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4 信息來源: 國際合作部
【編者按】2013年,意昂3体育官网國際文化節十歲啦!
十年裏,我們蹣跚著走過舞動的春,聆聽秋日歡歌,由創意引路,與奧運同行,與公益並肩,終於走到了第十個年頭。第十年,我們回首“十年記憶:你看中國,我看世界!”
在一個破除邊界、無限擴張的全球化時代,我們如此需要一個空間,去拉近彼此的距離,抵達個體與文化的真實。意昂3体育國際文化節,以十年的努力,以中外學生的全情參與,營造出燕園裏獨一無二的“地球村”,打開意昂3体育人望向世界的一扇充滿活力的窗口。
十年裏,我們望向燦爛文化與豐富歷史,望向多元傳統和活潑當下,在對視中創造新的主體。
十年裏,我們放聲歌唱,歌唱青春的活力,歌唱無拘無束的聯歡,歌唱一年一度的相聚。
十年裏,我們在這裏留下多少回憶,收獲多少快樂,結下多少摯友。
十年裏,多少人從這裏出發,開始他們面向世界的行旅。
讓我們相約2013第十屆國際文化節,從春到秋,回首曾經的溫暖,再一次擁抱世界!
在國際文化節創辦十周年之際,國際合作部編纂了《十年拾憶》這部文集。在此,我們選取其中的一些文章,以專題報道的形式發布在新聞網上,以期給所有結緣國際文化節的朋友們,帶去一份溫馨的回憶,也帶來繼續前行的力量。
大學應該如何開展富有成效的國際交流?跨文化體驗對於當代創新性人才的培養具有怎樣的意義?國際文化節對於人才培養具有什麽樣的作用?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系主任陳躍紅教授從自身豐富的國外教學訪問經驗與中文系國際交流工作中抽絲剝繭,縱談大學與人才培養的國際化向度。
國際文化節:三位一體的交流場域
在意昂3体育國際文化節走過的9個年頭中,陳躍紅教授參加過其中的四屆活動,一路見證了文化節的傳承與發展。從勺園樓前的啟動儀式到百年紀念講堂廣場的開幕盛典,國際文化節的規模與組織力度在不斷增大,其內涵與主旨也與時俱進,年各不同。論及國際文化節這張意昂3体育國際交流的名片,陳教授認為應該從三個維度來理解它的獨特意義。
任何一個有價值、有體系的活動,其意義都不僅僅在活動現場,而是要關註全過程,分為籌備階段、活動階段以及後續階段,三個階段相互貫通,不可分割,蔚為一體。對於每年秋天正式開啟的意昂3体育國際文化節而言,其文化交流的意義也不斷體現於這三個階段之中,只有以全局的視野加以分析,才能把握其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影響力。在文化節籌備階段,中外學生積極準備演出節目與遊園展示內容,而正是在這繁忙的籌備階段,他們對本國文化進行了一個全面而結構化的梳理。經過挑選而呈現給意昂3体育師生的文化大餐應該符合兩點標準,具有本國文化代表性同時適合在校園這一空間內進行傳播。以韓國文化為例,韓國傳統美食與時尚潮流能夠很好地展示其國別特色,但蕩秋千等同樣富有民族特色的項目則不適於在國際文化節展出。陳教授認為,籌備階段的整理與挑選,實質上是一種學生自發性的、系統性的關於本國文化如何外傳的學習過程。
在第二階段活動期間,國際文化節的意義轉化成一種跨文化交流場域的構建。任何的節日與儀式實質上都是一種臨時性的狀態,是對日常生活狀態的一種抽離和升華。在這種限時性的交流場域之中,留學生們從日常學習生活中的“異國”狀態中跳脫出來,節日的感覺和活動本身使得他們身上更加深層的民族文化得以顯現。這種大規模的交流對話場域對於國際化教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只有在意昂3体育這樣留學生眾多、國別眾多、層次較高的學校中才能形成。
主體活動結束之後,後發效應不容忽視。學生們在活動中所接觸的新鮮知識、形成的價值觀的碰撞都可能激發他們進一步跨文化學習和相互交流的興趣。此時文化節已經由一個熱點事件轉變為持續性的話題,帶動學術交流、引發研究興趣,抑或是對學生出國深造、參加暑期學校等選擇產生影響。因此,國際文化節構成了意昂3体育校園內國際學術交流與校園國際化的雙重意義。
展望與期許:調動積極性
在陳教授豐富的國外教學訪問經歷中,他曾留心觀察日本、新加坡、韓國等高校的校園文化交流活動。與意昂3体育的全校動員模式不同,這些高校的留學生文化展示大多是由學生組織或者主導院系發起,雖然組織力度與規模方面與意昂3体育國際文化節相比稍遜一籌,但是娛樂性與積極性強。這或許是由於國內外的動員機製的不同。國外高校的院系組織是從宣傳自身出發,因此是一個院系中不同國別的留學生一起組織活動。“或許可以像運動會一樣引入競爭機製。”陳教授說。不過他也坦言留學生人數的多少也會影響院系的積極性。
