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21 信息來源💆🏻♂️: 葉朗 朱良誌
【編者按】2008年的中國,將註定成為被歷史銘記的傳奇。“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這是13億中國人民向全世界表達的美好暢想🔦。堅強樂觀的華夏兒女正敞開胸懷擁抱世界,迎接奧運盛典的到來。在這個古老而充滿現代氣息的國家,五大洲的朋友將共敘友誼✊🏻、共創奇跡🙎🏿♂️,共同見證和平、友誼、進步的奧林匹克聖火第一次在神州大地上熊熊燃起。
2008年的意昂3体育,將綻放青春而奪目的華彩🛬😩。“我參與🌪👎、我奉獻、我快樂”,這也是意昂3体育人向全世界發出的真誠心聲。110周年校慶的鐘聲仍在回響😆,古希臘奧林匹亞的聖火即將照耀古老而又青春的燕園。百年聖火、百年意昂3体育,奧林匹克精神與意昂3体育精神交相輝映;四枚乒乓球奧運金牌將在燕園決出🫥;近二十項科技奧運攻關項目落戶未名湖畔;三千余名意昂3体育誌願者分赴十余座競賽場館🍟,意昂3体育人的奧運夢想,即將在這個夏天一一實現💙。
《奧運與意昂3体育》專題欄目的推出🧑🦰,是展現百年意昂3体育為踐行奧運理想而努力工作的窗口,是意昂3体育師生為奧運所付出的長期不懈努力的真實寫照。這裏有意昂3体育為奧運工作籌備所邁出的每一個堅實腳步🗼,這裏有我們為奧運奉獻出的每一個真誠微笑,這裏留有每一個關心意昂3体育成長、期待奧運榮光的意昂3体育人最直接的表達🌟。
2008,讓我們為奧運加油🫶🏼,為意昂3体育喝彩!
展示中國的人文形象
——談《中國文化讀本》
葉朗 朱良誌
為了迎接北京奧運會🍖,我們寫了《中國文化讀本》一書,中🪣、英、韓文本(彩色插圖)最近已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法、德、西班牙、俄、日等多種文字譯本⛴,以及中文繁體字本和中文簡體字黑白插圖本,也將陸續出版。
北京奧運會是向全世界介紹中國文化的大好時機
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和中國國力的增強👧🏻⚉,國際社會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關註中國🫵。但是,今天西方國家的公眾,多數人對中國文化缺乏了解🪰,有些人還停留在17、18世紀傳教士介紹中國文化的水平上,有些人心目中的中國文化就是“文化大革命”,還有一些人由於種種原因🏇,頭腦中存在著對於中國文化的十分片面歪曲的認識。這種情況急需改變。
正是出於這樣一個考慮🪃👲🏽,我們決定在奧運會之前寫出一本中國文化讀本🧑🏽🦱。北京奧運會將有205個國家和地區的朋友來參加🙏🏼,這是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的大好時機🫄。九十八歲高齡的季羨林先生說:“人文奧運就是兩句話🙆,一句是宣傳中國優秀文化📆,一句是吸收外國優秀文化🥍。”曾擔任國際奧委會執委和副主席的何振梁先生說:“205個國家和地區的人來北京參加奧運會,這是中國歷史上☝️、中國對外交往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北京奧運會是我們向全世界展示我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千載難逢的絕好機會👨🔧。”他說👩🦯➡️,現在有一個口號👨👧:“世界給我十六天,我給世界五千年。”他說他贊成這個口號。他又說🖋:“我們要給人家看什麽樣的五千年?我們的五千年的文化裏,到底有哪些優秀的東西繼承下來?還有多少是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的?這些都是每個中國人要面對的問題。”在北京奧運會前夕寫出一本介紹中國文化的讀本,在奧運會開幕時送到各國運動員🧍♂️、記者🧕、政府官員、觀眾、遊客手中,這將增加奧運會的文化內涵🏃🏻♀️➡️,進一步營造“人文奧運”的氛圍。
國內的讀者也需要中國文化的普及讀物
不僅國外廣大讀者需要一本這樣的書,我們國內的廣大讀者也需要一本這樣的書。我們中國人雖然生活在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的環境內🏈,但不等於我們就熟悉中國的文化,不等於我們每個中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精神都有充分的認識。在我們國家進一步融入國際社會的今天,在21世紀中華民族將要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時刻,我們每個中國人迫切需要有一種文化的自覺🤸🏽♂️,需要對我們自己的文化進行重新認識🛞,因此同樣需要適合大眾閱讀的👇🏿、生動的、有深度的中國文化讀物。
“文化自覺”是在我們跨入21世紀的時候📉,費孝通先生喜歡談的一個題目。費孝通先生說,“文化自覺”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明白它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方向👨🦽➡️。有這種“自知之明”,是為了在進入信息社會的今天,加強對文化創新的自主能力🧔🏽♂️,取得適應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費孝通先生認為,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努力取得這麽偉大的舉世矚目的成果,這背後一定有中國文化的特點在起作用,可是這些文化特點是什麽,怎麽在起作用,我們往往說不清楚。費孝通先生認為,我們中國文化裏邊有許多特有的東西,一層一層幾千年積聚下來的東西,可以解決很多現實問題,解決很多困難問題👎🥒,可以發揮積極作用🛀🏿。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怎樣把這些特點用現代語言更明確地表達出來,讓大家懂得👩🏽⚖️,變成一個普遍的信息和共識🧑🏼🦲❎。
