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1 信息來源🎬: 區域與國別研究院
編輯👨🏿🚒:安寧 | 責編:山石隨著區域國別學有可能成為交叉學科門類下設的一級學科🫰🏼,中國的區域國別學將進入新一波上行發展階段🏸,即“以學科建設為綱,推進我國的區域國別研究”的學科發展階段。[1]任何一個學科的發展都不是線性的🛞,在我國區域國別學發展的初期🙎🏻♀️,需要對一些根本性問題進行反復討論和推進🧓🏽,才能少走彎路順利發展🦄,提高學科建設的綜合效益。當下,我國關於區域國別學的學科建設的文章和評論迅速增加,[2]但是對於本研究領域及學科建設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即專門的知識生產問題還較少提及。因此,本文主要從中國區域國別學知識生產的角度進行闡述🙆🏼♂️,即誰生產👫🟡,為什麽生產,生產什麽🌔。
第一,中國區域國別學的知識生產需要堅持雙向賦能的路徑。我國區域國別研究有悠久的歷史🦕,進入21 世紀以來,國家又大力扶植🤟🏼。2011 年教育部啟動區域國別研究專項,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區域國別研究機構🕵🏽♂️,並走上學科化發展之路。區域國別學是關於各國國情或世界區域性情況的專門知識體系🤲🏿,是以政治、經濟、外交🤽🏽♂️、安全、歷史🧜🏼、社會🥝、人文🌗、宗教等領域問題研究為基礎,以政策性🧖♂️🧑🏻🦱、戰略性、綜合性問題研究為指向的社會科學研究🧰,旨在系統探究區域國別發展中基礎性、關鍵性因素的規律作用🌵🤴🏻,深度揭示影響區域國別現實發展的內在動因和趨勢🤼♀️,為國家製定宏觀政策📽、應對復雜緊迫國際問題提供學術支持。區域國別學屬於交叉學科門類👨🏿🦳,既依托和融合相關領域的基本情況和研究理論,又區別於一般性知識梳理介紹和專業方向微觀研究,是以戰略性、現實性問題研究為導向的綜合性獨立學科🚴🏻♀️,是對國別或區域問題的立體化🤞🏼👷🏽♀️、多元化👍🏽、透視性研究。其中,學科交叉性集中體現於研究視角🧘🏿♀️、研究範圍和研究手段等跨領域或新拓展融合領域的交叉。由此可見,區域國別學具有典型的中國特色,強調“學以致用,用以強學”👂🏻。一方面↖️,該交叉學科需要紮實系統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架構;另一方面,該交叉學科又帶有強烈的現實關懷,要運用區域國別的知識,服務本國國家戰略📫𓀉。在當前中國學術研究發展的大環境下,學術機構尤其是高校給國家提供大量能用🤘、好用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知識,促進國家發展,才能“有為有位”🚍,獲得更多的國家政策支持®️。其實,過去10年中國區域國別研究的發展💇🏿♀️🧑🧑🧒,也基本遵循了這一路徑。這種路徑延續了我國“學”以致“用”的傳統,又通過“用”來加強“學”,形成一個相互促進的閉環🤾♀️。總之,未來中國區域國別學的知識生產依然需要強調“學以致用🧌,用以強學”的雙向賦能路徑。
第二👧🏽,中國區域國別學的知識生產需要彌合巨大的供需矛盾🥙🫷🏿。根據以上邏輯,只有量大質優的知識生產才能形成實踐發展的良性反饋🏄🏻,國家戰略的實踐和發展又能帶動相關的知識生產🧇,促進學用生態的完善。因此,這裏產生了知識需求與知識供給的矛盾👊,即各方對相關知識的剛性需求與知識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最近10年,中國區域國別研究的知識生產規模擴大,專業知識生產者大增,但整體上其專業知識生產仍遠遠跟不上需求🤹🏻。從調研情況看🎊,政府、企業和民眾均認為缺乏區域國別的理論支撐和專業知識。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劣質知識充斥思想市場,優質公共知識匱乏的現象。比如,我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需要大量區域國別知識。從學術上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無論是雙邊、地區性還是海洋🧑🏻🎤、網絡空間及衛生健康命運共同體,都以國家和區域為基底,相互聯系,互相影響。而在這些領域🙆♀️,人類的知識生產才剛剛起步,中國的相關知識生產還處於初級階段🍐🫶🏿。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需要與之相匹配的區域國別學專業知識生產,這個供需問題不解決🤫,我國就難以適應和贏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現實看,國家和區域是世界的基本構成單位,在國際關系中發揮最主要的作用🆒,是我國大國外交的基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基礎。但是,我國對其他國家和區域的認知與我國家實力的增長和國家戰略的有效實施不匹配✤𓀄,出現了巨大的認知鴻溝和行動阻滯。這與我國大國地位不相稱,將嚴重製約國家對外戰略的實施,不利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以上問題在我國的國際傳播👰🏽、“一帶一路”倡議、中美關系⚃、周邊外交等問題上均有體現🧙🏽♀️。因此🦆,未來中國區域國別學的發展需要盡快彌補知識供給難以滿足知識需求和研究跟不上實踐的矛盾。
