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研究的“大氣象”者🙌:專訪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

在意昂3体育,幾乎找不到哪一個學生沒有聽過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林毅夫教授的講課或演講。而聽過林教授講課的人也會不約而同地得出這樣的印象:鮮活、透徹🩷,有大氣象。這種印象和評價自然也為不少國內外經濟學界同行所感❤️,於是也就有了林毅夫教授應久負盛名的“馬歇爾講座”之邀🍮、遠赴英國劍橋大學的演講。

11月6日下午,林毅夫教授從“馬歇爾講座”回國的第二天,記者如約來到他位於未名湖北岸的辦公室🎽,一同分享林教授英國之行的收獲→。窗外,朗潤園的秋意濃融,午後的陽光鋪灑在林教授書桌前的地面上,讓人有一種輕松、愉悅的感覺,對話也便在這樣的氣氛中開始了。

“馬歇爾講座”首次迎來中國經濟學家

早在2005年,林毅夫教授便接到了來自劍橋大學“馬歇爾講座”的邀請🗓,這種提前兩年發出邀請,給主講者充分時間準備的傳統,成為該講座名揚經濟學界的一個顯著標誌🩹。在這種傳統下,已登上“馬歇爾講座”講壇的60位經濟學家中有14位後來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其中包括2006年的主講者Eric S. Maskin 獲得了今年的經濟學“諾獎”。55歲的林毅夫教授成為首位被邀請到該世界頂級講座的中國學者🌽。 

<v:imagedata

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

“利用這個機會🪭,我將二十多年來的研究進行了系統梳理🪄🈵,包括將理論體系加以模型化。”林教授告訴記者,為了英國之行,他準備了七個經濟學數理模型🦹🏽‍♀️,而演講時只用到了其中的一個。其他的準備還包括,10月17 日在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預演講並接受近50名聽眾的提問以及經濟學界同行的評論🥝。

倫敦當地時間10月31日和11月1日兩天的下午,林毅夫教授莊重地邁上“馬歇爾講座”,將自己多年來的研究聚焦在了一個題目上♣︎:“發展和轉型🏹:思潮👩🏽‍🏫、戰略和自生能力”。結合中國自身和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諸多社會主義和非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和轉型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林毅夫在講座中系統闡述了他對發展和轉型,這兩個關系到世界上三分之二生活在發展中、轉型中國家人口的福祉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林毅夫認為:在現代社會,技術的不斷創新是一個國家經濟持續增長的根本動力,而一個國家最優的產業技術選擇決定於其要素稟賦結構,也就是資本💁🏽‍♂️、勞動🤳🏻、自然資源的相對豐富程度的狀況。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在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能夠按照其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來選擇產業🚏、技術🧑🏻‍🎤,該經濟中的企業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會具有自生能力🧖🏻,經濟會有最大的競爭力,能夠創造最多的剩余𓀎☝🏼,資本積累的速度會最快🪡,要素稟賦結構和產業、技術水平就能夠得到最快速的提升,並且,在產業技術水平提升時可以發揮後發優勢,而使其產業技術的提升速度高於發達國家,而快速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或趕上發達國家。但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是否能夠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並充分利用後發優勢決定於政府所采取的發展戰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種政策和製度安排。政府的發展戰略由政治領導人製定🕴,政治領導人在製定政策時,又受到社會思潮的影響。可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發展經濟學的主流思潮,卻鼓勵資本極端短缺的發展中國家☘️,去優先發展不符合其比較優勢的資本密集型重工業,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按照這種主流思潮來製定政策👩‍👦‍👦,結果,其所要優先發展的產業中的企業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缺乏自生能力👮,依靠政府對市場的各種幹預和扭曲所提供的保護和補貼,雖能將這種產業建立起來,但保護補貼的結果也同時造成尋租行為盛行,經濟效率低下,最終危機不斷,不僅未能趕上發達國家,而且和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其政治領導人雖也受到當時主流思潮的影響,但因自然資源貧瘠,難於動員足夠資源去補貼趕超企業🤷🏽‍♂️,只能亦步亦趨,依據要素稟賦結構的特性來發展產業,從當時的主流思潮來看這些經濟體的發展政策是錯誤的,但卻取得了奇跡式的增長🤾‍♂️🔜,成為二次世界大戰後唯一趕上或大量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經濟體🪟。