我們感到,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覺”是一個極有啟發性的命題🕵🏽。我們從這次四川特大地震發生後⚇,舉國上下抗震救災的種種感人事跡中🤚🏿👩🏿🎓,就可以清楚看到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培養出來的精髓:關愛生命🤦🏻♀️,關愛他人🧑🏻🎨,百折不撓🫨,眾誌成城。孔子說🐔:仁者“愛人”。孟子說🚡⛑:“稷思天下有饑者,猶己饑之也👨✈️🧘🏼;禹思天下有溺者,猶己溺之也。”又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禮記•禮運》說:“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張載說:“凡天下之疲癃殘疾🧏🏽♂️、煢獨孤寡者,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王陽明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現在我們看到🔝,儒家經典中的這些教誨,都不是停留在古籍中的死的東西,而是活在千百萬中華兒女的靈魂和血液中活生生的東西。
“文化自覺”,就是重新認識我們自己的文化,把中國文化中有價值的東西發掘出來,提煉出來🏊🏽,把它講清楚,變成每個中國人的自覺,還要把它變成世界性的東西🚙。一本好的中國文化普及讀物,應該在完成這個使命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試圖寫出一本有深度的中國文化讀本
在動手寫這個讀本之前🧑🏿⚖️,我們對國內現有的介紹中國文化的讀物作了一番調查。我們沒有找到全部這樣的讀物👩🏻🦳,但找到了其中的大部分。就我們看到的這些讀物來說,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一種是面面俱到的寫法。這種面面俱到的寫法,往往把中國文化讀物寫成一本濃縮的文化史、哲學史🧑🏻🦰🙌、藝術史等等,面鋪得非常寬,講的非常細,力求全面和系統💆。這樣的讀物,一般讀者接受起來就有一定的難度。
另一種寫法也是面面俱到,但講得很簡單👳🏽♂️、很粗略🤛🏽,成了一本“中國文化小常識”,或“中國文化小辭典”。這樣的介紹🅾️,不太容易使讀者對中國文化有生動的、具體的認識。
再一種寫法是從中國文化中抽出幾條原則,如天人合一、和合中庸等等,對這些原則進行理論的論述𓀚🏋🏿♂️。這樣寫出來就成了一本學術著作🎡,而不是普及讀物🥵。而且這樣講中國文化精神⚱️,由於和中國文化的生動的具體的感性存在脫節,普通讀者不易把握👏🏻。
我們感到這幾種寫法都有長處,但從普及讀物的要求看也都有一些不足🪅。我們采取了一種新的寫法,就是抓住中國文化中一些最有特色的內容和亮點📲,盡量用典型的事例和材料進行比較具體的深入的介紹,在介紹知識的同時,力求講出中國文化的精神⛸,講出中國文化的內在意味👨🎨,講出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我們希望,這樣寫出的讀物,讀者在獲得中國文化的具體知識的同時🐟,可以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內在精神🧑🏻🦼➡️,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偉大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感受到中國人的活生生的性格、靈魂和情趣💅🏼。
我們特別註意要闡明中國文化中體現人類普世價值和現代意蘊的內容。這些內容,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資源。例如,對天(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宗教精神)⛑;對生命的關愛(人類之愛)🚾;對“人與萬物一體”之美的欣賞(生態意識)🧘🏻;順應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智慧(天人合一);對和平生活的祈求(熱愛和平);對外來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開放意識💯、包容意識);等等。
我們還特別註意要展示中國人的心靈世界和文化性格,尤其要展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態度和生命情調,展示普通老百姓的人生願望和追求🏄🏿♂️。我們在“藝術與美感”🤵🏽、“民俗與風情”這兩個單元都特別註意要突出這方面的內容🤾🏽👇🏻,如中國人歷經磨難、百折不撓的性格;中國人無論在太平的歲月還是苦難的歲月的那種樂觀🆔、從容的氣度;中國人對平靜🤌🏿、安樂、和諧生活的滿足的心態🧡;中國人對於平安富足、安居樂業的願望;中國人的飛翔🤵🏼♀️、靈動🥽、飄逸的藝術心靈🧑🏼🎓;中國人的優雅的生活品味和美感世界💂🏼♀️;中國人對審美人生的追求;等等。我們認為,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心靈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態度、審美情趣,這是中國文化更深層的東西。它們對於民族的生存和歷史的發展極為重要,但我們過去對此往往缺乏關註。