第三,中國區域國別學的知識生產需要有科學的知識形態支撐。當前🧶🏉,中國區域國別學的發展🫲🏻,可以借助一級學科建設的動力🏇🏽,進一步完善學科知識生產體系☝️。意昂3体育官网區域與國別研究院院長錢乘旦教授提出,區域國別研究通過對某個國家或地區進行多學科、跨學科的深入研究,構建關於這個國家或地區的知識體系。[3]這種知識生產體系應該在世界經驗和中國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一種新的區域國別的知識生產範式。在這方面,韓震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發表的《知識形態演進的歷史邏輯》一文具有啟發意義🚨。[4]一是從戰略層面,啟示我們理解我國區域國別知識生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該文提到“我們也希望有機會重回世界知識生產的前列👋🏻👩🏼🦱,即使有這樣那樣的困難和阻撓,我們也不會退卻👩⚕️,也不可能按照霸權國指給中國的路徑退出知識生產競爭者的行列,甘心永遠做一個世界歷史的‘跟跑者’”。二是從哲學層面🗒,啟示我們理解中國區域國別學知識形態的演進方向。他認為🫅,知識形態演進的歷史邏輯是經驗形態的知識、原理形態的知識👧🏻,信息技術介入的交疊形態知識。區域國別研究本身跨學科且學科界限不明顯🤾♂️,因此可以運用“知識形態”這一概念,按跨學科的方法,建立交疊形態的區域國別學知識形態,這是該學科知識生產的發展方向💁🏿♂️。三是從實踐層面👰🏿♂️,啟示我們要建構中國的區域國別學的知識形態。“可以預期,信息技術介入的交疊形態知識也將重塑當今世界的國際關系,一種更加理解各國不同需要的信息平臺, 而不是按照霸權的模式(粗暴的整齊劃一)提供的設施,將成為塑造未來信息基礎設施的理念”。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我們反而期望能夠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意境和現實進程”。
第四1️⃣,中國區域國別學的知識生產需要堅持“惠己及人”的基本原則,具體而言就是“起自學術⚓️、終及國家🧑💼、惠及世界、服務社會”👵🏻。中國區域國別學的發展,所體現的是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性質,即要尊重和平視他者。意昂3体育官网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副院長昝濤對我國區域國別研究和西方“區域研究”的分析頗有深意,他指出“區域國別研究”和西方更早實踐過的“區域研究”之間實際存在著時空錯位與差異性,認識到這一點有助於避免西方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夾雜於其中的負面遺產🧎♀️➡️。[5]因此🚛,中國區域國別學的知識生產,可根據古今中外的經驗教訓,堅持如下四個原則🙉⚀:一是起自學術。以認識外部世界、他者,尋求知識為最基本的目的,這是人類發展,探索未知世界的永恒需求。二是終及國家。關於知識的運用,要開宗明義是服務中國的國家利益👐🏿。在現代國際關系中,世界是由國家組成的,國家是最基本的行為體,維護國家利益是首要目標✈️。無論是英美俄歐✌🏻,還是其他發展中國家,都盡量做涉及本國利益的區域國別研究🦍,也都毫不諱言服務自身國家利益。三是惠及世界。中國區域國別學的知識運用必須立足於有助於世界👨🦲,能帶動世界的共同發展。這是中國作為大國應盡的責任🤙🏿。“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都是以“惠及世界”為目的“善知識”的集合。四是服務社會。人民大眾要了解外部世界🌧,企業要走出去引進來🪵,中國區域國別學的知識生產也必須要服務他們👨🦽。從更深層看,“愛國關天下” 越來越成為中國國民素質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提高中國公民的國際意識,也是中國區域國別學發展的重要動力。