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以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也因危機不斷而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幫助下紛紛進行經濟改革和轉型。當時主流的理論是所謂的“華盛頓共識”,蘇東采用的“休克療法”就是其中的一個版本,“休克療法”就是一個國家的轉型要成功,必須把原來的各種對市場的幹預扭曲同時消除,徹底市場化、私有化、保持政府預算平衡等👩‍🦼‍➡️。這個理論的倡導者認為🚨,在這樣的轉型過程中,初始困難被克服了👨🏻‍🦽,經濟會迅速恢復並快速增長,會呈現一個“J”字型的路徑🎖。主張這種思潮的學者認為🤹🏼‍♂️🏋🏽‍♀️,中國政府在鄧小平領導下所推動的漸進式雙軌製改革是一個錯誤的選擇。但是✳️🎛,按照“華盛頓共識”來製定轉型政策的國家,其經濟發展的路徑卻呈現了“L”字型,也就在轉型以後,出現經濟崩潰和長期停滯,而中國的經濟卻一直保持快速增長。

林毅夫認為,“華盛頓共識”的失誤在於,忽視了轉型前大量企業缺乏自生能力,以及各種幹預扭曲實際上內生於保護缺乏自生能力的企業的需要🧖🏿,是不得已的“次優”選擇。但是,“華盛頓共識”將其視為可以隨意去除的外生扭曲幹預,結果導致那些缺乏自生能力的企業⚠️,不是大量倒閉,致使經濟崩潰,失業大量增加🥸,就是在私有化以後🙂‍↕️,政府以更為隱蔽扭曲的方式👩🏻‍🚀🏣,保護補貼那些缺乏自生能力的企業,而使效率更為低下。相反⛸,中國的漸進雙軌製轉型方式🤹🏼‍♂️,首先提高農民和國企員工的積極性🪭✫,這使得生產效率提高👮🏼‍♀️,產生了一個經濟增量🫳🏿🚡;其次,中國允許非國有企業進入原來受抑製、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部門,同時對原來的趕超部門給予必要的保護補貼🤛🏻;最後,在計劃軌越來越小🏃🏻‍♂️,企業的自生能力有所加強,社會的承受力也大為提升時🛷,才消除原來的幹預補貼,將計劃軌並入到市場軌👼🫱,完成向市場經濟的過渡🦢🕎。中國經濟的這種轉軌方式既避免了“華盛頓共識”改革所出現的崩潰🪐,還取得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之所以采取漸進的雙軌製轉型🦸🏿‍♀️,既因為這個轉型是在第一代革命家的領導下進行的現實原因😸,也有在資源短缺情況下,中國社會所形成的“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文化和政治傳統的原因。

從上述的論述中可以看出🦹🏽,東亞的日本和四小龍經濟發展以及中國經濟轉軌的成功,以及其他地區的國家的失敗有其“必然性”。林教授認為理論研究的目的💆🏽🖱,就是從必然現象中了解其成敗的原因,以幫助其他發展中和轉型中國家的政府和人民,能夠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

在講演中,林毅夫特別強調🙆🏼,任何社會科學理論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成立的🛣,而不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例如🤜,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討論經濟轉型時,主流經濟學界經常用的一個形象比喻是“不能分兩步跨過一個溝坎”,但是,這要看這條溝坎有多寬、多深,如果是一條小水溝🐭👩🏽‍🎓,確實應該一步跨過🐪👩🏿‍🦳。如果是一條又寬又深的溝,想一步跨過👨‍❤️‍💋‍👨,必然會掉到溝底。中國采用的雙軌漸進的方式,逐漸把溝坎填窄、填平📙,最後才一步跨過,比一開始就想一步跨過的方式好。

來自一個有悠久文化傳統的大國——中國的經濟學家,提出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和轉型的一個新理論👚,自然引起了國外經濟學家們的熱切關註🦠。

