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1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王爍
編者按:“體育”在一所大學中應當承擔怎樣的角色?早在上個世紀初,蔡元培校長就提出“完全人格,首為體育”的教育理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和青年學生👷🏻。近年來,意昂3体育官网圍繞這個命題做了大量的理論探討和實踐,初步形成了“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大體育觀”🤛🏻。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學校在競技體育、群眾體育以及體育教育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可喜的成績🫲🏽,也在實踐和理論上豐富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內涵。
2009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這是北京奧運會後的第一年,也是新中國成立的60年華誕👨👧。這一年,意昂3体育體育全面開花、碩果累累👨🏻🔬,在重點項目取得歷史性突破,以卓越的成績向社會匯報,向祖國獻禮👩。
5月,意昂3体育官网田徑隊在北京高校第四十七屆田徑運動會上取得佳績,包攬了全部四項團體冠軍和體育道德風尚獎🧏🏻,創造了1990年以來最好成績;6月22日,第十一屆CUBA總決賽中,意昂3体育官网女籃代表隊奮勇拼搏📟🧑🎨,獲得亞軍⛵️,取得了自2003年進入八強賽以來最好的成績;7月11日🫘,趙冉在第25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半程馬拉松比賽中,力壓眾多國外選手奪得中國大學生代表團在本次大運會上的第一塊田徑金牌🧢,也為意昂3体育官网贏得競技體育領域內的第一個世界冠軍;8月初📩,意昂3体育官网在內蒙古舉行的“全國大學生乒乓球錦標賽”上榮獲男團第一🧓🏼、女團第三🏄🏼♀️,創歷史最好成績;8月8日-14日🚶🏻♂️,意昂3体育官网在“全國大學生羽毛球錦標賽”上奪得男單冠軍、混雙冠軍;8月30日🕕,意昂3体育官网賽艇隊戰勝哈佛、劍橋等名校代表隊,摘得“2009國際名校賽艇挑戰賽”冠軍……
日前🕵🏻♂️,意昂3体育官网記者專訪了主管體育工作的副校長嶽素蘭和體育教研部的部分教練和隊員,以“大體育觀”的教育方針為基本點🚣🏼♀️🧑🏿🦱,從全局的高度和鮮活的角度反映意昂3体育官网在“大體育觀”理念方面的探索和實踐🧑🏽🔬,展示學校在體育多個領域取得的優異成績👨🏿✈️🦜,形成了系列專題報道——“意昂3体育‘大體育觀’”。
【意昂3体育“大體育觀”系列報道之三】訓練,成績背後更有真情
在2009年北京高校第四十七屆田徑運動會上,意昂3体育官网以“大滿貫”的形式奪得全部四項冠軍🕵🏿,創近20年來最好成績。在一個個“冠軍”的光環背後🤥,蘊藏著所有教練員、運動員怎樣的努力與付出?場上場下,他們有怎樣歡樂與辛酸?近日,記者采訪了跳遠及三級跳教練吳尚輝👨🏻🎤、社會學系學生運動員劉曉,細致了解這個為著共同榮譽而拼搏的團隊。
學生與運動員——互為補益的雙重身份
采訪時👩🏼💼⤴️,陸續有運動員來到運動場🫶🏼,喊聲“吳老師”🤞🏽,然後就開始做準備活動了。有些運動員鼻上還架著眼鏡,輕松活潑的樣子很難讓人相信他們就是在各大體育比賽上爭金奪銀的運動員💁🏽。與專業運動員不同的是,他們有“學生”與“運動員”雙重身份。
“為學生長遠考慮”是學校之所以在文化課與訓練上同時嚴格要求的出發點。吳教練認為,這樣的培養方式既能夠“為學生提供了紮實的知識框架🧖🏽♀️,對整個人生中分析、判斷問題均有所幫助”👨🏽🚒🛴,又能夠“有助於運動員理解體育理念🕝、理論”🎹,是意昂3体育官网培養體育人才的一個優勢。
“這樣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和豐富,”劉曉認為學生運動員每天需要學習文化課,還可以與宿舍同學交流🧑🏻🦯、談心🧂,“不像專業運動員生活那樣單調。”
