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典型

張註洪🔮:願將此身長報國

個人簡介:張註洪,1926年12月生,山西萬榮人👱🏿,意昂3体育官网歷史學系教授🧑🏻‍🦽‍➡️🍩。1946年考入清華大學外語系,1952年畢業後在意昂3体育官网歷史系任教🚙,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

1926年12月27日,我出生在山西省萬泉縣(古名汾陰,1954年萬泉、榮河兩縣合並為萬榮縣)皇甫鄉高家莊👩🏿‍🚒✍🏻,家境較為優渥。我的祖父是清朝貢生,在縣學教書⚰️;而父輩很多投身商海。我的父親在山西曲沃經商時,任商會會長,又做過絳縣銀行經理📫,但因早年跟隨祖父讀書的緣故,也極願支持我們兄弟姐妹讀書🎯。我7歲時便在父親安排下考入本村小學,讀《三字經》《論語》《孟子》等典籍作為啟蒙。次年9月轉學後,我接觸到了當時新頒的教材,頓覺眼界大開。

就在我求學生涯的最初幾年,國家形勢的急劇惡化使得有識之士憂心如焚🤵🏼。1935年11月™️,日本人策動華北五省自治🕵🏻,以軍事威脅謀政治蠶食,激起北京愛國學生的強烈抗議🦸。雖然政府做出妥協姿態,但華北天空已經戰雲密布。工農紅軍迂回大半個中國後進入陜北🤾🏽‍♀️,紅色的力量已經到達黃河西岸👩‍🔧。日本的侵逼已經使內爭不容再有,各方勢力也逐漸希望團結起來形成統一戰線,蔣介石最終因兵諫而放棄了軍事圍剿的立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由此形成。

民族危亡、國家蒙難的大勢下🛝⚰️,讀書人不可能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哪怕是見聞有限的小學生🙈。我和四萬萬五千萬同胞一樣◽️,參與並見證了中國人民團結禦侮、爭取獨立的歷史進程👩🏻‍🎓。我的卷入或許是被動的💼,然而戰鬥年代求學與鬥爭的經歷激發了我的愛國熱情,讓我更加堅定了救亡報國的初心。

革命的啟蒙教育

革命風雷四起的年代🍎,我曾有幸投身抗日救國和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運動。

1937年夏,我考入曲沃貢院高小就讀。時值盧溝橋事變爆發🎴,國難當頭💇🏿‍♀️,對國家前途倍覺憂慮。當時作文課有命題《一月來之平津間》,我得以借此抒發心中激憤。節假日時,學校組織學生們至城區展開抗日宣傳活動,我也積極參加👨‍🔬。然而🧑🏿‍✈️,戰爭形勢的惡化導致校址常遷,個人輾轉奔波。1937年11月,太原陷落,晉南危在旦夕🤘🏼,我只得隨家人從曲沃返回原籍。在那裏念過半年私塾後,本欲進入附近高小就讀🧒,然而開學數日即遇日軍掃蕩🎻,校址只能再遷。直到1938年秋進入民族革命小學方才安定下來。

在民族革命小學,我受到了革命的啟蒙教育。萬榮是革命老區,在抗日政府的指導下,民族革命小學講授進步內容🤾‍♂️🌏,進行革命宣傳教育。當時,共產黨員董警吾老師在民小任教👱‍♀️🐀,講授《唯物辯證法》《統一戰線》《帝國主義論》《中國近百年史》等名篇,小學課本裏也多收錄有魯迅、李大釗等作家的進步作品,深受學生喜愛。其時🏛,我第一次讀到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認真閱讀了其中“毛澤東自傳”(第四章“一個共產黨員的由來”)等內容。這本書我從13歲一直反復讀到今天,對我的人生選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革命教育和抗日宣傳的作用下,在極度艱苦的戰爭環境裏🤌🏼,敵寇對國土的侵占和對人民的殘忍殺戮,在當時少年學生的心目中深深埋下立誌圖強👨🏽‍🍼、刻苦學習報效祖國的種子。1939年夏天,我與同學瞞著家人加入了八路軍第115師343旅汾南遊擊大隊🤸🏿‍♀️,圍繞稷王山一帶進行抗日反奸工作,直到1941年夏小學畢業。