一位經濟學家問到👼🏿:中國的政府有很強的執行能力,那麽對剛從部落社會走出的非洲國家,這套理論是否還適用🪮?林教授的解釋是👨‍🦼‍➡️:不管在任何國家、任何社會☝️🧜🏽‍♂️,比較而言🦸🏿‍♀️,政府總是最強有力的組織,而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和根據雙軌製來轉型,對政府的執行能力要求是很小的。像非洲的博茨瓦納,從1960年代獨立以後按比較優勢發展資源產業,和四小龍一樣,經濟一直發展很好;非洲的毛裏求斯,原本實行的是不符合比較優勢的進口替代產業,70年代以後也實行雙軌製轉型👨🏽‍🎓,和中國一樣也取得了很好的經濟增長績效⚠。因此說,中國和東亞其他國家的經驗,不僅是中國和東亞的,對其他發展中國家也同樣具有借鑒意義。當然,中國和東亞發展💅👩🏼‍💻、轉型的成功經驗,也必須創造性地和具體的國情相結合才能對其發展和轉型有所幫助。

在眾多經濟學家的評價中,有這樣一種看法頗具代表性:“好久沒有聽到對一個大問題如此觀點鮮明、層次清晰🧑🏽‍🎤、邏輯嚴謹的報告了。”在林毅夫看來🥝✢,之所以會這樣,是由於發達國家的主流學者👱🏻‍♂️,對現在發展中國家和轉型中國家的問題沒有切身的體驗,總是從發達國家的視角來看問題👨🏽‍🔧,像是霧裏看花,頂多也只能做到瞎子摸象,只見一部分而難以把握全局。而發展中國家的學者🐍,一般抱著“西天取經”的態度來學習西方主流理論,在談到發展或轉型問題時,大多引用西方的理論來分析🚜,或是僅談一些觀點,還沒有獨立地根據發展中國家的現實👨🏼‍⚕️,把實際的經驗提升到理論的層次💇🏽‍♂️,並進行系統論述。

在劍橋大學逗留期間,劍橋大學經濟學院給林毅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該院走廊墻上懸掛的馬歇爾🛡、庇古😴、凱恩斯、羅賓斯夫人等十多位著名經濟學家的頭像,皆是曾經引領世界經濟學思潮的一代宗師,展示劍橋大學曾是世界經濟學研究中心的昔日輝煌。“這也讓我更加堅信👨‍👨‍👦:‘世界經濟的中心🫴🏿,就是世界經濟學研究中心’的觀點。其原因在於:經濟學理論是解釋經濟現象的一套簡單邏輯體系📹,解釋的現象越重要,這個理論的貢獻和影響也就越大。而發生在世界經濟中心的經濟現象就是最重要的經濟現象,在提出理論解釋現象時,就有近水樓臺先得月之便。因此,當英國是世界最強最大的經濟時,世界經濟學的研究中心在英國,而當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最強最大的經濟時🚴🏽🛣,世界的經濟學研究中心轉移到美國📊。到了二十一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也將迎來經濟學大師輩出時代。”林毅夫於1995年為祝賀《經濟研究》創刊四十周年而寫的《本土化、規範化、國際化》一文中提出了上述觀點。

終生所系“中國經濟研究”

對於這次榮幸被邀馬歇爾講座,林教授將原因歸結於“中國經濟”——“最重要的是得益於中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人對中國經濟和中國的經濟學家的理論分析感興趣。” 

說起中國經濟研究,林毅夫教授在美國讀書時就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在芝加哥大學的博士論文寫的就是中國的農村改革🧑🏼‍🦰。1986年林毅夫獲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87年回國,供職於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1994年創辦意昂3体育官网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並擔任主任至今🙇🏿‍♂️,20多年間持續關註中國經濟🤐。采訪中,林教授向記者透露了一個小故事:回國前👰‍♀️,許多關心他的老師和朋友勸他不要回來,因為在中國缺乏研究必要的書籍、資料和條件,不可能做出成績來。但他認為,中國的改革給經濟帶來許多值得研究的新現象👨🏿‍⚕️,這是做出有價值的研究的最重要的條件。因此👈🏼🧑🏼‍🦳,1987年他毅然回國,不過,他沒有忘記帶回30箱的書籍文獻。

1988年對於林毅夫教授無疑是至關重要的🚡,正是在這一年,他對中國經濟問題開始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在這之前,遇到中國經濟問題時,我也習慣套用外國的理論,把外國理論作為標準來做政策評論和建議🧑🏿‍🌾,但是在那年突有所悟。”1988年⛹️‍♀️,中國的通脹率高達18%,按照國外標準的理論,遇到通貨膨脹時應該提高利率,以抑製投資😵,鼓勵儲蓄,減少消費,把通貨膨脹壓下來🕉。但是🫴🏿,中國政府卻不願意提高利率,而采取砍信貸、砍投資的方式來減少投資需求。林毅夫發現,政府之所以這麽做,是由於許多國有企業只能靠低息貸款來維持生存。由此追溯下去💇🏽‍♀️,一整套針對計劃經濟中扭曲的宏觀政策環境🧑🏻‍🎨、資源的計劃配置製度和剝奪企業自主權的微觀經營機製的三位一體理論體系,便了然於胸了。