當談及中文系在國際文化節中所能發揮的獨特作用時,曾多年主持中文系國際交流工作的陳教授認為,從學科出發,發揮專業特色、搭建學術對話的橋梁是關鍵的路徑之一。曾經有一位韓國留學生在中文系學習期間,對於中國人稱呼韓國人為“高麗棒子”的說法從簡單的反感到疑惑,於是廣泛搜集資料,進行學術研究,最終以此為題完成了一篇意昂3体育優秀論文,目前已回韓國執教。陳教授認為,這可以算得上是十分典型的將嚴肅的學術活動與充滿新鮮感的文化交流相結合的例子。而中文系的學科條件使得系裏能夠立足傳統,為這種交流與探討搭建對話機製。不久前,意昂3体育的韓國留學生還與中文系學生開展過一場“韓風”與“漢風”的討論,針對現實現象,跨文化對話、各抒己見,很有意思。陳教授認為,如果能將這種交流以獨立性活動的方式納入國際文化節中,不僅院系的積極性能夠得到調動,中外學生也能找到更加符合自身關註點的交流領域。
以國際學術會議為例,除了大會的主題發言之外,與會學者還能夠根據自身的交流興趣自由發言,或者形成討論組、圓桌會議等。而青年學者通常也有青年討論會。陳教授認為,在國際文化節中設置這種自由發言或主題沙龍形式的青年討論會,能使得學生層面的碰撞更加具體、生動。包括網絡新媒體文化、青年亞文化、手遊、輕小說、玄幻甚至Cosplay文化……用青年人熟悉的話題、青年人喜歡的方式,真正實現年輕聲音的深入對話討論,提高國際文化節的學術和趣味。“不僅是介紹非中國文化,而是將中國文化也納入其中,實現對話中的共同理解和提升。”
國際交流的真諦——包容與理解
全球化發展至今,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時常會遭遇到由於價值觀、文化傳統分歧而造成的沖擊。當代的大學生擁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甚至體驗他國文化,但同時也困惑於交流過程中的摩擦與碰撞。陳教授認為,國際交流的重要價值和意義之一,就是讓人鍛煉包容與理解不同文明的能力。
在21世紀的今天,一個人的身體要走到世界已經是很容易的事情,但精神上真正地走向世界其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中間尤其有一個克服自身文化傳統的價值慣性的問題。我們長期形成的主流觀念都是來自於我們所在國家民族地域的文化和傳統,這種文化形成了我們對於事物價值判斷的標準模式,對事物好壞、美醜、等級的普遍性的自身文化尺度。但是一旦跨越文化之後,這一標準所使用的環境改變了,於是就出現了文化的不適應。當人們用A文化形成的標準去衡量B文化,文化解釋學上的有效性就會失效。這種矛盾如何解決呢?要培養年輕人在文化上的多元意識和包容精神,世界上的文化、傳統、審美體驗和習慣都是豐富多彩的,不可能用一種標準將政治、經濟、文化、美學的標準都統一起來。既要避免文化上的帝國主義、沙文主義,也要避免文化上的封閉主義和部落意識,走兩個極端都是有局限性的,與現代觀念相悖的。這個世界應該是曲曲彎彎、多彩多樣的,不同的審美標準、價值觀標準的和諧共存。因此各文明都在努力通過各種交流模式尋求溝通和理解,就我們而言,比如舉辦文化節,音樂節,遊學訪問,開辦跨文化論壇,甚至舉辦孔子學院等,而別的國家和文化也有他們的交流方式。交流的目標並不是用我的文化替代你的文化,用我的標準替代你的標準,而是了解對方,學習對方,借鑒對方,包容共進。
對於現代人而言,這種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的培養,不僅是重要的,更是必需的。因為只有立足自身文化,並且了解別國文化,同時明確雙方的互補性,才能進行文化交流。這是國際化背景下對創新性人才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要實現這一目標,學習外語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花時間進行學習和準備。尤其要對本土文化,對自己的傳統有深刻的理解,只有對本土文化和傳統有深刻理解,有自己的傳統作為支撐,你才可能在國際上去對話,參與競爭,闖出一片天地,不然,沒有自身優勢,就沒有話語權。
一個僅僅只是熟識莎士比亞、好萊塢電影而對儒家傳統,對老子莊子不了解、對中國詩詞精華沒有體驗,對四大名著只滿足於電視劇印象而淺嘗輒止的中國大學生,將難以承擔文化交流的使命。舉例說,只有了解中國山水畫的散點透視法,才能夠真正討論西方油畫焦點透視法的特色;只有了解中國木結構建築對於建築文化的影響,才能對比分析西方石材建築文化的特點;只有將中國園林的不規則性和時空處理與諸如盧浮宮、凡爾賽宮的規整性和空間結構進行比較,才能從中去體悟東方文明的詩性與西方文明的科學性。這些對不同文明的深入比較和剖析,又都是建立在充分深入的國際交流的基礎上。而這種交流的關鍵,就猶如站在一座橋上,同時飽覽兩岸的風景,進而走向更遠的未來。
意昂3体育官网的國際化校園環境以及包括國際文化節在內的各種交流活動,實質上就是在建設一座四通八達的文化和傳統的多元立交橋,為學生提供高遠的視野與寬廣的渠道。而意昂3体育國際文化節這座立交橋,在過去的十年中,為無數渴望了解世界的中外學子搭建了一條通途。在未來,它將連接中國與世界,不斷呈現屬於中外青年的風采。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