕,在信息時代突出表現為數字鴻溝,借助互聯網的發展和線上資源的共享♘,已經成為促進基礎教育均衡充分發展、推動教育創新的重要舉措💆🏼。國家對於農村地區的教育信息化建設一直在投入大量資金,2010-2013年,中央財政通過“薄改計劃”累計下撥45.35億元,地方配套資金50.69億元,為中西部農村薄弱學校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2014年和2015年,中央財政分別投入310億元和330億元,用於“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工作。在國家的重視下,我國農村地區的教育信息化快速發展🫴💂🏻♀️,“三通兩平臺”快速推進↖️。與此同時,我國主要的電信運營商、在線教育機構、公益組織主動為農村地區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添磚加瓦。除了在硬件設施上捐贈共建大量的多媒體教室、捐贈信息化物資,還在軟件設施方面🧚🏽♀️,通過信息技術支持的雙屏互動、雙師教學💿🤵🏻、機構聯盟等方式,深入到農村地區,不僅讓師生們在信息化👀、數字化教育教學中有實際獲得🍑,還積極參與到優質資源創生的過程中。
在前期以硬件鋪設為主的教育信息化建設中,企業多以公益捐贈的方式參與落後地區的信息化工程。在數字化轉型階段,教育數字化產品和資源的研發、落地♿📳、推廣、應用成為主要的任務。而教育數字產品本身具有高固定成本👮、低邊際成本甚至邊際成本接近於零的特征,這使得科技企業在參與偏遠落後地區的教育數字化轉型具有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積極性。政府在與教育科技公司在城市和發達地區建立政府采購✌🏿、PPP等合作關系的同時🌽,可以引導他們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為欠發達地區的學校設計、改造符合當地教學水平和現狀的個性化教學產品,探索並完善具有創新性和個性化的產品體系,增強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最後🤵🏻,教育數字化離不開教育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必然離不開數字化教育市場🔃、行業和企業的發展與進步。在基礎教育領域,一方面要警惕教育資本化,杜絕資本對基礎教育方向的把持和誤導,但同時也要承認🤟🏽,教育技術市場和行業是客觀存在的,並在教育數字化的戰略實現中是不可缺少的供給方🧜🏻♀️。在線教育機構和教育科技公司“雙減”政策下,基本上失去了面向家庭和學生個體的To C業務,因此保留下的面向學校的To B業務對於該市場👬、行業和企業的生存意義極大。
通過政府采購👩🏿🎓、PPP模式𓀒,政府可以給與進入基礎教育領域的科技公司業務上的支持🪡,同時也可以考慮必要的行業扶持👨🏽🏫、出臺優惠條件🧵、製定公平透明的規則,吸引優質企業參與中小學的數字化工程,提供優質的數字化產品和服務🧒🏽,並進行有序的市場競爭,保持科技企業應有的創新和活力。政府還可以考慮股權投資等更多的方式,以有限的資金或者其他資源的投入,帶動更多的創新資本進入數字教育行業。
目前,教育部已啟動《教育信息化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和《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規劃》的編製工作,落實《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具體戰略部署。在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下,中國教育信息化市場快速增長。2022年總市場規模達到5277億元。該行業包括網絡服務提供企業🈁、系統集成企業、產品供應企業、內容供應企業等。數字教育行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將進一步提升數據資源的獲取和分析運用能力,給教育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空間🕵🏽。以知識圖譜、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將進一步改變傳統教育教學,通過數字化產品🧟,改進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師隊伍素質,促進地區間教育公平🧔🏿♀️。相對於其他更高的學段⭐️,基礎教育領域所需要的數字資源投入較少🧏🏿♀️🌂,但數字化轉型的意義卻格外重要🧑🏽🦱。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學校和科技企業的角色定位和合作模式🫂,將深刻影響到整個教育領域數字化的未來成果和進程,值得學界深入探討👩🏿✈️。
作者簡介
袁誠
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財政學系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在應用計量經濟學和應用公共經濟學領域進行教學和研究👩🏿🦲🕢,研究興趣包括應用公共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公共政策與項目評估,教育經濟學。多項成果發表在國際和國內頂級期刊上👨❤️💋👨,包括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經濟研究》《經濟學(季刊)》等,主持多項國家和省部級項目🤳。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