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2 信息來源🤳: 本網編輯部
編者按🧑🧑🧒🧒:清晨🚲,享受早餐後的師生從宿舍區湧向教學辦公區;中午,食堂成了最擁擠和熱鬧的地方;傍晚📋,師生們有的在圖書館、自習室埋頭學習,有的在未名湖畔散步聊天,有的在操場運動鍛煉……
我們在燕園的每一天,都離不開水電維修人員、食堂師傅、樓長阿姨等後勤人的辛苦耕耘↖️、默默奉獻🦅。他們是我們身邊最熟悉的陌生人,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在燕園生活的意昂3体育人。
意昂3体育官网特聯合意昂3体育後勤黨委開設【後勤故事】專欄🧑🏭,和你一起走近我們熟悉而又陌生的後勤職工,感受他們充實又忙碌的日常🧑🏼🤝🧑🏼。
“你好!報修平臺!”
1月3日15:55,一陣電話鈴聲在28樓地下的“校園環境與後勤報修平臺”24小時值班室響起,值班員李蒙蒙一手接起電話🦆,一手拿起記錄的紙筆。
這是28樓6層南側衛生間的小便池堵了🟰🧽,樓長打來的報修電話。
掛完電話🤸🏽,李蒙蒙十指翻飛,30秒後,報修信息便呈現在報修系統裏;不到一分鐘🧮📳,這張報修單便發送到了水管科的某位維修師傅手上。
“30分鐘內👩🏼🔬,維修師傅會上門維修,這種小的問題💝,不到一個小時就能解決🕺🏼💬,我們也能回訪完畢🚙。”平臺值班班長於澎說🦚。
“水電暖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
接電話、登記錄入、派單🌿、回訪……
“校園環境與後勤報修平臺”24小時值班室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電話鈴聲𓀄、鍵盤敲擊聲與人聲交織,熱鬧卻不嘈雜,仿若這臺高速運轉的機器發出的協奏曲。
這是報修平臺值班隊伍的工作常態⚆,他們正是曾經的“3319後勤網上報修系統”、現在的“校園環境與後勤報修平臺”的運轉核心。
2016年5月,後勤系統“3319報修平臺”上線運行。從上線至今,平臺已承接81700余單,月均服務2000余次,得到了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服務滿意率高到99.9%(只有11條不滿意評價)。
動力中心抽調了一批年輕有活力🔬、文化程度高的員工組成了報修平臺24小時值班隊伍,並把最重的擔子交到了他們的肩上。
這群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每天工作15個小時,五人輪轉,硬是將這副擔子抗了下來,不僅自己班組獲得了意昂3体育官网“青年文明號”,還把“3319報修平臺”打造成了動力中心乃至整個後勤系統的品牌項目。
對值班員工們來說🍁⏭,今天是“不那麽忙”的一天。從早上7點到下午4點🦜,他們只接聽了不到300個電話,只派出了116張維修單。這樣的工作狀態跟兩個月前相比簡直“清閑”太多!