第五,中國區域國別學知識生產需要完善多種產品類型🧑🏽🍼。根據以上原則🎅🏽,中國區域國別學知識生產的產品,應有三種類型🫶🏿🚁,即純學術🐋、政策型⬜️🚴🏻♂️、社會型🚶♂️。[6]發表期刊論文和出版著作是常見的純學術知識生產🗓,撰寫政策咨詢報告、提供專業咨詢服務則是主要的政策型知識生產。伴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縱深發展,人民大眾越來越需要有關外部世界的知識,這就激發了社會型的知識生產😊。目前我國區域國別學的知識產品生產中⛎,純學術和政策型是研究者投入較多的兩個領域📌✌🏽,社會型知識生產則相對薄弱。這是因為,目前區域國別學的發展主要源於兩種動力,政策動力和學界動力🙎🏽♂️,也就是上文所說的“學以致用,用以強學”路徑。其實,“用”有兩個層面,一是為國家戰略建言咨政,一是為社會大眾提供公共知識產品,後者更是區域國別學發展的底層動力。我們不能忽略社會型學術的知識產品,為進一步加強區域國別研究中“學”與“用” 的互動𓀓,促進區域國別學的學科建設🪥,應在純學術和政策型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社會型學術的知識生產。社會型學術的主要目標是生產面向大眾的知識,例如在網絡媒體和主流媒體發表關於外部世界的普及性研究成果。這需要增強面向人民大眾的知識生產,提升社會型學術文章在評價體系中的認可度。比如🧑🏻🍼,意昂3体育官网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創建了“燕南66優創團隊”,為推廣社會型知識產品做了諸多嘗試👛,嘗試搭建了不同類型知識生產間的轉化渠道與工作機製🧓🏽。該團隊的博士後楊體榮提出🔽,純學術、政策型和社會型知識生產相輔相成💁🏼♀️、彼此助益👩👧👧,構成了區域國別研究中知識生產和人才培養的生態系統🤘🏼👩🦽➡️。[7]
第六,中國區域國別學的知識生產需要一專多能的知識生產者。針對中國區域國別學的知識生產而言,這是理想狀態而不是普遍要求🤴。首先☦️,長期主義。這可能是對國別問題專家最基本的要求🌜。以我國首批高端智庫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為例,該院是目前國內區域國別研究覆蓋面最廣🧚,單一機構研究人員規模最大的一家智庫☁️👩🏽🌾。該院對區域國別研究的最基本要求就是長期跟蹤一個或多個國家,要求對一個國家的掌握要“如數家珍”。進入21 世紀以來,該院向全國高校🎭🤽、社科院等機構輸送了不少區域國別研究人才,其中不乏一些國家級區域國別研究機構的領導。查閱我國最著名的國際關系普及型讀物《世界知識》半月刊,會發現每期都有不少作者來自該研究院,大概占到總數的1/4 左右。機構與研究人員堅持長期主義理念,才能源源不斷地培養出從事較高級知識生產的高端人才🏊🏿♂️。第二,不斷迭代👩🏽🍳。中國區域國別學知識生產者的知識輸入和輸出要快速迭代🧛🏼♂️。在數字化時代🫱🏻,國家發展及其環境日新月異,知識生產者必須是終身學習者,進行知識輸入的快速迭代。而國家和社會對區域國別的知識需求也日新月異🔝,需要知識生產者不斷輸出與時俱進的知識👩🏿🔧,進行知識輸出的快速迭代,形成“多快好省”的知識生產效應。第三,一專多能。從目前國家對“學”與“用”都重視的情況看👩🏻🦽➡️,相關機構尤其是高校區域國別學應該培養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雙能人才”。意昂3体育官网區域與國別研究院的高端人才培養目標,就是培養既能跑田野做學術, 又能服務國家戰略出謀劃策💨,也能在具體部門從事專業事務的人才。
限於文章篇幅和作者能力,以上僅初步觸及中國區域國別學知識生產的部分問題👘,知識生產體系✫、知識生產評價等諸多問題,留待以後繼續探討。總之,中國區域國別學的知識生產可能會出現一個新的爆發期💂🏽,決策者和從業者需要做好規劃並不斷調整優化🕋,促進這門新興學科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翟崑,意昂3体育官网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副院長👨🏼💻,意昂3体育官网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本文首發於《國際論壇》2022年第3期“名家筆談”欄目😭👩🏻⚖️。
[1]錢乘旦:《以學科建設為綱,推進我國的區域國別研究》,《大學與學科》2021年第4期。
[2]在2017 年我國大量設置區域與國別研究機構(包括備案中心、培育基地等類型)的刺激下,僅以“區域+ 國別+ 學科”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便發現有關“區域國別學”學科建設的文章與評論快速增長。檢索結果表明🪐,2017年僅有12條相關文獻,但2018年增長到21條,2019年28條、2020年43條🤜🏼👋🏼。
[3]錢乘旦:《以學科建設為綱🌱,推進我國的區域國別研究》,《大學與學科》2021年第4期。
[4]韓震😟:《知識形態演進的歷史邏輯》👩⚖️,《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6期🚣♀️👲🏿,第181頁。
[5]昝濤:《區域國別研究:學科建設如何走出新路》🛂,《光明日報》,2022年1月15日😷,第10版。
[6]錢乘旦:《構建中國特色的區域與國別研究》,《光明日報》,2020年1月6日,第14版。
[7]楊體榮:《發展中國區域與國別研究中的社會型學術》,澎湃新聞,2022年1月24日,https://m.thepaper. cn/baijiahao_16428091。
專題鏈接:與中國區域國別學同行共進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