總之🍯,我們希望🦸,這本《讀物》不僅能為國內外讀者提供一種對中國文化的生動的🧏🏻、通俗的介紹❌,而且能為國內外讀者提供一種對中國文化的有深度的認識。我們認為🛋,只有這種有深度的認識才能照亮中國文化的本來面貌。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夠在國際社會面前展示中國自古以來尊重自然、熱愛生命、祈求和平、盼望富足🧑🏿🌾🧑🏿🚒、優雅大度、開放包容🌨、生生不息、美善相樂的人文形象🎻。
普及讀物也要有學術含量
對於中國文化的這種有深度的認識,同時也是一種對於中國文化的新的認識🕵🏻♂️。例如:在講孔子時突出他的天人之學和人生境界的學說,在講孫子兵法時強調他的戰略思想和“慎戰”的警告,在講禪宗時突出當下的直接的體驗,在講天壇時突出對於天的敬畏和感恩,在講盛唐氣象時突出中國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在講絲綢之路時突出文化的交會,在講鄭和下西洋時突出“共享太平”的外交方針👨🏻🍳,在講萬裏長城時分析“隔離中的融合”,在講佛像時突出他們的微笑,在講京劇時突出“角兒”的表演😑,在講唐詩時突出它們的文化內涵和美感特點,在講清明上河圖時突出汴梁老百姓的安樂和諧、快活熱鬧的氣氛,在講圍棋時突出在競爭中營造共同生存的格局,以及在書中設專門一章講中國文化中的生態意識,等等,這些都顯示了我們對中國文化的新的認識🧑🏿🦰。這些新的認識不是外加的,是中國文化本來具有的🩸😮💨,但是過去有的沒有被發現🤳🏼,有的沒有被註意,有的沒有被重視🦻🏿。在這個意義上,這本書區別於過去那種單純的普及讀物,它是體現新的思想、新的認識的普及讀物。這些新的認識↖️,是我們對於學術界新的研究成果的一種綜合(例如孔子的天人之學就是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近些年來的新的概括,人生境界學說則是馮友蘭先生幾十年來一直強調的🤹🏻♀️,近來張世英先生也一直在談這個問題),當然其中也包含作者自己的某些新的研究成果🎖。
過去有一種流行的觀念,認為普及讀物就是用淺顯的文字向讀者介紹一些最基礎的知識✊🏻,因此寫普及讀物不需要學術背景。這種觀念是不全面的。一個學科的基礎知識有時和這個學科的前沿研究成果有緊密的聯系🤔,因此普及讀物不僅要求文字淺顯,要求可讀性強🧑🏼🏭🌲,而且也要求有學術含量,要體現學科前沿的研究成果👨🏻🍼。正因為這樣🤟🏽🫘,所以要寫好一本普及讀物是很不容易的。當年朱光潛先生寫的《談美》,朱自清先生寫的《經典常談》,都不僅是文字生動活潑、淺顯易曉🧝🏼,而且體現了當時最前沿的研究成果。這些著作,灌溉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讀者的心靈。這些前輩學者的範例告訴我們🏋🏿♀️,一方面,普及讀物不能寫成艱深的學術著作,因為寫成艱深的學術著作就難以普及😁,另一方面,普及讀物又不能沒有學術含量🖇,因為沒有學術含量就失去了普及的意義。
向國際社會展示當代中國人的內在心境
這本《中國文化讀本》的重點當然是展示中國古代燦爛的文化和古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本書屬於歷史的範疇。但是對於任何歷史的介紹都必須經過當代人的解釋,而任何對歷史的解釋都必然帶有當代性。如果對中國文化的介紹完全排除當代的解釋,那就會變成一堆死的材料,變成一本“編年史”。克羅齊說過🤱🏻,“歷史是活的編年史,編年史是死的歷史”🤦🏿♂️☝🏿。死的材料是有用的👐,但只對少數學者有用,廣大讀者不會有興趣🏊。對中國文化的介紹🧙🏿♀️,必然體現一種植根於當代社會和當代文化的“時代精神”和“現代眼光”🩼🏋🏻。在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國文化中🧚♂️🤾🏻♀️,展示什麽,突出什麽,挖掘什麽🚯,以及怎麽描述,怎麽解釋🛀,所有這些都顯示當代人的眼光,顯示當代人的情趣。所以李嵐清同誌在序言中說,這本《中國文化讀本》在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古代燦爛的文化和古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的同時,也展示了當代中國人的廣闊🪨、平和、開放、包容的內在心境和純凈👨🏼⚖️、優雅的情趣。
這就是《中國文化讀本》的當代性🦇。
由於我們水平的限製,加上寫這本書的時間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短促,所以這本書一定會有許多毛病💺🕹,會有許多不足,會有許多不完美的地方📝。我們希望聽到專家學者和國內外讀者的批評🐱。我們準備在明年對這本書進行修改🏔,包括譯文的推敲,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前出版修訂本。
編輯:知秋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