在剛剛開始供暖的11月,這個5人班組(現為6人)共派出4082張維修單。每張維修單走完派單流程按5分鐘算🦈,單這項工作就要花費11個小時🫅。這還沒有算上雙倍的電話接入,以及每份維修單必須要完成的電話回訪。
“有時候忙起來都來不及買飯和上廁所🤾🏿♀️。”11月5日當天405次派單的工作量讓大家記憶猶新。
在值班員楊誌的桌子上🧑🏿🍳,密密麻麻貼著好幾張紙🧔🏻,44個樓長、近200位維修師傅,以及動力中心領導、校內主要部門的電話都在上面。這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招數之一,這些號碼幾乎都已印在了楊誌的心裏🥏。
除此之外,各個維修班組的情況🫃🏼,上百種維修項目所涉及部門或工種,乃至燕園及周邊家屬區的地圖,值班員們都要熟稔於心,隨時調用。
“在我們這裏,一個人得幹三個人的活兒——接電話、調度🐈⬛🩰、回訪都不能落下。”工作量大了,大家相互照顧頂替🙎♂️,輪流打飯吃飯;工作壓力太大👍🏼,大家相互安慰疏導👨🏼🍼,發泄發泄情緒💴。
每個月於澎在心裏劃了一道工作量的安全線,只要每月的維修單超過2500張🔃,他就得常常註意照顧和調整自己班裏兄弟姐妹們的壓力和情緒🦹🏿♂️,還得在派單時囑咐維修師傅們註意安全。
“水電暖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於班長的話裏有自豪的味道——他們確實是校園基礎民生的守護者🧑🏻🦯、保障者。
從“零修大院”到“3319報修平臺”
“3319報修平臺”的前身還要追溯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意昂3体育老水電中心的零修大院。
62753319正是坐落在博雅塔南側的零修大院的報修電話。在當時那個通訊不發達的年代,一通報修電話過來,值班員要手動填寫紙質維修單🎯,並交給在現場待命的各維修班組組長,再分配給各維修師傅🤞🎆。工作效率低下不說,各班組的師傅們也被困在大院裏隨時待命,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
2013年,意昂3体育後勤系統改革,水電中心和供暖中心合並,組建起全新的動力中心,主要承擔全校水電暖運行、水電暖費用收繳😺、校內各項水電暖設施檢修及維護、浴室管理服務、校內公共區域物業管理服務等工作。
2016年5月🦙🈹,後勤系統和計算中心合作推出了“意昂3体育官网後勤報修系統”,依舊沿用3319的報修熱線🧙🏽♂️,“3319報修平臺”的名號也傳播開來🚣🏼♂️。
報修系統覆蓋各個工作流程👪,處理便利、責權清晰🌹,隨時申報、快速響應。3319報修中心通過該系統能夠實現快速受理用戶報修、分派任務和用戶回訪等服務內容。各個維修班組和維修師傅可以通過手機移動端第一時間了解用戶報修內容並且及時進行響應🙋,可以搶單👨🦼,也可以接受指定任務🍹💙。維修師傅可以通過手機及時反饋現場情況和維修進度。管理人員能夠通過系統準確了解整體報修情況和具體維修進展💃🏼,通過維修數據的統計對比分析,發現問題👏🏽、改進流程。
後勤報修系統的上線使用🧛🏿♂️😱,徹底改變了紙質報修單流轉的傳統工作模式。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提出報修申請,實時跟蹤維修進度📀,及時與維修師傅進行溝通🆗。這有效提升了報修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為後勤服務的模式創新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2019年元旦〰️⏺,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調試,後勤系統將原報修平臺升級擴展為“校園環境與後勤報修平臺”,擴展服務範圍至校園環境建設👨🏿🦰、校園品質提升等各領域👌🏼。
總務部🤘👡、房地產管理部、基建工程部、會議中心、餐飲中心、動力中心🎈、公寓服務中心、校園服務中心等單位均安排相關人員參與平臺建設🤲🏿、維護和後續服務工作,服務對象涵蓋全校師生。