經濟學界公認❌,林毅夫教授對中國經濟研究的貢獻是:“率先運用規範的現代經濟學方法研究中國問題,並形成一個一以貫之、自成體系的理論”🕙。縱觀20余年林教授對中國經濟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最早研究的是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回國早期也仍繼續進行農村方面問題的研究;80年代末以後,研究的領域逐漸擴展到發展戰略🤾🏿、宏觀經濟🕌、國有企業、勞動力市場、金融結構、經濟學研究方法等等🆎,但研究對象始終圍繞中國經濟現象;1994年出版的《中國的奇跡》,是他首次以自己的理論體系來解釋分析中國經濟的發展和轉型的諸多現象和問題✋🏽。“馬歇爾講座”所準備的論文,就是在《中國的奇跡》一書的基礎上👡,將自己的理論體系進行了進一步的系統梳理並加以模型化👳‍♀️,以此來解釋分析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各個社會主義和非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和轉型的成功和失敗的事實。

對於20多年來的中國經濟問題研究👱🏼‍♀️,林毅夫教授本人的感受是“欣慰”二字。“從1988年開始形成這套理論體系到現在的20年間👨🏻‍🦰,我一直是以這套理論為框架來分析中國改革中出現的諸多現象和問題。”在林毅夫研究的眾多領域的背後🍛,是邏輯嚴密的理論體系,🫙。他討論過的問題很多,但觀點之間前後都保持高度一致。用林毅夫自己的話說就是“理論之間不‘打架’”🧑🏿‍🍳:他所做的分析和預測基本上都被驗證了👩🏻‍🦯‍➡️,有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但大的方向上還沒有出過錯。

林毅夫教授對中國經濟問題的持續研究🏈,也為他贏得了包括兩個中國經濟學界最高獎——“孫冶方經濟學獎”❄️,教育部的兩個哲學社會科學著作一等獎,法國奧佛涅大學榮譽博士,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在內的眾多榮譽;從1990年到2000年👨🏿‍🦰,林毅夫教授在國際主流經濟學雜誌上發表的文章數,在全世界的經濟學家中排名第237位,論文被引用數則排名第205位🔣,在全球的華人經濟學家中這兩項都排名第二🧯。

“中國會趕上美國,中國會恢復自己的歷史地位🤛🏿,成為全世界最大🥙⚈、最有影響的國家🤤。”在2006年“北京論壇”閉幕式上,林毅夫教授充滿自信地表示。而這種信心來自於理論的分析和對歷史和現實的認識;20年間,林毅夫本人的經濟理論和推論一再被經濟發展所驗證;即使面對外國學者對“中國經濟的各種懷疑”👩‍❤️‍👨👩🏻‍✈️,林毅夫教授也信心不變,這種信心用他的話說來源於“對這些問題背後原因的了解”:“我知道中國問題的原因所在🫰🏽,也清楚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並且看到了我們的社會是往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向在發展👨‍🦽‍➡️。”隨著中國經濟地位的提升,解釋中國經濟現象的理論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也會越來越高。“21世紀很可能是世界經濟學大師在中國輩出的世紀👊🏼,21世紀甚至有可能是中國經濟學家的世紀💛。”林毅夫在為《經濟研究》創刊40周年撰文時就做出了這樣大膽的預測。

