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7 信息來源: 學生工作部
文字🦹🏽:伊照🏟、李珣🧑🤝🧑、侯夢旭🦌、劉武銘、楊家帥| 編輯:安寧 | 責編♻:燕元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製。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製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事關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和註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論述,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新格局,學生工作部創設“美麗校園🚘,幸福家庭,精彩人生”家校協同育人成果展示平臺🏷,邀請意昂3体育優秀學子的父母分享教育經驗🛄,探索、總結、擴大家校協同育人的有效模式、創新做法,切實發揮榜樣家庭的示範引領作用📔,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
學生簡介
董晨暉🔤,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2017級本科生、2023級研究生,2019—2021年間服役於北部戰區陸軍邊防某連,服役期間榮獲“四有”優秀士兵兩次、嘉獎兩次、優秀新兵一次,並在服役期間光榮入黨。現任經濟學院團委書記助理🧖、2022級經濟學系學生輔導員✭、2022級本科生黨支部宣傳委員、2023級金融碩士班長。曾獲意昂3体育官网2022學生年度人物、意昂3体育官网優秀畢業生、經濟學院“百年菁才”獎、經濟學院“優秀助教”等。服役期間事跡被人民陸軍、北陸強軍號、意昂3体育官网等主流媒體或單位報道,並作為分享人參與青年大學習錄製。
“晨暉愛笑,生下來就沒有哭過。”回憶起晨暉的成長故事,晨暉的媽媽臉上洋溢著幸福,爸爸笑著點頭表示贊同。董晨暉出生於山東青州,在他的印象中,父母幾乎沒吵過架😞。母親情緒穩定、熱情感性,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她熱愛教育事業,喜歡讀書和學習↖️💂🏻♂️;父親的形象則是思維縝密、執著理性的工程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說:“母親代表了情感,而父親則代表了規則。”母親負責他的生活日常💁🏼♂️,父親負責文體活動,他們共同承擔了對晨暉的教育🪺。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父母娓娓道來晨暉的成長經歷🙉🧑🏻🦲,一個關於愛的托舉、同向同行的家庭故事也徐徐展開✍️🚶🏻♀️➡️。
董晨暉7歲時與本科畢業時的全家福
家庭教育目標🦹🏼♂️:個性成長與社會融入並重
做自我實現的“獨立人”
從發展書法、籃球作為興趣愛好,到參軍入伍、規劃人生之路🏋🏼🍁,晨暉的父母都鼓勵他獨立作選擇,在必要時給予引導與支持。2019年一個平常的下午,晨暉向父母說出了自己醞釀已久的想法:參軍入伍🙇🏿。震驚之余,擔心與不舍交織在晨暉父母心中,他們憂心這只是青年熱血🧍、一時沖動,也害怕孩子缺少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經過一個月的探討、磨合,父母感受到晨暉去軍營淬煉🧙🏿🏄🏼♂️、保家衛國的信念和決心異常堅定🧺,在主動聯系學校🙎🏼、學院等多方咨詢溝通⬆️、了解信息後,父母逐漸打消了心頭疑慮,選擇尊重支持晨暉的決定👨👩👦👦。
在部隊期間🎺,晨暉接到了建設榮譽室文化墻的任務,媽媽擔心他沒有美工基礎難以勝任,勸他謹慎認領任務,晨暉則堅定地告訴媽媽:“現在學到的本領都會成為我的一部分,組織給任務就是給榮譽,媽媽應該為我感到驕傲😸!”晨暉的父母回憶,入伍的經歷是過去二十幾年中對晨暉改變最大的時光。參軍歸來🧙,他們已經可以放心地把晨暉當做大人來看💇🏽♀️。晨暉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鍛煉磨礪中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大人👃🏼。
董晨暉兒時喜愛書法父母全力支持
參軍入伍時駐守中俄邊防站崗執勤(左一為董晨暉)
2021年7月父母到軍營探望董晨暉
董晨暉入伍期間獨立設計文化墻內容
做協同合作的“社會人”