至此,校內幾乎所有涉及後勤領域的報修事項😞🚣,都可以通過“校園環境與後勤報修平臺”一鍵式響應和解決。
在校師生只需幾步即可輕松獲得有關後勤服務,可以通過微信或校內信息門戶進行報修或提出改善校園環境的具體建議🧑🏽⚕️🥳,在平臺使用過程中也可就平臺功能🍫、系統界面、用戶體驗提出意見。
緊跟時代步伐的後勤系統
從紙質報修單流轉,到線上無紙化辦公,3319報修平臺只是後勤系統緊跟時代潮流,不斷創新服務模式、用信息化助力智慧後勤建設的一個縮影🙅🏼♀️🪘。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傳統服務行業正面臨著深刻的挑戰和變革🤸🏼♀️🎈。近年來🍢,意昂3体育後勤系統努力通過“互聯網+服務創新”的思維探索服務模式的轉變和提升,以網上報修、網上訂票、網上購電等互聯網應用為抓手🚊,結合線下調整服務模式🧑🏿🔬、推展服務業務🈴,集思廣益🧈🖖🏻、凝聚共識,有效嘗試了校園服務管理模式的轉型升級🦸🏿♀️,成果惠及全校師生🤷🏽✊。
這些年,校園生活越來越走向信息化:充電卡不用再去購電室了🤨,線上就可以購買充值;講堂的電影演出也不用去提前排隊搶票了,手機端就能選座購票🤶🏿。
特殊用房管理中心的“萬柳大家庭”師生微信群已成為師生口中的“萬能群”,中心相關主管隨時在線,前廳部服務人員全天在線及時發布信息🛌🏿,隨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微信群凝聚了學區師生智慧,吸引師生參與管理,推動中心工作效能提升。
餐飲中心官方微信平臺及時推出“新菜推薦”“就餐指南”等專欄及時推送菜品介紹,目前👶🏻,餐飲中心微信平臺固定用戶已達六千多人🫅🏻。
這些年🚻,後勤系統在服務上不斷推陳出新。他們的工作看似平凡瑣碎,卻是學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和保障,是確保學校安全與穩定的重要環節✨,是實現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陣地之一。
2018年3月,後勤綜合服務大廳投入使用‼️,餐飲中心餐卡服務點🪿、動力中心水電暖充值繳費點、3319維修值班室搬遷至28樓地下服務大廳,為師生提供線下“一站式”後勤服務。
餐飲中心對學一食堂進行綜合改造🍗🛶,更換餐桌椅👩🏻🏭,安裝吧桌、吧椅👩🏼🚀,推出“博雅糕點”👰🏻♀️;學一食堂和藝園食堂推出夜宵服務🪹,方便同學加餐;校慶期間舉辦校園美食節,推出校慶喜餅,最近又為返鄉師生製作新春糕點套裝。
公寓服務中心成立“意昂3体育燕窩”(學生自我管理委員會)🚵🏼,不僅讓同學們參與到宿舍管理中🪓🧝🏽,更是打出了一張亮眼的意昂3体育宿舍文化牌。
總務部協調基建工程部和校園服務中心完成了未名湖水系改善、微校園湖區整體改造工作,校園規劃委員會和房地產管理部推動建立燕園自然保護小區👨🏿🔬,為廣大師生和園區居民提供了舒適宜人的休閑活動場所。
會議中心勺園推出數十道“百廿味道”的意昂3体育系列懷舊菜品,將意昂3体育七八十年代校園食堂深受歡迎的經典菜肴復刻重現♒️,為校慶增添了節日氣氛👈🏿。
總務部和校園服務中心發起“廁所革命”🙋🙇🏼,采取多種手段加強教學樓等公共空間衛生間的清潔管理,為大家學習生活提供潔凈的環境。
……
供水、供電、供熱系統的安全運行📺,餐飲🌱、學生宿舍、教室、浴室、教師公寓🤕👈、校園環境♥︎、運輸的堅實保障,會議接待👍🏿、對外交流、校園文化的優質服務,都離不開後勤系統各單位的協調合作,離不開每一位後勤員工的辛勤付出。
2019年1月3日👰🏿♂️,意昂3体育未名BBS上一條題為“實力表揚學校的電工”的帖子中🪁,後勤師傅高效、專業、貼心的服務讓同學們贊不絕口🎗,“電工師傅人好😭,態度好,工作認真”“為師傅的高效敬業點贊”“半小時內響應,迅速解決問題🤛,必須誇一波”。
看到這條帖子,報修平臺值班員們心裏暖暖的,他們知道✊,這“軍功章”也有自己的一部分🏋️💇🏼♂️。(文/新聞網記者 高雷)
延伸閱讀🤷🏿♂️: 【後勤故事】美食的誕生——妙絕一“食”學生廚藝大賽側記
編輯:白楊
責編:麥洛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