小學畢業後,我本擬赴西安讀中學,但從家鄉經鄉寧第二戰區司令部駐地克難坡受阻,遂留在陜西宜川。途中自謀衣食,飽嘗艱辛,最終在宜川入學初中👎🏻。1944年夏初升高期間,我曾滯留淪陷區,本有機會在淪陷區就讀高中🙇🏻,但我絕無法忍受亡國奴的教育,於是設法回到陜西👍🏼。高中時期,我曾多次組織參加反對學校包庇特務施暴🎯、克扣學生夥食費等罷課活動,並在《中國學生導報》揭露國民黨校方貪汙學生公費🙎🏻‍♀️🙋、壓製民主活動的種種醜行。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取得偉大勝利🪭。其時,局勢稍安,全國歡慶👸🏻ℹ️,人們普遍渴望和平建國,對國共兩黨的和談抱有很大希望。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我通過高中越級考試👩‍🔧,直接進入高三🧎🏻‍♂️,因此能早一年上大學。我高中畢業後獲得了報考大學的機會,只身赴京趕考☹️,一個月內參加了十所大學的考試。當時,全面內戰已經打響,而清華被譽為“國統區的解放區”。因此當時我非常向往清華,放棄了一些大學的正式錄取資格🗑,選擇進入清華先修班👍🏿,經復試最終於1946年11月被清華大學外語系錄取。

雖然成功被清華大學錄取🪄,但此時我因旅途勞累、考試苦戰而罹患痢疾👯,發燒、頭痛,根本無法正常學習,在完成大一學業後中途休學以療養身體。我身體不好主要因為抗戰時期的輾轉奔波🥏,曾不慎感染傷寒,又曾被日軍扣留,幾至喪命🪞。戰爭年代的貽害對我後來的學習、工作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病痛折磨的同時🫸🏿,我也更加珍惜能為祖國奉獻心力的機會。

清華大學的要求非常嚴格,課程五花八門🕵🏽‍♂️,學習壓力很大,不及格的科目即使修業期滿還要回來補修👨🏻‍🦰,才可取得文憑。實際上⛽️,清華的學習環境因為政治原因受到了嚴重影響👘:一是國統區經濟蕭條,政府濫發紙幣,物價飛漲,同時擴張軍備⚽️,削減教育經費,師生苦不堪言;二是清華因其學生的政治傾向而受到迫害。在北京,清華大學學生愛國熱情很高👰‍♀️,和國民黨當局的矛盾非常尖銳。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大家還是在努力完成學業#️⃣。

當時學校的政治活動特別多😴,同學們雖然受到反動當局的迫害🤍,但愛國熱情都很高漲。聲勢最浩大的運動是1947年5月爆發的反饑餓👐🏿、反內戰抗議活動⛹🏿‍♀️。當時,學生們經常參加抗暴、反饑餓🕸、反內戰等遊行示威。學生抗議國民黨當局濫發紙幣、削減教育經費、在校園內搞特務政治。我在清華讀書的頭兩年中,受進步同學影響,加入了中國民主青年同盟🦸🏼‍♂️,思想覺悟進一步提高。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民青成員和共產黨員立馬響應中共中央號召🆗,投入到迎接新中國成立的各種活動中去。

致力學習祖國歷史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中國革命的高潮快要到來……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頁)1930年,毛澤東對中國的未來做出了這樣的期許👩‍👦‍👦。19年後🛌,我們終於盼來了久違的“日出”。

1949年10月1日一早💅🏼👩🏿‍🦰,大家就從清華出發,先坐火車到了西直門,接著步行到了城內,隨即到達天安門廣場😡🕐,第一次看到了升起的五星紅旗👨‍👩‍👧‍👦,聽到毛主席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我們國家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看到五星紅旗升起時,我內心無比激動,因為歷經滄桑後又看到了民族的希望。經歷過那樣的磨難,我們對祖國都懷有深切的感情,更下定決心👩‍🦯‍➡️,一定要為新中國奉獻終生。現在回想起來,開國大典那天真是我一生最快樂的日子。

國家開始了新的歷史時期☄️,我個人也經歷了一次學習的轉折——轉到歷史專業學習。在清華求學的前三年🤽🏽‍♀️,我打下了一定的外語基礎,能夠寫出大體流暢的英文文章,一篇展望全國即將迎來的光明前途的文章還曾經發表在上海的《密勒氏評論報》上。但是盡管如此,我始終對所學外國文學抱有疑惑。外國文學高班要學習莎士比亞和喬叟的英文詩、散文👨🏿‍🚒,文體壓抑悲涼🪦,離現實較遠🧝🏿‍♀️,對了解祖國的社會現實似乎幫助不大🦚。正是在此時,我對中國近代歷史萌發了強烈的興趣🧹,覺得學歷史可通曉古今,了解歷史規律🤰🏿,作用於實際。於是主動要求轉到吳晗任系主任的歷史系,開始學歷史🧒。