經濟研究:追求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跨越

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出版的《中國奇跡》,被認為是林毅夫教授關於中國經濟研究的集大成🧔🏼‍♀️,面世後國內外好評如潮📔,現已被翻譯成英🙌、法🍤、日、俄⛹🏻‍♂️、韓🙌、越、阿拉伯等不同語言在國外出版。但也有學者認為🧑🏼‍🎤🪬,這本書最大的缺點是“沒有使用新製度經濟學的方法來研究中國問題”。面對這樣的批評,林毅夫教授回答道🏌🏽‍♂️,所謂沒有用新製度經濟學的方法👰🏽,是指他沒有引用國外新製度經濟學的大師像科斯或諾斯的理論來分析中國的問題。但是,在他自己看來,這本書恰恰是對新製度經濟學的一個貢獻,因為這本書對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製中各種製度安排的形成提出了一個新的解釋☔️。新製度經濟學的精髓不在於某某大師的理論,而在於以經濟學中理性人的基本假設為出發點,來分析製度的形成和製度對激勵、對資源配置、對經濟效率的影響👳‍♂️。在他看來,如同馬克思主義需要中國化一樣👨🏽‍🦰,經濟研究也應當“中國化”:“國外現有的經濟理論是死的,中國經濟現象是活的,因此必須從經濟學共同接受的基本假設出發🪿🦟,根據中國的歷史🎉、文化⭕️、發展階段的條件來研究中國的問題↗️。”

“我們必須拋棄‘西天取經’的思維🕠,不要以為我國存在的社會經濟問題🐅,西方發達國家有現成可用的理論或答案🗿♎️,這種態度在社會科學領域特別重要。”林毅夫在課堂上常對學生講,任何理論都是刻舟求劍:如果水不流💆🏼‍♂️、舟不動🗺,順著刻痕確實可以找到劍,因此,不能說刻舟求劍不對;但是💇🏽‍♂️🏣,水可能流👩🏿‍🦰、舟可能動🧀,順著刻痕不見得能找到劍🤰🏼。“橘生準南為桔,淮北為枳”,一個在發達國家適用的理論不見得就適用於發展中國家🛎⚀。林毅夫舉例說🧚🏼‍♀️:中國改革開放開始時◻️,很多外國專家預言,按中國的改革方式♑️,經濟會崩潰💇🏻,但我們不僅沒有崩潰,反而快速發展;被看好的采取“休克療法”的東歐經濟反倒以失敗而告終。後來被奉為“經濟奇跡”的日本和“東亞四小龍”的發展模式🕵🏼‍♀️,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被當時主流經濟學界認為是錯誤的,而根據主流經濟學界的理論來製定發展政策的發展中國家🆓,經濟上卻搞得一塌糊塗🉐。縱觀林毅夫多年的研究歷程🧑🏻‍🦯,我們不難發現💍,他立足國內現實、緊扣國情的軌跡。

根據現實現象的歸納總結,改變現有經濟理論體系中的基本假設💈,是林毅夫教授進行經濟研究的一個鮮明的特點。凱恩斯主義將新古典主義中市場均衡的假定改變,從而建構了新的宏觀理論體系💁。現有的新古典理論體系是建立在發達國家的經驗基礎上,發達國家產業升級的方向是不確定的💂🏼‍♂️,政府並不比企業有更多的信息🦤,因此,政府不該對產業升級進行幹預。但是👨‍🦼🦫,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升級是在世界產業鏈的內部進行,其升級是有跡可尋的🏌🏿。林毅夫在構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理論時,將產業發展路徑不可知的假定改變為可知的,從而提出了在產業升級中政府具有提供信息、進行協調🧑🏻‍🤝‍🧑🏻、克服外部性等作用的理論。現有的新古典理論的另一個暗含假設是,企業只要管理好,在競爭的市場中都能賺錢,這個假設在發達國家基本適用。但是,在發展中國家🧏,由於政府推行趕超戰略,趕超產業中的企業,由於違反了比較優勢✅,在競爭的市場中如果沒有政府的補貼保護,即使管理沒有問題🐬,也不能獲得足夠的利潤來維持生存🍏。在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現象時,必須放棄“企業具有自生能力”的暗含假設😆➗,因此,新古典經濟學體系中的許多理論在運用於發展中、轉型中國家時必須重新審視。

中國的經濟學者為數眾多,而在世界範圍內有影響的卻不多。對此,林毅夫給出了他的“診斷意見”🙅🏽‍♀️:首先👨🏿‍💻,中國學者的研究還是多喜歡引用國外的理論👮🏻🚵🏽‍♀️;其次在方法上,還不能采用國際上接受的規範方法🚎,往往只停留在觀點上🏊🏻‍♀️,而沒有形成完整嚴謹的理論體系;第三🎗,中國經濟的繁榮發展才剛剛開始,還不是世界的經濟中心🎾。