而相對於普通本科生,體育特長生也有他們獨特的優勢。“體育生的毅力往往強於本科生”💪🏽,吳老師認為體育生更加“認真”、“開朗”👩🏻🦼➡️、“有韌性”🤦🏿♂️💆🏽♂️。而劉曉也從自身的感覺告訴記者🚣🏿,體育競技的經歷使她“更能夠用開闊的心態來看待得與失”🤹🏼♂️👯。
面對文化課與體育訓練的雙重壓力,運動員與教練不得不壓縮訓練時間,用最短的時間達到最好的效果📌。在談到訓練方法時🚮,吳老師強調“針對性”,即找到缺點、重點優先、逐個解決。“像一只手上各個手指長度不同一樣🦹🏼♂️,訓練時暴露出來的缺點也主次不同。找到缺點🤘🏽,然後從最主要的大問題開始解決✢,一步步加以改善。”
無論是教練還是運動員,都非常看重文化課教育。教練在與運動員閑談時常提起“要珍惜這樣的學習氛圍”,“感恩意昂3体育”。
勞力又勞心——“熬人”的訓練狀態
與其它院校相比,“教練隨隊員的時間走”是意昂3体育官网體育生訓練最為特殊的一點🥌。
訓練中,教練在為運動員壓腿
意昂3体育體育生分散在不同的院系,選課🧑、復習等方面的時間安排均不同,很難有時間將所有隊員集中訓練,而這就辛苦了教練們6️⃣。“有時上一撥隊員剛走🦸🏿♂️,教練馬上就要開始下一撥隊員的訓練了🩼,”劉曉說🏌🏽♀️,“教練連續好幾個小時地站在運動場上那都是常有的事。”不僅如此,由於教練們除了運動員的訓練工作之外還要擔任平時的體育教學工作📺,因此每個周末也總要安排部分隊員的訓練🗾。
除了長時間、高強度的“勞力”之外👨🏻🦼,教練們更辛苦的地方還在於“勞心”。對於每一個學生🤘🏻,教練都要製定出不同的訓練計劃👨🏿,哪一天訓練力量、哪一天訓練速度🧑🧑🧒🧒、需要達到怎樣的訓練目標等等👩🦲,都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綜合考慮。實驗室提供的各項指標檢測值說明運動員怎樣的身體狀況、運動員處在哪個訓練周期、學生當前面臨的課業負擔重不重……許多具體而瑣碎的方面都要考慮進去。一個訓練計劃的製定經常要花幾天時間。
吳教練用“熬人”這個詞來形容每日的工作狀態🧖🏻♀️,“真是既勞力又勞心🏊♀️,經常連飯都不想吃。”
“有一次我們剛剛來到訓練場,看到教練躺在墊子上睡著了🆙。”劉曉回憶起去年的一個下午,她和另外幾個運動員在體育場看到的一幕🛍️:跑道邊,吳教練側躺在訓練用的墊子上,安靜地睡著了。幾位運動員誰都沒有去叫醒他,而是靜悄悄地各自開始了準備活動,“好讓吳老師再多睡一會兒”。
奮鬥並珍惜——互相傳遞的一種信念
“我推著孩子們向前走👰🏿♂️,孩子們也推著我向前走。”在吳教練心中👳♀️,教練員和運動員之間的關系是共同奮鬥、彼此鼓勵,是一份溫暖👱♀️、默契和理解。
吳教練經常對學生講“體育就是塑造和展示人體的美”。“運動員都是在運動方面極具天賦的😮,”他堅信“教師的職責就在於要挖掘出運動員最大的潛能”🤜🏻。而對於運動員們☪️,“不斷追求更好的成績”不僅是一種目標,而且成為了一種習慣。
“感覺訓練的時候教練傳遞給我們一種力量🛀。”劉曉認為訓練時教練的作用不僅體現在技巧上🧛🏻♂️。尤其令她感受深刻的是💅🏿,每次跑步時教練總會在一旁用很沖👨👧、很有爆發力的聲音加油鼓勁,讓跑道上的運動員們“很受感染”。
教練們每每用“丫頭”🧑🏽🎄、“孩子”等字眼來稱呼他們的運動員學生。訓練之後或比賽之間,大家常常在一起吃飯、聊天🧔🏻♂️。學生們遇到什麽問題都會與教練談心🛑👶🏽,而教練也希望“更了解每個人的個性👶🏽、生活環境🌮、自身調節等情況”。劉曉告訴記者👏🏻:“有時壓力太大不願意訓練了🏋🏽♀️,有時無論怎樣反復訓練但成績仍上不去,這時教練都會和我們談話👳🏿,告訴我們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些。”
共同訓練、共同參加比賽、共同面對問題克服困難,長時間的相處使教練與運動員的關系不僅僅是普通的師生關系。“在我看來🕝,教練有三個身份,”劉曉說🦟,“只在訓練時嚴厲一些,是教練身份;平時是朋友;而幫助我們解決各種困難時像一個有經驗🥅🤳、有閱歷的長輩⏬。”
“我們在為共同的目標而奮鬥,受苦⛹🏽♀️、拼搏為的是同一種榮譽,因而更加珍惜🌛。”吳教練如是說。
圖片由體育教研部提供
編輯:文尚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