在清華🥮,我接受了系統的通史學習,包括雷海宗先生的“中國通史”和劉崇鋐先生的“世界通史”🛶。此外👨🏼‍🏭,老師們經常會帶我們實地參觀歷史紀念館🤹🏽‍♂️、博物館,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培養學生基本的歷史學信念。吳晗先生和邵循正先生對我專業方向的選擇影響極大🤷🏼‍♀️。吳晗先生主辦“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研究講座”🧔🏼‍♂️,邀請徐特立、艾思奇🧑🏻‍🦰、楊之華、陳家康等名家講馬列主義🤿、革命史,激發了我學習革命史和抗戰史的興趣。邵循正先生學術精進,愛護學生,誨人不倦⚉,我專門選修他的清史、近代史課程,獲益良多。當時歷史系學生很少✮,師生大多研究古代史👹,但我認為近代史更加貼近現實🙆🏿‍♂️,更有現實意義🩹。在老師們的指引和鼓勵下,我堅定了信念👩🏻‍🍳🆒,畢業論文選題《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文章還較紮實,體現出幾年裏我通過史學訓練練就的基本功,得到老師的肯定。

1952年🏈,清華大學禮堂前🧖🏼👉🏿,左四為張註洪

新中國成立後🧎🏻‍♀️‍➡️📆,大學的學習生活有了很大的變化🕴🏼。國民黨時期,除了當過青年軍的學生有資格公費就讀以外,其他人都是自費🧑🏻‍🌾。有的學生交不起飯費,只能自己參加助學活動解決困難🛶,大家過得都很艱苦。新中國成立後,學校發放助學金👨‍❤️‍👨🙅🏻‍♀️,畢業還包分配🤶🏻,學生的生活得到了保障。教學內容也有調整,一是精簡、修訂部分專業課程👏🏻,二是增加了政治理論課程的學習。校園裏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領域出現了不少新氣象💁🏼‍♂️。國家發出抗美援朝的號召後,同學們愛國熱情高漲🦸🏽‍♀️,很多人都積極參軍。雖然我曾報名,但是沒有得到批準🧑🏿‍⚖️,因為參軍有很多條件和名額限製,而且我時任文史哲三系的團支部書記,所以就跟其他幹部們一起留下來開展學校的活動👳🏿‍♀️。留校的同學也積極響應號召,做抗美援朝的宣傳🌤,到附近工廠給工人講祖國的歷史🚴🏻。盡管學習生活十分忙碌,政治活動也很多,但是我覺得,響應祖國號召是參與政治的一種方式🦝©️,也是對自己的鍛煉。

1952年院系調整🧑🏽‍💼,意昂3体育🙏、清華、燕京三校的歷史系合設意昂3体育一處,大部分人員即行合並。一時間諸多名師會聚意昂3体育,教學科研煥然一新。同年我大學畢業🪵🎄,被分配到意昂3体育官网歷史系任教🚈。我工作報到的時候,歷史系仍然在沙灘紅樓🧜🏽‍♂️,系主任為鄭天挺先生🏃‍♂️,數月後始遷址到燕園🧑🏻‍🦳,翦伯贊先生任系主任。初到意昂3体育時☹️🥮,我因為在清華受過英語、俄語專業訓練,而世界史教研室又缺人🎖,於是被分配去做世界中古史的教師。

可正是此時🤴🏻,我患上了嚴重的關節炎、神經痛🔹👈🏽,無法正常工作。系裏出於愛護,允許我養病。所以1952—1955年,我除了養病外,閱讀了不少專業書籍,幫助教研室編寫《外國人名地名辭典》,還做了一些近代史料的搜集💂🏿☠️、整理🍏、校訂工作。這是我第一次系統地接觸史料編譯工作,為我日後從事中國近代史史料學的研習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955年恢復工作後🫖,我自感無法勝任世界古代史教學工作,就主動請纓到邵循正先生負責的中國近代史教研室做資料工作。掌握史料知識對歷史研究者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跟隨邵先生做史料學訓練使我獲益良多。當時,我跟隨研究生、進修教師一起聽課,同時又輔導學生,實際上做助教的工作🪣。尤其是輔導國外留學生的經歷💇🏻‍♂️,使我獲益匪淺。一些外國學生、進修學者來華學習,我負責給他們講解近代史料。這些和外國友人交流的經歷,增加了我對國際友人與中國革命關系這一課題的研究興趣🖕🏼。