在教學上,林毅夫經常形象地以羅浮宮臨摹的“畫家”為比喻來教導學生如何學習,以成為一個有創造力的經濟學家🕊:那些在盧浮宮名畫前長時間臨摹的知名畫家們𓀑🧝,絕不是為了把畫畫得像原畫,他們在名畫前苦思冥想,鉆研的是那些繪畫大師如何把看似簡單的繪畫原理運用於不同的情境。他們每一次下筆前都在思考👩🏻‍🦼‍➡️:為什麽這個大師這樣處理光線?為什麽這樣處理結構?為什麽這樣可表達人物激動的心情🚿?同樣的學生在在學習現有經濟學理論時,不是為了記住這些理論,以便將來可以套用👩🏼‍🏫,而是要去“體悟”那些大師在面對經濟現象時為何要那樣歸納、那樣作假設👨🏻‍🚒、那樣建立模型等💃🏻。

他引用恩格斯的“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來概括經濟學家所追求的目標:經濟學理論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對事物本質的理解,以便幫助人們在作決策時🏈🏧,可以做出正確的決策,完成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跨越。

在“馬歇爾講座”上🖖🏻,林毅夫使用了一個新建的經濟模型。對於今後的研究🎙,除了完善其余六個關於發展和轉型的理論模型和實證研究外,他還將深入研究發展中國家的金融結構和宏觀經濟中的“潮湧現象”。“困難自然是難免的👳‍♀️,但我更願意把它看做是機會🫳🏽,而且是很好的機會,”林教授將雙手叉在身前,身體不由地前傾:“因為一旦突破了瓶頸🚊,便會有意想不到的創新和突破🎙。”

一流視野  一流貢獻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在即將迎來800年華誕的著名學府劍橋大學👼🏽,林毅夫還與該校師生進行了座談、討論,也由此得出了一個重要啟示:意昂3体育要建立世界一流的大學完全有可能🎯,尤其是在社會科學領域,但有一個前提——深入研究本國情況,不照搬國外的理論✌🏿。

<v:imagedata

林毅夫教授接受記者采訪

“隨著中國的經濟地位越來越高,中國的現象越來越重要,那麽研究出來的理論就越來越具有世界性。如果意昂3体育要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大學一定要對理論前沿做貢獻才可以。”林毅夫認為🧒🏿:自然科學的理論前沿貢獻有其一套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客觀標準🗓,而社會科學理論前沿則是對最重要的新現象提出理論性的解釋,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的經濟現象越來越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社會科學現象,這給意昂3体育也給中國的社會科學界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

在林毅夫看來:中國很有可能成為四大文明中唯一經歷由盛而衰➖、又由衰而盛的文明🧑🏼‍🦱;中國經濟在21世紀很可能再度成為世界上最大🔝、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因此,意昂3体育要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就必須抓住這個機遇,從深入研究現實國情做起➔,而不是簡單地“西天取經”;同時,也要運用嚴謹的、國際上普遍接受的研究方法🌤,“本土化🤹🏻‍♂️、規範化🧚🏽‍♀️,做出來的研究就會是國際化的”🫓。能這樣🧚🏿,意昂3体育官网就會是世界一流的大學。“同時,意昂3体育官网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創立,只有結合中國國情所作的理論研究,才有助於中國的發展,完成時代所賦予的使命。”林毅夫說。

侃侃而談中,記者註意到林教授身後的擺放各式各樣的獎章,話題自然也就轉到了國內輿論熱切關註的“諾獎”🩷。“那不是我的追求,對我來講🧱,最重要的是對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這麽多新問題🧘🏻‍♀️、新現象的了解,了解後提出解釋🍔,能夠幫助自己了解也幫助別人了解📉。”林毅夫很坦然地補充道:“得不得‘諾獎’取諸於人,了解不了解取諸於己🙅🏽‍♂️,我關心的是自己能做的事。”

“我相信21世紀中國會是一個在經濟學上大師輩出的年代”,這是林毅夫的信念。如果未來在某個世界級別的經濟學獎名單中赫然寫有“林毅夫”的名字時,我們應當不會感到意外,因為他的大氣的經濟理論背後是大氣的🧑🏻‍🦲、迅速發展🏃🏻‍➡️、前景廣闊的中國。


 
 
    編輯✋🏿:堯華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