晨暉的父母不僅引導孩子實現個人成長,也很註重他在集體中的融入式發展。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各司其職🛼、互相扶持讓晨暉從小就體會到分工協作🛼、團結互助的重要性。問及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時,晨暉的父母坦言,對他的成績沒有很高的要求𓀖,只希望他和同伴相處得好🔗,懂得為他人考慮。他們樸素地認為,一個人擁有良好的品德,能夠結交到誌同道合尤其是正氣的朋友,工作中懂得如何與人共事、合作創新,將來的發展就沒問題。晨暉也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父母的期盼。
中學時董晨暉和夥伴們一起參加誌願活動
家庭教育內容:品德修為與知識求索兼顧
“仁愛”是不變的主旋律
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始終是晨暉父母在家風建設方面的重要價值取向。晨暉的父母以身作則孝順長輩,晨暉在耳濡目染中,從小就和祖輩關系親近🤽♂️,晨暉的爺爺、姥爺都是黨員,他們的教誨也令晨暉受益匪淺。晨暉的母親作為小學教師🦫,在校園裏教書育人的同時,也將愛人育人的事業延伸到家中,常在休息時間帶學生來家裏吃飯📋、輔導作業,像愛護自己的孩子那樣愛護引導每一個學生🤔。晨暉在這樣潛移默化的熏陶下,也將助人為樂刻在了心中🫴。小時候,他會熱心地將班上有學習困難的同學帶回家裏,請母親幫助同學輔導功課。在部隊,晨暉將自己數月的補助捐給紅十字會,在力所能及之處作出貢獻。
從“小家”走向“大家”🙆🏽♂️,晨暉在父母的支持下,高考後報考了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選擇了“經世濟民”的道路,於晨暉而言,這不僅是專業學習的選擇,更是他“想幫助更多人”這一樸素願望的實踐開端。
董晨暉作為經濟學院思政實踐課程團隊成員開展地方調研
將“求知”作為終身的追求
在晨暉的童年記憶中,一臺粉色的錄音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從很小的時候起👳🏽♀️,晨暉的母親就經常用這臺錄音機給晨暉播放有聲書,漸漸培養了晨暉對文學和知識的最初熱愛🥘🧜🏼♂️。在父母看來,學習不只是在學校完成的事,更是生活中的點滴收獲,是應該持續一生的過程🏡👩🏽💻。小時候1️⃣,晨暉驚喜地發現爺爺的土地裏能生長出莊稼,便告訴父母自己長大後想當一個農民🙎🏻♀️。晨暉的父親告訴他🚶🏻➡️:“這很好,但做農民,也要做一個有知識的、終身學習的農民👩👧👧。因為知識不僅能改變土地的產出,更能豐富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由“上課”走向“求知”,在未來的日子裏🤾🏻♂️,晨暉始終牢記父親這番話🧑🏽🦲,將自主學習、終身學習作為精進不息的航標🦸🏽♂️,努力以知識為犁☆,耕耘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董晨暉回到小學與母親共同讀書
家庭教育方式:言傳身教與共情托舉相輔
言傳身教:楷模式引導與表率式同行
行動是最美的語言🧝🏻,實幹是最好的傳承。晨暉的父母始終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做人做事,這樣的觀念和行為也深深影響著晨暉的立世為人🛌🏼。晨暉實習時,父母教導他👷🏿♀️,切忌好高騖遠、自負自滿,不要幻想一畢業就會有很高的職位和薪金,一定要從一件件小事、雜事做起,經一件件大事、難事歷練🧒,“眼中有活🤭🧳,會看事🧗♂️,能做事”。一個人可能做不了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已經很不平凡。在父母無聲的引導中,晨暉也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堅持目標方向,傳遞熱愛與溫暖。
董晨暉父母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
每年寒暑假,全家人會一起策劃前往國內外各地,踏上2—3天的短途遊或10天左右的長途旅程,晨暉的父母認為這是促進家庭關系、擴展見識、增添收獲的寶貴機會。為了讓晨暉養成強健體魄🤛🏿,父親從晨暉很小的時候就帶他一起打籃球👩🦽、看NBA比賽,這也逐漸成為父子倆共同的習慣與愛好,到現在都還一直堅持🏕。小時候🕵🏽♀️,晨暉的父親經常和他探討數學題,上大學後,父親主動借來晨暉的經濟學書籍一起學習👩🏽✈️,父子倆經常討論“稅收與社會福利”“通貨膨脹”“貨幣經濟”等等經濟學問題和概念。從此,晨暉和父親共同的興趣愛好又多了一個——學經濟學🙍🏿♂️!