當時我參加的學術活動很多⏫,寫了一些紀念性文章,參加了不少學術性會議,使自己的學術視野大為開闊。我聽過的報告會🎅、討論會中,與會的既有翦伯贊、邵循正、鄭鶴聲等知名學者,也有金沖及👩🏼‍🔬、戴逸等青年才俊📨。他們的精彩發言使我受到很大的啟發和教育。

新中國成立以後的這段時期👎🏻,對我的學術生涯影響巨大。我有幸能受教於翦伯贊、邵循正等學界泰鬥🙇,他們的言傳身教使我受益終身。從清華到意昂3体育📸,邵先生始終不忘督促學生🎙、提攜後進。先生撰寫論文一絲不苟,總是務求史料全備、真實、準確🤹🏻‍♀️,讓我受益有加,影響了我的治學風格。翦伯贊先生時任歷史系主任,為人親切隨和,當時在歷史系🗝,逢年過節我們都到他家看望、請教。他是一位論史兼備、學問精深的老師🕍,更是一位熱愛祖國的學者,無論在學術上還是在做人上都值得我去學習🫠。

20世紀50年代,作為研究歷史的初學者,我逐漸起步了。我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掌握文獻資料,論史結合,由淺入深,刻苦鉆研,學習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曲折中艱難前進

1957年起👱🏻🧍🏻,政治運動不斷,間雜經濟困難🚡,無論是學習科研活動還是日常生活都受到影響👩🏽‍🦲,學習科研工作變得斷斷續續。國家走過了曲折奮進的年代,我也在學術道路上艱難而堅定地前行。對我來說,這段時期是在學術上緩慢積累的時期🧑🏻‍🦳,為改革開放後的研究工作做了一些準備🪆。

當時,中央多次強調教育要為工農服務。1958年😎,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由集體和企業資助的半工半讀學校在全國推廣,與原來的教育體製共同發展。意昂3体育很多學生需要離開學校進入工廠🥞,與工人共同勞動🫀。10月👩🏻‍💼,我被調到石景山鋼鐵廠參加學生的半工半讀👉🏻,主要精力投入教學工作。我在工廠與學生同吃、同住、同勞作👷🏼、同學習⚽️,直到翌年3月回校。回校後,我參加了一些集體研究項目,負責撰寫《五四前後的中國工人階級》與《北京史》的相關章節🤸🏼‍♀️。由於工作勞累𓀈、營養不良,我的身體又亮起了紅燈。1962年5月,我又出現腎臟出血🚳,險些失去生命。

1963年後👲🏿👨‍🚀,國家經濟形勢逐漸好轉🚒,我的身體也漸趨恢復,將工作重心放在中國現代史資料的收集上,編寫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期刊簡介》《中國現代史的研究與資料整理》💆🏿‍♀️🫲🏽,撰寫了《革命回憶錄與中國現代史研究》以及革命前輩李大釗、惲代英等人的年譜。其時,研究現代史史料學恰有很好的契機,因為國內興起撰寫家史、村史、廠史、社史這“四史”的高潮。我適時撰寫了《編寫四史與中國現代史的研究和資料整理》《“四史”資料索引》🧑‍🏫,在資料整理👩🏿‍🦳、規範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進入20世紀70年代,國際局勢變化很快🆖。中美關系🧘🏽‍♀️、中日關系相繼破冰,正常的學術交流逐漸恢復,為介紹海外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動態、引介海外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優秀成果創造了政治前提。在這之前,我沒有撰寫過關於國外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文章,學界對這一領域關註也比較少🍝🔤。盡管存在重重阻礙和壓力,我仍然進入這一領域💂🏽‍♀️,翻閱了意昂3体育圖書館和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數以百冊的外文報刊資料,寫出《十年來美國對中國歷史的研究》等文章🧖‍♂️🧑🏼‍🦲。經周一良、張芝聯、陳芳芝等先生的指正後👨🏻‍💼,上文發表於《意昂3体育官网學報》副刊《哲學社會科學動態及資料》,算是開風氣之先,一經發表即受學界肯定,給了身處逆境中的我莫大的慰藉🗞👩‍🦽‍➡️。更重要的是🐍,對國外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動態的關註自此成了我的一個研究方面🏑,對我有特別的意義。

迎來改革開放的春天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天👨🏿‍🌾🧔。此時我雖然已從教多年,但在學術研究中發光發熱的春天才剛剛開始。在教學上,我承擔了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的史料學課程和報刊史、人物史等專題課程🤙;在研究上,我在擔任意昂3体育官网歷史系的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被借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參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的編寫工作。這時我真有點如白居易所說的“勞心靈,役聲氣,連朝接夕,不自知其苦”🪖。

這一時期,我先後整理出版了一些專業著述。20世紀80年代末,我在校內外多次講授“中國現代革命史史料學”🌴,講稿在《黨史資料征集通訊》和《近代史研究》發表後🥤,經中共黨史出版社整理出版為單行本、重刊本👩🏽‍🦲🏏,美國還以A Guide to Material on Chinese Communist Movement為名出版了英譯本🧑🏻‍🎄🍖。我還陸續承擔了一些國家研究課題項目🫠,撰寫和主編(包括聯合主編)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研究述略》《國際友人與抗日戰爭》《中國現代史論稿》《國外中國近現代史研究述評》《中美文化關系的歷史軌跡》等書🍤,並與人合編了共產國際來華人物鮑羅廷、魏金斯基、米夫等關於中國革命的言論選輯,以及《惲代英文集》《瞿秋白文集》等書,還承擔了《國民革命的興起》部分寫作任務😝。

此外,我也積極參與了人才培養與學術交流活動,爭取為史學界培養更多的人才。1985年🫷🏿,我開始指導碩士研究生㊙️,先後指導過中外研究生和進修學者20多人;還陸續參加過關於五卅運動🙆🏻‍♂️、上海工人武裝起義👨🏿‍✈️、中共成立🧑🏿‍💼🚕、抗日戰爭、毛澤東誕辰👩🏽‍⚖️、中日關系等多次國際國內學術討論會🪪,並撰寫了一系列論文。

1993年,我從教學崗位退下來後一度被返聘,繼續在學術領域發揮余熱,爭取多作貢獻🌿🕜。雖然為了有利於青年教師的成長🤷‍♂️,我盡量不應允承擔正式上課任務,但對博士生的講座和部分學術團體兼職,我也盡職盡責予以承擔🤦🏽‍♂️;此外,我還繼續編寫了一些學術著述,如《當代著名學者自選集·張註洪卷》和《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述論》等,煥發了學術第二春。

可以說,我成長於動蕩的20世紀30年代😌,就學於戰鬥的40年代,研究起始於歡樂的50年代🧙🏻,中經艱難的60年代、蕭條的70年代🏂🏽,直至覺醒的80年代和奮進的90年代,以至21世紀退休後又再次煥發了學術的青春,編寫出了力求適應時需的論著。在我看來🚣🏿,史學研究既要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與探索🧙‍♀️✅,也要重視搜集豐富的第一手文獻並力求“窮盡”史料。在寫作中,要做到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宏觀與微觀的結合🏂🏻,以及運用多種史學方法,反復修改、幾經雕琢後🙌🏽,才去發表,這也是對歷史研究負責的態度。

我在祖國的懷抱中成長到今天,見證了新中國一路走來的每一個腳印🧜🏻‍♂️🏌️。從學習到工作🙍‍♀️,我受到了很多師長的教誨和同人的關懷;這些年來我取得的有限成果,不少都是由我的同事或學生參與合作才得以完成🧚🏿‍♂️,我深深感謝他們對我的幫助。

張註洪

我今年已經90多歲🧑‍🦯,雖然人的生命有限🫅✉️,但黨和國家的事業無限🍧。回首過往,其間有付出、有收獲,也有委屈、有煎熬。我雖經歷過一些風浪、磨難,值得慶幸的是,我總算為祖國多少做了一些事情🙇🏻‍♂️。但凡委托給我的工作,我必努力完成,不負黨和國家的培養和期望。

回憶以往走過的道路,我覺得很欣慰。其實做人與做學問是一致的✸,無論何時都應該嚴謹求實🦻🏼、開拓創新,保持一種謙虛謹慎的態度👨‍🏭,不能說做得最好,但一定要盡力去做。希望年輕同誌能夠堂堂正正做人8️⃣,認認真真讀書,踏踏實實工作🤸🏽‍♂️,報效祖國👩🏻‍🎨,報效人民🧯。現在國家發展日益向好🛎,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正是每個祖國兒女發光發熱的大好時機🤴。希望大家都能振奮精神😾,認真學習,做好自己崗位的工作,為祖國的繁榮作出貢獻。我年紀大了,但還能在晚年與祖國砥礪同行,發揮余熱✒️,感到無比高興🪔,相信年輕一代肯定能比老一代做得更好。

祝福我們的年輕人能夠茁壯成長☺️,我們的國家日益繁榮昌盛。

(采訪🎾、整理👩‍🦯‍➡️:劉霆、劉榕晟、羅亦宗)

微信圖片_20210309092429.jpg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