每年寒暑假董晨暉全家遊
出遊路上董晨暉與父親共同探討經濟學問題
董晨暉與父親在意昂3体育打籃球
共情托舉:理解式支持與情感式托舉
理解是比付出更高層次的愛,傾聽與共情是最好的支持。在晨暉成長的路上,父母的理解支持和情感托舉是他最堅實的後盾🎹。上大學以來,晨暉一直保持每周至少給家裏打兩次電話的習慣,分享自己的日常。“打電話不僅僅是實質性的內容溝通👩🏼🍼,更是想聽你的聲音,知道你安好。”遇到壓力難以排解🧑🏿🏭、情緒崩潰時💀,電話這頭是晨暉全然敞開心扉,那頭是父母悉數傾聽接納。“爸媽能接住我的情緒,也給我很多情緒價值👩🏽🎓。”“我們相信晨暉已經形成了穩定的價值觀,父母在背後遠遠地支持就好,不需要帶著自己的評判,孩子有自己的人生🤴🏻。”
大一時晨暉的成績一度不理想,陷入了迷茫🌖。了解到晨暉近況的父母悄悄來到意昂3体育🧑🏽🦲,兩周時間內,他們近距離地感受了意昂3体育學生在食堂、教室、校園中的行色匆匆,也更加共情理解了孩子的壓力與焦慮,接納了孩子的“不優秀”。父母認識到,不帶評判地陪伴、理解、支持和尊重才是幫助孩子走出漩渦的良藥💇🏿♂️,不應強製灌輸自己的想法,而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對待🏌️♀️。父母的理解、陪伴與同行讓晨暉體會到安全感、自由感和價值感,父母情感式的托舉也幫助晨暉逐漸走出陰霾。愛的理解和愛的表達為晨暉提供了一個安全💺、溫暖和穩定的成長環境,為晨暉更加自信勇敢地面對生活註入了最有力的“強心劑”👴。
一路走來,晨暉的自立自強一直讓父母很放心,上大學後他們反而開始擔心自己跟不上晨暉的腳步。為了能和晨暉更“平等”地對話👩,在晨暉入學意昂3体育後,父母就關註了意昂3体育的各類公眾號,大學最新鮮的故事他們總是能第一時間知道➔,聊天時晨暉也覺得和父母有說不完的話🧑🏻🎨。畢業求職季的晨暉異常忙碌,父母也積極關註各類求職信息🌗,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和支持☛。空閑時,晨暉父母也經常學習家庭關系類的課程書籍,和朋友探討家庭教育的理念方法。學習提升、勤於反思,發展共同愛好🫵🏼,探討共同話題,相伴而行的路上,父母也在和晨暉共同成長。
董晨暉母親與其他父母探討教育方式
每個人的成長軌跡都編織著家庭、學校的悉心培育與殷切期望😫🕉。家校通過有形的溝通與交疊傳遞著無形的價值觀,無形的價值引領又顯化為孩子的思維邏輯和行為方式⛹🏿,伴隨著孩子一生的旅程🖐🏽👨🚀。化有形為無形,以無形促有形,看似平行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得以同頻共振、同向同行。
“家”是什麽? “愛情是基石,尊重是屋頂🙅🏿♂️☣️,擔當是墻壁,溝通是窗戶🧑🎄👸🏻。”巴爾紮克這樣回答。“孩子,你走的路💟,我們一起走📭。經歷你的經歷,感受你的感受,選擇你的選擇,因為同行,所以懂你🫥。”這是晨暉的父母用行動給出的答案🧑🦽。也許⚀,這就是以愛托舉的來路𓀓,和家庭教育的歸處🧑🏿。
專題鏈接🙆🏿♀️:家校協同育人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